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一、前言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上,氮素营养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氮素在水稻中的代谢途径是十分复杂的,它涉及到了多个环节,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氮代谢途径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氮素在水稻中的吸收与转化氮素是植物体内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关键成分。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供应,其中包括氨态氮和硝态氮。
在水稻中,氮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氮素的吸收水稻的氮素吸收主要是通过根部进行的。
氮素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包括氨态氮、硝态氮、腐殖质氮等形式。
水稻主要吸收氨态氮和硝态氮,其中氨态氮的吸收速度通常比硝态氮快。
2、氮素的转化水稻根系吸收的氮素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合成氨基酸等化合物,从而进入植物生理代谢过程。
在水稻中,氮素的转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氨基酸的合成:水稻通过合成氨基酸来转移氮素。
在氮素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可以合成大量的氨基酸。
(2)核苷酸的合成:水稻根据需要将合成的氨基酸与核糖、磷酸等化合物结合在一起合成核苷酸。
(3)蛋白质的合成:水稻利用核苷酸、氨基酸等合成蛋白质,以便于在生命活动中起到养分供应和酶催化等重要作用。
3、氮素的利用水稻在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时,需要利用吸收的氮素。
而水稻中氮素的利用效率通常比较低,因此氮素的施用量也需要适当控制。
针对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围绕着水稻氮代谢途径的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以提升氮素利用效率。
三、影响水稻氮代谢途径的因素水稻氮代谢途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氮素在植物内部的代谢过程,还涉及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光照和温度光照和温度对水稻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水稻生长的能力来表现出来。
在较低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量通常较低。
而在高温、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量会增加,而且氮素吸收和转化速度也会加快。
杂交中稻植株性状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

(4 A )4个籼 型 不 育 系 和 R 3 9 ( 1 、 7 , R ) 72 R )R 38( 2 、 1
R 3 1R )R 3 5 R ) 7 6 ( 3 、 7 1 ( 4 4个 籼 型恢 复 系 于 2 0 0 6年在
四川省 农业 科学 院水 稻高 梁研 究所 泸县 试验 基地按 N 设计方案配制 1 CI I 6个组合 。 l 个组合是经过多 这 6
止, 氮素利 用效率 ( U ) N E 的定 义在 国内仍然 没有形成 统一 的标准 。氮素利用率是否 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 状
相关报道很少 。 此外 , 生育期长短对干物质积累和籽 粒
产量有很大 的影响 , 进而可能影响到氮素利用率 。 为 此, 本研究选用 1 个生育期基 本一致 的高产杂交中稻 6 组合 为材料 , 在施 氮与不施 氮条件下 , 系统分析和评价
摘 要: 选用 l 6个生育期基本一致的高产三系杂交中稻组合 为材料 , 采用土培的方法 , 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 ,
研究水稻植 株重要农艺性状对氮肥 的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 氮素 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 明, 水稻氮素 ( ) 肥 吸收利用率 ( E)氮肥农学利用率 ( E)氮肥偏生产力 ( F )氮 素籽 粒生产效率( U g 和氮 R 、 A 、 PP 、 N E) 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 U b 均存在显著 的基 因型差异 , N E) 但氮素积累总量 (N) T 的基 因型差异不显著 。在两种施氮水平 下,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籽粒产量 、 成穗率 、 有效穗 和经济 系数均呈极显著 的正相关 , 氮素干物质 生产效率 与籽粒产 量、 有效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氮素积累总量与成熟期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 著正相关 。籽粒产量 、 成穗率 、 有 效穗 、 经济系数和成熟期生物量可以作 为氮效率筛选 的重要参考指标 。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摘要以中粳扬辐粳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氮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公式计算的总施氮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正确计算施氮量。
试验获得10.50t/hm2产量条件下,每100kg稻谷吸氮量为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2.0%。
关键词水稻;不同施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166-02氮素肥料用量及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面积生产上农户多凭经验施肥,氮素施用量普遍偏高,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产量,同时,还造成大量肥料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破坏环境。
因此,研究水稻的施氮量及其施用技术,旨在验证标准施氮量的准确性,为精确施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试验每生产100kg稻谷所需的吸氮量高产区为2.10kg,空白区为1.60kg,氮肥当季利用率40%的生产条件,实现扬辐粳8号10.50t/hm2目标产量,依据作物施肥量公式:总施氮量=(目标产量-基础地力产量)×100kg稻谷吸氮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并按斯坦福方程理论公式计算出水稻一生总施氮量,以基蘖肥与穗肥为5.5∶4.5的配比,确定基蘖肥用氮量,以此为标准,设置一定的增减总施氮量处理。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与地点试验于2007~2008年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黎明村农田进行,前茬小麦,2008年土壤全氮含量0.115%,碱解氮81.4 mg/kg,速效磷20.7mg/kg,速效钾111.7mg/kg。
品种为扬辐粳8号,氮肥为尿素。
1.2试验设计依据目标产量10.50t/hm2,设8个处理,分别为:施氮肥217.80kg/hm2(a)、施氮肥264.60kg/hm2(b)、施氮肥311.25kg/hm2(c)、施氮肥357.90kg/hm2(d)、施氮肥404.55 kg/hm2(e)、施氮肥171.15kg/hm2(f);施氮肥140.10kg/hm2(g)和不施氮肥作空白对照(ck)。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研究

( Lann aieo la n a d Uizt n a d R sac ntue aj , i nn 00 hn ; 1 i i Sl rAk l e L n ti i n eerh Istt,P n n La ig 14 1,C i o g n i la o i i o 2 a
t eat ent r m s
Ke r s:Rie n g me t y wo d c ;N ma a e n ;Yil ;Asi lt p r 1 0 k f g a n t iai n ef i n y ed smi e N e 0 g o r i ;N u i z t f c e c a l o i
2 D w in F ml P ni io i 0 0 hn) a a X a , aj Lann l4 1,C ia a n g 2
Ab ta t h efc f N n g me t o h il n e g 4 a d i o e s f ce c r t de t o r te t s r c :T e f t o ma a e n n t e ye d Ya f n 7 n nt g n u e e in y we e su i d wi f n ra — e r i h me t,t e b s l e t i r i e e tie :p nc e e t ie en 2 4 4 25 3 n s h a a f r l e :t l r fri z r a i l iz l l f r l r b i g : :, :: ,2 6 2 a d :: ,r s e t ey iz : : n 2 80 e p ci l .T e e ut v h rs l s s o e ta h t ame t wi h a a e t ie :t l r fri z r a i l e l e e n :: yed d 7 5 9 k / 6 . h w d h t t e r t n t t e b s l f r l r i e e t i :p n ce f ̄i z r b i g 2 53 i l e 0 . g6 7 m e h iz l le i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式计 算 出水 稻一 生 总施 氮 量 , 以基 蘖 肥 与穗 肥 为 55 45 . :.
的配 比, 确定 基蘖肥 用氮 量 , 以此 为标准 。 置 一定 的增 减 设
总施 氮量处 理 和空 白 ( 生 不 施 氮 肥 ) 理 , 一 处 旨在 验 证 标
准施 氮量 的准确 性 , 为精 确施 氮提供 理论 和实 践依据 。
134 土壤 速 效 氮 ..
在水 稻 各 主要 生 育期 , 每小 区 5点
2 1g空 白区 为 16 g 氮 肥 当 季 利 用 率 4 % 的生 产 条 .k , .k , 0 件 , 扬辐 粳 8号 150 gh 2目标 产 量 , 据 作 物 施 实现 00 k/ m 依
肥 量公式 : 施 氮 量 =(目标资讯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W1SiB l 20 1 ( ) A hi .c. u1 0 8,4 3 .
水 稻 精 确 施氮 量 的 验证 与 氮 素 利 用 效 率 研 究
赵成 波 吴 国峰 周 大川 马 卉 王建 法 郭 昌林 匡小红
l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试验 时 间和地 点 试 验 于 2 0 . 0 6—2 0 0 7年在 江 苏 省 建湖县 上 冈镇 黎 明村 农 田进 行 , 茬 小 麦 ,0 7年土 壤 全 前 20 氮含 量 0 15 , 解 氮 8 . rg k , 效 磷 2 . / g . 1% 碱 14 / g 速 a 0 7mg k ,
10 g 0k 稻谷 吸 氮 量/ 料 当 季 利 用 率 , 算 出 目标 产 量 肥 计
1 50 g h 2 需 总施氮 量为 3 1 2 k / m ( k , 0 0 k/ m 所 . 5 g h c ) 基蘖 肥 l 与穗 粒肥 配 比为 5 5 4 5 . : . 。基 蘖 肥按 8 2分别 于 移 栽 3 : d
水稻精确施氮效果研究

大 田农 艺
《 代农 业科 技} 0 8年 第 1 现 20 5期
水 稻 精 确 施 氮效 果研 究
刘 洋 王 莉 王存 言
( 苏 省睢 宁 县 土 肥 站 , 江 江苏 睢 宁 2 10 ) 2 2 0
摘 要 通过 精 确 施 氮 与 常规 施 氮 比较 的 方法 , 究 水稻 精 确 施 氮节 本 增 收 效 果 。 果表 明 : 确 施 氮 比 常 规施 氮节 约 用 氮量 3 . 研 结 精 4 5 k / m 节约 成本 1 4 5. /m2产 量提 高 4 3 g h , gh , 3.  ̄ h ; 5 3 k / m2增加 收入 7 94 / m ; 确施 氮 处理 的 氮肥 当季利 用 率 比常规施 氮的 高 87 %。 7 . 元 h 精 . 6
关 键 词 水 稻 : 确 施 氮 ; 效 精 肥 中 图 分 类 号 8 1 .6 文 献 标 识 码 5 10 2 A 文 章 编 号 1 0 —5 3 ( 0 8 1 — 2 0 0 0 7 7 9 2 0 )5 0 2 — 2
氮肥 的 用量 对 水稻 产量 的影 响至 关重 要 。 目前 , 稻施 水
随着 氮肥 用量 增 加 , 稻 分 蘖数 增 加 ( 图 1 。 水 如 ) 由图 1
222 对水 稻 产 量构 成 因素 的 影 响。 .. 氮肥 用 量 不 同 , 稻穗 水 数、 每穗 总粒 数 、 穗 实粒数 和 干粒 重 也不 同( 表 1 。 每 见 ) 由表
可 以看 出 , 时期 的茎 蘖数 始 终是 常 规施 氮 > 确 施 氮>无 各 精 氮。 常规 施 氮的 高峰 苗 比精确 施 氮高 89 但常 规 施 氮 的基 . %,
22 对 水 稻 产 量 及 其 构 成 因 素 的 影 响 .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年 1 01 2月
农 业装 备技 术
Ag iu t a u p e t& Te h lg rc lur lEq i m n c noo y
Vo .7 N . 13 o6 De . 2 1 c 01
不同氮肥用量对 l 稻产量和氮素吸收\ ( 利用的影响
高 。南粳 4 、 稻 1 :2 N PK 两处 理 的产 5镇 1 PK 与 N 量差 异 均表 现不 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均达 显 著水 平 与极 显著 差 异 。 从表 3可 以看 出 ,不 同氮 肥用 量对 水 稻产 量 及 基构 成 因素 的影 响 。 1 有效 穗 : 粳 4 () 南 5以 NPK 处 2: 理最 多 , N PK 处 理 最少 , 与 N 笛 N PK 以 oo 。 除 : PK 与 :: 处理 的有 效 穗差 异 不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问 均差 异
吴吹 成 口
摘
( 镇江市丹徒区土肥站)
要: 以水稻 品种 南粳 4 、 稻 1 5镇 1为材料 , 究不 同氮肥 用量在 不 同土 种上 种植 不 同水稻 品种 对 研
产量 及 氮肥利 用率的 影响 。结 果表 明 , 南粳 4 、 稻 1 5镇 1在 2030k /m2 7 、0 gh 的施 氮水平 时 , 、 、 氮 磷 钾
12 试验 设计 .
用量试验 , 结果表 明, 中等土壤 肥力条件下 , 在 两品
种 最佳 施 氮量 分别 为 20k/m 和 30k/m。氮 肥 7 gh z 0 g , h 利用 率较 常规 施 肥状 况下 提 高 3 5 % %。
表 1 供 试 土壤 理 化 状况
试 验 设 9个处 理 , 各处 理编 码见 表 2 。
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其品质的影响

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其品质的影响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施氮量在0-180kg/hm2范围内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80kg/hm2后,水稻产量下降。
依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为192.9kg/hm2。
施氮可以提高水稻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并能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天数,其中施氮量180kg/hm2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吸收总量、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最高,出现的天数最早。
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49.7%、21.1kg/kg、149.5kg/kg和42.5kg/kg下降至29.0%、9.4kg/kg、41.5kg/kg 和32.5kg/kg。
施氮可显著提高稻米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等指标,对稻米糙米率、直链淀粉和胶稠度等指标影响较小。
关键词: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稻米品质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7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27.1% [1],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在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不断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上,改善稻米品质十分重要。
水稻产量与品质受品种遗传特性[2-3]、土壤环境条件[4-6]和施肥技术[7-9]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品种特性较为优化和土壤环境一定的前提下,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合理施氮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人们为了追求高产,出现了氮肥施用过量,施肥方法不当等现象,不仅没有使水稻产量提高,反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导致水稻品质和肥料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0-11],为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及稻米品质影响,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氮肥合理施用提供技术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 #
2. 2. 2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总吸氮量 各处理一生 总吸氮量见表 3。用处理 8( 不施氮肥) 的总吸氮量 表示该田块土壤供氮量, 本试验中, 土壤基础地力产 量为 6 733. 50 kg / hm2, 供氮量为 111. 15 kg/ hm2, 这比试验估算值高 15. 15 kg/ hm2。施氮区总 吸氮 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上升, 除成熟阶段吸氮量受 穗肥与基蘖肥互作效应影响外, 其他各生育阶段吸 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 处理 6、7 除外) 。处理 5施 氮 量最 高( 404. 55 kg/ hm2 ) , 吸氮 总量 231. 0 kg/ hm2, 产量 9 907. 50 kg/ hm2, 而实现目标产量的 处理 2 吸氮总量为 222. 30 kg / hm2, 说明吸 氮量并 不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14. 89 16. 14 17. 56 10. 04 14. 26
57. 60 60. 30 44. 40 24. 75 27. 45
25. 50 26. 10 25. 31 14. 20 24. 73
93. 30 97. 35 69. 15 88. 20 52. 80
41. 32 42. 17 39. 42 50. 48 47. 57
占总吸 氮量 (%)
22. 18 24. 22 24. 79
拔节至抽穗 期吸氮量 ( kg/ hm 2) 88. 20 89. 70 90. 15
占总吸 氮量 (%)
42. 52 40. 35 40. 22
0. 66 0. 49 0. 85 0. 86 1. 35
33. 60 37. 20 30. 75 17. 55 15. 75
357. 90
196. 80
404. 55
222. 45
171. 15 140. 10
171. 15 0
0
0
穗肥用量 ( kg/ hm2)
97. 95 119. 10 140. 10 161. 10 182. 10
0 140. 10
0
1.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 3. 1 叶龄 于 4 叶期开始标记, 直至抽穗。 1. 3. 2 茎蘖动态 每小区定两点, 每点 10 穴, 移栽
2. 3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状况 2. 3. 1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 100 kg 稻谷吸氮量 从 表 4 可以看出, 处理 8( 不施氮肥) 100 kg 稻谷吸氮 量为 1. 65 kg, 与估算值 1. 60 kg 较为接近, 说明在 一定基础地力产量范围内, 同一品种在相同土壤类 型下, 100 kg 稻谷吸氮量是一个比 较稳定的数值。 施氮区 100 kg 稻谷吸氮量随着总施氮量的增加而 上升( 处理 6、7 除外) , 最高的为处理 5, 达 2. 33 kg, 但产量仅为 9 907. 50 kg/ hm2, 说明 100 kg 稻谷吸 氮量达到这一数值时不太经济。实现目标产量的处
氮量比例 60% 左右, 非常吻合。 表 3 还表明, 移栽至 N n 期在只施基蘖肥处理
中吸氮量比例最高, 为 17. 56% , 比只施穗肥高 7. 52 个百分点。拔节至抽穗期, 在只施穗肥处理中吸氮 量比例最高, 为 50. 48% , 比只施基蘖肥高 11. 06 个 百分点。
处理
总吸氮量 ( kg/ hm2)
摘要: 以中粳武育粳 3 号为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 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公 式计算的 总施氮量 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 增加, 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 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 正确计算施氮量。在本试验获得 10 500 kg / hm2 产量条件 下, 每 100 kg 稻谷 吸氮量为 2. 11 kg, 氮肥当 季利用率 为 42. 0% 。
# 18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年第 5 期
后每 7 d 查一次, 于移 栽期、N n 期、拔节 期、抽 穗 期、成熟期各查 100 穴。 1. 3. 3 干物重和植株含氮量 在水稻各主要生育 期, 每小区取 2 穴代表性植株, 分叶、茎鞘和穗, 烘干 称重, 并测植株各部器官的含氮率。 1. 3. 4 土壤速效氮 在水稻各主要生育期, 每小区 5 点取耕作层( 0~ 20 cm) 土样, 风干混匀, 用碱解扩 散法测定。 1. 3. 5 产量 成熟后测定产量构成因素和实产。
表 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处理
总施氮量 ( kg/ hm2)
穗数 ( 万/ hm2)
成穗率 (%)
总粒数 ( 粒/ 穗)
实粒数 ( 粒/ 穗)
结实率 (%)
CK- 30%
217. 80
378. 30
82. 64
108. 76
100. 70
92. 59
CK- 15%
264. 60
383. 40
表 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占总吸 氮量 (%)
0. 72 0. 67 0. 67
移栽至 N n 期吸氮量 ( kg/ hm2)
26. 55 30. 60 31. 20
占总吸 氮量 (%)
12. 77 13. 78 13. 91
N n 至拔节 期吸氮量 ( kg/ hm2) 46. 05 53. 85 55. 50
372. 75
75. 47
102. 88
只施穗肥
140. 10
281. 10
86. 53
131. 06
空白
0
2. 72
注: 实际产量 栏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 0 01) 。
93. 60 95. 78 115. 20 101. 90
84. 26 93. 10 87. 90 94. 60
表 1 各处理肥料运筹情况
处理号
处理
1
CK- 30%
2
CK- 15%
3
CK
4
CK+ 15%
5
CK+ 30%
6
只施基蘖肥
7
只施穗肥
8 不施氮肥( 空白)
总施氮量 基蘖肥用量 ( kg/ hm2) ( kg/ hm 2)
217. 80
119. 85
264. 60
145. 50
311. 25
171. 15
千粒重 ( g)
26. 90 26. 50 26. 30 26. 00 25. 80 26. 10 28. 10 28. 20
理论产量 ( kg/ hm2)
10 247. 55 10 576. 65 10 248. 00 9 971. 85
9 939. 60 9 318. 15 9 099. 60 6 769. 50
文章编号: 1002 1302( 2004) 05 0017 03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年第 5 期
# 17 #
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何 高1, 周大川1, 孙长锋1, 李 成1, 顾金銮1, 李 斌1, 孙雨红1, 单爱容2
( 1. 江苏省建湖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江苏建湖 224700; 2. 江苏省建湖县近湖镇农业中心, 江苏建湖 224700)
抽穗至成熟 期吸氮量 ( kg/ hm2) 45. 30 46. 65 45. 75
39. 90 34. 80 29. 55 42. 60 13. 50
占总吸 氮量 (%)
21. 81 20. 98 20. 41
17. 63 15. 10 16. 86 24. 42 12. 09
何 高等: 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时间、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 2001~ 2002 年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
黎明村农田进行, 前茬小麦, 2002 年土壤全 氮含量 0. 115% , 碱解氮 81. 4 mg/ kg, 速效磷 20. 7 mg/ kg, 速效钾 111. 7 mg / kg , 水稻供试品种为武育粳 3 号。 1. 2 试验设计
反。不同施氮量处理各生长阶段中拔节至抽穗期植
株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最大, 在只施穗肥处理 中比例最高, 达 50. 48% 。处理 2 拔节至抽穗期氮 素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为 40. 35% , 不是最高, 但该处理各生育阶段吸肥较为均衡, 在抽穗至成熟 阶段仍吸收了 46. 65 kg/ hm2 纯氮, 故实现了目标产 量。这和高产栽培拔节至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占总吸
实际产量 ( kg/ hm2)
10 216. 50C 10 536. 00A 10 282. 50B 10 030. 50D
9 907. 50E 9 289. 50F 9 141. 00G 6 733. 50H
30% 、只施基蘖肥和只施穗肥, 不施氮肥( 空白区) 产 量最低。 2. 1. 2 不同施氮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 2 表明, 同样的施肥时期和施肥比例下, 随着施氮量的 增加, 每公顷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 成穗率和每穗粒 数呈下降趋势。施氮量少的千粒重较高, 可能是因 为随着施氮量增加, 茎鞘贮藏物质运转率下降, 从而 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 2. 2 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吸氮特性 2. 2. 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比 例的影响 表 3 表明, 施氮区处理( 处理 6、7 除外) , 移栽至 N n 期、N n 至拔节期吸氮量占总吸氮量比 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抽穗至成熟期则相
关键词: 水稻; 不同施氮量; 100 kg 稻谷吸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S511 062 文献标识码: A
氮素肥料用量及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 要。大面积生产上多数农户凭经验施肥, 氮素施用 量普遍偏高, 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产量, 还造成大 量肥料流失, 使肥料利用率降低, 环境遭到污染。因 此, 研究水稻的施氮量及其运筹方式, 对降低生产成 本,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肥料利用率, 实现水稻优质、 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