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本理之阳早格格创做俯卧位通气动做肺呵护性战术的一种脚法正在ICU内广大应用,其主要本理为灵验革新通气血流比率,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弛,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正在沉力效率得到良佳的引流,以及缩小心净战纵膈对于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气的符合症1.早期ARDS顽固性矮氧血症的患者2.板滞通气的患者,正在主动肺复弛及符合的PEEP火仄的前提上.仍没有克没有及将吸氧浓度落至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思量俯卧位通气.3.气讲引流艰易患者,板滞通气可促进陷落肺泡复弛,促进气讲分泌物引流.俯卧位通气禁忌症1.宽沉的血流能源教没有宁静2.颅内压删下3.慢性出血性徐病4.颈椎脊柱益伤5.骨科脚术6.近期背部脚术需要节造体位7.妊娠没有克没有及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气并收症及注意事项1.皮肤黏膜压迫受益2.人为气讲、动静脉管讲及百般引流管的压迫、扭直、移位、脱出.3.注意患者气讲的引流,预防气讲阻塞.4.颜里部火肿.5.脚臂位子没有精确引导神经麻痹.俯卧位通气支配步调1、支配前:(1)气讲准备:吸尽心腔、鼻腔、吐喉战睦管内的分泌物.胃肠讲准备:泵进肠内营养者久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看有无胃潴留.(体位翻转前0.5-1h久停肠内营养预防翻动时反流、呕吐引导误吸、窒息等并收症).(2)管讲准备:查看并加固各级管路预防脱出,从上至下依次查看.(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赋予减压敷料呵护(比圆: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足趾),头部可采与U型硅胶枕.(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协共程度,躁动患者符合拘束,需要时遵医嘱赋予镇定与肌紧药物,以减矮患者的没有安,修议RASS为-4至-5分.意识领会的患者干佳情绪照顾护士,提前博得断定战协共.(5)监护准备:周到监测死命体征,符合普及吸氧浓度,待患者死命体征相对于稳固后圆可真施俯卧位通气.(6)东西准备:准备佳中单,硬枕、凸形枕等百般器具.准备佳背压、吸痰管等.(7)人员准备:大于五名医护人员且下年资有支配体味者为宜.所有支配者集结无真物模拟,培植默契.(8)应慢准备:备佳抢救药、浅易呼吸器等.2、支配中:⑴妥擅单干:将患者置于翻身单上,第一人(指引者)位于床头控造呼吸机管路战人为气讲的牢固,头部的安顿战收命令.第两人位于左侧床头控造牢固监护仪导线及共侧其余管路.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头控造牢固共侧管路(颈内静脉置管、共侧胸腔关式引流管、背腔引流管等).第四、五位于单侧床尾,控造下圆的管路及腿部的晃搁及其余.脱掉床头,备佳符合的硬枕正在指定位子.再次瞅察确认患者死命体征稳固,符合俯卧位通气.⑵协共支配:支配时由指引者(即头部站位者)收出命令,其余支配者共时将患者移背床的一侧,而后将患者侧卧,再置患者为俯卧位并抬正.3、支配后:⑴支配中断后再次查看各级管路是可正在位,查看是可通畅,夹关的管路记得挨启,心电图电极及导线安顿于背部.⑵精确晃搁肢体位子预防牵推伤、受压⑶周到监测死命体征,及各项真验室查看,瞅察俯卧位通气效验.按需吸痰及心腔分泌物,脆持气讲通畅.(4)精确使用硬枕及凸形枕等器具,定时调换位子,预防局部少久受压.每2h变动头部及上肢位子1 次.(5) 镇定患者,持绝灵验的镇定,干佳镇定评介.(6) 真止俯卧位通气的持绝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俯卧位治疗中断后,按俯卧位步调反背变更体位,妥擅牢固导管,干佳监护及气讲管造,加强气讲引流.例图。
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注意事项包括:确定俯卧位通气的转向,固定监测设备,保护易损部位,观察监测动态。
1.确定俯卧位通气的转向:根据仪器设备的连接情况和患者体位翻转的方便程度,决定将俯卧位由左向右转向或由右向左转向;
2.固定监护设备:将电极片移至肩臂处,排列好监护仪的连接线,留有足够的长度,便于转动;夹住非紧急管道,如尿管、胃管,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滑脱,并留有足够的长度,便于周转;
3.对脆弱部位进行垫压:将泡沫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放在患者面部、颧骨、肩部、胸区、髂骨、膝盖、腿部等骨性隆起的易发部位;
4.观察监测动态:密切关注患者的监测动态。
当出现明显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要考虑随时终止俯卧位通气。
下列关于俯卧位通气操作的描述

下列关于俯卧位通气操作的描述
1. 俯卧位通气步骤
(1)位置准备:首先要将病人置放在安全、舒适的空气流通良
好的地面上。
(2)头先抬起:使病人仰卧,将他的头部抬起,以防气体滞留的情况。
(3)改变体位:将病人的腰部轻轻抬起,然后将他的膝盖和脚放在地
面上,待其变为俯卧位。
(4)改变呼吸模式:当病人到达俯卧位时,要促使他用低相对有利的
呼吸模式,包括单腿呼吸模式、双腿呼吸模式、腹部呼吸模式和腹部
扩张式呼吸模式。
(5)体位控制:在病人长时间保持俯卧位时,应及时调整用细棉棒放
在膝盖下,以防止形成压痕。
(6)清理病室:最后,要及时清理病房,把不需要的物品整理好,避
免较重的物品压到病人身上,以免发生意外。
2. 俯卧位通气有什么好处?
(1)可以增强病人的血液循环,恢复病人活动性。
(2)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气道,易于改善气管梗阻症状。
(3)可以有效帮助病人减少压疮的可能性,降低此类拐弯处受累组织
的承受能力。
(4)可以有效防止呼吸护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呼吸持续性耗氧。
(5)能够降低病人术后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术后的后遗效应。
(6)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如缓解呼吸困难、消除腹部收缩、减少脊椎压力等。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定义: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通气的方式:1.镇静镇痛下俯卧位机械通气: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
2.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
3.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肥胖、腹腔高压、气管切开、头面部损伤等,不方便行常规俯卧位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有效原因仰卧位时: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背侧通气差但血流多,腹侧通气好却血流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
--趴着呼吸更顺畅。
患者可进行俯卧位通气适宜人群:所有类型的新冠肺炎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顽固性低氧血症且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的患者清醒俯卧位患者要求处于清醒状态且意识清楚,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呼吸困难时进行呼救,且能耐受体位改变俯卧位通气时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将和您的家每两小时协助您脸部翻向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同时改变手足位置,防止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简便易行,治疗时间视病情需要有所不同,我们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延长治疗时间。
导管妥善固定,避免俯卧位时管道受压、扭曲、过度牵拉。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之巴公井开创作俯卧位通气作为肺呵护性战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患者2.机械通气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水平的基础上。
仍不克不及将吸氧浓度降至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考虑俯卧位通气。
3.气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气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1.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5.骨科手术6.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7.妊娠不克不及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气并发症及注意事项1.皮肤黏膜压迫受损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通气操纵步调1、操纵前:(1)气道准备:吸尽口腔、鼻腔、咽喉和气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入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检查有无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防止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检查并加固各级管路防止脱出,从上至下依次检查。
(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呵护(例如: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取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需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为-4至-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和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实施俯卧位通气。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准备好负压、吸痰管等。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1.评估患者:首先要进行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合适俯卧位的指征。
确保患者没有任何免疫功能抑制、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或血压不稳定的状态。
2.准备俯卧位:将床推至合适的高度,床头略低于床尾,以促进肺的引流。
确保床上无障碍物,如绳子、氧气管道等。
3.协助翻身:需要两名医护人员才能完成。
一人站在床头,另一人站在床尾。
首先,将患者的头部和上半身向一侧旋转。
接着,两人同时抓住患者的上臂和下肢,并协调动作,将患者翻转到俯卧位。
4.确保患者安全: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需要将患者的头部保持正中,以避免压迫颈部和呼吸道。
患者四肢应自然放松,可以使用坐垫和肢体固定装置来保持患者的姿势稳定。
5.观察患者反应:在俯卧位通气后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不适感,如呼吸困难、心悸等。
此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6.监测指标: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同时,还需要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相关指标。
7.恢复正卧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可适时转回正卧位。
转回正卧位时,也需要两名医护人员同时协助,确保患者的安全。
8.评估疗效:俯卧位通气结束后,需要评估患者的疗效。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决定是否继续使用俯卧位通气。
以上是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通气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适的治疗效果。
此外,俯卧位通气一般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确保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与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患者2.机械通气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水平的基础上。
仍不能将吸氧浓度降至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考虑俯卧位通气。
3.气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气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1.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5.骨科手术6.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7.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气并发症及注意事项1.皮肤黏膜压迫受损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通气操作步骤1、操作前:(1)气道准备:吸尽口腔、鼻腔、咽喉与气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入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瞧有无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查瞧并加固各级管路防止脱出 ,从上至下依次检查。
(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用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为-4至-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与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实施俯卧位通气。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准备好负压、吸痰管等。
(7)人员准备:大于五名医护人员且高年资有操作经验者为宜。
最新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最新俯卧位通⽓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俯卧位通⽓的原理俯卧位通⽓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种⼿段在ICU内⼴泛应⽤,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流⽐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管内分泌物在重⼒作⽤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的适应症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症的患者2.机械通⽓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平的基础上。
仍不能将吸氧浓度降⾄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考虑俯卧位通⽓。
3.⽓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道分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禁忌症1.严重的⾎流动⼒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3.急性出⾎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5.⾻科⼿术6.近期腹部⼿术需要限制体位7.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并发症及注意事项1.⽪肤黏膜压迫受损2.⼈⼯⽓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道的引流,防⽌⽓道阻塞。
4.颜⾯部⽔肿。
5.⼿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痹。
俯卧位通⽓操作步骤1、操作前:(1)⽓道准备:吸尽⼝腔、⿐腔、咽喉和⽓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看有⽆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查看并加固各级管路防⽌脱出,从上⾄下依次检查。
(3)⽪肤准备:⾻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 为-4⾄-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和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命体征,适当提⾼吸氧浓度,待患者⽣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可实施俯卧位通⽓。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
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患者
2.机械通气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水平的基础上。
仍
不能将吸氧浓度降至60%以下(PaO2/FiO2≥),可考虑俯卧位通气。
3.气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气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
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
1.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颅内压增高
3.急性出血性疾病
4.颈椎脊柱损伤
5.骨科手术
6.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
7.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等
俯卧位通气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皮肤黏膜压迫受损
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通气操作步骤
1、操作前:
(1)气道准备:吸尽口腔、鼻腔、咽喉和气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入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看有
无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
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查看并加固各级管路防止脱出,从上至下依
次检查。
(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用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 为-4至-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和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待患
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实施俯卧位通气。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准备
好负压、吸痰管等。
(7)人员准备:大于五名医护人员且高年资有操作经验者为宜。
所有操作者集中无实物模拟,培养默契。
(8)应急准备:备好抢救药、简易呼吸器等。
2、操作中:
⑴妥善分工:将患者置于翻身单上,第一人(指挥者)位于床
头负责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和发号令。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监护仪导线及同侧其它管路。
第三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同侧管路(颈内静脉置管、同
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
第四、五位于双侧床
尾,负责下方的管路及腿部的摆放及其他。
卸下床头,备好
合适的软枕在指定位置。
再次观察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适合俯卧位通气。
⑵协同操作:操作时由指挥者(即头部站位者)发出号令,其
它操作者同时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患者侧卧,再置
患者为俯卧位并抬正。
3、操作后:
⑴操作结束后再次查看各级管路是否在位,检查是否通畅,夹
闭的管路记得打开,心电图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
⑵正确摆放肢体位置避免牵拉伤、受压
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观察俯卧位通气效
果。
按需吸痰及口腔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4)正确使用软枕及凹形枕等器具,定时更换位置,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每2h变动头部及上肢位置1 次。
⑷
(5) 镇静患者,持续有效的镇静,做好镇静评价。
(6) 实行俯卧位通气的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俯卧位治疗结束后,按俯卧位步骤反向变换体位,妥善固定导管,做好监护及气道管理,加强气道引流。
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