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施氮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施氮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王 侠(界首市泉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界首 234500)摘要:为研究施氮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置4种氮肥模式,研究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使用氮肥显著提高小麦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且在50%基肥+50%追肥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千粒质量、产量最高,因此,50%基肥+50%追肥的施氮模式可作为界首市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模式。
关键词:小麦;氮肥;光合;产量王 侠. 施氮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0):16+18.小麦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之一[1],氮肥是小麦生长所需的必要元素之一,合理的氮肥运筹是确保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2]。
研究表明,适宜的施氮量可以确保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并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保证根系良好的吸收能力[3]。
本次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4种施氮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栽培和合理施氮提供参考。
1 试验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2020年在界首市泉阳镇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11.87 g/kg、全氮1.23 g/kg、有效磷22.49 mg/kg、速效钾115.27 mg/kg,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
1.2 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农麦152,全生育期219.5天,株高81.8 cm,每亩有效穗41万,每穗35.5粒,千粒质量41 g。
供试肥料分别为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和氯化钾(K2O,60%)。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不施氮肥为对照,设置4种氮肥模式,分别为T1:100%基肥,T2:70%基肥+30%追肥,T3:50%基肥+50%追肥;T4:30%基肥+70%追肥。
小麦施肥量均为氮肥180 kg/hm2、磷肥120 kg/hm2、钾肥120 kg/hm2,磷肥和钾肥做基肥一次施入,追施氮肥在拔节期施入。
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阎佩云ꎬ姬苗苗ꎬ顾田英(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ꎬ陕西商洛㊀726000)㊀收稿日期:2019 ̄09 ̄23㊀㊀修回日期:2019 ̄10 ̄08㊀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服务地方专项科研项目(18SKY ̄FWDF006)ꎮ㊀第一作者简介:阎佩云(1986 ̄)ꎬ女ꎬ陕西西安人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研究ꎮ摘㊀要:为了筛选在商洛地区更适合种植的小麦品种ꎬ实验采用水培方式培养ꎬ模拟不同氮素水平(N1㊁N2㊁N3㊁N4㊁N5)培养下的3个小麦品种(商麦1619㊁小偃15和黑小麦)的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㊁过氧化物酶(POD))和叶绿素含量指标进行测定研究ꎮ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3个品种间表现出相同的规律ꎻ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升高ꎬ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加ꎬ但当氮素溶液浓度升至150mmol L-1时ꎬ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不再增加开始呈下降趋势ꎮ氮素溶液浓度为90~120mmol L-1范围内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达到最大值ꎮ关键词:小麦ꎻ氮素水平ꎻ抗氧化酶活性引言小麦是人类的三大主食之一ꎬ是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1~2]ꎮ很多研究表明ꎬ小麦品种㊁土壤条件㊁气候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产量ꎬ其中氮素(N)水平影响非常大[3~4]ꎮ氮素是大多数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ꎬ主要参与植物体内蛋白质㊁核酸等重要物质合成ꎬ影响植物光合作用ꎬ进而直接影响小麦的氮代谢过程[5]ꎬ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粒㊁穗㊁叶㊁茎㊁根等器官的生长ꎬ最终影响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6]ꎮ此外ꎬ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在施肥过程中由于过量施肥或者不当施肥都可能会引起环境污染[7~8]ꎮ因此ꎬ合理运用氮肥对小麦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ꎮMan[9]等研究发现补充灌溉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㊁CAT与SOD活性ꎮAbid[10]等发现ꎬ干旱下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酶活性ꎮ众多研究表明[11]ꎬ小麦抗氧化酶和叶绿素的研究对于了解小麦的生理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ꎮ综上所述得知ꎬ近些年来对于小麦的施肥效应研究已有很多ꎬ但是关于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ꎮ为此ꎬ笔者实验选取商麦1619㊁小偃15和黑小麦三个品种小麦作为实验材料ꎬ用水培方式培养ꎬ对不同类型小麦SOD㊁POD㊁CAT和叶绿素含量指标进行测定研究ꎬ筛选出适合该试验小麦品种在商洛种植生产的适宜施氮量ꎬ为小麦在商洛地区的种植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试验材料选用选取商洛学院良繁中心商麦1619㊁小偃15和黑小麦各0.5kgꎮ1.2㊀试验方法参照高树涛[12]等的方法ꎬ首先将选取的无病害㊁饱满㊁大小基本一致的小麦种子用10%次氯酸浸种消毒10minꎬ其次使用自来水和蒸馏水依次各冲洗三遍后ꎬ然后置于蒸馏水中通气吸胀6hꎬ吸胀后将种子摆放在培养皿的滤纸上ꎬ最后置于植物培养箱内25ʎ下恒温催芽24h露白ꎮ小麦幼苗预处理ꎮ将不同品种露白的小麦用镊子夹取10株放置铺有纱布的水培篮中ꎬ置于不同氮素浓度的营养液中ꎬ用不加氮的营养液(0mmol L-1)做对照组ꎬ共六组ꎮ用不同氮素浓度连续培养小麦至两叶一心后ꎬ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ꎮ氮素浓度设置编号如下表:表1㊀五种不同氮素浓度的处理编号施氮浓度/(mmol L-1)编号0CK30N160N290N3120N4150N53 陕西农业科学2020ꎬ66(01):3-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haanxi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1.3㊀测定的指标和方法1.3.1㊀叶绿素含量㊀参考邱念伟等[13]对叶绿素的提取方法ꎬ重复3组ꎮ1.3.2㊀抗氧化酶活性㊀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参照高俊风[14]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ꎮ②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参照朱广联[15]的愈创木酚显色法测定ꎮ③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参照郝再彬等[16]的紫外吸收法ꎮ1.4㊀数据处理所有指标处理测定重复3次ꎬ最终数据为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ꎬ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ꎬ数据的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用SPSS软件进行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同施氮水平处理对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1㊀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㊀㊀由图1可得ꎬ叶绿素含量在3个供试小麦品种幼苗叶片中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ꎮ其中ꎬ三个品种的小麦幼苗在N1处理时叶绿素含量都是最低ꎻ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升高ꎬ小麦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ꎬ说明氮素水平的升高可以促进小麦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从而有利于小麦苗期的生长ꎬ其中N4处理(氮素浓度为120mmol L-1)小麦苗期的生长效果最好ꎮ但N5处理(氮素浓度为150mmol L-1)的3个供试小麦品种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比N4处理时下降ꎬ表明小麦幼苗合成叶绿素能力开始下降ꎬ进而影响小麦苗期的生长效果ꎮ2.2㊀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小麦幼苗SOD活性的影响㊀㊀由图2可以看出ꎬ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内SOD活性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ꎬ氮素溶液升至一定浓度时SOD活性达到最大值ꎬ之后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开始呈下降的变化趋势ꎮ供试小麦品种小偃15和黑小麦幼苗内SOD活性均在N4处理下达到最高值ꎻ而供试小麦商麦1619幼苗内SOD活性在N3处理下达到最高值ꎮ㊀㊀三种供试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ꎬ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升高ꎬ幼苗内SOD活性逐渐升高ꎬ说明氮素水平的升高可明显提高小麦幼苗叶片内的SOD活性ꎬ从而改善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ꎮ但当氮素水平升至一定浓度时ꎬ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开始减弱ꎬ出现叶片变黄等现象ꎬ导致叶片内SOD活性下降ꎬ这说明过量的氮素会抑制小麦幼苗内的各项生理活动ꎬ进而影响其生长情况ꎮ在所有氮素水平对供试小麦进行处理下ꎬN1处理均小于其他四个氮素处理ꎬ说明低氮素水平对不太利于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ꎮ综合以上分析表明ꎬ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内SOD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ꎬ其中商麦1619在N3处理下ꎬSOD活性最高ꎻ小偃15和黑小麦在N4处理下ꎬSOD活性最高ꎮ4 陕西农业科学2020年第66卷第01期图2㊀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SOD活性的影响2.3㊀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小麦幼苗POD活性的影响㊀㊀由图3可以看出ꎬ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不同品种小麦的POD活性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ꎬ氮素溶液升至一定浓度时POD活性达到最大值ꎬ之后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继续升高POD活性反而开始降低ꎮ供试小麦商麦1619和小偃15幼苗内POD活性在N3处理下达到最高值ꎻ而供试小麦黑小麦幼苗内POD活性在N4处理下达到最高值ꎮ三种供试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ꎬ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升高ꎬ幼苗内POD活性逐渐升高ꎬ说明氮素水平的升高可明显提高小麦幼苗叶片内的POD活性ꎬ从而提高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ꎮ但当氮素水平升至一定浓度时ꎬ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开始减弱ꎬ出现叶片变黄等现象ꎬ导致叶片内POD活性下降ꎬ这说明过量的氮素会抑制小麦幼苗内的各项生理活动ꎬ从而影响其生长情况ꎮ㊀㊀在所有氮素水平对供试小麦进行处理下ꎬN1处理均小于其他四个氮素处理ꎬ说明低氮素水平不太利于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ꎮ综合以上分析表明ꎬ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内POD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ꎬ其中商麦1619和小偃15在N3处理下ꎬPOD活性最高ꎻ黑小麦在N4处理下ꎬPOD活性最高ꎮ2.4㊀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小麦幼苗CAT活性的影响㊀㊀由图4可知ꎬ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不同品种小麦的CAT活性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ꎬ氮素溶液升至一定浓度时CAT活性达到最大值ꎬ而后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CAT活性开始呈下降趋势ꎮ供试小麦小偃15和黑小麦幼苗内CAT活性在N4处理下达到最高值ꎮ而供试小麦商麦1619幼苗内CAT活性在N3处理下达到最高值ꎮ三种供试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ꎬ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升高ꎬ幼苗内CAT活性逐渐升高ꎬ说明氮素水平的升高可明显提高小麦幼苗叶片内的CAT活性ꎬ从而提高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ꎮ图3㊀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POD活性的影响5 阎佩云ꎬ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4㊀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CAT活性的影响㊀㊀但当氮素水平升至一定浓度时ꎬ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开始减弱ꎬ出现叶片变黄等现象ꎬ导致叶片内CAT活性下降ꎬ这说明过量的氮素会抑制小麦幼苗内的各项生理活动ꎬ从而影响其生长情况ꎮ在所有氮素水平对供试小麦进行处理下ꎬN1处理均小于其他四个氮素处理ꎬ说明低氮素水平不太利于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ꎮ综合以上结果表明ꎬ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内CAT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ꎬ其中商麦1619在N3处理下ꎬCAT活性最高ꎻ小偃15和黑小麦在N4处理下ꎬCAT活性最高ꎮ3㊀讨论与结论3.1㊀讨论三种供试小麦的叶绿素含量随着氮素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ꎬ且各处理间差异较为明显ꎬ说明氮素水平的升高在小麦幼苗生长期有利于促进叶片的叶绿素合成ꎬ但当氮素溶液浓度升至为150mmol L-1时ꎬ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再增加开始呈下降趋势ꎬ小麦幼苗合成叶绿素的能力下降ꎮ这说明三种小麦在N3水平时ꎬ最适合这三种小麦生长ꎬ而处于N5时ꎬ幼苗的性状表现一般ꎬ表明氮素浓度过大ꎬ不利于小麦幼苗的生长ꎮ柳嘉佳[17]等对米槁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ꎬ再次印证了氮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通过催化歧化反应使活性氧(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会产生活性氧)生成过氧化氢和氧气ꎬ保护细胞避免或减轻活性氧伤害ꎬ是活性氧清除系统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抗氧化酶[18]ꎮ所以叶片内SOD活性越高就表明该植物的抗逆性越强ꎬ越低则表明该植物的抗逆性降低ꎮ过氧化物酶(POD)可将H2O2分解为H2Oꎬ因此POD活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幼苗清除体内过氧化氢的能力ꎬ有利于保护生物膜的稳定ꎬ提高幼苗的抗逆能力[19]ꎮ植物在逆境下或衰老时ꎬ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POD)产生协同作用以此清除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20]ꎮ王贺正[21]等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研究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SOD㊁POD㊁CAT活性ꎬ但施氮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后ꎬ各指标增幅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的结论与本文结论基本一致ꎮ笔者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浓度的升高ꎬ商麦1619㊁小偃15㊁黑小麦三个品种小麦叶片中SOD㊁POD㊁CAT活性均出现先升6陕西农业科学2020年第66卷第01期高后降低的趋势ꎬ但其峰值不在同一个浓度梯度内ꎮ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ꎬ得知三个小麦品种在叶绿素㊁SOD㊁POD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ꎬ而在CAT指标上ꎬ黑小麦品种显著高于商麦1619和小偃15ꎮ3.2㊀结论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商麦1619㊁小偃15㊁黑小麦三个小麦品种的的叶绿素含量在120mmol L-1氮素浓度下达到最高ꎻSOD㊁POD㊁CAT活性的最大值出现在90mmol L-1至120mmol L-1氮素浓度范围内ꎬ说明在5个氮素水平下适合3个类型小麦适宜生长的氮素浓度范围为90mmol L-1至120mmol L-1ꎮ笔者实验利用3个品种的供试小麦在5种不同的氮素溶液浓度下自然生长ꎬ结合小麦幼苗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体内不同抗氧化酶指标测定进行研究ꎬ初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下3种商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水平ꎬ为小麦在商洛种植地的适宜施氮量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董永利ꎬ李森ꎬ侯佐ꎬ等.陕西关中麦区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西农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ꎬ2019ꎬ65(05):1 ̄4.[2]㊀曹承富ꎬ孔令聪ꎬ汪建来ꎬ等.氮素营养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ꎬ2004ꎬ4(01):47 ̄50.[3]㊀周晓虎ꎬ贺明荣ꎬ代兴龙ꎬ等.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ꎬ2013ꎬ45(09):65 ̄69.[4]㊀邢瑶ꎬ马兴华.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ꎬ2015ꎬ17(02):109 ̄117.[5]㊀韩浩章ꎬ张丽华ꎬ王晓立ꎬ等.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猴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方园艺ꎬ2019(06):96 ̄101.[6]㊀谢建新.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石河子科技ꎬ2009(05):1 ̄2.[7]㊀石玉ꎬ于振文ꎬ王东ꎬ等.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ꎬ2006ꎬ32(12):1860 ̄1866.[8]㊀赵永平ꎬ杨攀ꎬ朱亚.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甜叶菊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ꎬ2018ꎬ64(09):20 ̄24.[9]㊀ManJꎬYuZꎬShiY.Radiationinterceptionꎬchloro ̄phyllfluorescenceandsenescenceofflagleavesinwinterwheatundersupplementalirrigation[J].Scien ̄tificReportsꎬ2017ꎬ7(01):7767.[10]㊀AbidMꎬTianZꎬAta ̄Ul ̄KarimSTꎬetal.Nitrogennutritionimprovesthepotentialofwheat(TriticumaestivumL.)toalleviatetheeffectsofdroughtstressduringvegetativegrowthperiods[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16(07):981.[11]㊀张春明ꎬ兰汝佳ꎬ甘淳丹ꎬ等.新型微量元素型叶面肥对春小麦旗叶衰老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ꎬ2019ꎬ35(01):121 ̄127.[12]㊀高树涛ꎬ石生伟.盐胁迫对5种抗旱型小麦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ꎬ2017ꎬ48(08):1374 ̄1380.[13]㊀邱念伟ꎬ王修顺ꎬ杨发斌ꎬ等.叶绿素的快速提取与精密测定[J].植物学报ꎬ2016ꎬ51(05):667 ̄678.[14]㊀高俊风.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6:136 ̄138.[15]㊀朱广联ꎬ钟诲文ꎬ张爱琴.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0ꎬ242 ̄245.[16]㊀郝再彬ꎬ苍晶ꎬ徐仲.植物生理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ꎬ2004:110 ̄112. [17]㊀柳嘉佳ꎬ刘济明ꎬ王军才ꎬ等.不同氮素水平对米槁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ꎬ2017(10):143 ̄149.[18]㊀夏民旋ꎬ王维ꎬ袁瑞ꎬ等.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J].分子植物育种ꎬ2015ꎬ13(11):2633 ̄2646.[19]㊀张志良ꎬ瞿伟菁ꎬ李小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9.[20]㊀潘瑞炽ꎬ王小菁ꎬ李娘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2.[21]㊀王贺正ꎬ张均ꎬ吴金芝ꎬ等.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ꎬ2013ꎬ22(04):69 ̄75.7阎佩云ꎬ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7,30(3):23~27J our nal of Xi n j ia 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 y文章编号:100728614(2007)0320023205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马 林1,孟凡德1,石书兵1,宋维彦2,聂文魁1,刘心雨3,郭 飞1(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2.山东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 276826;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昌吉 834000)摘 要: 为了从生理角度揭示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产量的差异,重点研究了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CS)、免耕不覆盖(N T)和免耕覆盖(N TS)等4种处理方式对干旱区春小麦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翻耕CS与对照CT无显著差异,免耕方式N T和N TS对其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或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差异,其大小均为N TS>N T>CS>CT;在小麦花后的各时期,除CS外,免耕方式对NR活性的影响呈显著差异,N TS表现为最优,其次分别为N T、CS和CT;综合以上生理特性,N TS处理最有利于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和NR活性的提高,减缓叶片衰老,表现最佳。
关键词: 耕作方式;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中图分类号: S344 文献标识码: AE 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on Flag Leaf Senescence Index andNitrate R eductase Activity of Spring WheatMA Lin1,M EN G Fan2de1,S H I Shu2bing1,SON G Wei2yan2,N IE Wen2kui1,L IU Xin2yu3,GUO Fei1(1.College of Agronomy,Xinjiang Agricult ural University,830052;2.Rizhao Polytechnic,Rizhao,Shandong,276826;3.Xinjiang Agricult 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Changji,834000)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 he difference of sp ring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t reat ment s in p hysiologi2 cal field,t he effect s of four different tillage t reat ment s on flag leaf senescence index and nit rate reductase activity of sp ring wheat in arid areas were emp hatically st udied.These fo ur different tillage t reat ment s were conventional tillage(C T),conventional tillage wit h st raw incorporated(CS),no2till wit h no st raw cover(N T)and no2till wit h st raw cover(N TS).The main result s showed t hat t 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S and CT under different t reat ment s,but t 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 TS,N Tand CT.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 ment s was in t he following order:N TS>N T>CS>C T.Af2 ter ant hesis every period apart f rom CS,t he NR activity in t he no2tillage met hod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2 ences compared wit h t he CT.The N TS t reat ment was optimum,followed by N T,CS and C T.To sum up, t he degradation of chlorop hyll was delayed obviously and t he NR activity was increased and t he leaf senes2 cence was slowed down in t he N TS treat ment,so t he N TS was t he best t reat ment.K ey w ords: tillage;sp ring wheat;chlorop hyll content;Nit rate reductase(NR)收稿日期:2007-04-14基金项目:农业部项目(2003070405)新 疆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07年 硝酸还原酶(NR )是植物体内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限速酶,在氮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6): 1027−1033/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08.01027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朱云集宋晓王永华岳艳军(河南农业大学 /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450002)摘要:采用花前14C-同位素标记旗叶的方法,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产物转运及14C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冬小麦成熟期14C-同化物主要分配在茎鞘中, 其分配率为44.31%~60.96%;其次在籽粒中, 分配率为31.81%~40.67%; 其中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茎鞘、叶片中的分配率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表明成熟时大穗型品种有更多的同化物滞留在茎鞘和叶片中。
施氮量对14C-同化物分配率有影响, 在施氮量36 g m−2处理的茎鞘中分配率下降, 而籽粒中的分配率增加, 表明增施氮肥促进花前同化物向籽粒中分配。
随着籽粒灌浆进程,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逐渐下降, 在籽粒中的分配率逐渐增加, 表明营养器官的同化物逐渐向籽粒转运。
小麦籽粒的同化物有34.94%来自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 65.06%来自开花后同化量, 但不同品种、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之间有较大差异。
施氮量36 g m−2处理的花前转运量、转运率、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下降, 但花后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以及单穗粒重均增加; 其中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的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7.84%和56.29%, 表明兰考矮早八花后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大于豫麦49-198。
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施氮量36 g m−2处理高于18 g m−2处理, 并且大穗型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多穗型品种, 表明增施氮肥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ZHAO J un2Ye1 ,2 , YU Zhen2Wen1 3 ( 1. Key Laboratory of Wheat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Improvement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Shandong
摘要 :在土壤肥力不同的两块高产田上 ,利用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 、籽粒产量和品质 的影响 ,及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 11 成熟期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 73132 %~87127 %来自土壤 , 4151 %~9140 %来自基施氮肥 ,8122 %~17128 %来自追施氮肥 ;随施氮量增加 ,植株吸收的土壤氮量减少 ,吸收的肥料氮量和氮 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增加 ,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显著降低 ;小麦对基施氮肥的吸收量 、吸收率和基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 留量 、残留率均显著小于追施氮肥 ,基施氮肥的损失量和损失率显著大于追施氮肥 ;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 ,植株吸收更多的土壤 氮素 ,吸收的肥料氮量较少 ,土壤中残留的肥料氮量和肥料氮的损失量较高 ,不同地块肥料氮吸收 、残留和损失的差异主要表现 在基施氮肥上 。21 当施氮量为 105 kgΠhm2 时 ,收获后 0~100cm 土体内未发现硝态氮大量累积 ,随施氮量增加 ,0~100cm 土体内 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 ;施氮量大于 195 kgΠhm2 时 ,小麦生育期间硝态氮呈明显的下移趋势 ,土壤肥力较高地块 ,硝态氮下移较 早 ,下移层次深 。31 随施氮量增加 ,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 ,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 量 、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施氮量过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不再显著增加 ,甚至降低 ;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 ,获得最高籽粒 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所需施氮量较低 。 关键词 :施氮量 ;土壤肥力 ;冬小麦 ;氮肥利用 ;土壤硝态氮 ;产量 文章编号 :100020933 (2006) 0320815208 中图分类号 :Q948 ,S15411 文献标识码 :A
施氮水平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954% 【 我国农 田氮素的气态损失量约 占氮肥用量 . 5 】
或 N O排放进行探讨 , 2 缺乏对整个轮作体系氮肥气 态 损失 的 系统性 研究 和 汇总 ,因此 ,本论 文选 择华 北平原冬小麦一 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 , 采用密 闭 室 间歇 通 气 法 和 密 闭式 静 态 箱 法 研 究 不 同施 氮 水 平下 轮作 周期 内的氨挥 发和 N: 排放 , 0 为确 定氮 肥合理用量 ,提高肥料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 为 合 理 科 学 减 排 措 施 降低 化 肥 氮 的气 态 损 失 提 供
效降低农 田氨挥发损失L, 7 优化施肥显著降低稻/ J 麦 轮作 体 系 中的氨 挥发 损失 ,稻季 氨挥 发损 失量 与施 氮 量呈 乘幂 关 系上 升 ,麦 季则 呈 正 的线 性 关 系L; 8 N O排放量随施氮量 降低而降低 ; 2 整个稻/ 麦轮作 体系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水稻季, 占整个轮作体 系 约 的 7 .8 7 .5 N2 40 %~ 8 %, 0排放 主要 产 生于 小麦 季 。 6 J 过量施用氮肥导致 的温室气体排放 已成为我 国乃 至全 球农 业 可持续 发 展 的严 重 威胁 。 冬小麦一 夏玉米(e as i eu) Z a y n as m Ln 轮作是华北 平原主要的粮食种植体系 ,小麦 、玉米平均施氮量 ( N计 ) 以 分别达到 3 9 26k ・ ~ 4 和 3 g m ,氮肥利用 h 率 仅 为 1%~ 0 0 2% …,氨 挥 发 损 失 率 分 别 为 1 ~0 % 2 %和 1% 4 % [] - 8 10冬小麦. 1 1 夏玉米轮作体系
一氧化氮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及茎蘖位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

一氧化氮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及茎蘖位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一氧化氮(NO)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与许多生理进程密切相关,包括逆境调节与衰老控制。
为了明确NO对小麦生长调节的生理机制,本研究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喷施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籽粒蛋白组分、GMP含量和粒度分布的影响。
2.内源NO的氮肥调节及其含量变化对小麦不同茎蘖位衰老的影响。
试验1在雨养条件下进行,在小麦生育主要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进行不同浓度NO喷施处理;试验2选用两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冬小麦品种济南17(多穗型)和泰农18(大穗型)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不同的施氮水平,研究从拔节期到开花期不同茎蘖位小麦主要功能叶片内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NO含量的变化及衰老的发生。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籽粒蛋白质组成的调节 1.1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调控不同时期外源NO处理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NO处理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NO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速率并使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叶片的蒸腾速率(Tr)的影响因时期、品种和处理浓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总的来说,随着NO处理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外源NO对不同小麦品种类型的影响存在差异,可以显著提高多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而对大穗型品种作用不明显。
低浓度NO对气孔导度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适量NO浓度处理对维持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气孔开放具有积极意义。
外源NO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在C2(0.4mmol L-1)浓度下达最大值,不同NO处理时期间影响效果不同,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
外源NO提高叶片了叶绿素含量,但是对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
NO能提高小麦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拔节期喷施效果最显著。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的报告,600字报告题目: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报告人:xxx绪论:氮(N)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养分,施用适宜的氮肥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研究表明,适当的施氮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并且施氮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冬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
一、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1. 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
通过研究发现,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如果施用合理的氮肥量,冬小麦作物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都会得到提高。
具体来说,在低氮肥和中氮肥施用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分别提升了13.33%和15.78%,而在高氮肥条件下,则只提升了11.37%。
2. 施氮量过多也会降低冬小麦氮素利用率。
研究发现,如果施用过多的氮肥,冬小麦作物的氮素利用率会降低。
具体来说,在施氮量为150 kg/hm2增加20 kg/hm2 的情况下,冬小麦氮素利用率降低了5.5%,而在增加30 kg/hm2 时,该氮素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了7.6%。
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1. 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研究表明,冬小麦的产量会随着增加的施氮量而提高。
具体来说,在施氮量为150 kg/hm2增加20 kg/hm2时,冬小麦的产量提高了11.63%,而在增加 30 kg/hm2时,该冬小麦的产量更是提高了19.64%。
2. 施氮量过多也会降低冬小麦产量。
如果施用过多的氮肥,冬小麦作物的产量也会降低。
研究发现,在施氮量为150kg/hm2增加20 kg/hm2时,冬小麦的产量仅降低了9.12%,而在增加30 kg/hm2时,该冬小麦的产量更是降低了15.61%。
结论:施氮量对于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而施氮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
而对于求取最佳的施氮量,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地形土壤和氮源等因素,然后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以保证最大利用氮素和获得最佳冬小麦品质和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 ( !:) 是 !" 合成的主要途径, 直接调控 %&% 诱 导的气孔关闭, 而一氧化氮合酶 ( !"6 ) 则没有参与 !" 合成$ 氮素对植物叶片气孔行为有重要的调节 并使 作用, 可减少小麦和玉米叶片的 %&% 累积量, 气孔导度 ( !3 ) 增大
[ ’> ]
$ 适度施氮可以有效降低植物
至少存在 ( 条形成 !" 的途径, 即通过 !" 合酶 ( )*+ ,-*. /0*12 34),52323, !"6 ) 、 硝酸还原酶或亚硝酸还 原酶 ( )*,-7,2 8 )*,-*,2 -219.,732, !: 8 !*: ) 和非酶途径 形成
[ (]
$ ;23*<7) 等
[ =]
认为在保卫细胞中硝酸还原
[ ’I ] #$ #$ % !: 活性测定L 按照张志良等 的方法略作
$ !: 活性的提高必然使 !" 产量提高, 而 !"
含量增加对植物气孔运动和抗旱适应性有重要影
[ ?]
, 因此, 施氮量+!: 活性+!" 水平+气孔运动 ( !+
!:+!"+@3) 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但 目前对其作用机理没有进行深入探索$ 本试验以两 个有明显抗旱性差异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在大田 条件下对小麦分蘖期到抽穗期的 !+!:+!"+@3 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以阐明氮素对小麦 !" 含量及 气体交换的影响, 为作物氮素营养和抗性生理的合 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设计 试验于 ?AA= —?AAB 年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 研究所试 验 场 进 行, 供 试 土 壤 全 氮 含 量 ’C ’ D ・ <D , 碱解氮 #AC = FD ・ <D
应L 用L 生L 态L 学L 报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I 卷
!" 引" " 言 一氧化氮 ( !") 作为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参与 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过程, 如种子萌发、 气孔开闭以 及植物抗逆反应等
[ #]
#$ #" 研究方法 #$ #$ !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L 分别在小麦分蘖期、 拔节期和抽穗期选择晴天, 用美国产 G*./-+#=AA 型 光合系统测定仪于 H : AA —’’ : AA 测定倒二叶 ( 分蘖 期和拔节期) 或旗叶 ( 抽穗期) 光合速率 ( -) , !F/M ・ F E ? ・3 E ’ ) 、 蒸腾速率 ( "- , FF/M ・ F E ? ・ 3 E ’ ) 、 气孔 F/M・F E ? ・ 3 E ’ ) 等气体交换参数, 每小区 导度 ( !3 , = 次重复$ 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NOPQ ) 以 - ) 8 "表示$ #$ #$ # !" 含量测定L 在测定气孔导度的同时, 选择 植株长势基本一致的倒二叶 ( 分蘖期和拔节期) 或 旗叶 ( 抽穗期) 剪碎混合称量, E BB R 超低温冰箱保 存$ 各取 ’ D 叶 片 分 别 放 入 ( FM =A FF/M ・ G E ’ SQJQ6 缓冲液 ( 含有 ?C BT 血红蛋白, US >C ? ) 和( FM =A FF/M ・ G E ’ SQJQ6 缓冲液 ( US >C ? ) ?B R 暗
( Z>[C"E\.E’E&&%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甘肃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 !!通讯作者* 0E5LJO:;4L+33DL+] 5;* J;SF* LF* F+ "&&8E&1E&= 收稿, "&&$E&<E&: 接受*
’==I
[ I] 中孵育 ’ 5 , 分别作为对照和处理样品$ 然后参考 [ ?] V/-U73 等 的 方 法 在 A W = R 用 =A FF/M ・ G E ’
$ !" 作为信号分子参与气孔
保卫细胞脱落酸 ( %&% ) 信号转导过程, 并在低浓度
[ ’] $ 植物体内 促进气孔开放, 高浓度诱导气孔关闭
施氮量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一氧化氮 含量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
张绪成 # 上官周平
!, " "!
(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 ;"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 )
摘# 要 #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分蘖到抽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 ( ’( ) 活性、 一氧化氮 ( ’)) 含量、 气体交换参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叶片光合速率 ( !+ ) 、 蒸腾速率 ( ", ) 、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0 ) 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 !1& 23 ・ 45 6 " 氮处理时达到最高* 随施氮量的增加, 叶片 ’( 活性提高;在分蘖期和拔节期, 叶片 ’( 活性与 ’) 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 ( #" "&7 81 , $ 9 !: ) , ’) 含量和气孔导度 ( %; ) 呈显著正二次 相关 ( #" "&7 <% , $ 9 !: ) ; 低氮处理下, ’( 活性较低使叶片 ’) 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促进气 孔开放, 高氮处理下, ’( 活性较高使叶片 ’) 含量增加, 诱导气孔关闭; 在抽穗期叶片 ’( 活 性和 ’) 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虽然 ’) 含量和 % ; 也呈显著正二次相关 ( #" "&7 %8 , $ 9 !: ) , 但不能通过施氮提高 ’( 活性来影响叶片 ’) 含量, 进而调节叶片气孔行为* 合理施氮使小麦 叶片 ’) 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可提高叶片 % ; 、 " , 和 -./0 , 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促进光合作 用, 提高小麦产量* 关键词# 氮素# 一氧化氮# 硝酸还原酶# 气体交换# 产量# 小麦 ( "&&$ ) &$6!<<$6&8#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 ’" ()%*’+#( ,--.)$,%)’( *,%# ’( ()%*,%# *#/0$%,&# ,$%)1)%2 ,()%*)$ ’3)/# $’(%#(% ,(/ +,& " " ! #3$4,(+# )( 5)(%#* 54#,% .#,1#&6 @A?’B CDEF4G+3!, ,>A?’BB/?’ @4HDEIJ+3( &$’()(*(+ ,./012$3 45/)6*1(*/+,%2$’* 4623+70 ,- 45/)6*1(*/+ 86)+$6+’,92$:;,* $%&&$& ,<;)$2;" &$’()(*(+ ,8,)1 2$3 =2(+/ <,$’+/>2(),$,<;)$+’+ 4623+70 ,- 86)+$6+’,?2$51)$5 $!"!&& ,8;22$@),<;)$2)A B <;)$A CA 4DD1A E6,1* , "&&$ , 78 ($) : !<<$6!<:"* 9:&%*,$%:-+ K4J; ILIG,,K4G GMMGFK; HM NJMMG,G+K +JK,H3G+ LIIOJFLKJH+ ,LKG; H+ K4G +JK,LKG ,GNDFKL;G ( ’()LFKJPJKQ,+JK,JF HRJNG( ’))FH+KG+K L+N 3L; GRF4L+3G IL,L5GKG,; J+ SJ+KG, S4GLK( "/)()6*7 2+’()>*7 T* )OGLPG; M,H5 KJOOG,J+3 ;KL3G KH 4GLNJ+3 ;KL3G L+N H+ 3,LJ+ QJGON SG,G ;KDNJGN* U4G ,GE ;DOK; ;4HSGN K4LK K4G I4HKH;Q+K4GKJF ,LKG( ! + ) ,K,L+;IJ,LKJH+ ,LKG( " , )L+N J+;KL+KL+GHD; SLKG, D;G GMMJFJG+FQ( -./0 )HM OGLPG; L; SGOO L; K4G 3,LJ+ QJGON SG,G J+F,GL;GN SJK4 J+F,GL;J+3 +JK,H3G+ LIE IOJFLKJH+ ,LKG MJ,;K VDK NGF,GL;GN K4G+ ,SJK4 K4G PLODG; HM LOO K4G;G IL,L5GKG,; ,GLF4GN K4G 4J34G;K J+ K,GLK5G+K ’!1& * U4G ’( LFKJPJKQ J+F,GL;GN SJK4 J+F,GL;J+3 +JK,H3G+ LIIOJFLKJH+ ,LKG ,L+N K4G,G SL; L ;J3+JMJFL+K OJ+GL, FH,,GOLKJH+ VGKSGG+ ’( LFKJPJKQ L+N ’) FH+KG+K LK KJOOG,J+3 L+N WHJ+KJ+3 ;KL3G;( #" * ’) FH+KG+K 4LN L XDLN,LKJF IH;JKJPG FH,,GOLKJH+ SJK4 ;KH5LKLO FH+NDFKL+FG( % ; ) "&7 81 ,$ 9 !: ) ( #" "&7 <% ,$ 9 !: ) * U4G OHSG, ’) FH+KG+K I,HNDFGN VQ OHSG, ’( LFKJPJKQ D+NG, OHSG, +JK,H3G+ LIIOJFLKJH+ ,LKG I,H5HKGN K4G ;KH5L HIG+GN ,S4JOG K4G 4J34G, ’) FH+KG+K I,HNDFGN VQ 4J34G, ’( LFKJPJKQ D+NG, 4J34G, +JK,H3G+ LIIOJFLKJH+ ,LKG J+NDFGN K4G ;KH5L FOH;GN* ?OK4HD34 K4G OGLM ’) FH+E KG+K 4LN L XDLN,LKJF IH;JKJPG FH,,GOLKJH+ SJK4 ;KH5LKLO FH+NDFKL+FG( #" "&7 %8 ,$ 9 !: ) ,+H ,GE 5L,2LVOG FH,,GOLKJH+ SL; HV;G,PGN VGKSGG+ ’( LFKJPJKQ L+N ’) FH+KG+K LK 4GLNJ+3 ;KL3G ,;D33G;KJ+3 K4LK +JK,H3G+ MG,KJOJYLKJH+ FHDON +HK LMMGFK OGLM ’) FH+KG+K K4,HD34 I,H5HKJ+3 ’( LFKJPJKQ , L+N MD,K4G, 5H,G,,G3DOLKG K4G ;KH5LKLO LFKJH+* /+NG, LII,HI,JLKG +JK,H3G+ LIIOJFLKJH+ K4G OGLM ’( LFKJPJKQ L+N ’) FH+KG+K SG,G OHSG, ,% ; ," , L+N -./0 SG,G 4J34G,,L+N K4D;,K4G F,HI 4LN L VGKKG, N,HD34KE,GE ;J;KL+K LVJOJKQ,4J34G, ! + ,L+N 4J34G, 3,LJ+ QJGON* ;#2 5’*/&:+JK,H3G+;+JK,JF HRJNG;+JK,LKG ,GNDFKL;G;3L; GRF4L+3G ;3,LJ+ QJGON;S4G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