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统计指标

合集下载

住院统计指标范文

住院统计指标范文

住院统计指标范文住院统计指标是医疗机构用于评估和分析住院患者情况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住院患者的年龄分布、疾病类型、治疗耗时以及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等重要信息,进而为医疗机构提供决策支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

一、住院患者人口学特征指标1.年龄分布:统计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比例,如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的占比,可以了解患者的年龄特点。

2.性别比例:统计男女患者的比例,可以了解男女患者的比例情况。

3.职业分布:统计不同职业患者的比例,可以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

4.区域分布:统计住院患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就诊患者的地域特点。

二、住院患者疾病类型指标1.诊断分类分布:统计住院患者按疾病分类的比例,可以了解不同疾病类型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2.高发疾病TOP10:统计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可以了解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

3.门诊转住院比例:统计通过门诊转住院的患者比例,可以了解门诊与住院患者之间的关系。

三、住院患者时间指标1.住院天数:统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分布,可以了解患者的就医周期。

2.住院次数:统计患者的住院次数,可以了解患者的复诊情况。

3.住院期间手术次数:统计住院期间进行手术的次数,可以了解住院期间手术操作的情况。

四、住院患者医疗资源利用情况指标1.检查项目使用率:统计住院患者接受各种不同类型检查的比例,可以了解住院患者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

2.手术占比:统计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可以了解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情况。

3.药品费用占比:统计住院患者药品费用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可以了解住院患者的药品使用情况。

五、住院患者转归情况指标1.死亡率:统计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可以了解住院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2.住院患者痊愈率:统计住院患者的痊愈率,可以了解住院患者治疗效果。

3.住院患者再入院率:统计住院患者的再入院率,可以了解住院治疗后的追踪效果。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医疗统计指标是用来衡量医疗机构和医疗活动质量的一种方法。

医疗统计指标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评估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康复情况等指标,从而指导医疗决策和改进医疗质量。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其中一种疾病的新病例数在风险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发病率=新病例数/风险人群数2.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人年内发生其中一种疾病的新病例数在一人年总体时间上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发病密度=新病例数/风险时间3.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其中一种原因导致死亡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口数4. 遗留率(Prevalence Rate)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点或一个指定的时间段中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遗留率=患病人数/总人口数5. 康复率(Recovery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康复出院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康复率=康复出院患者数/总患者数6. 住院平均病程(Average Length of Stay)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患者住院的平均天数。

计算公式为:住院平均病程=总住院天数/住院患者数7. 重要手术占比(Proportion of Major Operations)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重要手术(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重要手术占比=重要手术数/总手术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患者数/总手术患者数9. 医疗成本(Medical Cost)是指用于医疗活动的费用,包括药品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等。

计算公式为:医疗成本=总医疗费用/病人数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医疗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

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自身的医疗质量和效果,并进行对比和改进,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住院统计指标x就诊率计算方法

住院统计指标x就诊率计算方法

住院统计指标x就诊率计算方法住院统计指标(一)住院统计的意义和任务住院统计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住院医疗服务活动有关的数据,反映住院医疗服务的数虽和质虽,提高住院工作质虽和工作效率的活动。

住院病房是医院最里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各种疑难里症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中心。

因此,住院统计室病案信息统计的核心部分。

住院统计的任务(1)为加强住院病房管理,编制住院工作计划,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依据(2)为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料(3)为研究住院工作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分析提供信息。

(二)住院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住院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是指根据我国的卫生统计工作制度的要求,对住院病房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始资料进彳了的收集。

住院统计原始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病房工作日志、住院登记簿、住院病人交班簿、出院卡片和住院病案等。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目前绝大多数其及其以上医院已对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采取计算机录入。

住院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为编制医院工作报表所做的资料整理,②对病案信息统计资料做专题性整理。

③为统计分析所做的资料整理④为积累住院统计资料所做的资料整理(三)住院统计绝对指标住院统计包括:住院病人动态统计、治疗效果统计、病床使用情况统计,以及住院病人的诊断、抢救、手术和疾病统计等。

1 .住院病人动态指标住院人数是医院住院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医院规模和满足居民住院需求程度的总虽指标。

(1)期初原有人数:又称期初留院人数,指报告期初实有住院人数。

该指标的统计起讫时间:①日报按日历日数划分,以0时为界限;②月报、季报或年报从开始之日的0时起,至每个月,季或年最后一天的24时止。

例如:医院的日报为每日零时的实有住院人数,依此类推,月报为每月一日零时,年报为元月一日零时的实有住院人数。

由于期初原有人数是一个时点指标,所以它应与上一个报告期的“期末实有人数”数字完全致。

期末实有人数:又称期末留院人数,指报告期末(日、月、季、年报)最后一天24时的实有住院人数。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总诊疗人次数:是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

诊疗人次数按挂号人次数统计,包括:2、出院人数: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

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节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3、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次数=入院人数/(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

4、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房及临时增设病房。

5、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病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日12点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6、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7、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天)。

8、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9、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0、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12、治愈率=出院人数中的(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出院人数×100%。

13、好转率=出院人数中的好转人数/出院人数×100%。

14、住院病死率=出院人数中的死亡人数/出院人数×100%。

15、观察室病死率=观察室死亡人数/观察室留观病例数×100%。

16、急诊病死率=急诊死亡人数/急诊人次数×100%。

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释义及计算公式
1.门诊量:指一定时间内医院接待的门诊患者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门诊量=门诊人次
2.住院量:指一定时间内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住院量=住院人次
3.手术量:指一定时间内医院进行的手术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
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手术量=手术次数
4.出院人数:指一定时间内医院出院的患者数量。

通常以天、周、月、年为单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出院人数=住院天数大于等于1的患者数
5.病种构成:指住院患者按疾病种类进行分类统计,并计算每个疾病
种类的数量和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病种比例=病种出院人数/出院人数*100%
6.平均住院日:指患者在医院住院的平均天数。

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住院日=全院住院天数/出院人数
7.平均医疗费用: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平均医疗费用。

计算公式
如下:
平均医疗费用=总医疗费用/出院人数
8.重症率:指住院患者中需重症监护的患者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重症率=重症患者数/住院人次*100%
以上是医院最新主要统计指标的一些计算公式和含义。

这些指标能够
反映医院的运营和服务情况,对于医院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级医院“统计指标”及标准值

二级医院“统计指标”及标准值

二级医院“统计指标”及标准值1.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5%2.手前后诊断符合率≥90%3.X光检查阳性率≥50%4.X光摄片甲片率≥40%5.尸检率≥10%(新生儿尸检除外)6.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VIS≤150)7.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改良偏离指数DI≤2)8.免疫室间质评全年平均成绩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9.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10.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11.病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4%12.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13.同一病例一周内再住院率(检查时确定病种,同级医院比较)处于同级医院较低水平14.住院产妇死亡率≤0.02%15.活产新生儿死亡率≤0.5%16.麻醉死亡率≤0.02%17.门诊处方合格率≥95%18.门诊病历书写格式合格率≥90%19.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20.陪护率≤8%(不包括爱婴医院产科病房)2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执行率100%22.住院病人治疗饮食就餐率100%23.住院病人就餐率≥80%24.医院感染率≤8%25.医院感染漏报率≤20%26.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27.病床使用率适宜范围≤85%~90%28.平均住院日≤16天29.病床周转次数≥20次/年30.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80%31.完成指令性任务100%32.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合格标准为80分)100%33.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合格标准为85分)100%34.基础护理合格率(合格标准为85%)100%35.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合格标准为80分)≥85%36.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合格标准为80分)≥90%(根据护理模式改革的需要,护理文件由各院自定)37.开展整体护理病房数≥10%38.急救物品完好率100%39.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总诊疗人次数:是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诊疗人次数按挂号人次数统计,包括:a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b出诊人次数;c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数;d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

2、出院人数: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

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节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3、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次数=入院人数/(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

4、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房及临时增设病房。

5、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病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日12点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6、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7、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天)。

8、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9、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0、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12、治愈率=出院人数中的(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出院人数×100%。

13、好转率=出院人数中的好转人数/出院人数×100%。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门诊量和住院量:门诊量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接待的门诊人次,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等各类门诊。

住院量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收治的住院患者人次。

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医院的规模和服务需求。

门诊量计算公式:门诊量=门诊人次1+门诊人次2+...+门诊人次n住院量计算公式:住院量=住院人次1+住院人次2+...+住院人次n 2.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是指每位住院患者在医院住院的平均天数,它可以反映医疗服务效率和床位周转情况。

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平均住院日=住院天数总和/住院患者人次3.手术量:手术量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进行的手术次数,包括各类手术、大中型手术和微创手术。

手术量计算公式:手术量=手术次数1+手术次数2+...+手术次数n 4.医疗费用总额:医疗费用总额是指医院在一定时间内实际收取的患者医疗费用总和,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药品费等各项费用。

医疗费用总额计算公式:医疗费用总额=医疗费用1+医疗费用2+...+医疗费用n5.药占比:药占比是指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它可以反映医院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药品费用的支出情况。

药占比计算公式:药占比=药品费/医疗费用总额*100%6.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率是指医院实际使用的病床数与可开放病床数之间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医院病床资源的利用情况。

病床使用率计算公式:病床使用率=实际使用的病床数/可开放病床数*100%7.疾病种类和分布:疾病种类和分布是指医院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接诊的各类疾病种类和分布情况,包括传染病、慢性病、急性病等。

这些统计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也能为医院的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效率和优化服务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住院统计的意义和任务1.住院统计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住院医疗服务活动有关的数据,反映住院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住院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活动。

住院病房是医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各种疑难重症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中心。

因此,住院统计室病案信息统计的核心部分。

2.住院统计的任务(1)为加强住院病房管理,编制住院工作计划,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依据(2)为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料(3)为研究住院工作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分析提供信息。

(二)住院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住院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是指根据我国的卫生统计工作制度的要求,对住院病房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始资料进行的收集。

住院统计原始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病房工作日志、住院登记簿、住院病人交班簿、出院卡片和住院病案等。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目前绝大多数县及县以上医院已对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采取计算机录入。

2. 住院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①为编制医院工作报表所做的资料整理,②对病案信息统计资料做专题性整理。

③为统计分析所做的资料整理④为积累住院统计资料所做的资料整理(三)住院统计绝对指标住院统计包括:住院病人动态统计、治疗效果统计、病床使用情况统计,以及住院病人的诊断、抢救、手术和疾病统计等。

1.住院病人动态指标住院人数是医院住院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医院规模和满足居民住院需求程度的总量指标。

(1)期初原有人数:又称期初留院人数,指报告期初实有住院人数。

该指标的统计起讫时间:①日报按日历日数划分,以0时为界限;②月报、季报或年报从开始之日的0时起,至每个月,季或年最后一天的24时止。

例如:医院的日报为每日零时的实有住院人数,依此类推,月报为每月一日零时,年报为元月一日零时的实有住院人数。

由于期初原有人数是一个时点指标,所以它应与上一个报告期的“期末实有人数”数字完全致。

(2)期末实有人数:又称期末留院人数,指报告期末(日、月、季、年报)最后一天24时的实有住院人数。

期末实有人数应与下一个报告期的“期初原有人数”一致。

(3)期内入院人数:指报告期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签发住院证,并办理入院手续的住院人数。

因病情危急,虽经门诊或急诊医生签证住院,尚未办理入院手续但已进人病房或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应按入院人数统计。

(4)期内出院人数:指报告期内已经办理出院手续,或虽未办理出院手续但实际已经离开医院的人数,包括死亡人数。

出院人数分为出院病人数和其他人数两部分。

出院病人数按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未愈和死亡人数。

其他人数是指入院后末进行治疗自动出院或因其他原因而离院的病人数,包括:正常分娩和未产出院者、无并发症的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出院者,移植器官提供出院者、取骨折内固定物出院者、经检查无病出院者、未治出院(指未经任何诊疗而出院)的人数,不包括入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因无钱等原因而自动出院的人数。

(5)院内转科人数:指报告期内院内科室之间或病区之间的转入转出人数反映住院者在科室之间或病区之间的变动情况。

该指标分为他科转入人数和转往他科人数。

一定时期内对某科室而言,转入人数和转出人数不一定相等,但就全院来说这两个指标一定是相等的。

(6)转院人数:指报告期内因医疗设备、技术条件、病人病情及其他原因转往其他医院治疗的病人数。

转院人数应计入出院病人数中并且应当评定治疗效果,如:未愈或好转。

(7)住院人数动态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①全院:期初原有人数+期内入院人数—期内出院人数=期末实有人数②分科:期初原有人数+期内入院人数+他科转入人数—期内出院人数—转往他科人数=期末实有人数③本期初原有人数= 上期末实有人数2.治疗效果指标治疗效果统计指标是指出院病人经过住院诊疗后的转归情况,分为治愈、好转、未愈和死亡人数,用以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的高低。

治疗效果等级由主管医生根据住院病人主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按照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制定的《住院病人疾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加以评定。

(1)治愈人数:指报告期内疾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的病人数。

当疾病症状消失,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者,只能计为好转,如:肝癌切除术,胃毕式切除术。

如果疾病症状消失,功能只受到轻微的损害,仍可以计为治愈,如:胃(息肉)病损切除术。

(2)好转人数:指报告期内疾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缓解或得到控制,功能有所恢复,但尚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病人数。

(3)未愈人数:指报告期内病情无变化或恶化的病人数。

(4)死亡人数:指报告期内住院病人中死亡人数。

凡已办住院手续并收容入院后死亡的以及虽未办完住院手续,但实际已收容入院后死亡的,均计算在内。

包括24小时内死亡人数,不包括:门诊和急诊科(室),门诊观察室内的死亡人数。

(5)其他人数:指入院后未进行治疗的自动出院以及因其他原因而离院的病人数。

包括:正常分娩、人工流产、绝育、移植器官提供、取骨折内固定物、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住院健康体检人数和未治人数(指住院者未经任何诊疗而出院的人数)。

不包括入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因无钱等原因终止治疗而自动出院者等。

(6)治疗效果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①出院人数=出院病人数+其他人数②出院病人数=治愈人数+好转人数+未愈人数+死亡人数3病床使用指标(1)编制床位数:指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院规模、医护人员编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核定和批准的正规病床数。

(2)期末实有床位数:指报告期末固定实有病床数,包括正规病床、简易床、监护床、抢救床、超过半年的加床、正在消毒修理床、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数(按扩建和大修理前的病床数计算)。

不包括:观察床、检查床、治疗床、抢救床、血液透析床、病人家属的陪护床、新生儿床、接产室的特产床和接产床、临时加床和库存床等。

(3)标准床位数: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床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达到《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配套文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面积的病床数。

例如:三级综合医院标准病床数的标准是:每床建筑面积大于6平方米并且每床净使用面积大于6平方米。

(4)扶贫床位数:指报告期内开设的济困病床数和惠民病床数。

(5)特需服务床位:指按特需服务收费并报物价部门备案的特种病房、高等病房、家庭式产房等床位数。

(6)负压病房床位:指负压隔离病房中的监护床之和。

(7)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报告期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开放病床数的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因消毒、小修理等暂时停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床扩建或大修理而停用的病床以及临时增设的病床(半年以内)(8)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报告期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的住院人数)的总和,即报告期内各科每晚上12点的住院病人数之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不包括占用的观察床、陪护床和家庭病床等。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以前死亡的或因故出院的,应作为实际占用床位一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床日数”一天、入院及出院各一人。

(9)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报告期内所有出院者住院天数的总和。

出院者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的计算原则是“算进不算出或算出不算进,不足一天算一天”(四)住院统计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1.住院病人动态指标(1)平均每日入院人数:指报告期内住院病房每天收治入院病人数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为:(2)平均每日留院人数:又称“每日平均使用床位数”,指报告期内每天24时住院人数的算术平均数,该指标可以补充说明病床使用率。

计算公式为:(3)住院病人转院率:指报告期内转往其他医院的病人数占同期出院人数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2.治疗效果指标(1)治疗率:指报告期内出院人数中治愈人数和其他人数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治愈率是反映医疗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治愈病人是医疗工作的根本目的,一般来说治愈的病人越多,说明医疗质量越高。

治愈率的高低,受医院等级、住院病人的病种、病情、病型、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治疗效果的标准掌握因人而异,主观因素太大。

因此,不能单凭治愈率来评价治疗质量。

但是可以根据单病种治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

(2)好转率:指报告期内出院人数中好转人数所占的比重。

该指标对于慢性病的近期疗效有一定的意义,用以弥补治愈率的局限性。

计算公式为:(3)治疗有效率:指报告期内出院人数中治愈人数、好转人数和其他人数所占的比重。

该指标可弥补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计算之不足,可反映对疾病治疗的有效程度,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医疗质量的变动情况。

计算公式为:(4)未愈率:指报告期内出院人数中未愈人数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5)病死率:报告期内出院人数中死亡人数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6)出院病人疾病构成:指报告期内某病种(按ICD-10分类)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比重。

3.病床使用标准(1)平均开放病床数:指报告期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与日历数之比,反映医院实有病床数的开放程度。

计算公式为:(2)平均病床工作日:指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与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之比。

该指标反映平均每张床的工作天数、即病床工作的负荷水平。

计算公式为:由于病床的修理、消毒或其他原因,每张病床不可能每天都在使用,即平均病床工作日一年理论上达不到365天(或366天)。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以340日(即病床使用率为93%为标准较为恰当。

如果超过340天,说明床位负担过重,讲给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如果病床工作日过少,则说明病床工作不饱和。

(3)病床使用率:指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数与周期实际开放总床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病床的利用情况。

计算公式为:病床使用率低表明床位有空闲,利用程度差;反之病床使用率高则表明床位利用程度高,但同时也说明病床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病床进行消毒处理等,容易增加医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所以病床使用率太低不好,但也不宜过高。

(4)平均病床周转次数:又称病床周转率,是指报告期内出院人数与同周期平均开放病床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由于就医院的某科室而言,转出人数相当于该科室的出院人数,所以该指标分科计算公式为:病床周转次数具体说明一张病床在一定时期内治了多少病人(包括出院病人数和其他人数),它是评价医院病床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5)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指报告期内平均每个出院者的住院天数。

计算公式为:该指标表明出院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值:一级医院≤6天,二级医院≤18天,三级医院≤20天。

(6)每医师日均管理住院床日数: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名医师每天担负的住院床日数。

计算公式为:(五)住院统计分析运用病案信息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来分析医院工作效率,可以了解医院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的利用及潜力的情况,反映医院管理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医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