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进化工程育种技术进展与展望

E gnei . col f h mcl n i e n nபைடு நூலகம்eh o g , i j nvrt, i j 0 02 C ia nier g Sho o C e ia E gn r gadT cn l y Ta i U iesy Ta i 30 7 , hn ) n ei o nn i nn
S r i m p o e e y e o uto a y e g n e i t a n i r v m nt b v l i n r n i e r ng:p o r s nd pe s e tv r g e sa r p c i e
G N i in Z E G H i i, H N o gb o D A a , H N T o Z A u — ig O G J x , H N u—e Z E G Z n —a , U N N n C E a , H O X er n —a j u
( e a oa r f yt sBonier go eMiir o E uai , eate t f ice i l K yL b r o o S s m ieg ei fh ns f d ct n D pr n oh mc ty e n n t t y o m oB a
i h tan i r v m e twa u ma ie n t e sr i mp o e n ss m rz d. F n l i al t e s e tv sg v n fr t e te d a d t e p 。 y, he p r p c ie wa ie h r n n h o o tn ilt fe out n r n i e rn . e taiy o v l i a e gn e g o y i K e r s: da a in;c mbia o il v l t n r n i e rn y wo d a ptt o o n tra ;e o ui a y e gn e i g;sr i mp o e n ;s l cin o ta n i r v me t ee to
微生物育种方法

微生物育种方法微生物育种是一种利用分离出的优良微生物株进行大规模培养、繁殖、筛选、改良和利用的技术。
其目的是生产高质量的微生物制品,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育种的方法。
一、微生物分离微生物育种的第一步是从样品中分离微生物。
样品可以是土壤、水、发酵物、动植物、人体等。
分离出的纯培养菌株需要为我们育种提供基础。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营养平板法、液体培养法、罐培养法、过滤法等。
营养平板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将样品溶于适当的缓冲液中,均匀涂于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在约37°C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选出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有特色的菌株。
二、微生物培养分离出的微生物菌株需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繁殖。
不同的菌株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成分、氧气含量等。
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浅层培养、胶粒培养和凝胶孔板培养等。
营养琼脂是最常用的培养基,也是最常见的固体培养基。
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菌株需要定期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以保证其生长条件的稳定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三、微生物筛选微生物筛选是微生物育种的重要步骤之一。
它是对分离出的微生物群体进行系统培养和筛选,从中选择出具有优异特性的微生物株。
微生物的筛选通常从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特性、生长特性、抗性或附着能力、产酶能力等方面入手。
产酶能力是筛选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四、微生物改良微生物改良指的是改变微生物的某些性状以达到特殊目的的一系列技术。
改良常用的方法有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突变体筛选和重组DNA技术等。
其中自然选择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选择压力,如环境温度、氧气含量、营养物质等条件变化,在自然界中选择出更适应生存的微生物株。
人工选择法则是对微生物进行人工操作,在特定条件下选择出具有特点的微生物株。
突变体筛选则是通过化学物质、物理方法或基因突变剂等诱导产生微生物中的随机变异,筛选出想要的突变体。
微生物学中的新一代技术和新成果

微生物学中的新一代技术和新成果微生物可以说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起源、演化、生物多样性、疾病控制、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新一代技术和新成果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1.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组学研究高通量测序是指一种将DNA序列分析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先进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纳米通道测序技术同时对成千上万的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细菌、病毒、真菌、古菌等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速度和效率,同时衍生出了许多实用的应用,例如快速鉴别微生物分子型、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以菌群结构分析为例,其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使用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分析样品中16S rRNA序列的异同来推测微生物群落组成。
而借助高通量测序的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大规模测序微生物基因组的16S rRNA序列,从而更好地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另外,高通量测序技术还可以用于测定微生物微生物基因型、分析微生物基因卡和凝集素等功能,以及优化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育种。
2. CRISPR-Cas9技术在微生物质谱分析中的应用CRISPR-Cas9技术是当前最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随着该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学家开始将其应用于微生物质谱分析中。
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生物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剪切DNA的特定序列。
而在微生物质谱分析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定量微生物的代谢物和蛋白质,进而推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及其代谢反应过程。
目前的CRISPR-Cas9技术在微生物质谱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谱拼接和质谱成像,能够用来对微生物细胞进行非标记分析,并实现对微生物生长环境的理解。
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研究

一、前言农业微生物是农业生产(含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应用微生物的总称,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环境等领域,涉及与农业有关微生物的特性、生命活动规律、作用过程调控等研究,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兴方向。
农业微生物产业指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相关工程技术的产业,具有生物工程、高增值农业的产业特征,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能源、食用菌、微生物食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等是其重要的产品形式。
鉴于农业微生物产业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在产业发展层面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农业微生物市场2019—2024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4.6%,预计2024年细菌类、真菌类、病毒类产品的产值分别为31.4亿美元、13.4亿美元、25.4亿美元。
以动物、植物“二元结构”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正在向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元结构”的新型农业转变,微生物在农业领域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认识。
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耕地质量提升,支持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始终存在,而微生物产业将在解决粮食可靠供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以农业微生物为基础的白色农业,能够明显缓解现代农业中化肥和农药不合理使用产生的环境污染、作物病虫害频发、农业投入成本上升、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耕地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有利于改善土壤健康状态,促进耕地质量恢复。
近年来,我国农业微生物市场发展势头迅猛,而市场空间依然较大,如微生物肥料仅占肥料总用量的10%。
微生物及其相关技术开始向农业生产的诸多方面渗透,以微生物农药、菌肥、堆肥、微生物饲料等为代表的产品,其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取得一定进展。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从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不难发现,生物育种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育种方法之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逐渐升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本文将从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技术的应用研究等角度进行探究。
一、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自中国古代的割接、芽接、嫁接技术,到现代的基因工程、遗传修改、细胞培养等高新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升级。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改良技术逐渐多样化遗传改良技术一直是人类育种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育种方法之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遗传改良技术变得更为多样化。
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辐射诱变,到基因编辑、基因植入、基因克隆等一系列现代遗传改良技术,都为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完善的精准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精度不够高。
现代育种方法的出现,使育种过程变得更加快速、精准。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育种者快速、准确地了解物种的基因表达情况和分子标记信息,从而实现精准育种。
3、技术交叉融合,生物育种实现跨领域发展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育种技术也向着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例如,将基因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物种的表征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对比。
这种交叉融合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广泛应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领域的生物育种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植物育种的研究尤为深入,不仅对丰富粮食、药材等的品种和质量有重要意义,还对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1、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植物育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中,能够促进植物的繁殖、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
同时,生物育种技术还可以培育适应各种环境类型的植物,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等。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

• 引言 •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的应用 •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的挑战与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是一门新兴的生物技术领域,旨在通过 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遗传改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和 性能,从而在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01
03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制品、 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为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04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在提高微生物生产效率、降低生 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工 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的机制 和原理,探索更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 和方法,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微生 物基因育种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如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 制药和化学品生产等。
此外,工业微生物基因育种还有助于 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和就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改良微生物性能
提高耐受性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微生物对 高温、高盐、高酸、高碱等极端 环境的耐受性,使其能在恶劣条
件下生长。
增强抗性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微生物对抗 生素、重金属、氧化剂等有害物质 的抗性,提高其生存能力。
优化产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优化微生物产生 的化合物,提高其纯度、产量和稳 定性。
开发新微生物品种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不明确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随着人类对地球各个角落的探索,我们发现了许多极端环境,比如高温、高压、低温、低氧、高盐、高辐射等。
在这些环境中,能够生存的生物往往具有非常特殊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这些特殊的生物往往能够从中带来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科学价值。
微生物是这些极端环境中的优秀代表之一,许多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并繁殖。
如何从这些极端环境的微生物中挖掘出其潜在的生物资源和潜力,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微生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种基于微生物基因组序列、遗传信息和表达调控机制的辅助育种技术。
与传统的微生物育种方式相比,微生物遗传育种的优势主要在于其高效性和精准性。
由于微生物的短世代和高倍增率,使其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育种试验,同时利用基因工程和基因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目标基因的导入,以及对基因表达和调控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微生物性状的精准调控和改良。
在极端环境下进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优化育种策略人们一般认为,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不需要进行育种和改良。
然而,随着对微生物群体生态学和功能分析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这些优秀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往往是在微生物群体内部的特异和差异性所致,而在单个细胞水平下,微生物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
因此,利用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技术手段,结合对微生物群体生态学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可以针对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育种和改良。
比如,在高盐环境下,深色孢属细菌产生丰富的角叉菌素,但是由于产生后会对细菌体本身造成毒性,因此需要对角叉菌素合成通路进行优化育种。
再比如,在高压环境下,部分嗜热菌类的细胞壁会变得更厚,这可能导致细胞重新进入静止期或失去生存力。
因此,可以利用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良菌体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从而提高菌体在高压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二、挖掘微生物潜在的生物资源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往往具有独特的基因组和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能力,这些生物资源在医药、化工、食品等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重组技术这一前沿生物科技在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尤其在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面,基因重组技术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手段。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菌株的优势基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高性能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这样的菌种不仅生产效率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复杂环境。
1. 基因重组技术的简介基因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微生物体内通过人工方法将不同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新品种。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基因的同源重组,将来自不同亲本或不同物种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中重新排列,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改良和功能的增强。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增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生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微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生态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的重要性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微生物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尤其在发酵、制药、生物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持续提升这些工业微生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科学家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菌种的选育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手段从自然界或已有的菌株中选择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菌株,进而通过遗传修饰和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性能优越的新菌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
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但是有时候微生物育种也不是单一的一种方法,有的是需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本文将各种微生物育种技术进行总结和细致分析。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1.常规育种常规育种是以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自发突变为基础,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一般情况下,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以及校正酶系的校正作用和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诱导修复等作用,发生自然突变的几率特别低,一般为106~1010/BP,而且用于工业生产的菌株的性状往往由单一或少数基因控制,所以常规育种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
,通过常规育种提高菌种生产能力、筛选高产菌株的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规育种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纯化、复壮、稳定菌种。
2. 诱变育种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能诱导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因素的机理,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育种需要,有目的地使用诱变因素,可使菌株的基因发生突变以改良其生产性状.凡能诱发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被称为诱变剂。
根据诱变剂的不同可以将诱变育种的方法分为:有物理因子诱变育种和化学因子诱变育种。
,前者包括激光、X-射线、"r-射线、快中子等)后者主要是烷化剂(包括EMS、EI、NMU、DES、MNNG、NTG等),天然碱基类似物,亚硝酸和氯化锂在物理诱变因素中,紫外线比较有效、适用、安全,其他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具有穿透力,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化学诱变剂的突变率通常要比电离辐射的高,并且十分经济,但这些物质大多是致癌剂,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多种诱变剂的诱变效果、作用时间、方法都已基本确定,人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各种诱变剂,以达到预期的育种效果. 2.1物理因子诱变2.1.1 UV所有传统的物理诱变手段中,使用得最为普遍的就是紫外线辐照,它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对于紫外线的的作用有很多解释,但研究最清楚的是它可引起DNA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可使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的出现会减弱氢键的作用,引起双键结构变形,就可能影响胸腺嘧啶(T)和腺嘌呤(A)的正常配对,破坏了腺嘌呤的正常掺人,复制就在这一点上突然停止或错误地进行。
如果错误地进行复制,且在新形成的链上有一个改变了的碱基次序,则在随后的复制过程中,碱基次序已改变的DNA链照常进行复制,产生了一个在两条链上碱基次序都是错误的分子而引起突变归J。
利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可选育出大量产量高,活性强的菌种,由于其设备简单,诱变效率高,操作安全而被广泛应用。
白兰芳等用紫外线单因子处理、光复活处理西罗莫司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得到了一正变株UV-8-61,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倍。
近些年来紫外线作为一种基本的诱变因子,也常常和其他一些诱变因子联合作用于微生物而提高诱变效果。
胡永兰等用UV和DES(硫酸二乙酯)复合处理梧宁霉素产生菌,得到一株较高的突变株,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291.72%。
2.1.2 微波2.1.2.1微波诱变育种的原理微波作为一种高能电磁波,能刺激水、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极性分子快速震动。
在2450MHz频率作用下,水分子能在1s内180°来回震动24.5*108这种震动引起摩擦,因此可以使得单孢子悬液内DNA分子强烈摩擦,孢内DNA分子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损,使得DNA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发遗传变异。
2.1.2.2微波诱变育种的一般操作方法微波育种现在研究的很多,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它操作方便,设备简单,一般用家用微波炉,诱变的效果很好。
下面以宇佐美曲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微波进行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操作方法。
(1)孢子最液的制备取恒温箱内30℃下培养4d的菌种斜面,用0.85%的生理盐水洗下孢子,置于无菌并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在210r/rnin的旋转式摇床上振荡5h,使孢子活化和分散,然后用生理盐水将孢子悬液稀释到106个/mL,得孢子悬液备用。
(2)微波诱变吸取制得的孢子悬液,注入底部平整的平皿中,每个平皿的悬液量为10mL,调微波炉功率为700w,脉冲频率为2450比,按不通的处理时间(一般小于1m洫),对孢子悬渡进行辐照处理。
然后分别从每个平皿中取出0.1mL的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得到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
(3)筛选菌悬液O.3mL,涂布分离培养基平板。
然后置于30℃恒温箱培养3d。
话菌计数,计算致死率。
以分离平板上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的比值作为初筛标志,挑取比值大的菌落在斜面上传代3次,然后进行摇瓶发酵复筛。
2.1.3激光激光激光是一种光量子流,又称光微粒。
自从Mester于1968年提出小剂量辐射对生物有刺激效应的研究理论后,激光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成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激光辐射可以通过产生光、热、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的综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有机体。
引起DNA、染色体畸变效应,酶的激活和钝化以及细胞的分裂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等。
光量子对细胞内含物中的任何物质一旦发生作用,都可能导致生物有机体在细胞学和遗传学特性上发生变异。
杨素红等曾用20mWHe —Ne激光照射棉病囊霉引起突变,使不产核黄素的原始野生型菌株产生核黄素;陈有为等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As2.1 189进行C02激光诱变育种,发现对酵母菌乙醇代谢的改变有刺激效应。
目前激光成为微生物的常用诱变剂。
不同种类的激光辐射生物有机体,所表现出的细胞学和遗传学变化也不同。
赵炎生等u列比较紫外、He—Ne激光,Nd:YAG倍频脉冲激光对脱落酸产生菌的诱变效果,其中He.Ne激光诱变正变率为5.6%;Nd:YAG倍频脉冲激光诱变正变率为19.6%;Nd:YAG倍频脉冲激光诱变辐照次数400次时效果较好,所得的高产菌株效价提高率可达60%以上。
2.1.4太空射线和磁场太空射线和磁场空间环境具有强辐射、微重力、高洁净、高真空等特点,有诱发突变的因素。
我国开展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中,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的生物学效应,是最重要的,宇宙射线作用于生物体的最直接效应是引起生物体内发生电离,产生许多次高能电子和自由基,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造成损伤,使生物产生变异病变,组织损伤致死等效应.贾士芳等把枯草芽孢杆菌314菌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产生菌经我国“92106”科学返回式卫星搭载之后,酶活性提高2倍多,而且生长速度加快。
王璋等¨刮将生产微生物谷氨酰胺酶(MTG)链霉菌WZFE.L.M1的孢子和斜面培养菌体搭载“神舟”四号无人飞船,搭载菌株的菌落形态发生变异,并获得一系列产酶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优良突变菌株。
产酶能力提高了30%以上,能够稳定发酵生产高于3.5U/ml的MTG,集中体现了航天飞船搭载的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效果。
2.1.5低能离子束离子注入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的高新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
1986年被用于农作物育种,现在逐渐应用于多种农作物。
所谓离子注入诱变,就是利用离子注入生物体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从而达到育种的目的。
2.1.5.1低能离子束育种机理借助于低能离子注入技术使生物体的特征特性发生本质变化,进而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是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主导思想,离子生物技术是将能量为几万至几十万伏的离子束射人生物体内,在离子束的能量、质量和电荷三因素作用下,使基因产生突变,再从这些变异的种子中选出优良变异种质,经过培育而成为新品种。
因此,能量、质量、电荷成为离子束生物技术作用的核心,能量沉积效应‘2一副、质量沉积效应,电荷交换效应是目前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
其中,能量沉积指注入的离子与生物体大分子发生一系列碰撞并逐步失去能量,而生物大分子逐步获得能量进而发生键断裂、原子被击出位、生物大分子留下断键或缺陷的过程;质量沉积指注入的离子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新的分子f动量传递会在分子中产生级联损伤I电荷交换会引起生物分子电子转移造成损伤,从而使生物体产生死亡、自由基间接损伤、染色体重复、易位、倒位或使DNA分子断裂、碱基缺失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2.1.5.2离子束育种的优点离子束诱变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一是变异频率高,可选择注入的离子种类多样,而且其质量、能量、电荷可有多种组合,所以其产生的诱变结果和效应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是变异谱宽,离子柬的LET(传能线密度)大于丫射线和中子,能产生较高的电离密度,使DNA产生严重损伤,其作用于植物体后可获得较高的突变频率和较广的突变谱,易于筛选出新的突变体。
三是变异稳定快,离子注入造成的损伤不易修复,突变体稳定较快。
四是技术稳定可靠,简单易得,在电场、磁场的作用下被加速或减速以获得不同的能量,而且可对其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从而可获得平行柬,也可被聚焦成微细束,在固体内的直进性好;经加速后的离子具有一定的静止质量,注人生物体后可以使质量、能量和电荷共同作用于生物体。
因此离子束生物技术将成为生物培养与改良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2.1.5.3离子束注入微生物的育种方法离子注入装置—离子注入机:离子注入机由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加速器、四极透镜、扫描系统和靶室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省去次要部位。
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的主要部件,作用是把需要注入的元素电离成离子,决定着注入离子的种类和束流强度。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一台小型的ECR(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离子源装置由离子源、分子泵、进气口、真空室、感应圈、靶室和束流积分仪七部分构成。
具有壁溅射低、离化率高、工作寿命长、能获得高密度氧化性离子流和注入剂量测定精确等特点。
离子源的直流放电或高频放电产生的电子作为轰击粒子,当外来电子的能量高于原子的电离电位时,通过碰撞使元素发生电离,碰撞后除原始电子外,还出现正离子和二次电子。
正离子进入质量分析器选出需要的离子,再经加速器获得较高的能量(或先加速后分选),由四极透镜聚焦后进入靶室,进行离子注入。
另外,离子束能量、金属束流、气体束流和束斑等的工作量范围因注入机的不同而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