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将进酒》练习题及答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将进酒》练习题1

《将进酒》练习一、作家作品。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
诗中记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
《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二、基础知识。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钟鼓馔玉何足贵:④径须沽取对君酌:⑤呼儿将出换美酒:三、课文分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
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
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
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
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答:(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后者的角度是: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
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将进酒》练习及答案.doc

《将进酒》练习一、基础知识: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朝如青丝暮成雪:• •%1会须一饮三百杯:• •%1钟鼓馔玉何足贵:• •%1径须沽取对君酌:• • • •%1呼儿将出换美酒:• •二、阅读《将进酒》,完成下面题目1、“君不见,黄河Z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
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
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2)黃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
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答:(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答:口口口口口(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岀含有比喻。
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答:口口口口口口(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后者的角度是: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⑴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
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 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但作者“人生得意” 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答: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1)“钟鼓馔玉何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
“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
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A、无奈B、悲哀C、愤激D、欢乐(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
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答: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将进酒》精选习题及答案精选

《将进酒》精选习题及答案精选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3.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4.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①起兴手法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进酒》练习及答案

《将进酒》练习一、基础知识: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钟鼓..馔玉何足贵:④径须沽取....对君酌:⑤呼儿将出..换美酒:二、阅读《将进酒》,完成下面题目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
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
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
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答:(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答:囗囗囗囗囗(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
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答:囗囗囗囗囗囗(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后者的角度是: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
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答: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钟鼓馔玉何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
“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
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A、无奈B、悲哀C、愤激D、欢乐(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
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答: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将近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将近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将进酒》课后练习题一、为下列粗体词语注音。
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千斤散尽还复来()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径须沽取对君酌()⑥与尔同销万古愁()⑦但愿长醉不复醒()⑧主人何为言少钱()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将进酒》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钟鼓馔玉何足贵:④径须沽取对君酌:⑤呼儿将出换美酒: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3、解释下面加点词。
(1)尔来四万八千岁:(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百步九折萦岩峦:(4)扪参历井仰胁息:(5)连峰去天不盈尺:二、阅读《蜀道难》,完成下面题目。
(1)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
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答:(2)文中以“六龙回日”的神话,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答:(3)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
写蜀道人事之难,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虚写映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摹写神情、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将进酒》,完成下面题目。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
《将进酒》练习题含答案

《将进酒》阅读训练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生得意需尽欢B.天生我才必有用C.径须沽取对君酌D.与尔同消万古愁3.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4.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奔流/到海/不复/回C.千金/散尽/还/复来D.莫使/金樽/空对/月5.使用了典故的两句是[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
馔玉,美好的饮食。
馔,吃喝。
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7.从哪些诗句揣摩此诗的背景是诗人被放逐的时候?8.怎样解释诗歌开头的君不见三个字?9.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的作用?1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11.诗人为什么但愿长醉不复醒?1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13.通过哪些词语,你看到了诗人狂放的感情?14.这首诗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参考答案2.C3.C4.C5.AB6.B7.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些诗句中,可以揣摩出,这是诗人被赐金放还、出长安之后所作的一首诗。
因为这些句子表现出对权贵的透彻了解和由此产生的蔑视和鄙弃,对权贵们嫉贤妒能、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愤激和不满。
(完整版)《将进酒》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将进酒》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
A
B暮”
C
D
A
望。
B
空浮之感。
C.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
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4.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5.关于诗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下面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
D
雪。
A
C
3.古来圣贤皆寂寞,。
4.呼儿将出换美酒,。
28、将进酒
一、选择题
1.(A)
2.(C)
3.(B)
4.(C)(语气助词)
5.(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
6.(D)(借代,其余夸张)
7.(B)
二、判断题
1.是
2.是
3.否(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三、填空题
1.天生我材必有用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惟有饮者留其名
4.与尔同销万古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将进酒
复习指导:
1.作者:李白,字,号,又号,我国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与杜甫并称为。
代表诗作有、、、。
2.文体知识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唐朝以前的古诗和唐朝及唐朝以后的仿古诗(格律不严,形式自由)
近体诗——律诗、绝句(格律要求严格)
例如:《将进酒》是一首。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还.复来()钟鼓馔.玉()岑.夫子()恣.欢谑.()沽.取()千金裘.()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生得意需尽欢
B.天生我才必有用
C.径须沽取对君酌
D.与尔同消万古愁
3.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
..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
..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4.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奔流/到海/不复/回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莫使/金樽/空对/月
5.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
馔玉,美好的饮食。
馔,吃喝。
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本诗名为《将进酒》,题目的意思是。
作者李白是(时期)著名_ __ 主义诗人,字,号,人称其为。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但愿长.醉(永远地)
B.恣.欢谑(纵情任意)
C.钟鼓馔玉
..(用精美的玉碗盛饭)
D.径须
..沽取(只管)
3.诗歌开头用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前者是运用 __的修辞手法,从角度写人生易逝,后者是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角度写人生短促。
4.诗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一句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而“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说的是自己“寂寞”,下列选项中对这里所抒发的诗人的情感判断正确的是()A. 无奈 B. 悲哀
C. 愤激
D. 欢乐
5.下列对于本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借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
B.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喷薄而出。
C.诗中提到“但愿长醉不用醒”,说明李白对当时残酷的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对黑暗的现实已然绝望,因此只想醉,不愿醒。
D.在这首诗里,李白一边表示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同时在豪饮行乐中,又深含怀才不遇的感情。
6.试分析李白举“陈王”为例的原因。
7.“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8.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不惜拿出“五花马,千金裘”,后人评说这句写出了诗人的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答案:
一、1.略 2.C 3.C 4.C 5.B
二、1.“劝酒歌”唐朝浪漫太白青莲居士“谪仙人”“诗仙” 2. C 3.夸张空间夸张比喻时间 4. C 5. C 6. 诗人与曹植一样,都是把酒和诗文联系起来;诗人与曹植一样,都是有志难展。
7. 千金散尽还复来8. 诗人不过是朋友招待的客人,此时此地他已然忘记做客的身份,反客为主,指挥典裘当马,真是狂放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