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总结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总结农学专业

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土壤肥料学的实习项目。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土壤调查与观测的方法以及土壤改良和利用的措施。
通过实习,我对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实习的第一部分,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
通过亲自挖掘土壤剖面并观察记录,我了解了土壤的层次结构、土壤质地、土壤颜色等基本特征。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工具测量土壤的深度、湿度等参数,这些技能对于后续的土壤调查和评估非常重要。
在实习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以及土壤的基本性状和土壤肥力。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观察,我了解了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与土壤酶等重要成分。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评估土壤的肥力水平,这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在实习的第三部分,我们进行了土壤改良和利用的实践操作。
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如改良酸性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并了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和施肥方法。
通过实地操作,我亲自体验了土壤改良的整个过程,并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的特性和农作物的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改良计划。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次土壤肥料学的实习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历。
通过实习,我对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概念及作用土壤肥料是指用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肥料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的抗病抗逆能力等。
2.土壤肥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来源、化学性质和作用方式,土壤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等。
有机肥包括农家肥、腐熟的动植物残体、腐熟的粪便等;无机肥包括化肥、矿物质肥料等;微量元素肥则是指对植物的需求量很少的钼、锌、铜、锰等微量元素。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钙、镁、硫等次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各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和利用肥料中养分的程度。
它受土壤属性、气候、施肥水平和种植作物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原则1.合理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需要和施肥技术要求,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括弥补土壤养分缺乏、根据作物需求施用适量肥料、按照作物生长期施肥。
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原则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期、气候、水分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控。
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3.施肥技术原则施肥技术原则包括采用精细施肥技术、微生物施肥技术和植物养分供给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施肥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基础施肥和追肥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或移栽前,将所需的肥料施入土壤中,供植物初期生长和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
追肥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的施肥。
2.滴灌肥料滴灌肥料是通过滴灌技术,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以满足作物吸收养分的需要。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知识-土肥要点整理

△1、铵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 NH4+可被胶体吸附,可作基肥;2. 易溶速效,可作追肥; 3.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和贮存,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4.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上,可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造成氮素淋失和流失;5. 氨浓度高时,易损害作物、种子,一次用量不能太大。
2、硝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易溶于水,速效养分;2.易流失、不被胶体吸附、只作追肥; 3.吸湿性强、易结块;4.水田及旱田缺氧条件易反硝化N20+N2;5.受热分解放氧,易燃易爆3、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在性质和施用上各有什么异同点?铵态氮素(NH4-N)硝酸态氮素(NO3-N)带正电荷是阳离子;带负电荷,是阴离子;能与土壤胶粒上的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阳离子进行交换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被吸附;被土壤胶粒吸附后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移动性减少,不随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水流失;性大,易流失;进行硝化作用后转进行反硝化作用后,变为硝酸态氮但不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降低肥效。
而丧失肥效。
4、氨水(NH3.H2O)施用原则。
a. 基肥,追肥;b. 深施覆土;c. 耐腐蚀性容器贮存,阴凉干燥保存;d. 施用时注意减少挥发。
△5、NO3-的吸收利用。
NO3-是逆电化学梯度吸收、耗能,是主动吸收。
还原后方可利用:NO3- +NADPH =NO2- +NADP 、NO2- +NADPH =NH4++NADP6、缺氮症状1.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 叶绿素含量低、叶片变黄,薄而小。
禾本科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分枝少;3.下部叶片首先黄化,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7、氮素过量危害1.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抗性差;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3.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8、硼的营养作用1.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2.影响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和生长素的代谢3.影响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4.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核酸代谢5.参与半纤维素及有关细胞壁物质合成9、缺硼症状1.生长点受害。
土壤肥料学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一、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的。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供给作物养分;2、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4、增强土壤保肥性与缓冲性;5、其他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1、坚持给土壤补充新的有机质,包括:大力发展畜牧业,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广开肥源;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胶粒能吸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单位用cmol(+)/kg 表示。
土壤阳离子直接反映出土壤的保肥性能、供肥性能和缓冲性能的强弱。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主要受土壤胶体的种类、数量及土壤溶液的PH值影响。
盐基饱和度:就是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量/阳离子交换量*100%。
三、土壤酸性土壤酸性的产生:1、生命活动产生的碳酸和有机酸;2、无机酸的作用;3、土壤胶体吸附性铝离子和活性离子的作用;4、土壤胶体吸附性氢离子的作用。
土壤酸度的类型:1、活性酸度;2、潜性酸度。
四、土壤孔隙及孔性的概念土壤孔隙:土粒之间相互连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洞。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的多少、大小和比例。
五、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和孔度土粒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的质量。
单位g/cm3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土质量,单位是g/cm3或t/m3.土壤孔度: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土壤中,所有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土壤孔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100六、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它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
通常用水势()表示。
土壤水分重力势:又称引力势,它是指由于重力场位置不同于参比状态水平面而引起的势能变化。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1.植物矿质营养⽣理学2.根际微⽣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3.逆境植物营养⽣理学4.作物产量⽣理学5.植物营养⽣态学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7.植物⼟壤营养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法1.⽥间⽣物⽅法1)最基本的研究⽅法2)接近于⽣产条件3)⽐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4)结果对⽣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于⽣产以前,都应该通过⽥间试验的检验2.模拟研究⽅法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特点: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肥、⽓、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的研究和开展在⽥间条件下难于举⾏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间试验进⼀步检验,才能应⽤于⽣产。
⽅法:⼟培、砂培和⽔培(溶液培养)等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法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态学、根系⽣理学、根系解剖学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体的特殊区域,是⼟壤-植物根-微⽣物三者相互作⽤的场所。
根际研究在理论及⽣产实践上都有重⼤意义。
4.⽣物统计和⽣物数学的⽅法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段和⽅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法进⾏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确定误差的估计⽅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数学模拟、数学模型其它:p166-1675.近代物理化学、⽣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法6.核技术研究⽅法7.酶学诊断法8.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查研究法第⼆节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的组成和必须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新鲜植物中含⽔分75%—95%,⼲物质含量5%—25%,⼲物质中有机质占绝⼤部分,约占⼲物重的95%,主要元素为C、H、O、N四种,灰分中主要是各种⾦属氧化物、磷酸盐及氯化物等,亦称矿质元素,包括P、K、Ca、Mg、S、Fe、Mn、Zn、Cu、Mo、B、Cl、Si、Na、Se、Al、Hg、Se等,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种类要受到⼟壤的物质组成,植物种类,⽓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总结
绪论
1.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2.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
3.土壤肥力的类型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
1、成土的主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成土的主要矿物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4、成土母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
5.矿物质土粒土粒分级标准
6.土壤质地:概念,砂土、粘土和壤土。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生物的组成、数量、功能
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存在的状态3.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4.土壤腐殖质的组分、性质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
性
•1.土壤孔性:孔隙度、土壤孔隙分级;
•2.土壤结构性:①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征;②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措施:
•3.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的结持性、胀缩性、松紧性及受其它外力作用而发生形态变化的性质。
•4.土壤耕性:①概念:②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第四章土壤水
•1.土壤含水量:概念、表示和测定方法
•2.土壤水分的形态学与能态学:土水势、土壤
水吸力
•3.土壤水的运动规律:液态水的运动、气态水
的运动
•4.土壤水分平衡及水分状况
第五章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
•1.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土壤通气性
•2.土壤热量状况:土壤热学性质、热量平衡及
热量状况
•3.土壤空气与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六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1.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概念、保肥供肥关系、
保肥机制。
2.土壤胶体:概念、种类、构造、特性。
3.土壤的吸收性能: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交换方式特点。
4.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土壤溶液的组成和
浓度、土壤酸碱反应、土壤缓
冲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土壤形成:形成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
然因素。
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剖面定义、构造及形态特征等。
• 2.土壤分类:掌握1995年的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分类原则、命名原则。
• 3. 土壤分布:掌握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概念、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养分吸收:
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3.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4.植物的营养特性:
第九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
•植物的氮素营养: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
失调症状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形态、8个转化过程•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铵态、硝态和酰
胺态氮肥
•氮肥的合理施用:氮肥利用率
第十章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施用1.植物的磷素营养:吸收和同化、影响因素、
失调症状
2.土壤中的磷素及其转化:形态及其有效性、
转化
3.磷肥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难溶、水溶、
弱酸溶性磷肥
4.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分配原则、提高利
用率的途径
第十一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施用
1.植物钾营养:吸收、失调症状
2.土壤中的钾素及其转化:形态、转化
(释放和固定)
3.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
4.钾肥的有效施用
第十二章
植物的Ca、Mg、S、Si营养与施肥•了解
第十三章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概念:土壤和作物中含量很低的营养元素。
•种类:铁、锰、铜、锌、钼、硼、氯
第十四章有机肥料
•一、有机肥料的分类及特点
•二、有机肥料的作用
•三、秸秆还田
•四、绿肥:作用、类型、利用方式
第十五章复混肥料
•复混肥及其发展方向(掌握基本概念)•复混肥料的品种、性质和施用
•复混肥料的配制
•复混肥料的效果和施用
第十六章新型肥料与施肥新技术
•包膜缓释氮肥
指为控制速效氮肥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速率而在其颗粒表面包被一层惰性膜状物质的长效氮肥,通过膜孔扩散,包膜逐渐分解及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膜内形成压力而使包膜破裂,而释放出养分的肥料。
第十七章土壤肥料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土壤与肥料资源的特点.
• 2.土壤退化的有关概念及防治措施.
• 3.土壤资源利用途径及发展肥料资源对策.
Email: LDXYL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