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企业】TLC生物自显影筛选天然产物菊花等中的抗氧化成分

合集下载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和食品加工中。

菊花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其中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是其重要的营养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菊花的营养成分、总黄酮的定义和作用、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以及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菊花的营养成分
菊花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总黄酮是菊花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

二、总黄酮的定义和作用
总黄酮是一类具有黄酮骨架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黄酮类、异黄酮类和花色苷类等。

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三、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
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主要有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其中,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与标准品的比色反应来确定总黄酮的含量。

四、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及其健康功效。

研究表明,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品种、生长环境、采摘时间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有些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具有更好的保健效果。

五、总结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是其重要的营养指标之一。

测定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菊花中总黄酮的生物活性及其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为菊花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菊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菊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菊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王婷婷;王少康;黄桂玲;印虹;宋志秀;杨立刚;孙桂菊【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3(034)015【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菊花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菊花品种提取物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测定菊花总黄酮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考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品种菊花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各异,贡菊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9.8mg/g;杭白菊中的木犀草苷和槲皮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94、2.76mg/g;毫菊中木犀草素含量最高,为2.48mg/g;滁菊中芹菜素含量最高,为0.20mg/g.贡菊和杭白菊总黄酮提取率分别为5.07%、2.65%.贡菊、杭白菊和市场购得的菊花提取物相比,贡菊的T-AOC能力、清除·OH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能力均为最强,分别为(51.22±1.66)、(57.38±1.39)U/mg和(89.68±0.23)%,菊花总黄酮含量与各抗氧化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3(P<0.05)、0.968(P<0.05)和0.977(P<0.05).结论:不同品种菊花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各异,贡菊的抗氧化活性较强且与总黄酮的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总页数】5页(P95-99)【作者】王婷婷;王少康;黄桂玲;印虹;宋志秀;杨立刚;孙桂菊【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浙江杭州 310003;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1.2【相关文献】1.UPLC法同时测定野菊花中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J], 范帅帅;田伟;王相;高乐;田宇柔;牛丽颖2.两色金鸡菊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及TLC-Bio 分析抗氧化活性成分 [J], 古扎力努尔·艾尔肯;王健;兰怡;李新霞;李琳琳;王烨;毛新民3.高原环境对药用菊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J], 喻兆阳;汪艳;薛慧颖4.野菊花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J], 张璐; 戴群芳5.几种茶用菊花在高原环境下引种后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及分析 [J], 汪艳; 郭晓飞; 把桥环; 周利鹏; 徐立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

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

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菊花中的抗氧化活性是指菊花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对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抗氧化活性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物质的抗氧化性质和能力。

其原理主要包括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清除和测定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产生是实验的第一步。

自由基是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很强的活性。

在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例如,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环境因素(如辐射、污染)引起的氧化反应等都会产生自由基。

实验中,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模拟生物体内产生的有机自由基。

自由基清除是实验的第二步。

抗氧化活性的本质是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常用的自由基清除方法包括DPPH (1,1-二苯基-2-苦基肼)法和ABTS(2,2'-联氨基双(3-乙酸叔丁酯酯)法。

DPPH法是通过自由基与清除剂反应,使DPPH自由基从紫红色转变为黄色,从而反映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ABTS法是通过自由基与清除剂反应,使ABTS自由基降解生成蓝绿色产物,从而反映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自由基的颜色变化或吸光度变化来测定清除剂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测定抗氧化活性是实验的最后一步。

一般使用荧光法和UV-Vis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抗氧化活性。

荧光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在激发光照射下发射的荧光强度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越强,发射的荧光强度越低。

UV-Vis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在特定波长下吸光度的变化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越强,吸光度的变化越小。

菊花中的抗氧化活性实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评估,一是测定总抗氧化活性,二是测定具体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

测定总抗氧化活性用于评估样品中所有抗氧化成分综合起来的抗氧化能力,而测定具体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则是通过分离和测定样品中特定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来评估。

总的来说,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的清除和测定抗氧化活性。

实验方法可以通过DPPH法、ABTS法、荧光法和UV-Vis分光光度法来评估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一种 TLC 生物自显影方法检测中药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一种 TLC 生物自显影方法检测中药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成蓝 色 的 甲躜 , 当在 薄层 板上 操作 时 , 薄层板 上会 产 生
蓝色 的背 景 , 而 有抑 制 剂存 在 的位 置 则 会 显 示 出 白色 斑点 , 这是 由于抑制 了单 胺 氧化酶 活性 出现 的结 果 。 本 文 中作者 筛 选 了 2 6个 氨基 底 物 通 过 HP L C来 评价 他们 被氧 化 的能 力 , 最 终 筛 选 出 的最 优 底 物 为 化 合物 2 ( 酪胺 ) , 用 其 作 为底 物 , M T Y作 为 显 色 剂 , 磷 酸 异丙 烟肼 为 阳性药 建立 了一种 T L C生 物 自显 影 方 法 。 该方 法 能定位 单胺 氧化 酶抑 制剂 并且 被用 于研 究 中药
0 . 0 1 g 。 中药路 路 通 ( L i q u i d a mb a r f o r mo s a n a ) 乙醇提 取 物在 硅胶 板 上 展 开 显 示 出 了单 胺 氧化 酶 抑 制 活 性斑 点 。 筛选 出的最优 底 物为酪 胺 。 结论 : 建立 了一 个新 的 T L C生物 自显影 方 法 , 其 可 以快 速 筛选 出
展 开体 系于硅胶 板展 开 , 然后 以雾状 均 匀喷 洒酶 溶 液 , 3 7 ℃ 预反 应 2 0 m i n , 之 后 以 雾状 喷 洒 显 色剂 与底
物混 合溶 液 。对 于一 个最优 的底 物 选择 , 通过 用 H P L C来评 价 筛选一 系列潜在 底物 化合 物 。结 果 : 单胺 氧化 酶抑 制 剂 在 蓝 色 背 景 薄 层 板 上 会 出现 一 个 白 色斑 点 , 以磷 酸 异 丙烟 肼 作 为 阳 性 药 , 检 测 限 为
来, 人 们开 发 了一些 快速 识别 天然 活性 成分 的技 术 , 主 要有 亲 核 色 谱 技 术 ( A f f i n i t y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t e c h .

甜叶菊废弃物制得生物制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甜叶菊废弃物制得生物制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甜叶菊废弃物制得生物制剂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于慧;王锡昌;奚印慈【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08(029)008【摘要】选择移植中国的南美甜叶菊在生产糖苷时剩余废弃杆茎等为原料,经不同工艺制得三种生物制剂(简称Sc、Sc2、Sc3),分别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法、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法和过氧化值(POV)法研究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三种生物制剂均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随着浓度增加,其清除能力逐渐增强.在添加量0.015%时,生物制剂Sc3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可达92.21%,为BHT的1.1倍,VE的5.5倍;且其抗氧化稳定性也远强于BHT、VE和VC.另外,用ORAC法比较了Sc3与天然鱼露的抗氧化能力,Sc3的ORAC值高达326.28 troloxμmol/ml,是天然鱼露的6.7倍.另外,鲐鱼松的贮藏实验表明了Sc3以0.2%的添加量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研究表明Sc3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新型、天然、安全、高效的抗氧化生物制剂.【总页数】5页(P65-69)【作者】于慧;王锡昌;奚印慈【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2.3【相关文献】1.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刘琼;潘芸芸;吴卫2.甜叶菊总黄酮提取条件、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J], 童红梅;宋巧;王保平;郭敏;彭涛;张敏3.神农香菊茎叶废弃物中多糖与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阮文静;赵耀鑫;周捷;马国飞;赵玲4.神农香菊茎叶废弃物中多糖与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阮文静;赵耀鑫;周捷;马国飞;赵玲5.天然生物质甜叶菊苷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前景 [J], 杨锦武;李和平;刘红丽;张淑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detection ) 和琼脂覆盖法 (aga r overlay) 。 11111 琼脂扩散法: 较早被使用的一种方法, 以接种了病原
微生物的培养基为载体, 将吸附了待测化合物的薄层板与培 养基表面相接触, 在 0 ~ 4 ℃的条件下培养过夜 (H PTL C 板 所需时间短) , 利用化合物的扩散性质, 将吸附在薄层板上的 化合物转移到培养基表面, 取走薄层板, 培养基在 37 ℃左右 的条件下培养过夜以进行生物自显影。 一般情况下, 在培养 基 中加入一定量的四唑盐 ( 如 M T T、 I N T 等) , 会使结果更 易观察 [3 ]。( 因为M T T、 I N T 等四唑盐本身颜色较浅, 且易被 细菌的代谢产物转化为颜色较深的甲 类化合物, 从而形成 背景色) 。 由于硅胶与琼脂之间的吸附作用, 琼脂易黏附在硅 胶上, 取走薄层板时, 易使琼脂层受到破坏, 从而影响抑菌斑 点的观测, 在薄层板与琼脂层之间加一张润湿的滤纸可减小 这种危险。
2的dpph甲醇溶液30min后活性部位显黄色而薄层板其余raditionalherbaldrugs第36表1tlc生物自显影对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筛选应用table1antibacterialantifungalcompoundsnaturalproductsidentifiedtlcbioautography提取溶剂受试生物体方法活性成分idg对照品idg大萼金丝桃hypericumcalycinum石油醚cladosporiumcucumerinum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4232methylbut222enyloxy2262dihydroxy232methyl2phenyl232methyl2butan212onetuberosum二氯甲烷1cucumeriumcandidaalbicans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琼脂覆盖法propiconzole010010101巴西金丝桃hypericumbrasiliense汽油acillussubtilis琼脂覆盖法地耳草素a32氨苄西林氯霉素estringiaestringiaiminalis氯仿80乙醇水溶cucumerinum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242methoxy2cinnamoyl2catalp2ol2342dime2thoxy2cinnamoylcatalpol1025fomitopsisinicola二氯甲烷subtilis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polyporenicacid32acetyloxylanosta28242dien2212oicacidpolyporenccacidrametenolicacid01雅致香茶菜lectranthuselegans氯仿1cucumerinum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112hydroxy2122oxo2132abietatriene112dihydroxy2122methoxy2811132abietatrieneordeumvulgare二氯甲烷1cucumerinum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alkylresorcinols膨大胡椒piperilatatum二氯甲烷cucumerinum直接tlc物自显影检测法taboganicacid22dimethyl262carboxychronman242onemethylester22dimethyl262carboxychronmanmerhy

雏菊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雏菊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雏菊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近年来,关于植物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多酚类物质一般分为黄酮类、类黄酮类、单宁类、花青素类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雏菊正是这种富含多酚类物质的植物之一。

雏菊所含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有黄酮类和类黄酮类成分。

其中,黄酮类物质包括木犀草素、3-羟基木犀草素、槲皮素等,类黄酮类物质包括槲黄素、芹菜素等。

这些成分不仅能为植物提供生长和养分,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可延缓细胞衰老,降低体内自由基的水平,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而如何提取雏菊中的多酚类物质呢?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用溶剂提取法或水提取法。

但这些传统的提取方法存在着提取效率低、提取工艺复杂、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缺点。

近年来,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备受关注。

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是指在超声波作用下,利用物料的高频振动和液体的空腔爆炸效应来促进物料中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一项研究显示,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雏菊多酚类物质提取率可达到传统水提取法的2.5倍以上,且提取时间只需要20分钟。

此外,超声波辅助提取还可以减少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从而减少多酚类物质的破坏,提高产品质量。

除了提高提取效率,我们也需要对提取出来的雏菊多酚类物质进行抗氧化性研究。

抗氧化性是指能够抵御自由基和氧化物对细胞和组织的损害能力。

而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领域。

一项研究显示,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雏菊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测定浸膏样品降解时间和降解率时,与传统水提取法组相比,超声波提取组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活性。

这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优异的保健功效。

综上所述,超声波辅助提取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绿色、易操作的提取方法,可用于提取雏菊中的多酚类物质。

并且,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雏菊多酚类物质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开发成保健食品和药品等产品。

虽然雏菊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但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菊花多糖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菊花多糖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Gu a n g d o n g , Ch i n a ;
2 . I n i f n i t u s L t d . , J i a n g me n 5 2 9 0 0 I o , Gu a n g d o n g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wa s e x t r a c t e d f r o m c h r y s a n t h e mu m wi t h wa t e r e x W a c t i o n . 1 1 1 e a n t i o x i d a n t a n d
e v a l u a t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f r o m c h r y s a n t h e mu m h a d g o o d a b i l i t y o f s c a v e n g i n g
S t u d y 0 n a n t i o x i d a n t a n d a n t i n e 0 p l a s t i c a c t i v i t v
o f po l y s a c c ha r i d s f r o m c h r y s a nt he mu m
・ OH 、 DP P H. a n d O . ] f 1 1 e mo s t t o t a l a n i t o x i d a n t c a p a c i t y n i o r d e r wa s CⅣ【 E ) 一 l> CⅣ . 3 > CⅣ【 E ) - 2 . C MP , CM P一 1 , CM P . 2 , CM P一 3 h a d i n h i b i t o r y e fe c t s a g a i n s t h m a u n h e p a t o ma H印 G一 2 c e l l s a n d s t r o n g d o s e d e p e n d e n e . h e T i hi n b i t o r y e fe c t i n o r d e r wa s CM P 一 1> CM P 一 3> CM P 一 2 > CMI P CM P 一 2 h a d s i g n i ic f a n t i hi n b i t o r y e fe c t o n h u ma n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M CF . 7 . CM P— l h a d i n h i b i t o n y e fe c t b u t n o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TLC生物自显影筛选天然产物菊花等中的抗氧化成分TLC生物自显影筛选天然产物菊花等中的抗氧化成分1TLC(thinlayerchromatography)薄层色谱,又称薄层层析、薄板层析、薄板色谱。

TLC为其简称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于固-液吸附色谱。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

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带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薄层色谱法(TLC),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

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Rf=溶质移动的距离/溶液移动的距离。

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

比移值各种物质的Rf随要分离化合物的结构,滤纸或薄层板的种类、溶剂、温度等不同而不同,但在条件固定的情况下,Rf对每一种化合物来说是一个特定数值。

仪器与材料1载版用以涂布薄层用的载板有玻璃板、铝箔及塑料板,对薄层板的要求是:需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及化学惰性,且厚度均匀、表面平整,因此玻璃板是最常用的。

载板可以有不同规格,但最大不得超过20×20,玻璃板在使用前必须洗净、干燥备用。

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5cm×20cm,10cm×20cm或20cm×20cm的规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晾干。

(2)固定相(吸附剂)或载体层层析硅胶薄层层析硅胶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等。

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璃板上。

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缓冲液的薄层。

3涂布器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玻璃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4)点样器定性:内径为0.5mm管口平整的普通毛细管。

定量:微量注射剂。

(5)展开室应使用适合载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操作薄层板制备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手工制板一般分不含粘合剂的软板和含粘合剂的硬板俩种。

常用吸附剂的基本情况:颗粒的大小,太大洗脱剂流速快分离效果不好,太细溶液流速太慢。

一般说来吸附性强的颗粒稍大,吸附性弱的颗粒稍小。

氧化铝一般在100-150目。

氧化铝分为碱性氧化铝,适用于碳氢化合物、生物碱及碱性化合物的分离,一般适用于PH为9-10的环境。

中性氧化铝适用于醛、酮、醌、酯等PH约为7.5的中性物质的分离。

酸性氧化铝适用于PH4~4.5的酸性有机酸类的分离。

氧化铝、硅胶根据活性分为五个级,一级活性最高,五级最低。

黏合剂及添加剂:为了使固定相(吸附剂)牢固地附着在载板上以增加薄层的机械强度,有利于操作,需要时在吸附剂中加入合适的黏合剂:有时为了特殊的分离或检出需要,要在固定相中加入某些添加剂。

薄层板的活化:硅胶板于105-11℃烘30分钟,氧化铝板于150-160℃烘4小时,可得活性的薄层板。

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样点直径及点间距离同纸色谱法,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点样直径不超过5mm,点样距离一般为1~1.5cm即可。

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呈空心环——环形色谱效应。

因此配制样品溶液时应选择对组分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溶剂。

点样方式有点状点样和带状点样。

展开薄层展开展开剂也称溶剂系统,流动性或洗脱剂,是在平面色谱中用作流动相的液体。

展开剂的主要任务是溶解被分离的物质,在吸附剂薄层上转移被分离物质,使个组分的Rf 值在0.2~0.8之间并对被分离物质要有适当的选择性。

作为展开剂的溶剂应满足以下要求:适当的纯度、适当的稳定性、低黏度、线性分配等温线、很低或很高的蒸气压一级尽可能低的毒性。

展开方式总的来讲平面色谱的展开有线性、环形及向心3种几何形式。

A单次展开用同一种展开剂一个方向展开一次,这种方式在平面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

(垂直上行展开,垂直下行展开,一向水平展开,对向水平展开)B多次展开单向对此展开,用相同的展开剂沿同一方向进行相同距离的重复展开,直至分离满意,广泛应用于薄层色谱法C双向展开用于成分较多、性质比较接近的难分离组分的分离。

薄层展开展开室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饱和,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文规定操作。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室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盖,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

影响展开的因素制备离心色谱仪A相对湿度的影响B溶剂蒸汽的影响(a展开室的饱和b预吸附)C温度的影响D展距的影响与分离度仅正比与展距的平方根。

显色A光学检出法a自然光(400~800nm)b紫外光(254nm或365nm)c荧光一些化合物吸收了较短波长的光,在瞬间发射出比照射光波长更长的光,而在纸或薄层上显出不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灵敏度高、专属性高)B蒸汽显色法显色多数有机化合物吸附碘蒸气后显示不同程度的黄褐色斑点,这种反应有可逆及不可逆两种情况,前者在离开碘蒸气后,黄褐色斑点逐渐消退,并且不会改变化合物的性质,且灵敏度也很高,故是定位时常用的方法;后者是由于化合物被碘蒸气氧化、脱氢增强了共轭体系,因此在紫外光下可以发出强烈而稳定的荧光,对定性及定量都非常有利,但是制备薄层时要注意被分离的化合物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性质。

C物理显色法用紫外照射分离后的纸或薄层后,使化合物产生光加成,光分解、光氧化还原及光异构等光化学反应,导致物质结构发生某些变化,如形成荧光发射功能团。

发生荧光增强或淬灭及荧光物质的激发或发射波长发生移动等现象,从而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D试剂显色法广泛应用的定位方法。

用于纸色谱的显色剂一般都适用于薄层色谱,还有防腐剂的显色剂不适合用于纸色谱及含有有机黏合剂薄层的显色,又时喷显色剂后续加热,这也不是用于纸色谱。

显色方法a喷雾显色:显色剂溶液以气溶胶的形式均匀的喷洒在纸和薄层。

b浸渍显色:挥去展开剂的薄层板,垂直的插入盛有展开剂的浸渍槽中,设定浸板及抽出速度和规定在显色剂中浸渍的时间。

显色试剂a通用显色剂硫酸溶液(硫酸:水1:1,硫酸:乙醇1:1)、0.5%碘的氯仿溶液、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碱性高锰酸钾溶液(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斑点)b专属显色剂(5)测定比移值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 值鉴定化合物。

(6)薄层扫描薄层扫描法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经薄层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对具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层析斑点进行扫描,用反射法或透射法测定吸收的强度,以检测层析谱。

对于中成药复方制剂,亦可用相应的原药材按需要组合作阴、阳对照,然后比较其薄层扫描图谱加以鉴别。

使用仪器为薄层扫描仪。

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色谱斑点作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谱斑点作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的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可根据各种薄层扫描仪的结构特点及使用说明,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吸收法或荧光法,用双波长或单波长扫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