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故事

合集下载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22年11月5日-1987年12月29日),中国核物
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研发之父。

邓稼先在中国科学家中的地位非常崇高,他的故事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巢县一个贫困家庭,他上学的时候曾经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

由于家庭贫困,他的父母无法支付他的学费,但他通过勤工俭学和助学金的努力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

1944年,邓稼先考入早期的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始接触物理学。

在校期间,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才能和天赋,成绩优异,并被选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1950年,邓稼先毕业后回到中国,参与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
工作。

他在建立中国核工业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以“两弹一星”为目标的科研方向,即研发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


中国核武器项目的推进中,邓稼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邓稼先也曾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打成“走资派”、“刘邓特务”,受到迫害和折磨,被关押长
达14年之久。

1979年,恢复高教育,邓稼先重返核武器研究,并继续指导
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于1964年研制
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于1967年研制成功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邓稼先以其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武器研发之父,他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奋、聪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科学家精神小故事

科学家精神小故事

科学家精神小故事
《邓稼先的小故事》
嘿,你们知道邓稼先吗?那可是一位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呀!
我记得有一次听老师讲起过关于他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邓稼先他们正在搞原子弹的研究呢。

有一天,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忙得昏天黑地的。

“邓稼先啊,这个数据好像有点问题呀。

”一个同事皱着眉头说。

邓稼先一听,连忙凑过去,盯着那些数据看了又看,“嗯,是有点不太对劲。


然后他们就开始各种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

“会不会是这个仪器不太准啊?”
“不太可能吧,咱们之前检查过很多遍了。


邓稼先沉思了一会儿说:“别急,咱们再重新算一遍,仔细检查检查每一个环节。


于是,大家又开始埋头苦干起来,邓稼先也不例外,他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战士一样,一直专注地研究着。

经过好一番折腾,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哈哈,找到了找到了!”邓稼先高兴地喊起来。

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纷纷笑着说:“还好有你呀,邓稼先。


邓稼先笑着摆摆手,“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嘛。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却让我看到了邓稼先对待科学的那股认真劲儿和执着精神。

他就是这样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着,真的太值得我们敬佩啦!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自己的事情上努力做到最好呀!哎呀,邓稼先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篇1你知道我国有那些英雄吗?肯定知道吧!因为我国有无数为祖国捐躯或做出贡献的`英雄。

今天,我就为你介绍一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

故事是这样的:邓稼先在1958年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由于事关国家机密,所以,他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不著书立说,不出国交流。

经过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忍着剧痛,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国防科技的建议书。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祖国的利益,是人民的幸福和安全,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告诉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其实,邓稼先只是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群中的一位,在这队伍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

比如陈辉,他在临终前写下了四句诗:“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多么有英雄气概的诗啊!还有夏明瀚,彭德怀等等无数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而当今社会,也有这样的人啊!这次“两会”上,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很多为祖国和人民谋利的金点子,如“提高素质教育”,“七要”,“发展高新技术”等等的一系列建议和意见,人大代表们不正是为祖国做出贡献吗?所有的少先队员们,每当我们敬礼时,都要牢记队礼的含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吧!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篇2今日,每当听见看见关于原子核弹的报道,总会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那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双弹英雄——邓稼先。

报道主要写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后用最短的时间造成氢化弹、原子弹,在一次拾原子弹骇片时,被放射元素所伤致癌,被赞为“两弹元勋”。

当读到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拒绝了恩师与好友的挽留,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心为祖国的崛起做贡献时,我十分震惊:要知道,当时,出国深造的机会少而珍贵,只有少之又少的中国人能享受国外优厚的待遇。

邓稼先小故事

邓稼先小故事

邓稼先小故事【篇一:邓稼先小故事】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他是我国核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

下面我们365语录台词网的小编带领大家看一下邓稼先的故事吧!两弹一星邓稼先的故事: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演讲故事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演讲故事素材: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1979年,一颗核弹头试验落地后,没有爆炸,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必须找到这枚弹头!”“不行,核弹随时会引爆,核辐射可是要人命的,谁去也不行啊!”同志们惊慌失措,争论不休,不知该如何是好。

“大家都不要争了,我去。

它是我设计的,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不能没有它!”说完,邓稼先只身一人走进了核爆中心区,经过搜索,他终于找到了那枚宝贝的核心部件,正静静地躺在地上。

他走过去,把这枚核弹碎片捧了起来,细细端详。

邓稼先完全明白,他手上这枚制造氢弹的钚239,有着怎样的杀伤力。

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

但他全然不顾,直到确认核弹头基本完好,他才喘着粗气、走出弹坑,“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研制成功,到氢弹爆炸,苏联用了6年多,美国7年多,法国8年多;而中国,两年零八个月。

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可好消息背后的代价是,由于长期从事核武器事业,放射物早已侵入他的骨髓癌症病魔多年缠身,邓稼先一生为中国人民所做的,其实并不复杂,只有五件事: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核禁试,刚满一只手而已。

但无疑,这是一只巨掌,它宣告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从此不可被践踏,它宣告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永远不可撼移!同学们,我们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地球的另一边,巴以冲突、俄乌战争,世界并不太平!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因为邓稼先这样的先辈们,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才有我们今天的民族自信和国防安全!各位中华儿女,我们必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吾辈自强,强国有我!。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04年5月4日出生于湖北安陆,著名的航空发明家、科学家,中国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始祖,中国国家航宇奖的设立者,他的一生给中国的航空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从小,邓稼先就乐于学习,喜欢思考,乐于实践。

他就读于湖北恩施县安陆高中,在校期间,他深入研究空气动力、机械制造、电机学等领域,兼修多科。

他精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使他被英国的皇家航空学院录取。

1927,邓稼先从英国阿克塞特大学博士毕业,并于同年和伊拉克籍的巴格达大学院士担任教授,建立了中西方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被授予“空气动力学学家”的头衔。

1930,他回国,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航空学院,更是宣扬“发展为国之本”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航空专业人才,在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彰显了中国国家航空技术发展的希望。

在航空领域,邓稼先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正式飞机布朗1931修完,正式交付给中国航空学会;设计的中国第一架航空摄影机以及中国第一架民用直升机,都是他和他的门下学生共同完成的成就。

邓稼先还曾多次获得国内外的荣誉,最突出的是被中国政府授予的“一等功”称号。

他的一生对中国的航空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空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稼先去世后,其荣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他也被认定为“航空”国家级英雄,中国国家航宇奖以他的名字来纪念他的伟大成就。

今天,
邓稼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现代的中国航空界们不懈的努力,追求更高的发展。

也许,邓稼先的不朽功勋也将被后来者弘扬,他伟大的事业终将留给千秋后代,成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精神典范。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伟⼤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其实,不仅是国外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中国也有许多闻名世界的伟⼤科学家,我们⼀起来了解⼀下吧!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中国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个⼈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弹碎⽚拿到⼿⾥仔细检验。

⾝为医学教授的妻⼦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髓⾥也侵⼊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去装雷管,并⾸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

医⽣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地倒在病床上,⾯对⾃⼰妻⼦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中国科学家故事:丁肇中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美国布鲁克海⽂国家实验室的质⼦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个质量约为质⼦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取名为J粒⼦,"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发现的粒⼦。

与此同时,美国⼈⾥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并取名为ψ粒⼦。

后来⼈们就把这种粒⼦称为J/ψ粒⼦。

J/ψ粒⼦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预料值⼤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的发现⼤⼤推动了粒⼦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家故事:曾呈奎 曾⽼有⼀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位⽼师的邀请。

见到90多岁的⽼教授后,曾⽼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

关于邓稼先的故事

关于邓稼先的故事

关于邓稼先的故事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下面小编一起来看它的伟大事迹吧。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故事: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 ,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的故事篇一:邓稼先的那些事迹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求学报国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

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

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

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

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毅然回国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奇迹诞生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鞠躬尽瘁1972 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

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篇二:邓稼先的诚信故事邓稼先的诚信故事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

他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因为都住在清华园,所以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

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宁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

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以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学习。

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

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宁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杨振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1971年,杨振宁回国,邓稼先到首都机场迎接分别整整20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没完没了地聊了起来。

但是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都属于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尽量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可是杨振宁十分想知道邓稼先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就绕着弯子问他:“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么?”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

如果回答“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

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也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

”于是,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恩来的批准。

邓稼先这才如实地答复了老朋友的问题。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

1986年,邓稼先病逝,杨振宁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妙语点睛:“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

在人的一生当中,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荣誉,但绝不能没有诚信。

“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有了它,你才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加融洽。

篇三:邓稼先的人生故事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人生故事中国原子弹之父简要内容: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于1986年8月11日,封面英文报道,英文为:China'sfatheroftheA-bomb中国原子弹之父。

北京周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创办,为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

杨振宁写的《邓稼先》被选入2007版中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们领悟邓稼先独特的人格魅力!邓稼先邓稼先(1924.6—1986.7),男,安徽怀宁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

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