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改善呼吸功能的方法,它利用重力作用和改变胸腔压力来促进气体交换。
在俯卧位下,身体的前侧相对于胸腔更加负重,这导致了胸腔内压力的升高。
同时,横膈肌也会下移,增加了胸腔容量。
因此,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胸腔内的气体会更加容易流动,从而改善通气效果。
具体来说,俯卧位通气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通气分布:在仰卧位下,通气主要集中在后部肺叶,而
前部肺叶通气较差。
而俯卧位时,重力作用使得后部肺叶受到压力增加,通气效果相对较好,而前部肺叶则相对更容易被充分通气。
这种通气分布的改善有助于减少肺部通气不足和肺塌陷的发生。
2.增加胸腔容量:在俯卧位下,重力作用使得腹部的压力相对
较高,横膈肌向下移动,胸腔容积增加。
这样一来,肺泡的开放压力也会增加,通气更加顺畅。
同时,腹部的压力也可通过对肺组织的压迫作用,改善肺泡萎陷情况。
3.改善氧输送: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善通气效果,增加氧气
的摄入量和肺泡弥散氧填充。
这样一来,氧分压就会增加,从而提高氧输送到组织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通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一些情况下,如休克、胸腔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等病态状态下,俯卧位通
气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应用俯卧位通气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进行判断和把握。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
翻身时要多人一起进行,分别负责头、气 道及各种管道等。先将病人翻于一侧,再 转至俯卧位。
俯卧位通气病人进行物理排痰:
俯卧前准备 :
俯卧位通气前向患者家属说明俯卧位通 气目的、作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取得家属配合,提高耐受性。准备 好支撑用的软枕,充分吸净气管内及口 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固定各种导管,记 录各种导管的刻度,放净各种引流液。 评估患者的镇静指数,必要时遵医嘱予 肌松剂或镇静剂。
4.如果患者没有反应,试着从腹部下面抽出一 个枕头。在翻身、特别是在从仰卧位改为俯卧位 时,不能脱掉呼吸机。翻身时要特别注意防止造 成患者损伤, 防止气管内插管或套管、静脉通 路、胸腔引流管等脱出。受压部位要仔细检查, 眼睛要用绷带和填料保护,有时需要深度镇静和 肌松药。 5.变换体位时吸100%O2。 6. 压力控制通气时注意观察潮气量,必要时予 以调整。 7.病人采用连续动脉测压、ECG、SPO2监测。
俯卧位通气病人的护理:
4. 动、静脉置管的护理:有动脉和深静 脉置管的病人翻身前应妥善连接导管并 用胶布固定好,保证足够的输液管道长 度,以免置管脱出,俯卧位后观察输液 是否通畅、动脉波形是否正常,定时冲 洗,防止管道堵塞。
俯卧位通气病人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理:5.皮肤的护理 :俯卧位时由于身体前面的皮肤 持续受压,容易使皮肤破损,需密切关注皮肤 的完整性,防止神经病变,避免任何关节过度 伸展或受压,各部位轮流减压,调整各支撑物 以解除压力。下肢护理应避免膝部与足趾受压 迫。患者俯卧位8小时转仰卧位时发现胸部被压 处有小水泡,经过细心的护理未发生破溃。由 于重力的作用大部分患者俯卧位后都会出现颜 面部水肿的情况,要注意保护,转为仰卧位后 很快能恢复。
禁忌症: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放置于俯卧位来改善
通气功能。
这种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 胸腔膨胀: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重力会帮助胸腔膨胀。
这
样一来,肺部的顶部会受到更少的压力,从而改善通气。
2. 排痰效果: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排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重力的
作用会帮助痰液更容易地从肺部排出,从而减少阻塞和感染的风险。
3. 胃液减少: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的反流。
这对于同时存
在胃酸倾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4. 心脏负荷减轻:俯卧位可减少心脏的负荷,因为位于心脏水
平高度的受压血管可以减少。
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
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的机理是通过利用重力作用来改善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胃液反流和减轻心脏负荷。
这一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一般性描述,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俯卧位通气

改善神经肌肉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重症肌无力患 者的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肉力
量和耐力。
减轻呼吸困难
由于俯卧位时胸壁和膈肌的活动 度降低,因此可减轻重症肌无力
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促进排痰
俯卧位通气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04
CATALOGUE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定义及原理
02 03
详细描述
该文献探讨了俯卧位通气在改善氧合和通气方面的作用,介绍了不同患 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依据。
总结词
该文献进一步证实了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改善气体交换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患者的气体交换,提高PaO2
和降低PaCO2。
减轻肺过度充气
由于俯卧位时肺过度充气的状况得 到改善,因此可减轻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降低呼吸肌负荷
俯卧位通气可降低呼吸肌的负荷, 减轻患者的疲劳感。
在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
降低呼吸肌做功
俯卧位通气能够降低呼吸肌的 做功,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
提高肺顺应性
俯卧位通气能够提高肺的顺应 性,使肺更容易扩张。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主要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 统疾病的治疗。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脊柱损伤、颅内高压 、气胸、出血等患者应禁用俯卧 位通气。
担。
促进肺复张
减轻心脏负担
俯卧位通气有助于促进肺复 张,改善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定义: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通气的方式:1.镇静镇痛下俯卧位机械通气: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
2.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
3.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肥胖、腹腔高压、气管切开、头面部损伤等,不方便行常规俯卧位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有效原因仰卧位时: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背侧通气差但血流多,腹侧通气好却血流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
--趴着呼吸更顺畅。
患者可进行俯卧位通气适宜人群:所有类型的新冠肺炎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顽固性低氧血症且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的患者清醒俯卧位患者要求处于清醒状态且意识清楚,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呼吸困难时进行呼救,且能耐受体位改变俯卧位通气时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将和您的家每两小时协助您脸部翻向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同时改变手足位置,防止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简便易行,治疗时间视病情需要有所不同,我们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延长治疗时间。
导管妥善固定,避免俯卧位时管道受压、扭曲、过度牵拉。
俯卧位通气

90°
分泌或渗出物易积聚于肺后背部,不易引流 通气血流比的不匹配性更明显 膈肌运动幅度减低和位置上移 纵隔和心脏对肺压迫加重
2.ARDS仰卧位时主要呼吸病理生理变化
ARDS
仰卧位肺容积减少
+
ARDS存在的肺泡塌陷、肺不张、增加的肺水 含量及分泌物引流不畅等以肺底最为严重
功能残气量减少,上部死腔样通气及下部解剖样分流增加,使通气血流比 例严重失调
〉 〉 〉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 〉
持续时间和俯卧的次数—— 仍未有明确共识 几小时(4-6 小时) 至 1-2 日
终止——
当氧合能力出现改善时 当没有进一步的好处时
当并发症出现时
Eg:氧气饱和度下降,低血压B由于对肥胖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有一定的 困难,所以只是把肥胖列为相对禁忌证。
五、俯卧位通气并发症
压疮
神经与视网膜压迫
心脏骤停
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颜面部水肿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
留意在翻身时及在翻身后患者有否出现SpO2下跌或血压
下降 确保在整个俯卧位通气期间給予镇静及肌松 确保ETT固定不会移位 俯卧位通气也应用于小孩及婴儿
顽固低氧血症
3.体位改变对ARDS呼吸病理生理的影响
ARDS
90° 90°
俯卧位:
通气血流比好转 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 引流较容易 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 改变胸廓的顺应性
45°
功能残气量增加
四、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
A
脑水肿、颅内高压、面部骨折、脊柱骨折、 腹部有开放性外伤、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急性出血、心律失常、妊娠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治疗
俯卧位通气-护理

准备物品
准备必要的护理物品,如 软垫、枕头、床单等,确 保操作过程中舒适安全。
沟通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 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 除其疑虑和紧张情绪。
操作过程
安全转移
将患者从平卧位转为俯 卧位,动作轻柔,避免当调 整头部、胸部、四肢的 位置,确保舒适自然。
重症哮喘
对于重症哮喘患者,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 肺通气和氧合,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机 械通气风险。
肺炎、肺栓塞等其他呼吸系统疾 病
在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俯卧 位通气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帮 助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02 俯卧位通气护理操作
操作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等,评估是否适 合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
远程护理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实现患者与医 护人员之间的远程交流和指导,方 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机器人辅助护理
研发适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护理 机器人,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才培养展望
专业化培训
针对俯卧位通气护理需求, 开展专业化的培训课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
结果
经过两周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最 终成功脱离呼吸机,康复出院。
失败案例及分析
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年轻男性,因重症哮喘导致呼吸衰竭,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护理措施
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跳骤停 ,经抢救无效死亡。
分析
该患者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自身病情严重、基础疾病较多、年龄较小等因素有关。此外,也可能与护理团 队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有关。因此,在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监测和护理,提高护理团 队的应急处理能力。
俯卧位通气护理

利用俯卧位时的重力作用,使下 垂的肺组织上移,减少肺组织下 垂程度,改善肺通气和血流灌注 ,提高氧合状态。
适用范围与禁忌
适用范围
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重症肺炎等 需要改善氧合状态的患者。
禁忌
对于严重脊柱畸形、脊柱骨折、急性 心梗、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应慎用或 禁用。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俯卧位通气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加强俯卧位通气护理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研究
探索俯卧位通气护理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05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培训与教育
培训目标与内容
培训目标
提高医护人员对俯卧位通气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确保患者得到安 全、有效的护理。
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可改善氧合状态,减轻呼吸困难,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 发生。
局限性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功能变化,注意调整呼 吸机参数和体位,同时需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02
俯卧位通气护理操作流程
操作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呼吸情况等 ,以便确定是否适合进行 俯卧位通气护理。
俯卧位通气护理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俯卧位通气介绍 • 俯卧位通气护理操作流程 •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实践应用 •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科研进展 •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培训与教育
01
俯卧位通气介绍
定义与原理
定义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 体位,使肺组织在重力作用下重 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提高氧合状态的护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心理疏导。
管路放置
俯卧位通气专用
• 头部
胸腹垫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俯卧位通气
1974年,Bryan发现麻醉时患者采 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状况。
概念
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利用翻身 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 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主要用 于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ARDS中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 1.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
改善氧合(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膈对 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以及预防呼吸机相 关肺损伤。
1 充分镇静。 2 防止窒息:操作前吸净痰液,操作中避免 气管导管打折或脱出翻身为俯卧位时分泌物 增多应及时吸痰,口腔护理应在仰卧位时完 成。
3 固定和放置各管路以有利于翻身为易,留 足够长度。
4 预防因牵拉、挤压导致的神经损伤。 5 预防面部受压和眼部水肿,勤更换位置 (受压部位垫软枕)。
6 肠内营养的患者俯卧位通气前 30min1h停止。 7 翻身方向:可向右向左翻,如颈内静脉 在右侧,通气时优先考虑向左翻。
实施
1进行 道情况及 镇静效果
潜在危险 的应急处
理
实施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3 至少四个人站在病人两边,一人在病人
头侧,另一人负责放置垫枕。 4 把病人抬到一侧,然后协助病人转身,
接着四个人把病人反转抬起悬空,站在病 人头侧的负责固定病人的头和颈椎,负责 放置垫枕的就在这时把垫枕放在额头、胸 部、腹部。 头部垫高20-30度,气管插管处悬空,头部 左右侧位1-2h更换一次
• 2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
的气量)
• 3改善膈肌运动 • 4促进分泌物排出(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
用进行引流)
禁忌症
•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2颅内压增高 • 3急性出血 • 4脊柱损伤 • 5近期骨科、腹部手术 • 6妊娠
并发症
• 皮肤压伤、水肿、坏死 • 外周神经损伤 • 角膜溃疡 • 低血压 • 插管和其他引流管的压迫和移位
实施
• 5 在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 的血氧饱和度变化, 最后给病人 接上心电监护,及时吸痰,定时叩 背。
通气时间
• 循序渐进原则 •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 2000年呼吸指南中:俯卧位位通气时间大
于8h对于改善患者氧合有显著疗效。
护理
护理重 点
准备实 施
病人安 全
整理观 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