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索

合集下载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的论”2019-09-24摘要:杜威强调“教育⽆⽬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的,不存在外部的⽬的。

本⽂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了其教育⽬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论”杜威(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学者称他的实⽤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在经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后,杜威于1916年著成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虽然这本书是90多年前写的,但它仍具有新鲜的时代⽓息,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所⾯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很⼤的影响。

胡克曾这样评价说:在任何领域中,在原来作为教科书出版的著作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唯⼀的不仅达到了经典著作的地位,⽽且成为今天所有关⼼教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本书。

①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个理论?“⽆⽬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教育⽆⽬的论的提出(⼀)对当时流⾏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对教育⽬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着各种教育⽬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以卢梭为代表的⼉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然提供的教育⽬的”的观点杜威引⽤卢梭本⼈对这⼀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然、⼈和事物。

我们的器官和能⼒的⾃发⼤发展构成⾃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这个发展构成⼈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致,⾛向同⼀个⽬的时,⼈才朝向他真正的⽬标。

②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

同时杜威认为“遵循⾃然”很容易被认为⾃然不仅提供开始⽣长的原始⼒量,⽽且提供开始⽣长的计划和⽬标,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然和社会相对⽴,这⼀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目的”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目的的性质与标准1.目的的性质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基于学前教育角度的审视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基于学前教育角度的审视

基础教育摘要杜威的教育哲学一直是肯定与争议并存的,尤其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

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即是其本身。

实际上,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绝对的,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因此,杜威的教育理论对当今学前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反观当今学前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思考,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并发掘其“教育无目的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杜威无目的教育学前教育Refl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Dewey'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eschool Education//Shen DefenAbstract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always coexisted with controversy,especially hi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which is questioned by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Dewey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is for no purpose,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itself.In fact,Dewey'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is not absolute.Instead,it respects children and takes chil-dren as its orientation,so Dewey's education theory is still impor-tant for today's preschool education.In view of today's preschool education,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rough the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Dewey's ideas and ex-plore the useful inspiration of hi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Key words Dewey;purposeless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21世纪的儿童处于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界,儿童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被看作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144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常婉舒/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杜威主要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的关系论证中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

他主张:不能在先设置和外在设置教育目的,只能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

因此,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存在,防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片面化和机械化,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效率和社会效率。

教育目的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实现。

关键词:教育 目的 生长 发展过程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最早提出于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文本阐述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它的全部意蕴是从三个“关系”割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地说,是从三个“关系”的断层的角度阐述“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和价值的。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内涵读过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教育与生长》和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内容后,不难看出,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的目的性,“而是专门针对那种外在强加给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主张内在的、建构的、过程的、生成的目的。

”①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的“无”是一个状态副词,表示的不是对象的已然存在性质(有或无),而是一种对象的应然存在状态(怎样存在)的诠释。

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目的,具体说就是“与外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相对立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②首先,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在先设置的,而是自然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过程自然发展的路途和结果就是目的自身,称作自然形成的习惯。

正如他指出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③实际上,霍恩先生在这里归纳的“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就是教育的目的,它是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因此,它只能显现,不能在先设置。

其次,教育目的不能是外在设置的,尤其是不能主观设置,它只能是一种本然地潜在,是一种内在的设置。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

2008年4月第22卷 第2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 Y A pr.2008V ol.22No.2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3李朝军(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 要: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

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8)02-0138-03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的观。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1]6杜威的这一“教育无目的”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

它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及其由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典工具主义是一种“目的———手段”型的思维方式,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某种终极目的的手段。

这种哲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极其巨大。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教育理论中就蕴涵着古典工具主义的影子,此后,古典工具主义对教育理论的渗透愈来愈深入。

赫尔巴特以“目的———内容———方法”的结构构建了他的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点;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儿童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也是古典工具主义最直率的表达。

在古典工具主义繁荣的同时,一种新的与之相对应的哲学思想开始产生。

这种哲学思想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轻视事物发展的结果,这种转变对杜威哲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研析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研析

杜 威 认 为 , 元 论 乃 是 人 为 的 虚 构 。 杜 威 摈 弃 二 元 二
他 将 实用 主义 哲学 与 美 国教 育实 际 相结 合 , 创立 了独树 一 帜 的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学 。 杜 威 主 张 教 育 即生 活 、 育 即生 教 长、 教育 即经 验 的 改造 和改 组 。正基 于此 , 威 认 为 , 教 杜 “ 育 本 身并 无 目的 , 是人 , 只 即家长 和 教师 等 才 有 目的 , 育 教
论 , 求 辩 证 法 , 其 关 注 领 域 转换 到 了事 物 的运 动 发 展 讲 将 过 程 之 中 , 实 现 理 性 目标 、 效 手 段 和 实 际 效 果 的 统 以 有


因而, 当杜 威把 教 育看 作 生 活 、 展 时 , 就把 儿童 的 发 他
生长 与 动物 、 物 的生 长相 类 比 , 为 动 物 、 物 的 自然 生 植 认 植
行 , 强 调 为 遥 远 的 将 来 作 准 备 的 教 育 观 点 , 教 师 和 学 才 使
杜 威 的教 育 无 目的论 , 是在 对 传统 教 育 目的论 批驳 的 语境 中产 生 的 。揆 诸 2 0世纪 之前 的 西方 哲学 , 肇始 于柏 拉 图 的 二 元 论 传统 一 直活 跃 其 间 。这 种 非 经 验 的方 法 把 人 类 与 自然 、 个人 与社 会 、 象 与 理 念 、 体 与 客体 、 段 与 现 主 手 目的分 离 开来 , 由此 在教 育 思想 中极 为盛 行 的古 典 工具 主 义, 往往 将 教育 视 为 实现 某 种特 定 目的 的手段 。在 柏拉 图 的 教育 理 论 中 , 育 的最 高 目的是 培养 统 治广 大 奴 隶 的哲 教 学 王 ; 梭 的 自然 主 义教 育 思想 以发展 儿 童 天性 为 教育 目 卢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摘要]约翰·杜威,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和全面体现。

在此书中,杜威在论述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其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杜威是否真的是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缺少了目的的教育如何才能发展?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将在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础上挖掘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生活;生长;经验;目的;民主杜威,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且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成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杜威把社会和儿童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是在杜威的理论中教育是否真是没有目的?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进行探讨。

一、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对于教育本质的描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教育即生长。

他认为人的发展与形成只是天生的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促进这种生长。

生长不仅包括体格方面的,还包括智力的、道德的和社会的,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

生长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连接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长的结果是引导到儿童习惯的养成。

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本能生长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书本中学习。

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一、生活离不开教育。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生长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长。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三、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既包括对人的改造,也包括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和他所生存的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动的尝试与环境的反作用这二者之间的特殊结合。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摘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目的,教育目的就是存在于过程中。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在字面意义上通常被人理解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那么,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否真的是无目的的,还是他另有所指?它的合理性又在哪?他的这一理论又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又有什么启示?通过对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阅读,可以对他的“教育无目的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无目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他提出“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学校的发展应与社会联系起来,而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从做中学。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教育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乃至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

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目的一般是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
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

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这一点就是要告诉我们不
能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不能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

就像现在的好多家长,在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逼着学习各种技能,从不过问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又或者说,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文艺类的,而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医生或是工程师这一类的。

还有些家长自恃成就很高,希望孩子继承家业,不顾受教育者的主题感受。

如果一个农民用培养茄子的方式去培养土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既培养不出茄子有浪费了土豆。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

我们需要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
处,扬长避短。

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发现他们潜在的兴趣和
潜力。

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的环境。


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除非这些程序又能检
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制定目的的时候要具有现实
意义,要和现在的大环境想符合,要可以实施,并且要有实施
的意义。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理想是当一个黑客,这还能有
现实意义吗,社会环境会有帮助你实现目标的程序吗?所以说
这类目标是没有价值的。

从外面加强的教育目标的缺陷很深。

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
的中接受这些目的。

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

第一个结果
是是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对教师经验的不信任,又反应了对
学生反应缺乏信心。

在我们生活中,中小学的课堂,有很多的
教师因为屈服于教参的权威而不得不照本宣科,宣传课本中的
思想的精神。

现在很多的小学都存在着奥数热的问题,奥数对
于我们成长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但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热潮。

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杜威认为,我们是
目标越一般越好。

众多的假设能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多少帮助,
众多的目的也能给教师多少帮助。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总
是要我们制定明确的目标,越明确越好,这次考试要考多少,
下次排名要提高多少。

但在人生整体的长河中,其实我们的目标也许真的是越一般越好。

假如我们从小就制定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例如要当学成以后要当一个医生,并且从小就为之做各种各样的训练,也许你可以成功实现目标,同时你也失去了很多乐趣。

相反,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做个有意义的人,你在发现最终目标同时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景,发现自己许多潜在的兴趣和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也同样如此。

我们不能很早就制定一个终极目标,预备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因为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中会遇到的各种突发的问题,我们只能制定一般的目的,广泛的目的,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要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至少教会学生真确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教会他们各种技能。

在第九章中,杜威提出了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

一、由自然提供目的
(1)教育的改革家们厌恶学校方法的因袭性和人造性,易于采取自然
作为标准。

他们认为自然能提供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目的,我们的任务的追随和遵循自然的方法。

所谓人造性,不就是工厂化的机械生产吗?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属于自然的儿童,把他们变得社会化和世故化,岂不是泯灭了儿童的天性。

(2)把自然发展的目的转化为尊重身体活动的目的。

孩子总是不停的
动着,而到了上学的年龄,却被老师规范着老老实实的坐在小小的座位里。

对于那些青春期里的高中生来说,为了学习,不得不
压制这个期间的好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

(3)把一般的目的转化为关心儿童个别差异的目的。

关注每一位学生,
发现他们的特别之处。

二、社会效率作为目的
(1)把社会效率转化为具体的目的,表明工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性。

(2)公民的效率或是良好的公民训练。

三、文化作为目的
最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的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
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设定通常受社会总的要求而
设定,很少考虑到儿童的需要。

长期忽视儿童往往会导致儿童成为
教育的牺牲品,他们不再是“能动的人”,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
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并非反对教育目的,
而是反对一些不合理的目的,外在的目的。

杜威强调教育与生长的
社会性目的。

过程内的目的不是否定社会性的目的,因为社会性的
要求与儿童的需求不总是相对抗的。

他不是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
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他的民主
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

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
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变化,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这种
教育的特性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
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他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应教什么,怎样教,更加应把他们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要学什么?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增长,对于我国现代教育重视应试,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情况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