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方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回忆、让学生品味、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把,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着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留下“空白”,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并学有所获。

一、导入“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语犹如打开殿堂的大门,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

此时须留“空当”。

留“空当”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

“入境”才能“生趣”,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

教师在导入时,如果能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解题的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我抓住课题设计如下训练: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自读课文,思考什么叫“揠苗助长”?3、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揠”在词语中的意思。

4、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那人为什么去揠苗助长?结果怎样?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巧妙地悬置疑念,留下空白,通过多思,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字、词、句、篇的训练,而且审题、解题、质疑问难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二、情节“留白”——“月明帘下暗藏身”留“空隙”即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思维的多向性要求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

于无声处听惊雷——浅谈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摘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留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留白”是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

而对这些“留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

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留白”。

通过教师所留之“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远的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留白艺术学生想象力“留白”语文课堂学生思维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

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重视“留白”,进入“虚灵”的佳境。

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一、于课题上留白,调动学生的思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必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

初中语文所选课文均文质兼美,简洁含蓄、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的课文题目俯拾皆是,因而教师教师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让课文题目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在教学课外读物《人,又少了一个》①时,巧妙留白,请同学讨论: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标题中去掉一个“又”字,文章还能这样写吗?学生思考后明白,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于无声处听惊雷” ———巧用标点“留白”艺术,让课堂精彩纷呈

“于无声处听惊雷” ———巧用标点“留白”艺术,让课堂精彩纷呈

“于无声处听惊雷” ———巧用标点“留白”艺术,让课堂精彩纷呈[内容摘要]“留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大凡艺术,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给解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有妙境”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亦如此。

而标点“留白”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焰,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展现学生各自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巧用标点;留白艺术;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小学生“随文”认识、体会、领悟、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

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有意味的标点符号,它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余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课堂中能巧妙地利用这些标点符号,必将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收效。

一、抛砖引玉,激发求知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

”而我们平时常用的“讲故事导入新课”、“多媒体渲染情境导入新课”等导入方法,对孩子们来说已经耳熟能详。

而利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导入新课,不仅能将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还能将枯燥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既可以为孩子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孩子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如我在执教《从现在开始》时,一开课就让全班学生齐读课题,然后说:“我想给这个课题加上一个标点,你认为加上哪个标点合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的说:“加上省略号,因为这句话还没有说完。

”有的说:“加上感叹号,因为这句话有命令的味道。

”……“到底运用哪个标点符号最符合文章的内涵,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找找正确的答案吧!”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序曲”。

于无声处听惊雷——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研究

于无声处听惊雷——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研究

于无声处听惊雷——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粗放式阅读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精细化阅读,即使细读了,对文本中的留白之处也缺乏深究,本文在借鉴名家对文本细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留白及其类型,寻求言语符号留白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留白教学策略一、留白及其重要意义留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这种技巧遍及音乐、绘画、电影、书法、篆刻等各个领域,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留白指的是文本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留白、空缺,是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性所采用的技巧,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使本来难以言说的东西在读者的合作下得到较完善的表现。

言语符号的留白意味着文学意义解读的开放性,留白是文本中隐而不露的联结点,让读者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动性,竭力去填补文本中缺失的环节,被牵入到事件中去,根据未道出的事物去提供其所指的意义。

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地方,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留心便会发现,每一个文学文本确实包含着无数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

二、留白的类型1、语言符号层面的留白切割分行,增强韵味“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是戴望舒《雨巷》的一二两节,如果我们把它像散文那样排列,会发现这篇文章真是稀松平常,但是如果按照原始的排列,读者就会感觉韵味顿生、意趣迥然了。

不同的排列方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原因在于,这首诗把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语音标准做原则,自由切割、分行。

这首诗通过分行,不仅营建造型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节奏感和视觉感,还有助于强调诗人感情的跳跃。

此处无声胜有声——谈留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此处无声胜有声——谈留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此处无声胜有声——谈留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20教育前沿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比如,画画需要留白。

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给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也是发挥这样的作用,为了给同学们创造一定的思维与联想的空间,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尽量调动同学们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重视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认知与习惯,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引导他们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

”该课程标准规定老师一直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学生应当更加积极的学习,老师也应当提供相应的空间与时间,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尤其是思考时间。

并非是越俎代庖,取代同学进行思考,争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如何给学生适当的留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凡事预则立”,具有良好预习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但预习不是简单的布置学生在家多读几遍课文就可以了。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预习,大胆给同学们留下了更多课外延伸阅读的疑问,调动他们的阅读期待心理,指导他们查询对应的材料,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获取理论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对文中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在课前布置了学生查阅《三国演义》第46回,周瑜在临死前说了一句什么话?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课堂中: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找到了《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的那句话了吗?生:“既生瑜何生亮”师:周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既然有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诸葛亮?师:对,诸葛亮和周瑜都很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福建省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学陈文珍智谋,但是周瑜总是棋差一招,两人处于对立面,所以诸葛亮总是能赢周瑜,结果周瑜只能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于无声处,神思飞扬——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刍议

于无声处,神思飞扬——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刍议

于无声处,神思飞扬——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刍议留白是一个专业术语,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留白留得其所,空白画面上会流动着生命,有了万千气韵。

此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为智慧之举。

语文教学也需要这种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让教学环节中有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让学生创新想象、放飞思绪,达到“求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本文笔者拟就语文教学中一些环节的留白艺术谈谈浅见,并求教于方家。

一、导入新课中的留白。

一个别具特色的开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切忌冗长,更不可竹筒倒豆,要在启发学生思索和主动求知方面且说“三分话”。

如《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狩猎者追杀到断崖,为挽救种群存续繁衍,老弱者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与少者结队成功飞渡的事情。

开课时教师只需从字面上解释,至于其中起因、经过、结果要作为问题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查找、去思索。

这样,学生才有探究激情,达到不教而教、无师自通的境界;反之会兴趣索然,久而养成依赖心理。

二、基础知识教学中的留白。

有的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功利”得很,讲解过细过密,以为实惠,殊不知学生“消化不良”,到头来学生所获甚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反刍,有时学生会灵机一动,更高效地掌握知识。

三、文本解读赏析中的留白。

有的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往往会定势,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编写“周全”的教案,自己稳坐中军帐,按部就班,让学生指哪打哪,学生不敢稍越雷池,整个教学过程密不透风,其实学生并不乐意。

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要在备课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本上、留在心里,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触及这些问题,大胆提出来并自主、合作、探究加以解决。

这是教学中关注人的存在,教学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不天马行空,游离于文本之外。

教师要善于驾驭,预备巧妙的点评和过渡,若出现了教师棘手的问题,教师切不可不懂装懂、敷衍搪塞,应主动坦白自己的不足并参与学生探讨。

谈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

谈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

谈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作者:丁建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11期最近听了很多语文阅读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课堂结构精致工巧,课件制作花哨绚丽,教师不遗余力地讲解展示,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整堂课可谓是绚烂热闹。

回头细思,总觉得这样的课热闹有余而沉稳不足,觉得这样的课堂似乎少了些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安静读书、自主思考、内化延伸的环节。

早在孔子就提出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今新课标又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课堂上,老师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思维才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备课,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在耳听眼看之时,养成一味盲从的习惯,从忽略了自主的思考;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和上课的容量,那么这种表面的热闹必然是以打断学生的思维,牺牲学生深入探究为代价的。

这样的课堂虽然不乏丰富的内容,但从本质上来讲,它终归是学习过程的外在活动,缺少内在精神意蕴。

因此我认为真正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阅读课,应该是更能促使学生养成静下心来专注读书、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读出书的味道,才能思考触及事物的本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呢?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绘画中的“留白”艺术。

留白,意思是留下空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是计白当黑,给欣赏者营造自由驰骋的空间,从而达到美妙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适用于留白艺术。

阅读课堂留白,是教师结合教学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特意留下空白,这些留白,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自己构建对学习的理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留白艺术呢?一、未可全抛一片心——知识内容要留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只微微打开一个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不讲。

于无声处听惊雷——小学语文课堂空白艺术初探

于无声处听惊雷——小学语文课堂空白艺术初探

生 : 该 怎 么向他 解释 呢 ? 我
生 : 知 道这 件 事 , 会 不会 没 命? 他要 我
桑娜的形象在学生的思考 、 想象中渐渐鲜活起来 , 学生更 加体会到桑娜当时的矛盾心理和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巧补空 白, 不仅培养 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还使学生对
人 物 的美好 品质 也 有 了更深 一层 的认识 和 理解 。是 啊 , 之 桑娜 所 以矛 盾 , 于 关 心孩 子 、 缘 心疼 丈 夫 的善 良 , 于 同情 别 人 、 缘 救 人危 难 的高 尚 。
反, 如果作品内容离 自己的生活甚远 , 学生的理解、 感受就显得
缺 少支 架 , 空洞 、 白 。因此 教师 就 要善 于联 系 生活 填补 空 白 , 苍
寻求答案。 就这样, 整堂课在这一悬念的驱动下, 学生们 自主探 究学习, 层层深人地理解课文 内容 , 最后一致认为应该给周瑜
记 头 功 , 能振 振有 词地 说 出一番 理 由来 。 堂课 , 生学 得 兴 并 整 学 味盎然 , 犹未尽 。 意
出 , 激起 千层 浪 , 生们 一下 子议 论 开 了 , 一 时拿 不定 主 一石 学 但 意 。于是 , 师话锋 一转 , 学生 们仔 细 阅读课 文 , 课文 中去 老 请 到
在阅读作 品时 ,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 , 倘若作 品的内容 与自己的生活经历 比较接近, 读起来就 比较容易, 不仅理解快 , 而且印象深刻, 从而能对作品中的人和事作 出自己的评价。相
个孩子的故事 , 表现桑娜和渔夫勤劳、 善良, 宁可 自己受苦也要
12 3

到哪里。 可是有一天晚上 , 奶奶打电话来说小狗被人毒死 了, 那
晚我哭得很伤心, 连晚饭也吃不下。我 觉得现在冲下去的那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无声处听惊雷——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27T09:56:02.5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作者:施利兴
[导读] 粗放式阅读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精细化阅读,即使细读了
【摘要】粗放式阅读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精细化阅读,即使细读了,对文本中的留白之处也缺乏深究,本文在借鉴名家对文本细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留白及其类型,寻求言语符号留白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留白教学策略
一、留白及其重要意义
留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这种技巧遍及音乐、绘画、电影、书法、篆刻等各个领域,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留白指的是文本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留白、空缺,是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性所采用的技巧,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使本来难以言说的东西在读者的合作下得到较完善的表现。

言语符号的留白意味着文学意义解读的开放性,留白是文本中隐而不露的联结点,让读者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动性,竭力去填补文本中缺失的环节,被牵入到事件中去,根据未道出的事物去提供其所指的意义。

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地方,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留心便会发现,每一个文学文本确实包含着无数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

二、留白的类型
1、语言符号层面的留白
切割分行,增强韵味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是戴望舒《雨巷》的一二两节,如果我们把它像散文那样排列,会发现这篇文章真是稀松平常,但是如果按照原始的排列,读者就会感觉韵味顿生、意趣迥然了。

不同的排列方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原因在于,这首诗把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语音标准做原则,自由切割、分行。

这首诗通过分行,不仅营建造型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节奏感和视觉感,还有助于强调诗人感情的跳跃。

诗歌中“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等等都因省略标点和另起一行给人强烈的印象,使诗歌中“我”的忧郁、孤独、迷惘、哀愁……都突显出来。

而在散文式的排列中,这些就只能淹没在文字的汪洋中了。

省略文字,词约义丰
古典诗歌由于篇幅、音韵的限制,对语言的简洁性要求很高,词约而义丰是诗歌语言的特征。

省略是诗人常用的手段,诗歌省略的成分越多,留下的空白点越多,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愈大。

相反,如果诗句的语言过于繁复,整体语义被确定,限定了读者想象力的发挥,从而失去了欣赏的愉悦感。

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九个名词并置所组成的诗句,如一幅鲜明的立体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好像用电影的蒙太奇组接法,将画面由远景拉到近景。

画面上有色彩、有声响、有动态、有静态,显示出景中有情、以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使它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绘画感和雕塑感,为诗人抒发游子思乡的痛苦做了铺垫。

作者采用动词省略、名词并列的绝妙表现手法,将几种物象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提供了自由联想的空间,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诗的意蕴。

2、艺术形象背景层面的留白
淡化背景,意在言外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不但喝酒的时间、地点没有交待清楚,未来的时间——醉到什么程度,难道经过了漫长的行军过程,上了前线还不醒,什么时候到达沙场,这又是怎样的战场,作者都没有交待,正是这些“说不尽”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加以补充和发挥,提供了极大的意义解读的空间。

侧面烘托,激发联想
由于字词的省略、意义的模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古典诗歌的中人物形象留下了空白点。

最典型的当数汉乐府的《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刻画描写罗敷的形象,而是通过描摹路旁的人看到罗敷时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留白语言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补足内容
我们应该认识并遵循读者阅读心理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具体化与重建”和“理性把握与阐释”,强化学生的想象和理性思维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本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多层次的不确定的意义框架,它有许多“空白点”向读者发出邀请,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做出解释,进行填补,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可供人欣赏的丰满的审美对象。

教师应该把作品看成是由学生和作者一起创造完成的,学生拥有合理阐释作品的权利。

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而应该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与文本直接对话,填补文本空白。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少做一些限制学生思维的课堂导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去发现、填补空白。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挖掘题旨
文学艺术与哲学最大的效能就是提升人类心灵的层次,使人由平面蠕动的动物变成立体的生命,可以昂首天外,超越现世的泥泞,与古今每一个深刻的意义生命相感通。

就此意义而言,文学作品当然也就必然可以影响到读者对存在的认识和对自我生命的体验了。

这就是读者认识作品意义最大的好处。

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面对作品中的“空白语言”,教材中的注释与专家的评述又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就绝不能人云亦云,而应紧扣作者的主观情感,还要结合读者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弥合作品中因“空白语言”所造成的“意义真空”,进而推敲出作品实体语言所深蕴的真实的原始意义特质来。

读者要想准确破译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情感,就必须把握住作
者,因为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生理想是不相同的,他们赋予作品的主观情感也就迥然有别,须细嚼品味方可顿悟。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以冰山来比喻艺术——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露出海面的,其它部分都隐藏在海水中一样,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以引导,但还需留下足够的空白,并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产生“再想想,有没有别的……”的期待,课堂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精彩。

所有的文本解读最后是实现在读者手中,而读者的文化、理论背景、个人的品格等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但是无论怎么“多元”都有一个界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会读成李尔王,也不会读成薛宝钗……首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切身感受,鼓励独特的或创造性的解读,造就多元解读、多意共生的阅读景观。

但是多元也不是乱读、乱解,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蔓延的无政府主义,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解读范围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一一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福建教育》,200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