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原理 ppt

合集下载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8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
• ARDS肺部病理表现为不均一性和重力依赖性肺泡
和肺间质水肿。
• 临床研究发现 ARDS 患者在俯卧位时能减少 11%
的肺内分流,并能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 比例,使塌陷的肺泡复张,并且俯卧位通气对非 重力依赖区的分流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即使把患 者从俯卧位恢复到仰卧位后,其氧合仍能继续得 到改善。
1.氧疗
推荐意见2:氧疗是纠正ARDS患者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推荐级别:E级)
➢ 治疗目的是改善低氧血症,PaO2>60~80mmHg ➢ 根据低氧血症改善的程度和治疗反应调整氧疗方式,首先使用鼻导管,当需
要较高的吸氧浓度时,可采用可调节吸氧浓度的文丘里面罩或带贮氧袋的非 重吸式氧气面罩
➢ ARDS患者往往低氧血症严重,常规的氧疗常常难以奏效,机械通气是最主要
4
1974年Byran首先发现麻醉患者俯卧位可以
改善氧合状况。 1976年Piehl等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在呼
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 此后多年间受到肺血流分布无论仰俯卧位
均受重力作用这一理论影响,众多学者致力 于其它通气方法的研究,对于俯卧位通气研 究甚少。
直到最近十多年来,对俯卧位时重力与肺 血流分布的关系重新认识,特别是在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症研究中,俯卧位通气才又受到 人们重视。
精选ppt课件
26
俯卧位通气临床操作
精选ppt课件
www.nejm.or2g7
精选ppt课件
28
精选ppt课件
29
精选ppt课件
30
精选ppt课件
3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俯卧位通气PPT

俯卧位通气PPT
• 2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
的气量)
• 3改善膈肌运动 • 4促进分泌物排出(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
用进行引流)
a
4
禁忌症
•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2颅内压增高 • 3急性出血 • 4脊柱损伤 • 5近期骨科、腹部手术 • 6妊娠
a
5
并发症
• 皮肤压伤、水肿、坏死 • 外周神经损伤 • 角膜溃疡 • 低血压 • 插管和其他引流管的压迫和移位
a
9
实施
• 5 在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 的血氧饱和度变化, 最后给病人 接上心电监护,及时吸痰,定时叩 背。
a
10
通气时间
• 循序渐进原则 •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 2000年呼吸指南中:俯卧位位通气时间大
于8h对于改善患者氧合有显著疗效。
a
11
a
12
a
13
护理
护理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准备实 施
俯卧位通气
a
1
1974年,Bryan发现麻醉时患者采 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状况。
a
2
概念
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利用翻身 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 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主要用 于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a
3
ARDS中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 1.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
改善氧合(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膈对 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以及预防呼吸机相 关肺损伤。
a
15
6 肠内营养的患者俯卧位通气前 30min1h停止。 7 翻身方向:可向右向左翻,如颈内静脉 在右侧,通气时优先考虑向左翻。
8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监测生命体 征。

俯卧位通气护理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护理PPT课件
息。
注意患者体位变化, 避免过度牵拉和扭曲 ,预防关节脱位和肌
肉损伤。
定期检查管道和器械 的固定情况,确保其 稳定可靠,预防脱落
和意外拔管。
俯卧位通气期间监测指标管
03

呼吸功能监测指标选择
01 呼吸频率与节律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以评估呼吸 功能状态。
02 血氧饱和度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及时 调整治疗策略。
系统讲解了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评估、体位摆放、通气参
数设置等,并强调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并发症预防措施。
03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俯卧位通气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并邀请了具有丰
富经验的医护人员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学员心得体会交流环节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对俯卧位 01 通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相关的操
01
02
03
头部位置调整
适当抬高头部,保持下颌 微抬,有助于减少舌根后 坠,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分泌物清理
定期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避免堵塞气道。
胸部物理治疗
采用振动排痰、叩背等胸 部物理治疗方式,有助于 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肺通 气功能。
皮肤压疮预防和处理方法
减压措施
使用气垫床、水垫等减压 用品,减轻局部组织受压 ,降低压疮风险。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如呼吸 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有助于 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俯卧位通气在特殊人群中应
05
用策略
老年患者俯卧位通气调整方案
评估患者耐受性
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其身体状 况和俯卧位通气的耐受性,避免

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ppt

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ppt
病死率。
俯卧位通气治疗简单易行,无需 特殊设备和技巧,可以在床边进 行,方便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实施

俯卧位通气治疗可以避免长时间 使用高浓度氧和机械通气引起的 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肺炎、气
压伤等。
02
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实 施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中度至重度ARDS患者,特 别是当呼吸窘迫症状无法通过其 他措施缓解时。
俯卧位时,重力作用使部分肺组织向下压缩,减少胸腔内的死腔量,提高有效通气量。同时 ,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向胸腔内下半部分流动,改善了下半部分的通气/血流比值。
俯卧位通气治疗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和呼吸功能,减轻呼吸机疲劳,降低呼吸机参数 。
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重要性
俯卧位通气治疗可以作为ARDS 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改 善患者的氧合和呼吸功能,降低
ARDS患者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以维持呼吸功能和氧合。
ARDS通常由严重感染、创伤、烧伤 等多种原因引起,导致肺泡上皮细胞 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引发 急性炎症反应和肺水肿。
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原理
俯卧位通气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使肺组织在胸腔内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改善通气/ 血流比值,提高氧合。
禁忌症
对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颅内压增高、急性出血、脊柱 损伤或骨折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
俯卧位通气的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准备物品
准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用 品,如呼吸机、导管、胶 带、枕头等。
操作步骤
将患者置于俯卧位,确保 头部、胸部和腿部放置合 适,保持呼吸道通畅,连 接呼吸机进行通气。
监测与调整
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密 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呼吸功能和血气指标,根 据需要调整通气参数。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汇报人:XXX
科 室:XXX
目录
1 俯卧位通气背景及定义
2 俯卧位通气的病理生理 3 经典俯卧位操作规范
经典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及核查清单
4
01 PART ONE 俯 卧 位 通 气 背 景 及 定 义
俯卧位通气背景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外多种因素(如肺炎、 脓毒症、严重创伤、吸入)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在这 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下,肺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导致肺泡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发生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加,从而使大量液体渗出至肺泡和肺泡间质内发生肺水肿。
③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套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检查气囊压力, 确保在安全范围[20~30cmH20],同时清理气囊上分泌物,减少误吸。
④胃肠道,实施俯卧位前1h应暂停管饲,并评估胃残留量,避免反流误吸。
⑤其他,检查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 RDS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得到一致认可的 机械通气手段包括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 肺复张及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定义
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 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 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 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 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 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 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 的压迫,是一个安全、简单、经济、有效的 治疗方式。
2.患者仰卧于床单上。将护理垫分别置于胸前、会阴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肤;将两个 枕头分别置于胸部、骨盆、膝盖下方,另备两个枕头置于头端可触及的地方。男性患者 注意避开生殖器部位。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PPT课件

90°
90°
45°
俯卧位:
➢通气血流比好转 ➢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 ➢引流较容易 ➢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 ➢改变胸廓的顺应性 ➢功能残气量增加
二、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机制
A 改善通气分布 (Gattinoni et al, 1988)
B 改善血流灌注分布 (Gattinoni et al,1988)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 持续时间和俯卧的次数—— ➢ 仍未有明确共识 ➢ 几小时(4-6 小时) 至 1-2 日 〉 终止—— ➢ 当氧合能力出现改善时 ➢ 当没有进一步的好处时 ➢ 当并发症出现时 Eg:氧气饱和度下降,低血压
七、总 结
俯卧位通气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
氧合状况,促进了患者的肺复张,加快痰
四、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
➢ 脑水肿、颅内高压、面部骨折、脊柱骨折、
A
腹部有开放性外伤、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急性出血、心律失常、妊娠的患者;
➢ 由于对肥胖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有一定的
B
困难,所以只是把肥胖列为相对禁忌证。
五、俯卧位通气并发症
➢ 压疮 ➢ 神经与视网膜压迫 ➢ 心脏骤停 ➢ 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 颜面部水肿
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使肺部重新膨胀
C
(Hormann et al, 1994)
减少心脏对肺的压迫,使肺部重新膨胀(Pelosi
D
et al, 2002)
三、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
➢ 俯卧位通气适合氧合障碍的病人、ALI和ARDS病人,可 以通过使用俯卧位通气改善病人的氧合状态。
➢ 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呼气末正压(PEE P),仍需要较高的吸入氧浓度,可以考虑使用俯卧位通 气。

俯卧位通气护理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护理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监测
有条件时可进行有创 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 测,更全面地评估患
者循环状况。
神经系统观察与评估
意识状态评估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 判断是否存在颅内高压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
瞳孔观察
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对光 反射等变化,评估神经系 统功能。
颅内压监测
有条件时可进行颅内压监 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颅内 高压等危险情况。
02 未来,俯卧位通气技术将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度 和安全性,体位摆放和管道管理将更加人性化和 智能化。
02 同时,俯卧位通气技术也将与其他呼吸治疗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俯卧位通气护理
汇报人:xxx
2024-01-30
目录
• 俯卧位通气基本概念与原理 • 俯卧位通气操作方法与步骤 • 俯卧位通气期间监测指标管理 • 俯卧位通气后护理注意事项 • 俯卧位通气在特殊人群中应用探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俯卧位通气基本概念与原理
俯卧位通气定义及作用
定义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 指将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使肺组织在胸腔内的位置相 对更低,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氧合的一种治 疗手段。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 面风险评估,包括心 肺功能、营养状况、 皮肤完整性等。
循序渐进
对老年患者进行俯卧 位通气时,需循序渐 进,逐步增加俯卧位 时间和角度,避免过 度通气。
并发症预防
加强老年患者并发症 预防,如肺部感染、 深静脉血栓等。
危重症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

俯卧位通气PPT(共18张PPT)

俯卧位通气PPT(共18张PPT)

实施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3 至少四个人站在病人两边,一人在病人头侧,
另一人负责放置垫枕。
4 把病人抬到一侧,然后协助病人转身,接 着四个人把病人反转抬起悬空,站在病人 头侧的负责固定病人的头和颈椎,负责放 置垫枕的就在这时把垫枕放在额头、胸部、 腹部。
头部垫高20-30度,气管插管处悬空,头部左 右侧位1-2h更换一次
实施
4 把病人抬到一侧,然后协助病人转身,接着四个人把病人反转抬起悬空,站在病人头侧的负责固定病人的头和颈椎,负责放置垫枕的就在这时把 垫枕放在额头、胸部、腹部。
• 5 在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血 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
3 固定和放置各管路以有利于翻身为易,留足够长度。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改善氧合(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以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2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 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改善氧合(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以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 病人、管道情况及镇静效果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8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监测生命体征。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病人、管道情况及镇静效果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6 肠内营养的患者俯卧位通气前 30min-1h停止。
4 预防因牵拉、挤压导致的神经损伤。 5 预防面部受压和眼部水肿,勤更换位置 (受压部位垫软枕)。
6 肠内营养的患者俯卧位通气前 30min1h停止。 7 翻身方向:可向右向左翻,如颈内静脉 在右侧,通气时优先考虑向左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新研究显示,改善ARDS病人的体位可以改善气体交换,持续俯 卧位可以提高氧合2.67-9.20KPa,改善肺泡通气.肺血流灌注,预 防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的体位
俯卧位通气的体位
俯卧位通气原理
1、改善通气分布
仰/俯 卧位 胸腔 与肺 相互 关系

50%
0%
谢谢
卧位
50%
胸腔 100%
与肺
25%
75%
相互 0%
关系
100%
俯卧位通气原理
2、改善膈肌运动:通过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从而增加功能 残气量俯卧位时背侧隔肌向尾侧移位,使局部肺组织复张,减少了 V/Q失调.
俯卧位通气原理
3 、功能残气量的增加: 俯卧位时垫起病人的肩部和髋部会使胸 廓和腹部的运动改善, 增加功能残气量, 认为改善氧合与功能残气 量增加有关 。
俯卧位通气原理
武宁县人民医院:曾芸 2016-07-20
主要内容
1 俯卧位通气的背景 2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俯卧位通气的背景
• 俯卧位通气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 卧位进行机械通气,一种专为改善ARDS患者氧合能力的技术
• 早在20世纪70年代,Phiel等就观察到接受机械通气处于俯卧位 的病人能改善动脉氧合
俯卧位通气原理
4、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仰卧位时心脏重量直接垂直压肺向背侧 胸壁, 使该部位的肺组织通气、血流受限;而俯卧位时心脏重量作 用于胸骨,从而改善心脏下肺单位的通气灌注。
俯卧位通气原理
5 .V/ Q 的改善和分流减少 不论任何情况, 当肺部内的通气减少或 血流灌注不足, 都会导致通气及血液灌注比例不均, 引致气体交换 失调。 而俯卧位通气使肺内通气改善, 从而改善了V/ Q 和分流Q 的减少, 从而改善氧合, 这是近年来比较一致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