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PPT课件

神经损伤
不正确的卧姿或长时间保持同一 姿势可能导致神经受压或损伤。
预防措施建议
01
02
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使用减压垫
在患者受压部位放置减压垫, 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呼 吸道受压或扭曲。
、高效地进行俯卧位通气操作。
患者安全性的提高
02
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确保患者的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03
俯卧位通气操作需要多个医护人员协同完成,团队成员之间的
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是确保操作成功的关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俯卧位通气操作可能会引 入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如自动化设备、机器人辅助等,提 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治疗过程中缺乏及时调整,导致患者不耐受。
失败案例分析原因和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
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氧合指数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分享
经验教训 俯卧位通气并非适用于所有呼吸衰竭 患者,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性进行
监护仪、血压计、听诊 器等监测设备
吸痰装置、急救药品及 器材等
03
操作步骤详解
体位调整与固定
01
02
03
体位选择
患者取俯卧位,即面部朝 下,胸部和腹部贴紧床面 ,双臂弯曲放在头部两侧 或身体两侧。
头部调整
避免颈部过度伸展或屈曲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使 用U型枕或软垫支撑额头 和下颌。
重症医学科ECMO技术ECMO俯卧位通气

重症医学科ECMO技术患者俯卧位实施流程(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1)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2)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建议深镇静,镇静评分(RASS)-4 至-5分。
(3)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4)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2h 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 ARDS 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5)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辅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患者准备:(1)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反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患者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2)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3)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 (4)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二)操作流程1.位置与分工: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妥善固定、头部的安置及发出口令;第二人: 位于左侧床头,负责监护仪导联线、左侧上身导管的安置;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导尿管及左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该侧静脉置管及右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右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
第六人专门负责确认ECMO管道是否在位、通畅,并监测。
3.俯卧位通气结束操作流程:(1)俯卧位通气结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鼻腔分泌物;(2)将患者胸前电极片移至肩臂部;(3)先由第一人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各自妥善固定好所负责的管路,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人员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位,撤除患者身上的敷料及软枕,整理好病床,将患者摆放至需要的体位;(4)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心电监护接至胸前;(5)整理各管路,重新妥当固定;(6)清洁颜面部,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进行口腔护理。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PPT课件

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改进建议 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治疗。
加强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俯卧 位通气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创新, 如开发更加智能化的通气设备和
更加舒适的俯卧位垫等。
拓展应用领域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合理使用垫枕和支撑物
在患者的受压部位放置垫枕和支撑物 ,以减轻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定时变换体位
密切观察病情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每隔一段时间,将患者的体位进行适 当调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处理方法介绍和案例分析
01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汇报人:xxx
2024-01-26
目录
• 俯卧位通气基本概念与原理 • 俯卧位通气前准备工作 •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详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效果评价与总结反馈
01
俯卧位通气基本概念与原理
定义及作用
定义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 Ventilation,PPV) 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其从仰卧位转为俯卧位, 从而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的治疗方法。
皮肤受压损伤处理
对于已经出现的皮肤受压损伤,应及时进行清创、换药等处理,避免感
染。同时,调整垫枕和支撑物的位置和硬度,避免再次受压。
02
呼吸系统并发症处理
对于出现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应立即调整通气参数和呼吸支持方式,保
证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同时,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03
神经系统并发症处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完整版)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
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其原发疾病多样、机制复杂、致病环节多,病死率高达40%~50%[1]。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如何促进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成为重点。
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2017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强烈推荐严重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1, 2],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3]。
我国重症ARDS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4]。
目前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多缺乏规范化的实施流程。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1 mmHg=0.133kPa)[5],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大量重力依赖区肺泡塌陷是导致中/重度ARDS患者肺内分流的主要原因,俯卧位通气减少了肺本身重力对靠近脊柱侧的重力依赖区肺泡的压迫,降低重力依赖区胸膜腔内压,使腹侧和背侧的胸膜腔内压分布更均匀,同时减少心脏和纵隔对部分肺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背侧部分塌陷肺泡复张,改善背侧区域通气[5]。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

俯卧位通气实施流程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改变患者体位来提高氧合和通气效果的临床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患者的治疗中。
PPV的实施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适应症:适应症是指患者需要进行PPV治疗的具体条件。
通常情况下,适应症包括重症呼吸衰竭、ARDS、肺不张等。
在确定适应症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命体征、通气指标等因素。
2.评估患者状况:在实施PPV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气分析、动脉血压、心率、氧合情况等。
这些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适应性和对PPV的反应。
3.准备设备和团队:在实施PPV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团队。
设备包括呼吸机、负压吸引器、气管插管和导管、PPE防护装备等。
团队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等。
4.保持体位:将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在保持患者头部中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护士、医生或专用机械将患者翻转到俯卧位。
在转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颈部和肺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5.固定体位:将患者固定在俯卧位上,确保患者舒适和稳定。
可以使用特殊的固定带或护理凳来固定患者的肩部、髋部和足部,避免其滑落或翻转。
6.排解分泌物:在患者转位后,常常会有分泌物积聚在气道内。
在PPV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吸痰、保持气道通畅等手段排除分泌物,以保证患者气道的通畅和通气效果的改善。
7.调整呼吸机参数:在PPV实施后,需要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这些参数包括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频率等。
调整参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效果。
8.监测病情:在PPV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动脉压等指标,以及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查。
9.评估疗效:在PPV治疗结束后,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的状况和治疗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达40%~50%。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俯卧位通气治疗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重视。
其具有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及改善右心功能等作用,并降低病死率。
但对全球50个国家ARDS诊治的调查发现,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有16.3%。
我国重症ARDS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比例仅8.7%。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 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以提高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
一、俯卧位通气对ARDS的治疗作用1.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改善约70%~80%的ARDS 患者的氧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升高35 mmHg (1 mmHg=0.133kPa),氧合改善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肺内分流。
2. 改善高碳酸血症: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减少腹侧区域肺泡死腔改善高碳酸血症。
3. 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ARDS患者肺通气的均一性,更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的实施。
4. 改善右心功能:俯卧位通气能改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二、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评估1. 实施指征:中/重度ARDS 顽固性低氧血症,当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氧合指数≤150 mmHg 时应积极行俯卧位通气。
2. 相对禁忌证:俯卧位通气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1)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5)骨科术后限制体位;(6)近期腹部手术需限制体位者或腹侧部严重烧伤;(7)妊娠;(8)颜面部创伤术后;(9)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的方法及护理一方法1 病人,物品准备2位置于分工:第一人位于呼吸机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的妥善固定、头部安置和发出口令;第二人位于床头左侧,负责监护仪导联线,保留胃管;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保留导尿、股静脉置管、输液管道;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颈内静脉置管,该侧的胸腔闭式引流或腹腔引流;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骨牵引等。
人员分配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上的管路确定情况。
3、操作步骤: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再将患者双肩部、胸部、髂骨、膝部、小腿部及骨隆突处垫上柔软的敷料,并使患者的腹部不接触到床垫,敷料需要1-2小时更换。
4、翻身后处理:把头部垫高20-30°左右,头下垫软枕,也可垫马蹄形枕,使颜面部悬空,可避免气管插管的受压。
患者的双手可平行置于身体两侧或头顶两侧。
将心电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放置位置与仰卧位时一致。
二护理1、注意保证病人的安全:在改变体位前先观察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选择最适当的翻身方法,确保有足够的护理人员,保护好病人。
适当给予镇静,从而减少耗氧量,防止病人因焦虑、紧张、挣扎导致受伤或导管脱管,转换体位前后给予吸纯氧2min-5min.2、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护理人员要充分吸出病人气管内的痰液或分泌物,因为在实施俯卧位后在给病人吸痰时会很不方面,但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可以给予病人叩背护理,从而有利于痰液排出。
3、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人HR、BP、RR、SPO2等。
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及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转换俯卧位后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并用头圈固定,可以更加直观观察病人呼吸管道情况。
4、保持管路通畅: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会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在俯卧位开始转换体位前要先夹闭各个管路,防止反流,但转换体位后在及时放开各管路,保持通畅,整个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人,防止病人因躁动等原因拔管。
下列关于俯卧位通气操作的描述

下列关于俯卧位通气操作的描述
1. 俯卧位通气步骤
(1)位置准备:首先要将病人置放在安全、舒适的空气流通良
好的地面上。
(2)头先抬起:使病人仰卧,将他的头部抬起,以防气体滞留的情况。
(3)改变体位:将病人的腰部轻轻抬起,然后将他的膝盖和脚放在地
面上,待其变为俯卧位。
(4)改变呼吸模式:当病人到达俯卧位时,要促使他用低相对有利的
呼吸模式,包括单腿呼吸模式、双腿呼吸模式、腹部呼吸模式和腹部
扩张式呼吸模式。
(5)体位控制:在病人长时间保持俯卧位时,应及时调整用细棉棒放
在膝盖下,以防止形成压痕。
(6)清理病室:最后,要及时清理病房,把不需要的物品整理好,避
免较重的物品压到病人身上,以免发生意外。
2. 俯卧位通气有什么好处?
(1)可以增强病人的血液循环,恢复病人活动性。
(2)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气道,易于改善气管梗阻症状。
(3)可以有效帮助病人减少压疮的可能性,降低此类拐弯处受累组织
的承受能力。
(4)可以有效防止呼吸护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呼吸持续性耗氧。
(5)能够降低病人术后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术后的后遗效应。
(6)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如缓解呼吸困难、消除腹部收缩、减少脊椎压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前准备
1.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使用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相对镇静状态,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may5分)
2.实施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窒息。(操作前先吸痰)
3. 暂停饮食,撕开电极贴,并准备新电极5个。
4.用物准备:凹形枕、软枕2-3个或啫喱垫
:按翻身床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
2.操作步骤
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再在患者双肩部、胸部、髂骨、膝部、小腿部及骨隆突处垫上柔软的枕头或敷料,左右做好交接(管道和体位)。
3.翻身后处理
把头部垫高20°-30°,头下垫凹形枕或马蹄形枕,使颜面部悬空,可避免人工气道的受压,患者的双手可平行置于身体的两侧或头的两侧。检查管道通畅及保证换能器位置正确。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皮肤粘膜压迫受损
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
通气结束
翻身床俯卧位:按翻身床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
普通监护床俯卧位:
操作步骤:
1.俯卧位结束后,先由第一人安排人员管理好患者的管路,并且发出口令,其余人员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撤出床垫上的软枕和敷料,整理好床铺,然后将患者摆放至需要的体位。
普通监护床俯卧位:
1.位置与分工
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和发口令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胃管
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尿管、及该侧管道
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
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其他
第六人位于患者稍后侧卧转俯卧的方向,负责放软枕或啫喱垫。
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机械通气流程
评估
神智情况,镇静评分
管路(胃管、输液管道、动静脉导管、胸腔/腹腔引流管、尿管…)
适应症
严重低氧血症 ,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
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相对禁忌症
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颅内压增高
急性出血性疾病
颈椎脊柱损伤
骨科手术
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的姿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