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习题 -判断

中医学基础习题 -判断
中医学基础习题 -判断

中医药基础——中医部分

判断题(50)

1.怒则气下,思则气结。()

2.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心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是心悸、心胸憋闷或痛。()

4.黄苔常主热,白苔常主寒。()

5.切诊就是指切脉。()

6.风、寒、暑、湿、燥、火并称六淫。()

7.实证是指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的症候。()

8.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因素之一。()

9.宗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10.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关系。()

11.五行相乘相侮在五脏中表现为病理现象。()

12.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13.心其华在面。。()

14.阴盛格阳会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变化。()

15.肾其华在发。()

16.舌尖红或溃烂多为脾火太旺之症。()

17.闻诊是指听声音。()

18.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19.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

20.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是虚实辩证。()

21.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22.阴阳辩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23.血瘀证以固定刺痛、肿块、舌紫脉涩为辩证要点()

24.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肠腑,枢机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25.风证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26.寒者补之,热者泻之。()

27.脾主统血,肺主纳气。()

28.面色红常主热,面色黄常主寒。()

29.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30.痰饮为人体内正常的水液。()

31.影响体质的因素有遗传、地理环境等。()

32.实证是指气血阴阳等虚弱的症候.。()

33.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34.湿邪易停在下半身,形成水肿等症。()

35.心和肺是互为表里关系。()

36.循行在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37.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对应,春天宜养肝,冬天宜养心。()

38.先天之本为脾,后天之本为肾。()

39.风热感冒多流清涕。()

40.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1.舌尖红或溃烂多为脾火太旺之症。()

4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43.发病与体质有关,与环境无关。()

44.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

45.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是寒热辩证。()

46.失眠是多与心的病变有关。()

47.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48.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49.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寒呕。()

50.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多为热证。()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 名解 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自与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单选 1、阴阳得最初得含义就是 A、日月 B、动静 C、气候寒暖 D、日光向背 E、水火 2、阴阳得属性就是 A、相对得 B、不变得 C、绝对得D、量变得E、质变得 3、下列阴与阳得概念中最确切得就是 A阴与阳就是中国古代得两点论 B阴与阳即就是矛盾 C阴与阳即就是对立得事物 D阴与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得属性 E阴与阳说明相互关联着得事件 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得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就是相互联系得。此话就是下列哪项得内涵?()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C 阴阳得相对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对立性 5、事物得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得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就是指阴阳得什么性质?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6、在阴或阳得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就是指阴阳得什么属性?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D前半夜 E后半夜 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得阴阳关系就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以上都不就是 10、可用阴阳得互根互用来解释得就是: 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阳盛格阴 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 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 (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医技等专业) 姓名:科室:得分: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2.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3.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4.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5.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6.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7.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D.天癸至,精气溢泻 E.发堕齿槁 13.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 A.病已痊愈 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 E.复发与休止交替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 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 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 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内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中医学基础)习题

中医学基础》试卷 、 单项选择题 (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 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 3.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 A.上午 B .中午 C .下午 D .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 )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邪与正 5.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 A.木 B .火 C .土 D .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 A. 曲直 B. 炎上 C. 润下 D. 从革 7. 五行中, 木的特性是 (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 A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9.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 ) ) .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A. 传化物而不藏 ,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C A. 脾 B. 三焦 八、、 11. 藏神的是 A. 心 B. 肝 C. 12. 主统血的是 A. 心 B. 肝 C.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 喜 B. 怒 C. 14. “在窍为目” 的是 A. 肝 B. 心 C. 15. “受盛之官” 指 A. 胆 B. 胃 C. 16. “血府”指 A. 脑 B. 髓 C. 17. 朝百脉的是 A. 心 B. 肝 C. 18. “精血同源”指的是 A. 心肺关系 B. 肺肝关系 C. B. 藏精气而不泻 , 实而不能满 D . 藏精气而不泻 , 满而不能实 () 肝 D. 肾 ( ) 脾 D. 肺 ( ) 脾 D. 肺 ( ) 思 D. 忧 ( ) 脾 D. 肺 ( ) 小肠 D. 大肠 ( ) 骨 D. 脉 ( ) 脾 D. 肺 ( ) 肝脾关系 D. 肝肾关系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提出疫气说的医家就是 A.吴鞠通 B.吴又可 C.叶天上 D.薛生白 2.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3.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就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4.下列属土的就是 A.目B、舌C、口 D.鼻 5.以下何种说法错误 A.舌为心之苗 B.汗为心之液 C.血为心之府 D.喜为心之志 6.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就是 A.肝B、肺 C.脾 D.心 7.“水谷之海”就是指 A.小肠 B.胃 C.脾 D.肝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就是 A.津血同源 B.汗为心之液 C.精血同源 D.肝肾同源 9.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就是 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 10、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的奇经就是 A.冲脉、任脉、带脉 B.督脉、任脉、冲脉 C.任脉、督脉、带脉 D.督脉、冲脉、带脉 11.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就是 A.风 B.暑 C.燥 D.火 12.下列何项不属于劳逸损伤( ) A.劳力过度 B.饮食过度 C.安逸过度 D.劳神过度 13.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就是( ) A.阴阳亡失 B.阴阳互损 C.阴阳偏衰 D.阴阳格拒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治疗( ) A.虚寒证 B.虚热证 C.实热证 D.阴损及阳证 15.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除以下何症相似外,其它都不同( ) A.面色赤 B.四肢寒温 C.舌象 D.脉象 16.用不轻不重指力持脉“委曲求之”叫做( ) A.总按 B.单按 C.寻 D.举 17.脉来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者为( ) A.动脉 B.长脉 C.滑脉 D.数脉 18.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 ) A.食积 B.气滞 C.水停 D.内燥 19.下述哪些不就是表证的特点( ) A.感受外邪所致 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 D.恶寒发热并见 20.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其头痛的症状特点就是( ) A.头晕胀痛 B.头晕健忘 C.头痛剧烈 D.头痛绵绵

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3)

. 浙江省2004年1月自考中医学基础(一)试题 课程代码:029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 题1分,共20分) 1.下列何项属阳消阴长( )。 A.由春及夏 B.由冬及春 C.由秋及冬 D.由冷变热 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3.大怒导致咳血是( )。 A.木克金 B.木乘金 C.木侮金 D.金侮木 4.五脏六腑之华盖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5.下列何项不属“肾气不固”( )。 A.滑精 B.脱肛 C.遗尿 D.大便滑脱 6.“孤府”是指( )。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7.血液生成与哪个脏关系最密切( )。 A.心 B.肝 C.脾 D.肺 8.手足同名阳经的相交处是( )。 A.手部 B.足部 C.头部 D.胸腹部 9.《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 )。 A.病温 B.病暑 C.阴暑 D.阳暑 10.六淫七情中具有收引闭合特性的是( )。 A.湿惊 B.寒思 C.寒惊 D.湿思 11.瘀血致病的特点是( )。 A.疼痛肿块 B.紫绀出血 C.舌质紫暗 D.以上都是 12.外感热病热盛伤津属( )。 A.真实假虚证 B.因实转虚证 C.虚中夹实证 D.实中夹虚证 13.下列何项不属治则( )。 A.三因制宜 B.以热治热

C.调整阴阳 D.扶正祛邪 14.瘀血崩漏应该运用( )。 A.先补后攻 B.先攻后补 C.攻补兼施 D.健脾摄血 15.不寐的病位在:( )。 A.心 B.肝 C.脾 D.肺 16.虚脉的形象是:( )。 A.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B.沉细而软,应指无力 C.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D.脉体加线,软弱无力 17.阳盛格阴是:( )。 A.表寒里热证 B.热证转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18.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A.形体消瘦 B.形寒肢冷 C.冷汗淋漓 D.脉细舌净 19.经常眩晕,神疲乏力,胁痛如刺而拒按,舌淡嫩有瘀斑,脉涩无力,拟诊为:( )。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血虚挟瘀 D.气血两虚 20.口干、尿少、便干、咯痰粘稠且量少难出,此属:( )。 A.风热犯肺 B.痰热阻肺 C.肺阴亏损 D.燥邪伤肺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学整体观包括哪两个内容( )。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应 C.形神相合 D.人是有机整体 E.人禀天地之气生 2.事物组成阴阳,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 A.相互对立 B.相互影响 C.相互关联 D.同类性质 E.相互类同 3.属心之体、窍是( )。 A.筋 B.脉 C.口 D.唇 E.舌 4.宗气不足主要病变的脏腑是( )。 A.心 B.肺 C.肝胆 D.脾胃 E.肾 5.在足小趾端相交接的经脉是( )。 A.肾经 B.肝经 C.脾经 D.胃经 E.膀胱经 6.气的哪两种病变可形成瘀血( )。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护理一年级《中医学基础》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5=10) 1.阴阳 2.藏象 3.胃气 4.主诉 5.大汗 二、填空题(1×20=20) 1.土之母为,之子为。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奇恒之府。 3.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经络系统是由、、连属部分组成。 5.面部赤色主和戴阳证。 6.脉诊时常采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左尺候,右关候,左关候。 7.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 8.正常舌象常概括为“淡红舌、”。 9.以寒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湿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风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三、单项选择题(30×1=30分,注意选准后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否则不得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脉经》 E.《本草纲目》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 曲直 4.阴阳的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以说法上都对 5.五行相侮正确的是() A.木侮土 B.水侮火 C.金侮火 D.水侮木 E.土侮金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主藏血 D.其华在面 E.开窍于舌 7.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 肝脾肾 E.脾胃肾 8. 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 A.肝 B.心 C.脾 D.胃 E.肾 9.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 第 1 页共6 页

中医学基础习题 -判断

中医药基础——中医部分 判断题(50) 1.怒则气下,思则气结。() 2.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心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是心悸、心胸憋闷或痛。() 4.黄苔常主热,白苔常主寒。() 5.切诊就是指切脉。() 6.风、寒、暑、湿、燥、火并称六淫。() 7.实证是指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的症候。() 8.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因素之一。() 9.宗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10.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关系。() 11.五行相乘相侮在五脏中表现为病理现象。() 12.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13.心其华在面。。() 14.阴盛格阳会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变化。() 15.肾其华在发。() 16.舌尖红或溃烂多为脾火太旺之症。() 17.闻诊是指听声音。() 18.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19.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 20.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是虚实辩证。() 21.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22.阴阳辩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23.血瘀证以固定刺痛、肿块、舌紫脉涩为辩证要点() 24.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肠腑,枢机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25.风证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26.寒者补之,热者泻之。() 27.脾主统血,肺主纳气。()

28.面色红常主热,面色黄常主寒。() 29.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30.痰饮为人体内正常的水液。() 31.影响体质的因素有遗传、地理环境等。() 32.实证是指气血阴阳等虚弱的症候.。() 33.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34.湿邪易停在下半身,形成水肿等症。() 35.心和肺是互为表里关系。() 36.循行在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37.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对应,春天宜养肝,冬天宜养心。() 38.先天之本为脾,后天之本为肾。() 39.风热感冒多流清涕。() 40.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1.舌尖红或溃烂多为脾火太旺之症。() 4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43.发病与体质有关,与环境无关。() 44.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 45.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是寒热辩证。() 46.失眠是多与心的病变有关。() 47.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48.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49.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寒呕。() 50.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多为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

一、X型题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 A.语声高亢B.呼吸微弱C.语音低怯D.呼吸气粗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 A.藏而不泻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D.都没有五行配属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 A.化火11.湿郁C.痰郁D.食郁E.血瘀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 A.肝 B.胃C.脾D.肺E.心 二、填空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2.精气乃气中之_______,是生命产生的__________。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________和________。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的_______和_________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_________和________。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 7.六淫中,________每多挟湿,_______易生风动血。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_______和阴阳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________,痛处_______,拒按,多夜间益甚。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理功能。 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4.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5.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6.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解剖位置临近。()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提出疫气说的医家是 A.吴鞠通B.吴又可C.叶天上D.薛生白 2.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3.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4.下列属土的是 A.目 B.舌 C.口D.鼻 5.以下何种说法错误 A.舌为心之苗B.汗为心之液C.血为心之府D.喜为心之志 6.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肝 B.肺C.脾D.心 7.“水谷之海”是指 A.小肠B.胃C.脾D.肝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津血同源B.汗为心之液C.精血同源D.肝肾同源 9.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10.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带脉B.督脉、任脉、冲脉 C.任脉、督脉、带脉D.督脉、冲脉、带脉 11.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风B.暑C.燥D.火 12.下列何项不属于劳逸损伤() A.劳力过度B.饮食过度C.安逸过度D.劳神过度 13.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是() A.阴阳亡失B.阴阳互损C.阴阳偏衰D.阴阳格拒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治疗() A.虚寒证B.虚热证C.实热证D.阴损及阳证 15.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除以下何症相似外,其它都不同()

A.面色赤B.四肢寒温C.舌象D.脉象 16.用不轻不重指力持脉“委曲求之”叫做() A.总按B.单按C.寻D.举 17.脉来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者为() A.动脉B.长脉C.滑脉D.数脉 18.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 A.食积B.气滞C.水停D.内燥 19.下述哪些不是表证的特点()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D.恶寒发热并见 20.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其头痛的症状特点是() A.头晕胀痛B.头晕健忘C.头痛剧烈D.头痛绵绵 21.金元时期,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 22.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23.五官中属五行之“水”的 A.目B.舌C.耳D.口 24.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由何气所派生 A.卫气B.元气C.宗气D.营气 25.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为 A.气滞B.气闭C.气脱 D.气陷 26.“骨之余”是指 A.齿B.发C.肾D.筋 27.“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肺通调水道B.脾运化水液C.小肠受盛化物D.小肠泌别清浊 28.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筋B.经脉C.经别D.别络 29.造成行痹的主要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风邪D.热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