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四川省农科院“十五”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川省农科院“十五”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产优质抗病川麦 3 0系列品种的选育”
C M T等 1 I MY 4个国际 网站专 题报道 ;
“ 麦 4 ”己成 为国际 上成 功 利用 “ 川 2 四倍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际合作突破性 “
小麦 新 品 种川 麦 3 0示范 推 广” 农 业部 获 农牧 渔 业 丰收 二 等奖 。
节节麦人工合成种” 基因资源. 在国际上
率 先育 成了 比对 照增 产 2 % 以上的 突破 0 性 /麦 新品 种 “ 麦 3” “ 麦 4 ” “I J 、 川 8 、川 2 、J l
努力 、 协同攻关 , 小麦育种材料创新 、 在
育种方法研究 与牛物技术应用 、优质抗 病高产育种 、 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 究等方面均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培 育
维普资讯
小 麦 是 f1 省 第 二犬 粮 食 作物 , J川 [ 常 年种植面积 20 3 0万 亩 ( 1亩 :1 1 / 5公 顷 , 同 ) 占小 春 作物 总面 积的 6 % , 下 , 8 居 全国 第 6位 、 部 第 1 , 麦 在 四 西 位 小
在生 产 上大 面积 推 广 应 用 ,对于 确 保 四 川小 麦 增产 增收 ,促 进 四川 农业 发 展 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 用 。 高产 、 质、 优 多抗 育 种 研 究 取 得

显 著 “ 五 ”以 来 , 院 选 育 的 川麦 十 我 17 川 麦 3 、 麦 4 为 主 的 小 麦新 0、 0川 2等 品种累计推 广应用面 积达 50 0 0万 亩 ,
五” 以来审定的第一个优质弱 筋专用品 种 , 底打破了四川不能培育优质面包 彻 小麦的传统观念 , 结束了四川生产 不出 优质小麦的历史。

小麦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辐射育种研究进展杨 学 举(河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室 保定 071001) 本文介绍了小麦辐射育种的成就,辐射诱变可获得的有益变异以及当前辐射育种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麦 辐射育种 进展 自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提高植物突变率以来,植物辐射育种得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辐射手段被引入育种领域。

最早用于小麦育种的是γ射线、β射线和X 射线,尔后又引入快中子、激光、微波和离子束等[1]。

由于辐射诱变具有突变率高,突变谱宽,后代性状稳定快,育种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世界各国通过诱发突变已育成了大批符合人类要求的新品种和新种质。

小麦辐射育种的成就全世界利用辐射诱变育成的小麦品种和创造的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已达数百个。

其中相当一部分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

如意大利选育的硬粒小麦品种Creso,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曾连续12年成为该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平均每年增产小麦4.5亿kg[2]。

意大利育成的面包小麦品种Sharba ti Sonora,巴基斯坦育成的拉盖尼15和伊拉克育成的品种也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前苏联、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等也广泛开展了小麦辐射诱变研究,获得了一些品种和种质材料。

我国的小麦辐射育种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育成了一批新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利用辐射手段育成的小麦品种数目已超过个。

这些品种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育成的小偃6号,累计推广面积在360万hm2以上。

陕西农科院育成的秦麦6号,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6万hm2。

山东农业大学育成的山农辐63,1980~1985年在山东省累计推广273.8万hm2。

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育成的原冬号系列品种,在北部冬麦区一直占据相当面积。

四川农科院育成的川辐1号,在1984~1988年累计种植47.6万hm2。

浙江农科院育成的浙麦3号和浙麦4号,审定后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河北省黑龙港麦区冬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河北省黑龙港麦区冬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 小 麦 ; 种 ; 逆 性 冬 育 抗 中 图 分 类 号 : 5 2 ] 1. 4 S 1 . 0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2 0 2 0 ) 202 —2 0 15 8 (0 8 0 —1 70
I 黑 龙 港 麦 区 的 自然 特 点
了大批农 家 品种 , 现 了小 麦 品种 的第 一次 更新 。 入 实 进
2 纪6 O世 O年代 , 大3 、 石 麦 、 大 3 l北 京 8号 等 农 6辛 农 l、

批优 良品种 引 入该 区 , 代 了抗病 、 取 抗寒 性较 差 的碧
玛 1 等 。相继育 成 的新 品种 石家庄 5 、 号 4 石家庄 5 、 2 石 家 庄4 7和从北 京引 进 的东 方 红 3号 、 0 科遗 2 、 遗2 、 6科 9
的特 殊 类 型 区 。回顾 了该 区小 麦 品种 的演 变 和开 展 抗 逆性 育种 工 作 的 成 就 ; 出有 利 于 目标 性 状 基 因 型 充分 表达 以及 诸 多 提
抗 逆 性 与 丰 产性 有 效 结合 的选 种方 法 , 将 多 层 次 的鉴 定 工 作 贯 穿 于 育种 过 程 始 终 的基 本 思 路 。 一 步 提 高 冬 小 麦抗 逆 性 并 进
黑 龙 港 麦 区包 括 冀 中盐 碱 麦 区和 冀 中低 平 原 麦
区 , 于北 纬 3 。 3 。 位 7~ 9。全 区属半 湿 润大 陆季 风 气候 , 年 平均 气 温 1 . ℃ , 冷月 平均 气 温 一4 5C, 23 最 . _ 常年 日
照时 数 26 0 0 年辐 射量 5 6 5 4k /m 冬 0  ̄29 0h, O ~ 6 J c ,
育 种 水 平 , 要 深 入 资 源 研 究 , 视 外 缘 抗 源 的选 用 ; 现 常 规 技 术 与 生 物 技 术 的有 效 结 合 , 力 提 高 抗 逆 品种 的 产 量 潜 需 重 实 努 力 ; 进 育 繁 推 多 部 门 的横 向联 合 , 促 加快 抗 逆 性 小 麦 育 种 步 伐 。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进展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进展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进展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小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对小麦的需求,培育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当前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二、小麦品质育种现状1. 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是指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来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历史悠久,但效率较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往往只能培育出局部地区适应性强的品种。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高效、准确、可靠的遗传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某些基因或基因型特征,并在选配时进行辅助选择。

这项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优异品质特征和高产性状基因型组合的杂交后代,并提高了新品种选配成功率。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的修改,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直接对小麦基因进行编辑,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性、产量和品质等特征。

这项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小麦品质育种进展1. 优质小麦新品种培育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成功培育出了许多优质小麦新品种。

如“华农1号”、“华农2号”等品种均具有高产、耐逆性强、食用价值高等特点。

2. 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小麦品质育种中。

例如,在2017年,中国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工具对小麦中一个关键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精确编辑,并成功地培育出了具有更好的品质特征的小麦新品种。

3.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品质育种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和其他生物技术手段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小麦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小麦品质育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病 害 , 几乎 每年 都 在 美 国 的一 些 地 区造 成 严 重危
害 。过 去 1 0年 间 , 霉病 在 伊利 诺州 、 赤 印第安 纳 州 、 密
分 化 、 病 机制 、 源 筛 选 和 鉴定 、 抗 抗 抗病 基 凶的 分 子标 记 和 克 隆 以及 抗 赤霉病 育 种 5 方 面概述 c 国小 麦抗 个 t l
道 , 1  ̄2  ̄ 件下 , 对湿 度低于 9 子囊 孢子 不 在 8 0 C条 相 5
能释 放 ; 相对 湿度 达 9 以上时 开始有 少 量释放 , 5 饱和
湿 度下释 放 量最 多 。 囊孢 子对 低温 的抵抗 力很 强 , 子 在 我 国东 北 及西 北 各地 , 残 体 上 子囊 壳 内的子 囊 孢 子 病 均 能 顺利 越 冬 。带 菌 残体 内的 菌丝体 不论 在室 内和室
D Jl . 9 9ji n 1 0 2 0 2 1 . 3 2 O :03 6 /. s . 0 15 8 . 0 1 0 。 4 s
Adv c s i h tBr e n n Sc b Ress an e an e n W ea e di g O a it c
L io x n,GuN i i I a —u X a - e,Z a g Y - o g j h n us n
收稿 日期 :0 01 —1 2 1— 22 作 者 简介 : 李小 勋 (9 9 ) 男, 1 7 一 , 河北 沧 州人 , 长期从 事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 。
赤霉 病 育 种研 究进 展 , 讨 目前 小麦抗 赤 霉 病 育 种 巾 探
存 在 的 问题 , 对其 发展 前 景进行 展望 。 并
21 年 第 2 01 5卷 第 3期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
张羽飞
【期刊名称】《河北农机》
【年(卷),期】2024()8
【摘要】我国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全球粮食生产中的核心作物,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和全球粮食安全与人类生活的稳定有密切关系。

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发展趋势。

生物学、农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手段相互交织,为小麦育种带来了创新机遇。

本文分析了现有育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育种案例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并对新品种培育的启示与借鉴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未来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旨在挖掘小麦的遗传潜力,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实现小麦的稳产高产,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张羽飞
【作者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十五农业863项目巡礼:"大麦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
2.科学育种,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记孙岸林及他的科研成果
3.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培育出早熟高产春小麦新品种宁春55号
4.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
5.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

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

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遗传育种科技也在不断地提高。

小麦不仅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因此,小麦遗传育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

一、小麦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小麦基因组测序是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05年,小麦基因组测序工作正式启动,经过10年的努力,小麦A基因组、B基因组和D基因组分别被测序完成。

2018年,针对小麦的整合性基因组测序工作正式完成。

这项工作的完成,为了解小麦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小麦基因组测序为进一步遗传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小麦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

小麦育种技术涉及到小麦的多个方面,包括小麦的品质、抗病性、适应性等。

a) 小麦品质改良技术小麦品质是小麦作为食品材料的主要指标。

小麦品质改良技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的小麦品质改良技术主要是在育种过程中筛选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小麦品质。

这些技术使得小麦的品质改良更加高效和精准。

b) 小麦抗病育种技术小麦是受很多病害和害虫危害的作物之一。

小麦抗病育种技术是指利用小麦遗传基础和相关技术,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小麦品种。

传统的小麦抗病育种技术主要是利用育种过程中的自然遗传变异来实现。

但是由于传统育种方法的方式受到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在达到理想的效果上有所欠缺。

因此,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方面。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引入小麦基因组中,从而使得小麦具有更强的抗病性。

c) 小麦适应性改良技术小麦适应性是指小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0-05-01作者简介:付聪,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研究。

属的物种远缘杂交取得的成功结果。

而小麦与类主要优点是,科学地利用杂种优势使产量增加、生物和非生物抗逆性更高、产量稳定性增强。

在作为自交物种的小麦中,粮食产量的中亲杂种优121粮食科技与经济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3 杂交小麦生产性能的预测在传统的小麦育种计划中,每年产生几千个自交系,应用多阶段选择程序可有效地鉴定优良基因型。

然而,优良杂交种的选择受到现有优良亲本中大量潜在的单交组合的影响,因此,对所有潜在的杂交组合进行现场评估是不可行的,这导致了对混合预测方法的强烈需求。

对于复杂的性状,如谷物产量,中亲性能只与杂交性能适度相关。

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预测杂交种性能,在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σ2特殊配合力效应)的方差占优势的情况下,预测杂交性能是准确的。

用90k SNP 芯片阵列印制的90个杂交种组成的小麦分析设计,研究了基因组选择预测杂交小麦产量的潜力。

这一交叉验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基因组选择在预测杂种小麦表现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这一结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通过对几个农艺性状的基因组选择来预测杂交小麦的表现。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数据分析,以最终判断基因组选择模型在预测杂交小麦表现方面的前景。

4 结 论综上所述,小麦杂交育种面临的最紧迫挑战如下:(1)被直接用于小麦育种的小麦-近缘植物染色体易位系的比例较低;(2)大麦属、无芒草属、异形花属、棱轴草属、鹅观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澳麦草属还未见与小麦杂交成功的报道;(3)开发稳定的杂交体系,降低杂交制种成本;(4)确定授粉能力的遗传结构,以基于知识改进优良品系间的异花授粉;(5)优化杂交小麦育种方案,包括确定全基因组预测方法在内的多阶段选择方案的规模;(6)开发小麦杂种优势库。

参考文献[1]陈勤,周荣华,李立会,等.第一个小麦与新麦草属间杂种[J].科学通报,1988(1):64-67.[2]刘成,韩冉,汪晓璐,等.小麦远缘杂交现状、抗病基因转移及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7):1287-1308.[3]翁跃进,董玉琛.普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源附加系的创建和鉴定:I .小麦花药培养对创建普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源附加系的作用[J].作物学报,1995,21(1):39-44.[4]王秀娥,陈佩度,周波,等.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RFLP 分析[J].遗传学报,2001,28(12):1142-1150+1184.[5]高庆荣,刘保申,孙兰珍,等.K、V、A 型杂种小麦细胞质效应的比较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8,18(4):1-3+9.135个亲本(红)的逆境敏感性指数分布感官评定/分0.200.150.100.050.00-10-5510杂种亲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 育成 新 品种 直 接 应 用 到生 产 , 育 成 新 种 质 选 或 做亲本在育种上利用( 即突 变 体 的 间接 利 用 ) 育 的
起突变 , 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 进而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的诱变技术 。由
于转 基 因技 术 和 离 体 组 织 培 养 技术 已作 为 现代 生 物学 研究 的常规 操 作方 法 加 以广 泛应 用 , 以这 种 所 突 变类 型 在诱 发 突变 体 的地 位 中越 来越 重 要 。 Snh r n等 在 禾 谷 草 中发 现 了一 个 属 于 A igb a i c家 族
3 单倍 体 育种
B射线等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 x射线和 ^ 射线。 y 这 些射线 由于能量高 、 穿透力 强 , 以使原子 的内层 可 电子 激 活 释 放 , 成共 价键 断裂 , 成 染 色 体 结 构 造 形 变异。中子不带 电, 当与生物体内的原子核撞击 但 时, 使原子核变换产生 ^ y射线等能量交换 , 从而引 起 D A的变异 。王彩萍等用 20 y的∞ 0 射 N 】 5G c— 线辐射诱变农大 19M 代收获后全部种植 ,从 M 7 , 代 中随机选取 6 5 5 个单株 , 对其农艺性状 、 淀粉特 性 和面 粉 色泽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以期 从 中筛 选 出高
诱 变『 5 】 。
22 化 学诱变 .
单倍体育种一般要经过诱 导产生单倍体材料 、 单倍体材料的绿苗分化 、 染色体加倍 3 个过程才能 形 成 纯合 的 株 系 ,在 这 些过 程 中 由于 技术 原 因 , 可
能丢失 大量 可供选 择 的基 因型 。此 外单倍 体 材料 的 诱 导 率受 基 因型影 响较 大 , 杂交 组 合 的选 配 带 来 给
产 、 质 、 艺性 状 协调 性 良好 的小 麦新 品种 。吉 优 农
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个体 , 利用小麦 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并加倍获得全部基 因 同质 的纯 合 二倍 体 纯 系 , 快 速 培育 小 麦新 品种 和 是 构建特殊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目前产生小麦单倍 体的方法 主要有 3 : 种 花药培养法 、 球茎大麦法和 玉米杂交法 。欧阳俊 闻等首次培养 出小麦单倍体 花 粉植 株 l, 道 芬 等 首先 利 用 花 培技 术 育 成 小 麦 1胡 【 1
了一 定 的困难 。
化 学诱 变剂 是一 些 结 构 不太 稳 定 的化 合 物 , 主
要包括甲基磺酸乙i E S 、  ̄( M )亚硝基化合物 、 叠氮化 合物 、 碱基 类 似 物 、 生 素 、 胺 等 , 中 E 抗 羟 其 MS是 目 前公认的使用最广和使用效果最明显 的化学药剂 。
这 些化 合 物通 过 与核 苷 酸 中 的磷 酸 、 呤 和 嘧啶 等 嘌
4 远 缘杂 交育 种
远缘 杂 交 是 指 不 同种 、 种 、 、 问 , 至 血 亚 属 科 甚 缘关 系更远 的物种 间的 杂交 , 产 生 的后 代 称 为远 所 缘 杂种 。在小 麦 属 中 的其他 物种 、 其他 属 以及更 远 的种 属 中蕴 藏 着 许 多普 通 小 麦不 具 备 的而 为育 种
物理 诱 变剂 主要包 括 x射 线 、 射线 、中子 和
循相 同的遗传规律 , 能进行复制和表达 。N sd 等 a a u 通过对 A L F P特异片断的克隆测序及 Su e 分析 ot r hn 发现 了小麦特有的逆转 座子[ 有望在小麦诱发突 8 1 ,
变 中发 挥作用 。
16 1
园艺 与种 苗
倍 以上 , 使定 向地创造和筛选变异成为可能。育种 实践证 明, 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品种改 良上具有独 特 的作用 , 它是获得新种质资源和选育新 品种的有 效途径之一。小麦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 因素和化学诱变剂等诱发小麦遗传变异 , 在较短时 间 内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 根据育种 目标 的要
品种 京花 1号【, “ 自该 品种 推广 以来 , 国小 麦单 倍 1 我 体遗 传研 究与 育种一 直走 在世 界前 列 。
牛拉惹等采用 N 和 H — e : eN 激光辐照“ 汉源小麦” 等 4 个材料的干种子 , 发现辐照材料不同 , 诱变后代的 变 异差 异 明 显 ; 激光 种 类不 同 , 代 变异 差 异 不 大 ; 后 激光 与核辐射复合处理后代 的变异大于激光单独
分子 直接作用来诱发 突变 。Y si a 等采用在 0 % u . 5
E MS的酒 精溶 液 ( 浓度 7 中浸泡 20 0粒 面包 小 %) 0
发展所需要 的性状基因 , 通过远缘杂交 、 色体操 染 纵和基因工程技术 , 以将这些基 因结合于普通小 可 麦中 , 从而丰富小麦 的遗传基础 , 为小麦育种提供 各种种质资源 。 张荣琦等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 回 交, 将偃麦草的优 良基因导人普通小麦中 , 创造异附 加系和异代换系新种质 , 选育出产量高、 品质优 、 稳产 性好 、 抗逆性强 、 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陕麦 19 。 5
麦 C. at 17 V K no 0 种子 4 h 来创造糯质小麦胚乳突
变体 ,然后利用碘 和碘化钾稀溶液胚乳染色技术 ,
在 4 00粒 M 种子中, 0 发现 2 粒糯质小麦突变体 , 并在后代表现稳定遗传t 6 1 。
23 生物 诱变 -
的转座子 它能在小麦染色体 的相同位置 中出现 , ,
这为其 在 小麦 中 的应 用奠 定 了基础 。逆转 座子是 寄 生 性 D A, 合 到寄 主 基 因组 之 后 , 宿 主基 因遵 N 整 和
种途径l 它与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结合 , l _ 。 更能提高 育种效率和水平。 21 物理诱 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