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改善呼吸功能的方法,它利用重力作用和改变胸腔压力来促进气体交换。
在俯卧位下,身体的前侧相对于胸腔更加负重,这导致了胸腔内压力的升高。
同时,横膈肌也会下移,增加了胸腔容量。
因此,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胸腔内的气体会更加容易流动,从而改善通气效果。
具体来说,俯卧位通气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通气分布:在仰卧位下,通气主要集中在后部肺叶,而
前部肺叶通气较差。
而俯卧位时,重力作用使得后部肺叶受到压力增加,通气效果相对较好,而前部肺叶则相对更容易被充分通气。
这种通气分布的改善有助于减少肺部通气不足和肺塌陷的发生。
2.增加胸腔容量:在俯卧位下,重力作用使得腹部的压力相对
较高,横膈肌向下移动,胸腔容积增加。
这样一来,肺泡的开放压力也会增加,通气更加顺畅。
同时,腹部的压力也可通过对肺组织的压迫作用,改善肺泡萎陷情况。
3.改善氧输送: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善通气效果,增加氧气
的摄入量和肺泡弥散氧填充。
这样一来,氧分压就会增加,从而提高氧输送到组织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通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一些情况下,如休克、胸腔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等病态状态下,俯卧位通
气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应用俯卧位通气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进行判断和把握。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辅助技术,它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
俯卧位通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气均匀性,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特别是对于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
在仰卧位时,肺部通气不均匀,容易发生肺泡塌陷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俯卧位可以减少这种不均匀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2. 减少肺泡塌陷,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泡塌陷,特别是在ARDS患者中。
由于重力的作用,俯卧位可以使肺部下部通气更加充分,减少肺泡塌陷的发生,改善氧合。
3. 降低肺内分流,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
肺内分流是指氧合血流和不氧合血流混合在一起,导致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通气均匀性和减少肺泡塌陷来降低肺内分流。
4.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特别是对于患有ARDS的患者。
通过上述机制,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改善呼吸功能。
5. 预防肺部感染,俯卧位通气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俯卧位时,患者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呼吸辅助技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
它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减少肺泡塌陷、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同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俯卧位通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ARDS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需要呼吸辅助的患者,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和应用。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放置于俯卧位来改善
通气功能。
这种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 胸腔膨胀: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重力会帮助胸腔膨胀。
这
样一来,肺部的顶部会受到更少的压力,从而改善通气。
2. 排痰效果: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排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重力的
作用会帮助痰液更容易地从肺部排出,从而减少阻塞和感染的风险。
3. 胃液减少: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的反流。
这对于同时存
在胃酸倾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4. 心脏负荷减轻:俯卧位可减少心脏的负荷,因为位于心脏水
平高度的受压血管可以减少。
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
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的机理是通过利用重力作用来改善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胃液反流和减轻心脏负荷。
这一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一般性描述,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90°
90°
45°
俯卧位:
➢通气血流比好转 ➢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 ➢引流较容易 ➢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 ➢改变胸廓的顺应性 ➢功能残气量增加
二、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机制
A 改善通气分布 (Gattinoni et al, 1988)
B 改善血流灌注分布 (Gattinoni et al,1988)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 持续时间和俯卧的次数—— ➢ 仍未有明确共识 ➢ 几小时(4-6 小时) 至 1-2 日 〉 终止—— ➢ 当氧合能力出现改善时 ➢ 当没有进一步的好处时 ➢ 当并发症出现时 Eg:氧气饱和度下降,低血压
七、总 结
俯卧位通气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
氧合状况,促进了患者的肺复张,加快痰
四、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
➢ 脑水肿、颅内高压、面部骨折、脊柱骨折、
A
腹部有开放性外伤、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急性出血、心律失常、妊娠的患者;
➢ 由于对肥胖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有一定的
B
困难,所以只是把肥胖列为相对禁忌证。
五、俯卧位通气并发症
➢ 压疮 ➢ 神经与视网膜压迫 ➢ 心脏骤停 ➢ 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 颜面部水肿
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使肺部重新膨胀
C
(Hormann et al, 1994)
减少心脏对肺的压迫,使肺部重新膨胀(Pelosi
D
et al, 2002)
三、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
➢ 俯卧位通气适合氧合障碍的病人、ALI和ARDS病人,可 以通过使用俯卧位通气改善病人的氧合状态。
➢ 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呼气末正压(PEE P),仍需要较高的吸入氧浓度,可以考虑使用俯卧位通 气。
俯卧位通气护理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监测
有条件时可进行有创 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 测,更全面地评估患
者循环状况。
神经系统观察与评估
意识状态评估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 判断是否存在颅内高压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
瞳孔观察
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对光 反射等变化,评估神经系 统功能。
颅内压监测
有条件时可进行颅内压监 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颅内 高压等危险情况。
02 未来,俯卧位通气技术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度 和安全性,体位摆放和管道管理将更加人性化和 智能化。
02 同时,俯卧位通气技术也将与其他呼吸治疗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俯卧位通气护理
汇报人:xxx
2024-01-30
目录
• 俯卧位通气基本概念与原理 • 俯卧位通气操作方法与步骤 • 俯卧位通气期间监测指标管理 • 俯卧位通气后护理注意事项 • 俯卧位通气在特殊人群中应用探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俯卧位通气基本概念与原理
俯卧位通气定义及作用
定义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 指将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使肺组织在胸腔内的位置相 对更低,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氧合的一种治 疗手段。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 面风险评估,包括心 肺功能、营养状况、 皮肤完整性等。
循序渐进
对老年患者进行俯卧 位通气时,需循序渐 进,逐步增加俯卧位 时间和角度,避免过 度通气。
并发症预防
加强老年患者并发症 预防,如肺部感染、 深静脉血栓等。
危重症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定义: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通气的方式:1.镇静镇痛下俯卧位机械通气: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
2.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
3.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肥胖、腹腔高压、气管切开、头面部损伤等,不方便行常规俯卧位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有效原因仰卧位时: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背侧通气差但血流多,腹侧通气好却血流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
--趴着呼吸更顺畅。
患者可进行俯卧位通气适宜人群:所有类型的新冠肺炎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顽固性低氧血症且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的患者清醒俯卧位患者要求处于清醒状态且意识清楚,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呼吸困难时进行呼救,且能耐受体位改变俯卧位通气时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将和您的家每两小时协助您脸部翻向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同时改变手足位置,防止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简便易行,治疗时间视病情需要有所不同,我们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延长治疗时间。
导管妥善固定,避免俯卧位时管道受压、扭曲、过度牵拉。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课件

问题2
患者出现皮肤压疮。
处理方法
应定期检查和更换支撑物,保 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可使用 防压疮垫或气垫床等辅助器具
。
03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患者准备
01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等,以便确定是否适
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02
准备物品
准备必要的护理物品,如软垫 、枕头、床单等,确保患者舒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用范围广泛,适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 如COPD、哮喘、肺炎等。
俯卧位通气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 要意义,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 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俯卧位通气护理将会有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重症哮喘
在COPD急性加重期,俯卧位通气可以改 善患者的氧合状况,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在重症哮喘发作时,俯卧位通气可以缓解 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呼吸机使用频 率。
02
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准备物品
准备俯卧位通气所需的物品,如软垫、枕头、床单等。
评估患者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课件
目录
• 俯卧位通气介绍 • 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 •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 俯卧位通气临床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俯卧位通气介绍
俯卧位通气定义
01
02
俯卧位通气:指在医疗监护下,患者被置于俯卧位状态,进行一定时 间的呼吸治疗。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呼吸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缓 解呼吸窘迫症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常规

俯卧位通气患者护理常规一、定义俯卧位通气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让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机械通气。
二、护理关键点1.预防并发症(误吸、压力性损伤、管路滑脱低血压心率失常)2.镇静镇痛三、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年龄、体重、肌力、血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情况。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压,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评估气管插管的深度,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和气道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
4.评估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症状。
四、护理措施1.操作前护理(1)向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的意义和方法,做好必要解释和沟通,取得配合。
(2)在持续生命体征监测下进行,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变换体位。
(3)俯卧位通气前2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肠管。
(4)检查各种管路是否打折,留出足够的长度并妥善固定,保持管路通畅。
(5)充分镇静,必要时给予肌松剂。
(6)操作前充分吸痰,清理口鼻咽腔分泌物。
(7)将减压贴预先贴于胸部、髂嵴、会阴等俯卧位压力性损伤好发部位。
(8)准备好中单、软枕、U形垫、约束带等器具。
(9)使用隔帘保护患者隐私。
2.操作中护理(1)妥善分工:指挥者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固定、头部安置发出号令;第二人位于左侧负责固定监护仪导线及同侧其他管路;第三人位于右侧负责同侧管路(颈内静脉导管、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其他人负责协助。
夹闭可以暂时夹闭的引流管等,以防反流。
(2)协同操作:指挥者发出号令,其他操作者同时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翻转俯卧。
操作时将患者稍向上抬,避免拖拽。
(3)用软枕、水袋等支撑患者的重要部位,包括头部、胸部、髂部及小腿,并注意避免膝关节受压。
3.操作后护理(1)操作结束后再次查看各种管路是否在位,检查是否通畅,打开夹闭的管路。
(2)正确摆放肢体位置,避免牵拉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发症
皮肤压伤、水肿、坏死 外周神经损伤 肌肉损伤 角膜溃疡 低血压 插管和其他引流管的压迫和移位 少见:心律失常、视网膜损伤等
并发症 SP
VS
PP
Sud S,et al. CMAJ,2008;178:1153-61
Take home message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是纠正ARDS患者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但对目 前认为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Prone positioning in such patients may prevent imminent death and allow time for other treatments to help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主要机制是改善ARDS患者V/Q比,减少分 流 俯卧位通气对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多数人认 为每次2小时左右为宜 正确应用、恰当护理,俯卧位通气并不显著增加患者并发症
PS I 研究
并发症两组总体 上无明显差别
Gattinoni L,et al.N Engl J Med, 2001,345:568-573
2008荟萃分析病死率比较
Sachin Sud , CMAJ,2008
2008荟萃分析机械通气效果比较
Sachin Sud , CMAJ,2008
2008荟萃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比较
4.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正常情况下的呼吸生理
跨肺压( Ptp ) =肺泡压( PA) - 胸膜 腔内压(Ppl)
肺通气量由上至下逐渐递增,肺底 部是肺尖部的3倍
正常情况下的呼吸生理
直立位及仰卧位:肺 通气主要集中在下垂 区
俯卧位:不同区域的 通气较仰卧位时均匀
ARDS的病例生理改变
广泛肺损伤和微循环障碍
共16个病人(ALI 5例/ARDS 11例)纳入研究, 患者基础心肺功能良好
分别监测SP(基础值)、PP 30和120min以及 恢复SP 30min后的一些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 参数
Pelosi P,et a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387–393
在意大利和瑞士30个中 心RCT 1996.12—1999.10共304 例ARDS病人随机分2组 俯卧位组每天进行至少6 小时俯卧位通气,持续 10天
Gattinoni L,et al.N Engl J Med, 2001,345:568-573
PS I 研究
氧合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Gattinoni L,et al.N Engl J Med, 2001,345:568-573
Sachin Sud , CMAJ,2008
2008荟萃分析压疮比较
Sachin Sud , CMAJ,2008
PS II 研究
意大利23个中心和 西班牙2个中心
2004年1月—2008 年6 月
Taccone P.JAMA. 2009;302(18)
PS II 研究
病死率包括分层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
PPV改善V/Q比
12例ARDS病人纳入研究 监测氧合指数变化 MIGET(multiple inert gas elimination technique)技术测定Va/Q值的变化
Pappert ,D,er al.Chest,1994,106:1511-1516
PPV改善V/Q比
在ALI/ARDS早期,即使没有严重的氧合障碍, 也可以使用
俯卧位通气时长
目前对俯卧位 通气时长问题 无统一认识
一般认为不应 过长,两小时 为宜,但应个 体化
俯卧 位 2小 时后, 新的 重力 依赖 区形 成
禁忌证
血流动力学异常不稳定 颅内高压、严重腹腔高压 急性出血 脊柱损伤 骨科手术或不稳定性骨折 近期腹部手术 妊娠 骨科手术 广泛皮肤损伤
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Pelosi P,et a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387–393
1.概念、历史及现状 2.改善氧合的机制 3.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适合人群
——适用于氧合障碍的病人
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PEEP仍不能 将FiO2降至60%以下,或者氧合指数≦100mmHg
1.概念、历史及现状 2.改善氧合的机制 3.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7例择期手术的全麻病人中监测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后的变化呼吸力学
Pelosi P,et al.Anesth Analg,1995,80:955-960
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每天20小时PPV是否合适
Taccone P.JAMA. 2009;302(18)
Gattinoni meta-analysis
Gattinoni L.Minerva anestesiologica. 2010,76
1.概念、历史及现状 2.改善氧合的机制 3.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患者在俯卧位(prone
position,PP)进行
机械通气
俯卧位通气重要吗?
历 史
1974年Bryan发现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取俯卧位对患者有 益 1976年Piehl首次报道5例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氧合显著 改善
Piehl MA,Crit Care Med ,1976,4(1)
PS I 研究
俯卧位使Va/Q正常区增加12±4%,分流减少11±5%,同时 PaO2/FiO2的改善与Va/Q正常区变化呈显著相关(r=0.81)
Pappert ,D,er al.Chest,1994,106:1511-1516
2006 The Biochl Society
心脏和纵隔的影响
Albert RK,et a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 161:1660–1665
心脏和纵隔的影响
仰卧位:左侧从(7士4)%增加到(42土8)%;右侧从(11士4)%增加到(16土4)% 俯卧位:左右两侧增加在1%~4%
Albert RK,et a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 161:1660–1665
ARDS时,缺氧 性肺血管收缩、 闭塞,非血管 外部受压等因 素导致V/Q比 例失调
不同V/Q时的呼吸生理、病理状况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
SP时前胸向后背部存在胸腔压力的梯度, 负值逐渐变小,跨肺压相应减少,使背部 肺组织容易闭陷,产生通气不足 转为PP后,则使垂直线上这种压力梯度减 少,跨肺压力趋向一致,各部分肺的通气 比较均匀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血流代偿地流向通气 良好区域,同时由于重力因素的作用,体 位对血流分布的影响很小,因此俯卧位通 气能够减少肺内分流,改善V/Q比
肺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 通透性增加 肺泡水肿 肺泡萎缩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 表面活性物质缺失
透明膜的形成,氧弥散障碍 V/Q比例失调 微肺不张 肺内分流 肺顺应性 功能残气量
呼吸窘迫 难治性低氧血症
ALI/ARDS病人肺通气和血流分布
多种原因最终导致下垂肺区内的气体挤向非下垂区
ALI/ARDS病人肺通气和血流分布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
其他次要机制可能有:
功能残气量的增加 改善膈肌的运动 心脏和纵隔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 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
在油酸致ARDS的动物模型中俯位使FRC增加
Albert RK,et al.Am Rev Respir Dis, 1987,135:628-633
传承百年仁爱,精通济世医术
对膈肌运动的影响
Krayer认为PP时背侧膈肌向尾侧移位,使局部肺组织 复张,减少V/Q比例失调 Pelosi通过测定腹内压发现,体位改变前后无变化,认 为体位对整个横隔的阻力、顺应性无明显影响
Krayer S,et al. anesthesiology,1989,70:891-898 Pelosi P,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8,157:387-393
俯卧位通气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PPV)
於江泉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重症医学科
1.概念、历史及现状 2.改善氧合的机制 3.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概念
利用翻身床、翻身器 或人工徒手操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