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

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本质上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整理的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1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

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

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

因此,虽说社会是共性使然,但因为共性又是个性使然,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乃是个性使然。

最好的个性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个体组合成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个人利益组合成最好的社会利益。

个性并非社会的敌人,而是社会的逻辑前提。

社会是人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相约,个性相得;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

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

人们对某个城市某种商品的特点评价是:这个城市或商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足见一斑。

众所周知的是,模仿得再好也比不上原创。

模仿永远不能代替创造。

当前,许多媒体所开展的形形色色模仿秀是对缺乏个性的fans顺水推舟,并进行误导,即便属游戏性质,也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它只会使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创造力削弱。

东施效颦的历史笑话竞演变成为当今时尚!这种现象将更有资格成为后人的笑柄。

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

文学艺术史上不乏题材和风格回旋往复的情形,同样能表现出个性特征。

举一个很近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众多前卫流行歌手充斥的舞台上,久别复出的台湾歌唱家费玉清以其怀旧的曲目和优雅的风格又再次赢得了广大听众,究其原因难道不正是个性的魅力麽?同时也表明求异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与众不同即可。

中医教学中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中医教学中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新疆 中医药
21 0 0年
第2卷 8
第 3期 ( 总第 17期 ) 2
5 3
个体 的特 色 。 21 中 医 的 “ 证 论 治 ” 共 性 与 个 性 特 征 的 统 . 辨 是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代科学方法 , 对各类 中医证型病人进行内在 的生 理、 生化 、 病理 和免疫微生 物等各 方面客观征象 的 检查分析 , 旨在深入 阐明证候 内在机理 , 讨其发 探
反应 以及 体 质 因素密 切 相关 , 证 诊 断 的重 点 主要 辨 在对 个 体 的个 性 化特 征 的辨 析 , 以及对 个 性产 生 原 因和 机 制 的分 析 ,最 终使 个 体 的多 样性 个 性 特征 ,
乃至基 因调节 , 以阐明病症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 法 。“ 微观辨证” 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 ,
体 ・
中医“ 辨证论治” 所得的具体证候 , 是共性与个
性 特征 的统 一体 。这种 治 疗观 念 和 思路 , 治 人 与 在 治 病 的关 系上 , 重 视 人 ; 整体 与局 部 、 能 与形 更 在 机
生发展 的物质基础 和提供可作 为辅 助诊 断的客观 定 量化 指 标 。郭振 球认 为微 观辨 证是 以 中医经典 辨

_
要的地位 。
关键词 中 医; 共性; 个性
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 中始终贯穿着朴素 的唯 物主义哲学观 , 中包 含着很多 的辩 证关 系 , 中 其 其 的共性和个性 的辩证关系不仅在一般哲学 中普遍
性 和个性 在一 定条 件下相互 转 化闭 。

有人 将 共性 与个 性 比喻成 一组 彩 色铅 笔 , 性 共 是 书写绘 画工 具 , 是铅笔 , 都 个性 是不 同颜 色 。还可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课后题参考答案绪论--第1题: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武昌街机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适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绪论--第2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

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

我们对症下药,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

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摘要:自由始终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的个性彰显,能否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自由的标志。

在哲学中,个性代表一个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才能实现个人的真正发展,人才是自由的。

论文关键词:个性,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与个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

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从方法论上讲,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又要看到事物间的区别,尊重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矛盾、解决矛盾。

人类社会至始至终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会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都属于个性的问题。

因为有了这样的千差万别,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日趋减少,而人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并且越来越多元化,在原有对有限资源争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多元化的追求,不管是对不同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对旧事物产生冲击,遭到旧事物旧势力的反抗,比如,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分清舆论的好坏,舆论某种意义上只代表了特殊利益集团的声音。

而社会的发展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新旧势力的博弈中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言,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面对这样的冲突和矛盾,面对个性的张扬,笔者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人们首先要在思想上要做到彼此尊重。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

2019年泰顺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

(资料图片)本期嘉宾方向浙江省温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李凯湖北省荆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陈世海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

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

我们对症下药,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

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区别: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一、共性与个性关系: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

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

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特点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

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

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作文

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作文

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作文英文回答: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al unity. Dialectical unity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seemingly opposing forces or concepts can coexis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harmonious and complementary way. In the case of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y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ut rather, they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Commonality refers to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experiences that individuals or groups have in common. It represents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 among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ity refers to the unique qualities, perspectives, and traits that distinguish one person from another. It represents the personal identity an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each individual.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y complement and enrich each other. Commonality provide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unity amo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It creates a shared foundation for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social cohesion. Without commonality,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connect and work together towards common goals.However, commonality alone can lead to uniformi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It can restrict personal freedom and creativity, as everyone is expected to conform to the norm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group. This is where individuality comes into play. Individuality allows for diversity, innov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talents. It encourages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actualization.At the same time, excessive individuality can lead to fragmentation and isolation. When individuals focus solely on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disregard the common good, it can undermine social cohesion and cooperation. This iswhere commonality becomes essential. It reminds individuals of their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well-being.In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s one of dialectical unity. They are not opposites, but rather, they complement and balance each other. Commonality provide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unity, while individuality allows for diversity and personal growth. It i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at a harmonious and thriving societycan be achieved.中文回答: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通过辩证统一的概念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前沿F or war d positionN o.52010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张 兵*(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

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

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

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

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

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

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

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

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

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1]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

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

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20·*[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都各有自身的特点,作为人个体的张三与李四也都各有自己的个性。

显然,这样的例子未能佐证“共性寓于个性”的论题。

与此相关,有的学者在批评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时,说它割裂和歪曲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而实际上,它真正割裂和歪曲的是“共性”与“个体”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公孙龙看来“白马非马”是因“马非白马”,白马不等于马。

该命题及其论据,反映了辩证法中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公孙龙是从另一个出发点讨论了“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的问题,得出了与惠施正相反的结论。

惠施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的,公孙龙则是从命题出发,看出了在诸如“莲花是一种植物,玫瑰是红的”等命题中,其主语和述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正是如恩格斯所说“不论是在主语或者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

但是,“述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则明确地指出其中的差异,但却不知道这种差异是必需的,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并加以抽象化、绝对化,由此得出“白马非马”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论。

在一个逻辑命题中,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

在一个肯定的命题中,个别与一般是对立面的同一。

在“白马是马”命题中,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

严格地说,单个具体的马是个别,白马也就成了一般。

白马只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马也只能在白、黄、黑等个体的马中存在。

个别与一般这两个方面有对立又有统一,故“白马是马”不是表示简单的等号而是表示一种辩证的统一。

公孙龙发现了其中的对立面,这只是他对客观辩证法某一方面的认识。

从逻辑学上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马”的外延,包括白马在内,而“马”的内涵说,则指马的本质属性,这又与“白马”有别,公孙龙的贡献是他看到了主语和述语的对立性,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性。

可按他的理论,既然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也可以脱离个别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个别,个别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

这正如他在《白马论》所说的“故可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

这就割裂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联系,实质上就是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非个性)或共性与个体(非个性)的联系。

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出发,势必将一般看成是独立自存的空洞概念,最终将使“马”化为乌有。

“白马非马”命题,本来是从辩证法出发的,可结果却转化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笔者认为,马的本质是人们从物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马的共性,但其又要反过来向现实具体之马“转化”,即“马”的本质的“具体化”、“个体化”。

马的抽象内涵中可以、也需离开“白马”等具体的马,但在现实中却离不开马的个体,因马的抽象本质总要以个体或个别的马来表现和落实。

至于个体马的颜色乃至马的雌雄、胖瘦、大小等个性特点则不能决定、制约乃至表现马的本质,虽然马的具体特性是作为个体的马所不可缺的,但这些具体特性却是马的抽象必须剔除的。

因此,我们也正是从本质属性的共性而不是从非本质属性的个性角度,来断定白马为马的。

但应当说白马也是马,而不说“白马即马”、“马即白马”。

对此应明晰哲学范畴共性、个性与个体的不同层次,还原三者之间同、异和根据的关系。

二、问题的症结:个性不能混同于个别“共性寓于个性”命题的症结,实际涉及共性、个性与个别三者而不仅是共性与个性两者的关系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黑格尔那里去追根溯源吧。

黑格尔认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概念,“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个环节:一是普遍性,这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同等性。

二是特殊性,亦即规定性,在特殊性条件下,普遍性纯粹不变地继续和它自身相同。

三是个体性,这是把普遍与特殊两种规定性返回到自身内。

这种自身否定的统一性是自在自为的特殊东西,并且同时是自身同一体或普遍的东西。

”[2]这里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在黑格尔看来是有特别的含义的。

黑格尔在给普遍性下定义时认为“普遍性”(共相),就是指各种不同规定性之间的同一性、等同性,并为这个等同性起名为“自由的等同性”。

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异中之同,即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殊性”,在黑格尔看来就是指事物不同的规定性,即我们所讲的个性;而“个体性”,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个体的,而个体事物又是具有普遍性或内在本性于其自身的,或者说,是个体化的普遍性”[3]。

个体性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返回”到具体事物中,或者说是共性与个性具体化的统一,这个个体是包括特殊性在内的丰富的普遍性,也可以说是包括普遍性在内的丰富的特殊性,即个体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融入其中的个别(事物),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词通过一种质(特殊)与一种普遍的规定性相结合”。

[4]对“三者”关系,黑格尔既在理论上抽象又在具体中还原,既在概念中识别又在个体中把握。

在黑格尔的概念中,每一事物的内部结构实际上都是“三者”的关系且三者在对立中统一。

黑格尔阐述到:“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抽象地看来,也就相当于同、异和根据……。

概念的各环节有其异中之同,有其差别中的确立的不可分离性。

”[5]这可从三个角度看:共性与个性构成个体,共性与个性达到统一;共性“包含有个体的东西”,即个体当中具体化了的共性,共性与个体达到·21·了统一;“相异的东西或规定性是作为个体的东西”,即个性依赖于个体,个性是个体的体现,达到了个性与个体的统一。

由此看来,个性不等于个体,即不能把“个性”视为“个体性”的简化词。

个性是个体的一部分,是个体的属性之一。

个体是共性和个性的共同“根据”或“载体”,共性和个性为个体的双方性质。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与黑格尔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恩格斯说:“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使之确立起来。

”[6]这里,恩格斯是把“特殊性”与“普遍性”看作是个性与共性并结合“个别”来论述的,即“特殊性”与“普遍性”都是“从个别”提升、抽象出来的,是以个别为基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个别之中的两方面性质,是对个别的抽象。

可见,同黑格尔一样,恩格斯也是从“三者”关系阐述问题的,而仅仅是用同义词“个别”代替了“个体”,并将其作为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基点。

无疑,恩格斯的观点与黑格尔“三个圆圈”的概念是完全吻合的。

列宁则是把一般与个别作为一对矛盾来阐述的。

列宁着重分析的是一般与个别两者的关系。

他说:“从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

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指出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与一般的相对立)又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