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情景。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而闻名,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他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态度,对控诉他的人进行了精彩的辩护。

他不仅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法,还能够深刻地剖析人性和道德问题。

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这使他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其次,苏格拉底的申辩引发了我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出了许多关于正义和道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正义?”、“人应当如何行为才能算是正义的人?”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还让我意识到了正义和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正义的内涵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最后,苏格拉底的申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展现了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具有的品质和态度。

通过他的申辩,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总之,通过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对正义、道德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品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继续激励着后人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成为永恒的哲学经典。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第一篇:《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对于苏格拉底,我们并不陌生,就跟我们承受中国的传统道德一样,从小耳儒目染,但却也只是停留在大体印象中。

这本书则为我们解释了苏格拉底,能让人认识他,了解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人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被审判,又为什么最终接受了死……雅典民主传统是西方文明的骄傲,然而它也不是永远宽容的。

苏格拉底的杀身成仁使得他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这也是他哲学的出发点。

因为苏格拉底一生没有任何著作,所以今天我们了解他的生平、思想,主要见于色诺芬尼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对话录》。

斯东晚年所著《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对尘封已久的历史进行了重现和创新的解释。

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审判,为何就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对于这场审判所做的评价是: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纵观当年的历史,这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审判。

第一、审判发生在以自由民主文明闻名的希腊雅典城邦;第二、被审判的人是名噪一时的大哲学家;第三、被审判的原因恰恰是基于他在言论自由基础上发表的反民主的言论;第四、这场审判结果成为了“民主”制度下最大的冤假错案。

苏格拉底的审判狠狠地扇了民主一个耳光。

以上种种背景综合起来,形成了人们千年以来的疑惑:民主的审判如何酿成大错呢?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

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

很多人反观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会集中于对苏格拉底的惋叹和赞颂,苏格拉底以卫道士和殉道者的身份站立在历史之中,而作出决定的陪审法院则被质疑成愚民行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辩论法庭上的情形和他的宣辩词。

这部作品令人深思,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态度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知半解”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观点,表达了对人的智慧的怀疑和对知识的追求。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不仅深刻而且独特,他相信真理的发现需要通过持续的辩论和质疑来实现。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相,这让我深感他的坚持和勇气。

在这本书中,苏格拉底站在法庭上面对被控的罪名,他被指控教唆年轻人背离传统信仰,他强调自己的辩论是出于对众人的关心和追求真理的意愿。

尽管面临被指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没有退缩,他并没有抗辩或逃避,而是以他的思想和声音代表了真理和正义。

苏格拉底体现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和勇气,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读这本书,我深感到苏格拉底是一位非凡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不追求个人荣誉或权力,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用于教育和理解人类的本质。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知识的潜力,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追问其意义和合理性,人们就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苏格拉底的辩论风格和思维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辩证法”,它强调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他的辩论方式帮助人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当今社会虽然不再有类似于古希腊法庭辩论的场景,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伦理和道德的挑战。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要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我们才能够发现真理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思想还启示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如苏格拉底所言,“知之即善之,不知即恶之”。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一:引子《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作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进行申辩的过程。

这部作品以其思辨性和哲学性而闻名,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苏格拉底的聪明才智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

二:正文1. 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前的背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是被控煽动青年悖逆、蔑视信仰和引入一个新的神明。

此案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困境和它对新思想的排斥。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面对这些指控进行自身辩护的机会。

2. 苏格拉底的辩护策略和思考方式在自己的申辩中,苏格拉底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他并没有举出实例来反驳指控,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的辩论对手自相矛盾,揭示出他们的无知和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试图证明自己并没有对雅典社会造成任何危害,他只是在追求真理,让人们思考他们所谓的信仰和文化。

3.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纯真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现了他的思辩才能和智慧。

他通过真理的追问和批判,揭示了人们对伦理和道德的漠视。

他虽然被控煽动青年悖逆,但他反驳说他只是在让人们自省和思考他们的信仰和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4. 苏格拉底的遭遇和结局尽管苏格拉底以聪明的辩证法为自己进行了申辩,但最终他还是被控状所制,并被判处死刑。

尽管他提出了其他惩罚的建议,但他的辩护并没有改变雅典社会众人对他的看法。

在面对死刑时,苏格拉底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表现出了他高尚的品质和纯真的灵魂。

三:结尾1、本文涉及附件为了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的申辩》,本文附上了该作品的原文版本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所附的附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有一些法律名词被提及。

在此附上这些名词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控状:指起诉书或控告书,即对被告提出指控的文件。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哲学作品,也是苏格拉底生平的一部传记。

这部作品以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词为主线,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苏格拉底对自己生活和思想的坚持,以及对法庭判决的反思和质疑。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和触动,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品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苏格拉底的申辩展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并没有屈服于法官的压力和威胁,而是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念和思想。

他认为,真理是最重要的,即使面临死刑,也不应该违背自己的良心和理念。

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真理和道德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压力,很难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然而,苏格拉底的申辩告诉我们,只有坚守真理和道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其次,苏格拉底的申辩也展现了他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和对死亡的淡然。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并没有为自己的生死悲伤和恐惧,而是坦然面对死亡的降临。

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真理和道德的背叛。

这种对死亡的淡然和对生活的豁达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生活的琐事和困难而苦恼和焦虑,而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然而,苏格拉底的申辩告诉我们,只有对生死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最后,苏格拉底的申辩也让我对法律和权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被指控破坏了雅典的宗教和道德,最终被判处死刑。

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因此对法律和权力产生怨恨和憎恨,而是反思了法律和权力的本质。

他认为,法律和权力并不一定代表真理和正义,而是可以被滥用和扭曲。

这种对法律和权力的反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法律和权力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法律和权力所束缚和压迫,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然而,苏格拉底的申辩告诉我们,只有对法律和权力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人。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中)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中)

读书笔记:苏格拉底的申辩(中)04“啊,雅典人,你们听到我的原告们讲话时感觉怎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我几乎被他们那富有说服力的语言搞得一无所知——他们是真厉害,几乎没说一句实话就能取得的这样的效果。

虽然他们说了很多假话,让我为之倾倒的却只有一句——我是说他们居然警告你们, 听我说话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被我的雄辩所蒙蔽!他们真应该为这话感到惭愧,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缺陷一开口说话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他们说雄辩的力量,说的是真理令人信服的力量,那么我承认我是雄辩的;而如果不是,我只能说这些人很无耻。

但是我这样的雄辩和他们的雄辩是多么不一样啊!你看,就像我刚才说的他们几乎没有说一句真话,或者不会多过一两句真话,但是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将是完全的事实,我不会像他们那样玩弄一些美丽的辞藻,其实那没有一点趣味。

我决对不会的,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护词,尽管他声明自己是第一次在法庭上申辩,且指出自己是一名70岁的老人,可他的开场白,明显地是将陪审员与自己隔开了,他直接定义这个庞大的陪审团都被他们公诉人给蒙蔽了。

苏格拉底的学生及朋友们一听到他的辩词,就知道他怀着必死的决心来进行这场申辩的,在申辩词中,苏格拉底自己都在说,假如他能像起诉他的人那样,无耻去做大家已经习惯了的那些丑事,如在法庭上哭啊、叫啊、抱怨啊、哀求啊等等,所有这些事情,都配不上苏格拉底这个名字。

苏格拉底说,所有不经检审的人生都是不值得过的。

他不害怕死亡,那是因为“死亡无非是两种可能情况之一:一种死亡是空空的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或者,死亡就像人们说的,是灵魂的一种迁移,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

现在你想象一下,有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就象一个人沉睡得连一个梦都没有的时候,那死亡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个选择,是愿意选那些无梦地沉睡,还是他一生中其他的日日夜夜。

我觉得任何一个人,不只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包括那些国王们,都会觉得自己一生很少有什么时候比那样沉睡的时候更幸福。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篇重要著作,讲述了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故事。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的思考,还因为苏格拉底的勇敢和智慧。

在书中,苏格拉底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辩论技巧,成功地为自己辩护并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坚持认为,真正的智慧只能通过内省和思考来获得,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

我对书中苏格拉底与法官们的对话印象深刻,他巧妙地利用了逻辑推理和道德观念,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辩护。

尤其是他说到:“未经省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时,我深受触动。

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

在理解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展示了一个哲学家应有的勇气和坚持。

他的这些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真理和智慧的价值,以及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人格,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内省和思考来获得真正的成长。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思考和启示,这些都将在我未来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油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油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有感读完了这本看似很薄的书,留给我的不知是薄薄的内容,还有变读边思考的一些想法和老师讲的课程引发的一些深思。

《游叙弗伦》中,是苏格拉底和状告父亲的油叙弗伦进行的有关于“虔敬”的讨论。

读完了这篇也许有点苏格拉底有点找人恨的原因。

苏格拉底虽然谦虚爱学爱求教,当他拜访有智慧的人进行求教,却要指出他人的缺点,甚至让他人觉得自己是否有智慧,从而导致狭隘而无知的人对他产生怨恨。

我觉得苏格拉底是可爱的人,让人又爱又恨。

如果换作是我与之交谈,说不定早就因为他的长篇大论而逃跑了,但同时不得不为他丰厚的学识,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游叙弗伦状告父亲贪财害命,在今天看来是大公无私之举,苏格拉底也站在理性的角度不反对这事情本身,但是,当他知道游叙弗伦状告父亲并非出于什么理性,而是受了宙斯杀了自己的父亲这类所谓“神”的启示后,就与游叙弗伦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读这一篇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问题,游叙弗伦的父亲的行为是否有错?游叙弗伦告发父亲的行为是否有错?而在苏格拉底的指教中,不免又想好像游叙弗伦及其父亲均有错,又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想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做合理的事要凭借理性而非神谕。

因为神也五花八门,神是在不同客观条件下人们为了各自不同目的而创立的一个个神秘的理由。

那么,事实上,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善的,恶的,就都可以随便找一个神,甚至自己制造一个神来做榜样或者理由,然后大行其道了。

苏格拉底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

这是我初读时一些粗浅的想法,但读完这篇再结合老师所讲,我也明白这篇的重点在于讨论什么是虔敬,虔敬是否正当。

同时也暗示了苏格拉底被告发为“亵渎神灵,毒害青年”是不正当的。

所以《苏格拉底的申辩》更是情深意切的为自己申辩。

不再于他究竟是多么免罪而活下来,而在于他再用正当的方式来唤醒糊涂的人:什么该是正当的?由上篇得知一个正常的案件应审理:谁犯罪,所犯何罪,何时犯罪。

但由于迈雷托士的蛊惑加上对苏格拉底的怨恨之情,在审理案件时,而忽略掉了该有的程序,所以我认为这个审理程序是不正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对于苏格拉底,我们并不陌生,就跟我们承受中国的传统道德一样,从小耳儒目染,但却也只是停留在大体印象中。

这本书则为我们解释了苏格拉底,能让人认识他,了解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人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被审判,又为什么最终接受了死……雅典民主传统是西方文明的骄傲,然而它也不是永远宽容的。

苏格拉底的杀身成仁使得他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这也是他哲学的出发点。

因为苏格拉底一生没有任何著作,所以今天我们了解他的生平、思想,主要见于色诺芬尼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对话录》。

斯东晚年所著《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对尘封已久的历史进行了重现和创新的解释。

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审判,为何就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对于这场审判所做的评价是: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纵观当年的历史,这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审判。

第一、审判发生在以自由民主文明闻名的希腊雅典城邦;第二、被审判的人是名噪一时的大哲学家;第三、被审判的原因恰恰是基于他在言论自由基础上发表的反民主的言论;第四、这场审判结果成为了“民主”制度下最大的冤假错案。

苏格拉底的审判狠狠地扇了民主一个耳光。

以上种种背景综合起来,形成了人们千年以来的疑惑:民主的审判如何酿成大错呢?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

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

很多人反观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会集中于对苏格拉底的惋叹和赞颂,苏格拉底以卫道士和殉道者的身份站立在历史之中,而作出决定的陪审法院则被质疑成愚民行为。

然而,穷究当时的历史,到底这样的审判结果的作出有没有制度上和思想上的根源呢?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政体发生矛盾的起因是他在哲学上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二是什么是美德和知识,三是个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等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的学说,与雅典的权利相违背爱,使雅典民主政体受到威胁,因此三个公民对他提出控告。

他们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袛,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并且在两次独裁专政期间,没有随民主派外出流亡,也没有出力协助恢复民主政体。

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分歧是,关于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

在雅典人看来,他们的城邦是一种自由公民的联合,公民自己治理自己,轮流进行统治和被统治。

它的本质前提是公民的平等,不论公民身份限于少数或者多数。

而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们则否认人类群体可以是权利平等的公民自治体,而是一个需要牧人的国王的一伙人群。

国家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发命令是统治者的事,服从命令是被统治者的事。

它的前提是一种根本的不平等,没有人是公民,大家都是臣民。

有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意见反映了当时政治要求专业化的倾向,即治理城邦需要专才而不能把权利分散在没有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但即使如此,苏格拉底在两个关键问题上也没有提出有效办法,第一、如何找到这样一位“知道的人”。

第二、当这个“知道的人”判断有误或滥用权利时,人民怎么去制止他、更换他。

其实这也是人们虽明知民主制存在不足,最终仍选择它的理由。

苏格拉底既不能也无心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的“新政”极可能转化为最老式的王政和暴政,甚至进而成为最彻底的极权。

苏格拉底劝诫他的同胞们要有美德,而在关于什么是美德的问题上,又构成了他们之间的第二个分歧。

雅典人认为,公民作为“政治的动物”,他需要具有过群体生活必需的美德,即正义感、羞耻心和对他人权利的足够考虑,以使文明的群体社会得以维持生存。

在苏格拉底的定义里,美德等同于知识,并且是不可教的知识,可教的知识只是技能,是皮相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绝对定义才能得到。

由于人们难以对某一事物下绝对定义,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得不到的,连他自己也得不到。

只有那个“知道的人”可以拥有知识和美德,普通人不但不拥有,而且永远不可能拥有,也可以说是不配拥有。

这种观点依然指向他的基本信念:人群是一群需要放牧的羊群。

更激怒众人的是,苏格拉底认为普通人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知识的,纭纭众生并不知道这令人想起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知道的只有少数的几个“通天”的人,他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并不认为苏格拉底最终被交付审判是因为他嘲弄了雅典人,因为在雅典嘲弄并不是罪行,包括嘲弄当世最伟大的政治家。

更本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和美德的定义打击了雅典民主的基础本身,这个基础是在此两个世纪以前伟大的立法者和社会改革家梭伦创始的,他给予所有的男性公民,包括最穷的公民,在议会的陪审团法庭上投票的权利。

希腊人的观点给予了普通人以尊严,而苏格拉底的观点则贬损了它,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分歧。

阿波罗神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而苏格拉底自称自己一无所知。

为了完成神的使命,他四处去诘问那些自以为知之甚多的人,他使用所向披靡的“苏格拉底论辩术”,使全雅典的头面人物都显得像无知的傻瓜。

斯东认为苏格拉底的矫情在于,他让他的同胞们通过形而上学的考试,回答连康德都不能完满回答的问题,以此来嘲笑他们的无知。

他的无知是装出来的,为了引诱他人暴露出真实的无知。

在自认“一无所知”的极度谦虚背后,隐藏的是“远胜于其余人类”的极度自大。

罗素曾说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而不是把理智运用于对知识的无私追求。

”不少人认为,苏格拉底死于令人讨厌的诡辩术。

自认被柏拉图的某些著作引向基督教的圣奥古斯丁说,苏格拉底的习惯做法是,“或承认自己无知,或掩盖自己的知识。

”结果是使他的听众感到失望,有时甚至使他们生气。

他说:“事实上,他就是这样引起人家敌意的,后来被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定了罪,招致了死刑的判决。

”第三个分歧在于对“幸福生活”,即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的理解。

雅典人认为,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同别人发生关系时才能找到幸福的生活,参与“政治”──即管理城市,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种教育。

梭伦曾说,一个人不应该对公共利益不闻不问,只顾安排自己的事,以不参加国家的动乱和危难为荣。

而苏格拉底的言传身教则是退出城市政治生活,他为此辩解的理由是,内心的声音警告他不要参与政治:“你们认为,如果我参与公共生活,做一个好人应做的事,向公正的事情尽我的能力,并且把这认为是最有重要意义的事,我能活到这么高龄吗?”并且,他认为,不参与政治是为了使灵魂不蒙上污点。

不论在柏拉图笔下还是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都没有提到过穷人,穷人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视野。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对妻儿的态度,在最后的时刻,当他的妻子怀抱婴儿顿足捶胸地表达诀别之痛时,苏格拉底表现出的则是不近人情的冷淡麻木。

斯东说:“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身上缺少点什么。

”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中,没有发现他们对普通人有什么感情,老师和弟子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但这感情只留给他们自己。

苏格拉底本可轻易争得无罪释放,但他却故意树敌于陪审团。

他先是继续挑衅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在第一轮判决被判有罪后,又开玩笑式地建议对他的处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致使陪审团别无选择地判其死刑。

并且由于再三被激怒,投票判其死刑的人比投票判其有罪的人多得多。

而在第一轮判决中,双方票数十分接近,这一点意味深长,尽管不少人对苏格拉底抱有怨恨和恐惧,但陪审团是不大愿意给他定罪的,因为这件起诉案违反雅典的法律和传统精神,这也说明这不是暴民瞎起哄的投票结果,这原是这场审判留在雅典和民主身上的最深重的污点。

作者对苏格拉底的置身政治之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称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好公民,如果梭伦关于发生内部动乱时禁止公民不参与公共事物的法律那时仍然有效的话,苏格拉底很可能被剥夺公民权。

不过,无论出于安全和志趣的考虑,任何社会都应该允许有人独善其身,即使在“人是政治的动物的雅典”,何况苏格拉底的哲学本身就有出世的倾向。

在这点上斯东似乎对苏格拉底不够理解宽容,这或许与他积极入世的性格有关,或许是由于他太爱雅典。

他说如果说有一个城市值得它的公民全身心地贡献力量和忠诚的话,那个城市就是雅典。

斯东说,苏格拉底的不参与是异乎寻常的。

好象凡是在城市最危难的时刻他都不在那里。

这个以“牛虻”自诩、全雅典最喜欢说话的人,总是在最需要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而且柏拉图也在他的书中保持沉默。

斯东对此的分析是:“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简单地说,他不够关心。

他似乎完全缺乏激情。

”阿里斯托芬曾写过一出喜剧《云》讽刺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确乎像生活在云中,他让每一个人关注自己的灵魂,却对他们的切肤之痛、生死祸福无动于衷。

苏格拉底之死一向与耶稣之死并称,其实也是有多么本质的不同,一个具有鲜血的热度,一个只有毒酒的冰凉。

斯东还特别注意到,不论在柏拉图笔下还是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都没有提到过穷人,穷人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视野。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对妻儿的态度,在最后的时刻,当他的妻子怀抱婴儿顿足捶胸地表达诀别之痛时,苏格拉底表现出的则是不近人情的冷淡麻木。

斯东说:“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身上缺少点什么。

”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中,没有发现他们对普通人有什么感情,老师和弟子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但这感情只留给他们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剧意义本在于,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以自由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他们之中最杰出的智者,一个以毕生精力促使雅典向上的牛虻。

而事实如真如斯东所论证分析的这般,苏格拉底死于他一向侮辱蔑视的民主整体、视若草芥的普通民众,虽不算“罪有应得”,但至少已减轻了悲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