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合集下载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

原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美丽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显得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最好看的一朵花,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充满了花香,可是路途遥远,没人能将花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朵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赏析: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

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庭中有奇树的名句赏析和主旨

庭中有奇树的名句赏析和主旨

庭中有奇树的名句赏析和主旨说⼀个⼥⼦好看,最经典的赞美莫过于如花似⽟,⽊槿或许是最早⽤作喻体的花⼉。

《诗经郑风》说“有⼥同车,颜如舜华。

……有⼥同车,颜如舜英……”,舜华、舜英就是⽊槿花。

颜值可观,有很多种风情,妖娆妩媚、端庄齐整,精致俏丽都⾜以赏⼼悦⽬,⽊槿的美清朗⽽纯净,⽤来⽐拟少⼥清纯的容颜再合适不过。

《古诗⼗九⾸》⾥似乎也有⽊槿的影迹,“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诗字⾥⾏间⼀派葱茏绿意,应该是夏天,诗中让⼈⼀望惊艳,继⽽情思绵绵的,不是草花,不是盆栽,不是攀援缠绕的藤,是⼀棵⽆勾⽆刺可以攀枝折花的树,想来想去,唯有⽊槿。

⽊槿的花瓣,清透、娇嫩、轻软,密布⼀条条细细的褶痕,正是丝绢的质地,可玩赏,亦可⼊馔,最宜和鸡蛋⾖腐鲫鱼之类相配做成羹汤,静静漂浮在碗盏之中,⽊槿花瓣留存着⼏许若有若⽆的艳⾊,像长空中⼏丝云缕,⼊⼝的感觉细嫩到近乎虚⽆。

在故乡,⽊槿随处可见,只是不⽤来观赏,亦不作⾷材,当然也不叫⽊槿,叫屏条⼉,这个半点也不诗意的名字概括了⽊槿两种功能。

⼀是做篱笆,菜地、果园、院落外密密匝匝围上⼀圈,挡鸡挡猪,挡习惯顺⼿牵⽺的⼈,每到夏⽇,绿屏花发,那些灰⽡青砖的⼩屋,茅草顶和⼟坯墙都被照亮了;⼀是做编织材料,夏⽇长长,农⼈拿镰⼑在槿篱上随⼿割⼏⼑,篱笆未见稀疏,怀⾥已经是⼀⼤捆,再⿇利地轻轻⼀捋,花叶满地,⼀根灰褐⾊的枝条就在⼿中了,平直、绵软、柔韧,怎么扭怎么弯也不折不劈,在乡民⼿中跳跃穿梭⼏回就是鸡笼、提篮或箩筐的⾻架与经纬,做成农家物件被使⽤多年乃⾄⼀代代传承下去,实⽤⽽恒久,这或许⽐⽤来看花或做菜更有意义。

⽊槿,独处成树,丛⽣成篱。

⼀夏⼀秋满枝繁花,在庭院、在公园,甚⾄在⾼速路的绿化带⾥,顶着着烈⽇的毒焰,热风的⽕⾆,来往车辆灼⼈的废⽓和滚滚烟尘,依旧笑靥嫣然,优游招摇,不见凋残不见萎蔫,葳蕤枝叶间,朵朵花冠舒张铺展,粉嫩鲜泽、神采奕奕。

《礼记》云“夏⾄到,⿅⾓解,蝉始鸣,半夏⽣,⽊槿荣”,⽊槿花开的情态,也只有“荣”才能表现。

庭中有奇树诗译诗

庭中有奇树诗译诗

庭中有奇树诗译诗一、原文:《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二、衍生注释:“奇树”:这里指美好的树木。

“华滋”:繁盛的样子。

“荣”:这里指花朵。

“遗(wèi)”:赠送。

“所思”:所思念的人。

“盈”:充满。

“致”:送达。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围绕着庭院中的一棵树展开,通过折花欲寄远人这一情节,表达了思念之情。

从情感来说,诗中满是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先描绘了庭中树绿叶繁花的美好景象,进而引发女子攀折花枝的行为,想要送给心中思念的人,体现出深切的思念。

当发觉路远无法送达时,又有淡淡的无奈与忧伤。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物抒情。

由眼前之树、树上之花联想到心中思念之人,从美好的事物过渡到难以释怀的思念情感。

先扬后抑,一开始对树和花的描写充满生机美,最后却说“此物何足贵”,深层次强调的是思念之珍贵,并不是花本身的价值。

四、作者介绍:《庭中有奇树》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多为东汉末年文人的作品,这些作者大抵是中下层文人,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游子、思妇等多种身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背井离乡,所以诗歌多反映他们仕途失意、思乡哀怨等情感。

五、运用片段:1. 在古代,有这样一位女子,深闺之中,丈夫远游他乡许久未归。

自家庭院中有棵模样奇特的树,如今绿叶繁茂,繁花盛开。

她就像《庭中有奇树》中的女子一样,伸手攀折下树枝上美丽的花朵。

女子低头看着手中的花,心想,这花多么美啊,就像自己珍藏的思念,要是能送到丈夫手里该多好。

可无奈路途遥远,根本无法送达。

她轻轻叹了口气,这花本没什么特别贵重之处,不过是分开太久了啊。

2. 一个清冷的秋夜,一位学子在远方的书院中思念家乡。

书院庭中有一棵大树,他踱步到树下,望着那树枝发出感慨。

他想,这庭院中的大树如同故乡家中庭院里那棵“奇树”,自己就像那思念却难寄之物给家人的远行人。

古诗《庭中有奇树》(作者佚名)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庭中有奇树》(作者佚名)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庭中有奇树佚名[两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标签相思、妇女、孤独、写花、古诗十九首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注释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赠送,赠与。

馨香:香气。

盈:充盈,充积。

致:送到。

贵:珍贵。

一作“贡”。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

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

古诗·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注释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赠送,赠与。

馨(xīn)香:香气。

盈:充盈,充积。

致:送到。

贵:珍贵。

一作“贡”。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赏析: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

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赏析

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赏析

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赏析“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等句均出自两汉佚名的《庭中有奇树》。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赏析: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

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

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

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

《古诗·庭中有奇树》诗歌赏析最新

《古诗·庭中有奇树》诗歌赏析最新

《古诗·庭中有奇树》诗歌赏析最新《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歌赏析最新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歌赏析最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译诗: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

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

“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

“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

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

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

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

——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

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

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

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说道,“此物何足贡”,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诗品鉴】托物寄相思: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诗品鉴】托物寄相思: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诗品鉴】托物寄相思:古诗⼗九⾸《庭中有奇树》托物寄相思——古诗⼗九⾸《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贵,但感别经时。

〔赏析〕“古诗⼗九⾸”是⼀组中国五⾔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并⾮完成于⼀时⼀地⼀⼈之⼿,学者多半认为是东汉末年⼀些⽆名诗⼈所作,最早由南朝梁昭明太⼦萧统(501—531)编⼊《昭明⽂选》,并命名为“古诗⼗九⾸”。

历代赋予这组诗很⾼的评价,刘勰赞誉它是“五⾔之冠冕”,诗评家钟嵘推崇它的内容温厚典丽,表达悲凉的情感意涵深远,“惊⼼动魄,可谓⼀字千⾦”,是五⾔古诗成熟期的代表作,⾮常值得我们研究、欣赏。

依据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所说,“古诗⼗九⾸”的内容多可归类为“逐⾂弃妇、朋友阔绝、游⼦他乡、死⽣新故”。

除了感叹⽣命⽆常、时光可贵之外,抒写离愁别恨、相思情愁占了很⼤⼀部分,表现出中下阶层读书⼈的彷徨失意、感伤情绪和某些愿望,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

这些作品语⾔浅近、意旨深远,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表现⼿法和艺术风格,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巨⼤影响的作品。

《庭中有奇树》描写妻⼦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辞平浅质朴,但深厚的感情却⾃然⽽然地流露出来,睹物思⼈、托物寄思的意旨耐⼈寻味。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外戚、宦官、官吏互相倾轧,知识分⼦必须依靠官吏的提拔引荐,通过征辟(任⽤平民为官)的⽅式求得仕宦的机会。

桓帝、灵帝时,政治权⼒间的冲突更加激烈,统治者甚⾄公开标价卖官鬻爵。

在此形势下,读书⼈不得不离乡背井,或投奔权贵⼈⼠,或拜见州郡官长,借此谋取⼀官半职。

这些⼈就是“古诗⼗九⾸”中所谓的“游⼦”“荡⼦”,诗中常描写的⾟苦万状、彷徨苦闷的⼼情,正是这些⼈⽣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些游⼦在外长期不归,⾃然也就产⽣了独守空闺、缅怀远⼈的思妇之词。

本诗中⼥主⾓的思绪就是从“庭中有奇树”引发⽽来,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庭院中这⼀棵奇树的美好:也许是品种特别好,姿态与众不同;也许是⽣长状况佳,令⼈⼊眼印象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作者不详。

译诗:
庭院中长着一株奇佳的树子,
绿叶葱笼花儿开得美丽繁盛。

攀着树枝儿采摘下一束鲜花,
我将用鲜花送给我的心上人。

怀间袖里花儿芳香四处飘散,
路途遥远无人能够为我奉赠。

一束花儿实在是不值得奉献,
不过分别已久涌起眷恋思情。

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

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

“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

“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

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

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

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

——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

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

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

“此物何足贡”,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说道,
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

“馨香盈怀袖”这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

一是指此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全然交融了,是她内情的外在表现;二是作者炼句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

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已情不能遏,满怀热望要表达衷情,便怜花自怜、赞花自赞地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

因此,这一句诗正是内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里涌出来的,对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貌浅而意深,当系全诗“诗眼”所在。

最后两句,蕴涵深曲。

你怎样理解?请你简要赏析。

这花本是区区小物,不值得献给远方的心上人,不过假若他果真得到了一束”“馨香盈怀袖”的花,不知该生出多少感慨:当年的情谊,别后的思念……假如这花送到他手里,它不正代替了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吗?所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