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合集下载

《茶馆》全文分析

《茶馆》全文分析

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 (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 (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 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 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剧情(背景)介绍
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 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 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 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 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 ……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 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 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 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 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 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 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 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 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 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 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 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 段有:
(1)舞台说明:
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 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 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 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 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 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 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
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 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茶馆话剧剧本

茶馆话剧剧本

茶馆话剧剧本场景:一个小城市的茶馆,内部布置朴素简单,一楼是茶座,二楼是雅间。

登场人物:老板娘:一个年过五十的中年女人。

顾客甲:一个穿着破旧的农村老汉。

顾客乙:一个谈吐文绉绉的中年男子。

侍应生:一个懒散的年轻人,正无聊地打着哈欠。

(舞台中央的桌上摆着几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一名侍应生在旁边无聊地打着哈欠。

)老板娘:(热情地迎接新的客人)欢迎!请问几位要点什么?顾客甲:来来来,给我来一壶热乎乎的茶。

老板娘:好嘞。

(喊向侍应生)小张,给客人们先泡一壶普洱茶。

(侍应生懒散地起身,往二楼的茶房走去。

)顾客乙:老板娘,我想喝一些高山茶,你这儿有吗?老板娘:有的,我们这里的高山茶很不错。

(顾客乙点点头,微笑着,老板娘招呼他坐到桌旁)老板娘:最近这个城市好像发生了不少变化,您有什么感想吗?(她坐到顾客乙的身旁,微笑着看着他)顾客乙:嗯,确实有些变化。

城市的路修得更宽了,建设的楼房也越来越高大,但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城市,它看起来干净,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

老板娘:(点头同意)是啊,现在的城市发展太快了,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变化。

但是这终究是一个好事,毕竟这些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进步。

(此时侍应生端着放茶的小桌子走到桌边将普洱茶壶放倒在桌子上,茶香四溢。

)老板娘:(指了指侍应生)这孩子,整天不务正业,总是懒洋洋的。

顾客甲:没办法啊,这个社会变了,年轻人都不爱做事了。

(突然,外面一个年轻人径直地走进茶馆,他的神情很激动。

)年轻人:老板娘,我听说您这儿一直有很多政治家和军人光顾,他们经常在这里谈论事情。

是真的吗?老板娘:(保持着微笑)我们这儿只是一家平凡的茶馆,大家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政治家、军人还是普通人,我们都会一视同仁。

年轻人:嗯,我想请问,您觉得他们谈些什么?老板娘:(保持微笑)这些是客人之间的事情。

我们不会插手客人之间的谈话。

顾客之间的交流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茶馆只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年轻人:(有些失落地离开茶馆)老板娘:(保持微笑,朝年轻人点头)(顾客甲喝着茶,微笑着凝视着窗外)(舞台暗下。

《茶馆》——精选推荐

《茶馆》——精选推荐

《茶馆》2013江苏⾼考名著阅读——《茶馆》⼀、《茶馆》梗概《茶馆》写于1957年,是⽼舍话剧创作的⾼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舞台上的奇迹”。

故事讲述了茶馆⽼板王利发⼀⼼想让⽗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应酬,然⽽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旗⼦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上了⾃⾷其⼒的道路。

故事还揭⽰了刘⿇⼦等⼀些⼩⼈物的⽣存状态。

全剧以⽼北京⼀家⼤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们展⽰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卦、卖古玩⽟器、玩蝈蝈蟋蟀者⽆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照顾,左右逢源。

然⽽,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的⼤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学⽣的公寓,正厅⾥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过了三⼗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撑着茶馆,⽇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使⼈民陷⼊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辈⼦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年前结交的朋友,⼀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君⼦常四爷,⼀位是办了半辈⼦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爷。

三位⽼⼈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他拿起腰带,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的地⽅。

⼆、⼈物形象分析《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为中⼼场景,展⽰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活。

茶馆剧本

茶馆剧本

《茶馆》剧本(三幕话剧)老舍人物——王利发--男。

最初与我们见面,他才二十多岁。

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

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

唐铁嘴--男。

三十来岁。

相面为生,吸鸦片。

松二爷--男。

三十来岁。

胆小而爱说话。

常二爷--男。

三十来岁。

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主顾。

正直,体格好。

李三--男。

三十多岁。

裕泰的跑堂的。

勤恳,心眼好。

二德子--男。

二十多岁。

善扑营当差。

马五爷--男。

三十多岁。

吃洋教的小恶霸。

刘麻子--男。

三十来岁。

说媒拉纤,心狠意毒。

康六--男。

四十岁。

京郊贫农。

黄胖子--男。

四十多岁。

流氓头子。

秦仲义--男。

王掌柜的房东。

在第一幕里二十多岁。

阔少,后来成了维新的资本家。

老人--男。

八十二岁。

无依无靠。

乡妇--女。

三十多岁。

穷得出卖小女儿。

小妞--女。

十岁。

乡妇的女儿。

庞太监--男。

四十岁。

发财之后,想娶老婆。

小牛儿--男。

十多岁。

庞太监的书童。

宋恩子--男。

二十多岁。

老式特务。

吴祥子--男。

二十多岁。

宋恩子的同事。

康顺子--女。

在第一幕中十五岁。

康六的女儿。

被卖给庞太监为妻。

王淑芬--女。

四十来岁。

王利发掌柜的妻。

巡警--男。

二十多岁。

报童--男。

十六岁。

康大力--男。

十二岁。

庞太监买来的义子,后与康顺子相依为命。

老林--男。

三十多岁。

逃兵。

老陈--男。

三十岁。

逃兵。

老林的把弟。

崔久峰--男。

四十多岁。

作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附设的公寓里。

军官--男。

三十岁。

王大拴--男。

四十岁左右,王掌柜的长子。

为人正直。

周秀花--女。

四十岁。

大拴的妻。

王小花--女。

十三岁。

大拴的女儿。

丁宝--女。

十七岁。

女招待。

有胆有识。

小刘麻子--男。

三十多岁。

刘麻子之子,继承父业而发展之。

取电灯费的--男。

四十多岁。

小唐铁嘴--男。

三十多岁。

唐铁嘴之子,继承父业,有作天师的愿望。

明师傅--男。

五十多岁。

包办酒席的厨师傅。

邹福远--男。

四十多岁。

说评书的名手。

卫福喜--男。

三十多岁。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茶馆老舍赏析老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茶馆文化,也反映了老舍先生对于社会变革的个人看法。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茶馆老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_职教论文

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_职教论文

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张孝明——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摘要:三幕剧《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大力作,发表于1957年。

这部作品的发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将旧北京一个茶馆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凄惨遭遇淋漓尽致的勾勒出来,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尽显无遗,取得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极大成就。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

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

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

《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

中国当代文学 形考5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

中国当代文学 形考5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

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赏析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要形式的舞台艺术。

它于19世纪末来到中国。

它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文学剧本创作之外,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茶馆》是老舍1956创作的话剧,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等。

因为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把“舒”字拆开,更名为舒舍予,表达出舍弃自我,乐于奉献的意愿。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语言大师。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茶馆》写了北京城里的一个老字号“裕泰茶馆”,通过喝茶的客人讲述了三个时期的故事。

一、康粱维新失败之后的清末;二、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统治的民国初年;三、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把这些市井百姓、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小人物放在茶馆里,用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变迁。

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时期的宿影,真可谓是“大茶馆小社会”。

在剧中先后出场的人物中有应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资本家秦仲义、清宫里的红人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贫苦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国民党官员沈处长,女招待丁小宝等等。

这些人物看似隔行隔山,并没什么太多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的发展,他们在茶馆里串起了50年光怪陆离的人生故事,折射出半个世纪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本《茶馆》和话剧《茶馆》的文学语言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作者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和观众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要坐牢。

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地方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

话剧《茶馆》拥有了除以上电影化表演的特征外,我觉着还有对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现,夸张其人物的性格较强,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要夸张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动作幅度较大,声音叫大,也较有戏剧化表情等多变的特点,较丰富,较生动。

能带人们再现生活和富有时代感以外,更能在一个较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全部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表现,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论是吸引人的演员还是不引人注意的演员,在话剧表演的舞台上都会形态各异,不同的性格特色,各种动作姿势,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表现在舞台上,观众可以选择性的观看主要或者次要的角色。

老舍的《茶馆》话剧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

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

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中国话剧的历史性的一点见证。

老舍剧作中无处不展示出浓郁的本乡本土的民族风情,尤其是透过剧中人物那满场流利的“京片子”,凸显出老舍剧作十足的“京味”风采。

不仅如此,老舍剧作的民族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充分借鉴上。

老舍剧作在人物刻画、结构安排、冲突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显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自觉吸取,以至于人们把他的《茶馆》比作是一幅活在舞台上的“清明上河图”。

还有那些传统戏剧(曲)的表演程式,如《茶馆》中用数来宝作为串场的独特手法,如老舍剧作中普遍具有的京韵、京味等等,当然,还有老舍剧作中的满族情结,这是老舍自己骨子里带来的,更增添了老舍剧作的民族风味。

剧本《茶馆》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陆续出场的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
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

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老舍话剧的价值和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他有一些自己的“绝活儿”,一些别人难以替代的特,也就是他的个性化的追求。

话剧最基本的思想呈现与艺术表现就是靠人物说话,老舍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他要求自己剧中人物必须做到:“开口就响”、“话到人到”!就是说剧中人物在初次出场时,一开口就能闻声见人,神形毕现,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就能把人物最基本的性情和性格特征凸显出来。

从《龙须沟》到《茶馆》,那么多的剧中人物,都显示出了这种“开口就响”的本领。

这一“绝活儿”,既体现了老舍对生活的熟悉,对人物的熟悉,也体现了他对语言与人物、语言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的真切体悟和准确把握。

老舍话剧的另一个“绝活儿”,就是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放在剧作中加以渲染,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茶馆》中有一个细节,写的是俩逃兵托人合娶一个老婆的荒唐事。

文学史家王瑶指出:关于这个事情“老舍同志过去曾在两篇小说里写过,可见他对旧社会的这种畸形现象的印象很深。

”[14]老舍把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放到剧作中,经过层层铺垫,经过种种幽默化处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看似轻松幽默的情景里,实际上给人以强烈的刺痛,使人感受到巨大的悲哀和忧伤,这就是老舍作品“含泪的笑”的魅力。

这样的细节,这样的情景,在老舍剧作中比比皆是。

老舍话剧的再一个“绝活儿”是它特有的朴素美。

老舍剧作以其生活的原汁原味而展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