论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合集下载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滨河路是太原市的一条风景优美的道路,沿着汾河而建。

太原市滨河路建有许多园林景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对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进行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滨河公园、观音庙公园和五台山公园。

滨河公园是沿着滨河路建设的一片绿地,面积较大。

公园内有大片的草坪、湖泊和花坛,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公园中央,有一座小山丘,上面种满了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山岳景观。

在夏天,这里的红叶、黄苞花等各种花草相继开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惊喜。

观音庙公园是太原市的一个著名景点。

公园内有一尊高大的观音像,供游客朝拜。

公园内还有许多假山、水池和花坛,以及许多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园林景观。

公园内还有一片梅花园,每年冬天梅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观音庙公园的园林景观与观音的神圣气息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受。

五台山公园是太原市滨河路的又一独特景点。

公园内有一座高大的五台山,山上树木繁茂,山下有清澈的水泉流淌。

除了五台山外,公园内还有一片竹林,给人一种清新和自然的感觉。

公园内还有游乐设施和休闲区,供游客休息和娱乐。

五台山公园的园林景观与山水相映成趣,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放松的体验。

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给人一种宁静、美丽和舒适的感觉。

无论是滨河公园、观音庙公园还是五台山公园,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之处,各有各的美丽和特色。

这些园林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无论是散步、晨练还是与家人朋友一同游玩,这些园林景观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是值得推荐和赞美的。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引⾔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

本⽂将详细探讨滨河景观带的功能设计要点,以期为相关设计⼯作提供参考。

⼆、滨河景观带的功能定位1.⽣态保护: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与⾃然的交汇点,应承担起⽣态保护的责任。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河道的⾃然⽣态,保护⽣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绿⾊⽣态⽹络。

2.休闲游憩:滨河景观带应为市⺠提供⼀个宜⼈的休闲环境。

应合理布局绿地、⼴场、座椅等设施,满⾜市⺠的休憩需求。

3.⽂化展示:滨河景观带应融⼊城市的⽂化元素,展示城市的历史与特⾊。

可以通过设置⽂化雕塑、景观墙等形式,让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化底蕴。

4.防洪安全: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与防洪安全相结合,确保河道⾏洪畅通,提⾼城市的防洪能⼒。

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河岸的稳定性,防⽌⽔⼟流失。

5.景观美化:滨河景观带的美化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

设计时应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层次感,运⽤植物、⼩品、灯光等元素,打造优美的滨河景观。

三、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原则1.尊重⾃然: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遵循⾃然规律,保护河道⽣态系统,避免过度的⼈⼯⼲预。

2.⼈性化设计: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的需求,为市⺠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

同时,应注重⽆障碍设计,满⾜特殊⼈群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采⽤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降低能耗和环境负荷。

4.⽂化传承: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融⼊城市的⽂化元素,传承历史⽂脉,增强市⺠的⽂化认同感。

5.创新性: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敢于创新,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打造具有特⾊的滨河景观。

四、滨河景观带的空间布局1.⽣态保护区:在滨河景观带中划定⼀定区域作为⽣态保护区,保护河道⽣态系统,维护⽣物多样性。

⽣态保护区的设计应以⾃然为主导,减少⼈⼯⼲预。

2.休闲游憩区:休闲游憩区是供市⺠休憩、娱乐的区域。

在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市⺠的需求,合理设置绿地、⼴场、步道等设施。

滨水区的主要功能及相关问题

滨水区的主要功能及相关问题

滨水区的主要功能:1,物流,航运。

2,旅游观光。

3,休闲,游憩,娱乐。

4,交流,交往。

5,植被和生态系统保护。

6,文化交流。

7,水上运动,沙滩运动。

8,观景。

一、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1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 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 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

2规划体系的欠缺。

我国景观规划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

在综合调查阶段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 但是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 忽视了大众的需求。

再者,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 总结过去是对将来有知道意义的, 这一点, 我们的近邻日本做的非常好, 日本的景观体系把后期评价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设计的好坏, 不能仅凭设计者一人, 日本几乎所有的设计对其作品均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已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

3.2.1城市滨水景观对象的行为分析城市滨水景观的对象包括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从年龄上又分为老人,儿童,年轻人和中年人。

外地游客以观赏游玩为主在其中逗留的时间不长多是参观性的。

在日常使用中最主要的是滨水地区的居民。

而人群的主要组成结构应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他们有足够的闲散时间,在景观环境中逗留时间较久。

老人在其中休闲,交流,带孩子。

小孩在其中玩耍。

中年人早晚散步、锻炼身体。

年轻人会在假日游玩及参加公共活动游玩或集会,针对不同人群心理需求的侧重不同,由此可推断出不同块区主要功能要求,据此作出功能分区。

对滨水景观来说,首先是人在场所的使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

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

景观是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艺术,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动力。

3.2.2人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心理需求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滨水景观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在设计中将人们的心理需求得以实现,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 在水中央种植一丛水生植物, 在如镜一般的水面中挺拔独立, 使之成为水中瞩目的焦点。
• 在水与地的交界处种植一些挺 水植物和高大滨水乔木,一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低,一刚一柔,刚柔并济。
• 在水边种植了一定高度的绿化 带,里面品种丰富,色彩不同, 既很好的营造了优美的环境, 又遮挡了水边的不足之处,一 举两得。
• 在石块组成的水域分割线边上 种植了几丛水蜡烛,把中间留 出来,使人有向中间看远处景 观的想法。
• 在亲水平台的连接处种植了一 丛梭鱼草,既增加了绿化,又 很好的把拐角的不美之处遮挡 了,看上去很自然。
• 在石块堆积的流水出口处种植 了两丛云南黄馨,把出水处的 一部分挡住,使之变得若隐若 现,增加了神秘感。
• 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种植了再力 花和云南黄馨,在秋冬季节, 一黄一绿形成鲜明对比,增强 了视觉冲击。
• 这个点种植的植物有点乱,又 有点杂,没能很好的遮挡建筑 物,给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 在水域的一个小角落,种植水 蜡烛、再力花、梭鱼草、云南 黄馨和垂柳,春夏季节可观花, 秋冬季节又能从柳树和枯黄的 水生植物中体现寂寞萧条之感。
• 总结: • 在滨水地区做绿化,不仅要考虑植物在不同 季节的不同状态,还要考虑如何巧妙地与硬质景 观相结合;既要考虑大处又要不失细节,给人们 带来美的享受。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李斌重庆是一个三峡两水的滨水城市,滨江道路环绕山城,山地景观与滨江特色地貌有机的结合,为我们打造滨江景观提供大量得设计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滨河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地滨河景观相继开发,滨河公园大量实施,为重庆特色的立体山水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没有从“人”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需要出发。

大多数滨河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功能性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各个空间要素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

才会出现功能单一的没有绿化带和休闲场所滨江公路,滨江堡坎。

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交通功能和滨江公路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

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

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

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

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滨河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滨河作为景观的核心元素,通过设计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间。

滨河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与自然相融合、与城市环境相连的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首先,滨河景观设计要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

通过恢复河岸的自然植被、湿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提高空气质量、水质水量,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同时,要合理规划绿地、树木和植物的种植,使滨河景观设计更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其次,滨河景观设计要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滨河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历史特色的滨河景观。

例如,可以在滨河地区设置文化纪念碑、雕塑等艺术品,以展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另外,滨河景观设计还可以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滨河建筑群。

滨河景观设计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

滨河地区通常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体验,创造一个宜人、舒适的空间。

比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跑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运动设施等,满足人们的健身和娱乐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置座椅、观景平台等设施,让人们可以在滨河边休息、观赏风景。

另外,设计师还可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景观设计的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滨河景观的建设中,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最后,滨河景观设计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创造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滨河景观。

例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可以合理规划交通和出行方式,鼓励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的使用。

综上所述,滨河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为基础,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和传承,关注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追求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滨河景观可以成为城市的风景线,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滨河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舒适、美丽的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凸显滨河的自然风光,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让人们在滨河之间享受自然、放松心情。

首先,滨河景观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滨河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在设计中体现出自然的美和生态价值。

设计中应包括植被的选择和布局,以及景观元素的设计。

植被的选择应考虑滨河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生长并能提供阴凉和观赏价值的植物。

同时,景观元素的设计应考虑滨河的独特性和主题,如河流、湖泊、湿地等,将它们融入滨河景观中,使其成为滨河的一部分。

其次,滨河景观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的营造。

滨河景观是供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活动。

设计中应设置休息区、散步区、观景区和游乐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设计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和使用滨河景观,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

再次,滨河景观设计强调文化和历史传承。

滨河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艺术品和习俗,展示当地的独特魅力。

此外,滨河景观设计也可以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主题,通过雕塑、纪念碑等方式展示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贡献,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滨河景观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

滨河地区通常是城市的绿肺,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设计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设计中应设置垃圾回收容器和排水系统,保护滨河生态环境。

此外,设计中可以结合城市绿化计划,增加绿植的种植面积,提高滨河地区的生态价值。

总之,滨河景观设计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舒适、美丽的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将自然、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互动、休闲放松的场所。

滨河景观设计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滨河沿线植物景观设计几点建议

滨河沿线植物景观设计几点建议

滨河沿线植物景观设计几点建议
一、A区:波浪形花坛种植了大量的水杉,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来的设
计意图,且落叶树过多,冬季显得萧条。

洒金珊瑚种植位置不合理,太晒易造成生长不良。

二、A区B区:沿岸有部分位置设计为沙滩与碎石驳岸,不应全种植物。

三、B区:东侧落叶树过多,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显单调。

波浪形
花坛没有配置植物。

洒金珊瑚种植位置不合理。

四、C区:落叶树太多,林下缺乏小灌木、地被等配置,层次感不强。

五、D区:落叶树太多,树种单一,沿岸可配置花灌木、花球,局部
可配置花径,丰富植物景观。

东侧草坪一侧,草坪中央可配置树形优美的孤植树增加可看性,丰富景观。

睡莲种植的湖水深度不宜超过80CM,D区沿岸种植睡莲水深是否合适?
六、E区:花架旁可种植紫藤、木香等爬藤攀援植物。

七、F区:洒金珊瑚种植位置不合理。

八、H区:海螺广场色块没有标明植物种植设计。

九、E、F、G区:与路东侧的小区相邻,平时居民与儿童活动频繁,
应多配置一些观花观果树种与香花植物,以增加气氛。

例如月季、含笑、白玉兰、樱花、桃花、梅花、紫荆、枸杞、火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背景下,国内大量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滨河景观相继开发,但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没有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

大多数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空间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

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景观功能分区在整个景观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改变独立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关键词:滨河;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
1、功能分区的定义: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

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

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

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

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3、从“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中间,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分区,进而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将滨河景观划分成一些小空间,这样可以使整个滨河景观有一种大众性、可观性。

同时又不显得压抑或离散。

因此,滨河景观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分区。

4以下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滨河景观的几点认识:
A、动静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在滨河景观中,较多的分区是结合动静原则给予片面设计,未考虑到人的因素的存在,只是形式上的功能分区,而没有从实际上进行功能分区;或是考虑到了动的因素的存在,而又忽略了静的因素的存在,一个符合人性化的功能分区应充分结合两方面因素进行构思设计。

我们把动静原则中的“动与静”充分结合确定为硬性原则,以致凌驾于形式之上的功能分区已不适应现代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因此,形式功能分区“应退出历史舞台”,在认真观察府河景观中的一些景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的薄弱环节。

究其原因,因为一个形式功能会阻止人性化因素的发展,为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为追求功能而追求功能。

一个符合人性的功能分区才是一个完美的构思设计,才是一个完美的景观。

根据以上情况,我在滨河景观―成都沙河建设路至建设北路段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性功能分区,进行构思设计,合理安排其下沉休息平台位置,以及其内的雕塑休闲广场、儿童活动区、大众休息长廊、老年人活动区五者之间的尺度与比例。

充分结合人性化原则、功能分区原则,特对功能分区中动静、公私、开闭三原则进行考虑,比如:在老年活动中心前方设置一块大众休闲区,人们一来到河边就会看到,老年活动区和大众休息区将是不同年龄段选择的休息场所。

不会因为只有老年人活动区而导致中青年不可玩的局面。

B、私密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随着滨河景观绿化建设,一些设计者为了突出功能的多样性、实惠性,一方面在儿童活动区安置其游乐设施,一方面在儿童游乐设施外围用栅栏围合,形成私密空间,看上去符合功能分区原则,然而,这种强硬的划分空间是忽略了人的存在和人的参与。

而我在成都沙河建设路至建设北路段的设计中将一些可观性的雕塑和有关儿童形象放于儿童嬉戏区邻近,这样不仅会吸引儿童,而且能使儿童嬉戏区具有可观可玩的特点。

与此将多功能协调为一体,更人性化,更符合功能分区原则。

5 植物种植设计
5.1 设计原则
①充分考虑滨河绿带的特点,结合道路及水面的景色。

在滨河游览道路和水岸线之间的绿地为自然式风景林地、草地、疏林草地等,组织有节奏变化的植物空间。

通过孤植、列植、丛植、群植方式丰富林相变化。

选用优美的乡土树种,以乔木为主,地被点缀草坪,少种中间层灌木,形成通透、整齐、纯净的林下空间,同时引进少量外来树种,使植物景观与现代化的城市滨水风貌相协调。

②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结合
各区及各景点的不同功能及性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空间环境。

绿化景观在体现植物自然群落式的同时注意与其他景观元素(地形、水体、建筑)的结合,形成彼此协调、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体现植物景观的秩序感,同时自身也有意识地组织密林、疏林、草地等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活动空间。

③植物的配置注重高低的层次树种群落的组合。

利用树种不同的特性(如喜阳性、耐阴性、耐湿性等)形成不同的植物生态组群。

尤其注意地被植物以及沿河、湿生、沼生、水生植物的利用。

广场及中心建筑周边多为规则式种植,绿地植物以树丛或树群的形态出现,林下为平坦的草坪。

以纯林构成广场绿化,以杂林构成广场间绿地(见图2、3)④强调植物的季相景观,注重色叶树种的搭配以及常绿落叶树的搭配。

丰富植物的多样性,乡土树种与外来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相结合。

植物的四季季相景观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种植效果。

5.2 植物种植方式
①密林:主要为乔草结合,形成浓荫匝地的景观效果。

②疏林草地:三分植被,七分草坪;结合少量乔木,疏密有致,虚实结合。

③规则式树阵及整形绿篱:以整齐一致的植物有秩序地排列组成,映衬建筑周边及岸线的秩序感。

④草坪:展现通透开敞的空间,根据景观需要分为观赏缀花草坪和活动草坪。

5.3 植物树种选择
选择乡土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为4:6,色叶植物与开花植物占一定比例,增加季相变化。

6 基础设施及灯光设计
指示牌、园椅、果壳箱、警示牌等这些零星的小品均统一设计,做到制作规范、功能合理、式样美观,并与环境协调,同时在其细部注入滨河景观带的特色元素和符号。

考虑灯光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尽量选用柔和的灯光,根据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和活动选用相应的灯光。

用灯光将水、墙与岸线变成在夜间完全不同的新景点。

7 结语
滨河景观设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设计人员应该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设计。

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与设计仍存在目标单一和片面的不足,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应是多目标的。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具有环境敏感性的环保设计方法,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真正融入其中、享受其中,使之真正成为都市生活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