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历史的三种含义:1、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

2、是指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

3、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的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是史学本论的第一个特点,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科学主义:在当代西方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及其“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的意义。

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正确性的知识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可称为文本本体论,它把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上持一种具有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是具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或认识宣称为唯一真理。

科学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人们大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做出单纯的经验归纳,概括出经验规律,然后才进一步探寻到决定那些“不变秩序”存在的“因果必然性链条”,上升到因果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规律。

总之,科学规律就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在“普遍---特殊---个别”的不同层次上覆盖和被覆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历史学概论:以历史本身产生、发展为对象,旨在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为以后历史学的发展和写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2历史学本体论:(历史本体论、历史理论)即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与性质的观点和理论,其核心既社会历史观。
3史学方法论: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
11客观主义史学:19世纪主要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兰克,主张历史学应该着重对过去客观历史进程的研究,注重对资料的搜集和批判。
12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
最后动力:(即原动力)恩格斯将其定义为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历史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在生产领域则指生产力与支换关系的发展。
7启蒙史学:指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流派,发展学派,代表人物有伏尔泰、赫尔德、爱德华?维科,主张历史发展的理性主义,主张对世界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8人文史学:指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学发展学派,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瓦拉主张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主张历史学研究要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控制,并注重历史研究中考证方法的运用,是西方资本主义史学的开端。
22客体历史:指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二者间的关系:既相互吻合又相互背离。
直接动力:(即上层建筑)非原动力的动力,一切来源于经济运动反过来又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表现出来的动力,即“直”,历史的“助产婆”。
合力:历史是多种动力合力的结果,是直接动力和最后动力的结合。
13导向性方法:及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即帮助研究者“解释事实”的方法。
9实证主义史学:指19世纪下半期史学代表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德,主张历史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派,主张历史研究不能满足于过去发展,且对历史应进行因果规律研究,促进历史学的科学化。

史学概论 论述题

史学概论  论述题
(2) 最后动力:唐代生产工具、灌溉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自主活动能力提高,物质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在持续下去,出现契约租庸制,依附关系发生变化。
(3)直接动力: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以维持下去;在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主阶层日益腐败、衰落,促成私家隐户奴役制退出历史舞台;大地主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国家编户的不断侵蚀,促使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国家编户制度崩溃;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也促使——崩溃;农民起义;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传统促进封建社会变革。
(4)根本原因:广大劳动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受到了扼制,无法充分发挥。
12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瓦解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
(1)最后动力(经济方面)10世纪以后,在西欧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和牧业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出现了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经济推动之下,出现了一系列促使修西欧建制度解体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业从农业和农村中的分离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破坏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和农奴制度;15世纪末,货币破坏并从内部侵蚀封建制度,与封建主义不相容;在商品货币冲击下,封建主阶级日益衰落;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形势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趋势加强)
(3)合力:西欧封建社会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促使的结果。市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封建王权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科学技术也起到了促进解体的作用;法律、兵制、文化意识领域的变革也起到了促进解体的作用。这些种种因素构成了促进解体的合力。

13中国封建社会有先进到落后的原因分析?
(1) 唐朝两税法改革是中国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标志;从法律上废除那两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两种奴役形式而封建国有制只能从“皇庄”“官庄”之类的“官家私产”形式存在,而私家大地产隐户奴役制只能逐渐被契约式租佃制代替。

第六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第六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 复性。任何—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 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 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只 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 也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 实际上,任何事件,包括自然事件都是必然性 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严格的意义 上说,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复的,也不存在 “原型相同的重复”。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 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 过的事物。 所以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 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这就 是说,尽管人们部在进行着有目的、意识的活 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常常既不是这些人 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 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三,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盲目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 是通过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出来的;而 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 条件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也只 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 来。 第四,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 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主要 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即自然发展 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在于;


第一,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 素自发、盲目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 意识有目的的人们的交叉力量作用的结果。 第二,从发展现律的形成机制看,自然发展规律形 成于自然界诸要素盲目的交互作用过程;而社会发 展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 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优质课堂2015-201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第八章动力和力4本章总结提升

优质课堂2015-2016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第八章动力和力4本章总结提升
压力 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②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粗糙程度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整合拓展创新 类型一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是中考的重要知识点,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八章 运动和力
A
例1 下列对牛顿运动定律认识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速度小的物体惯性小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将所有外力都撤去,则该物体仍可能做曲线运动
第八章 运动和力
[解析] A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即没有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还保持静止,原来运动 的还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就是惯性。惯性的大小和 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速度大的物体要停下来所需时间长,是因为它的速度变化量大,和惯性无 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将所有外力 都撤去就会保持力撤去前那一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______________状态。力是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____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
2.一个性质——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______,质量
大的物体惯性____。
质量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
第八章 运动和力
【针对训练】
B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就会慢慢停下来 D.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高一物理合力分力知识点

高一物理合力分力知识点

高一物理合力分力知识点高一物理:合力与分力知识点引言: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了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基本规律和相互作用过程。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合力与分力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合力和分力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 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合力指的是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产生的总效果力的性质。

合力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几何法、分解法和正交法等多种方法。

1. 几何法几何法是一种直观的计算合力的方法。

通过将各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画成箭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然后将这些箭头首尾相接,最后连接首位两个箭头的连线即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解法是一种常用且实用的计算合力的方法。

通过将合力分解为多个垂直方向的力,再计算每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将这些分力的效果叠加起来得到合力。

3. 正交法正交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合力的方法。

通过将合力和一个已知力按照某个角度夹持在一起,然后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来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 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力指的是一个力的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力。

在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点上,受到的合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分力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合力法和几何法等多种方法。

1. 合力法合力法是一种简单的计算分力的方法。

通过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物体上的某个点,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可以求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几何法也是一种直观的计算分力的方法。

通过已知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各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画成箭头表示,然后将这些箭头首尾相接,最后连接首位两个箭头的连线即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 合力与分力的应用实例合力与分力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介绍其中的应用情况。

1. 摩擦力的分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其中包括重力和摩擦力。

通过分析合力和分力,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滑动、停止等情况。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总复习题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第一节什么是历史;第二节什么是历史学;第三节历史观一、名词解释1、历史: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历史是一种狭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

是关于人的历史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想的科学”。

恩格斯:“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2、历史学: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历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即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观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4、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问答题1、历史的根本属性?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人类存在发展的历史。

客观实在性是其根本属性。

2、历史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举凡以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

史学不仅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2)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

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變,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3、历史学的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在历史——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名词解释;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唯物史观2、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3、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历史观?4、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诘难与困惑为何?1、名词解释;经验规律、科学规律、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历史规律2、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异同?3、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4、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1、客观限定性的内涵为何,试举例分析?2、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1、名词解释;直接动力、最后动力、合力2、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3、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

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无知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诘难与困惑为何?经验规律: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

科学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客观实在,是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

历史规律的特性:第一,重复性。

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同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属性,由此也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预见性。

第三,层次性。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四,不确定性或开放性。

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第一,确定历史规律的联系。

第二,确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时间、地点和程度。

第三,确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

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异同?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归纳: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态演进序列归纳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本节从马克思(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恩格斯(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有关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中,考察“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这样一些概念,理解它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动力的完整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一,最后动力“最后动力”的概念,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所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但是黑格尔哲学。

“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

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

著作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

著作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指出,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

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中提出的。

他写道:“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接着,恩格斯以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说明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然后进一步剖析这些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原因,指出“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251页。

)从恩格斯的整个推导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历史的“最后动力”,就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而在这两个因素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什么是生产力?通常说生产者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结合,就是生产力。

但这不是化合物式的结合,而是以作为生产者的人为主体的结合。

归根到底,生产力就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

从生产者个人来看,生产力就是他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和生产技术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表现为他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即“服务”)的总量。

这些个人力量通过一定的交往方式融汇成为总和的社会生产力。

个人生产力好比是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原子”。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力的发展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4页。

)生产力的发展和它引起的经济交往方式的发展,构成历史过程中的“经济运动”。

与经济运动相应而行并对经济运动产生反作用力的,是“政治运动”。

“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大的独立性并且一经确立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

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

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在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的斗争中也反映出先前已经存在着并且正在斗争着的各个阶级的斗争”。

由此可见,恩格斯把来源于经济运动而又反作用于经济运动的政治运动,主要归结为国家权力的运动以及反映着各个阶级的斗争的“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的斗争”这样两个方面。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象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但是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1页。

)恩格斯还指出,法律、宗教、哲学、科学、道德以及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等等,也都是来源于经济运动又反过来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力的因素。

二,直接动力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实际上是把“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后动力”,即原动力;另一类是非原动力的动力,相对于“最后动力”而言,往往被称为“直接动力”,指的就是来源于经济运动又反过来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动力。

他们往往把这种非原动力的“直接动力”的作用,比喻为“杠杆”或“助产婆”的作用。

例如,马克思在论述西欧统治阶级促进资本原始积累的各种方法时指出:“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6页。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权力就成了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直接动力或杠杆。

又如,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页。

)这里指的,就包括那些在客观上同经济发展“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的统治阶级及其国家权力的代表者们的“贪欲和权势欲”。

对于这类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一方面无情揭露他们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肯定他们在促进经济运动前进方面,客观上起到了一部分动力或杠杆的作用。

但肯定剥削阶级的“贪欲和权势欲”在客观上起过历史的动力或杠杆作用,绝不是要歌颂那些“贪欲和权势欲”,更不能因为他们起过动力或杠杆作用,就抹煞他们的历史罪行,如马克思曾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插入图片和视频)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是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些论述能够作为殖民侵略有功论的依据吗?不能。

因为马克思是从殖民侵略者为自己牟利的主观目标和不以它的主观目标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两重意义上讲的,而不是肯定英国侵略者怎样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文明和进步。

恰恰相反,在同一篇文章中论及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灾难时指出:“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马克思在稍晚时候写的另一篇文章还指出,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即使殖民侵略者为了掠取更多的财富,不得不把某些近代文明因素带入印度,那些进步因素的获得,也是“用被杀者的头颅做酒杯”为代价的。

(上述引文均出自马克思著《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的未来结果》,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1、762、765、766、768、773页。

)这哪里是在讲殖民侵略有功?恩格斯肯定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点,也不能用来证明殖民侵略者的“恶”就是“善”。

“恶”之所以能够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充当历史发展杠杆的角色,是因为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消除特权统治阶级存在的必要性的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社会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是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

(见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和《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221页。

)而特权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在从事那些公共事务过程中,必然要发挥他们的一切“恶”的本性,去争夺和运用权力,来谋取私利。

可见,恩格斯着重讲的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而这个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本身就包含着特权统治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必然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除,因此,阐述这个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颂扬特权统治者的“恶”,而是为了启迪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创造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最终消除那种“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