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八 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型机综合实验

一.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序号实验名称基本模型机实验实验时间2014年11月19日实验室睿智4—3031.实验目的1、在“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将第一部分中的各单元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2、本实验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运行,形成整机概念。
3、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修改一条指令和增加两条指令。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1、实验内容:根据模型机的指令系统,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运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2、实验原理:在第一部分的单元实验中,所有的控制信号是人为用SWITCH单元产生的,但是在实际的CPU中,所有的控制信号都是由CPU自动产生的。
所以在本次实验中我们用微程序来控制,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
本实验设计了五条机器指令,其指令格式如下: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IN 00000000 ;输入,“INPUT”设备中的开关状态→R0 ADD addr 00010000 XXXXXXXX ;二进制加法,R0+[addr]→R0STA addr 00100000 XXXXXXXX ;存数,R0→[addr]OUT addr 00110000 XXXXXXXX ;输出,[addr]→BUSJMP addr 01000000 XXXXXXXX ;无条件转移,addr→PC机器指令码的前4位为操作码。
其中IN为单字长,其余为双字长指令,XXXXXXXX为addr 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为了向RAM中装入程序和数据,检查写入是否正确,并能启动程序执行,还必须设计三个控制台操作微程序。
存储器读操作(READ):拨动总清开关CLR后,控制台开关SWB、SWA为“00”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连续手动读操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型计算机设计实验报告

洛阳理工学院实验报告系别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实验日期实验名称 实验八 模型计算机设计 成绩实验条件:1、 DJ-CPTH 超强型组成原理实验箱2、 PC 机一台实验要求:设计模型计算机,并利用CPTH 实验仪的上位机软件控制该模型计算机,实现模型机的数据传送功能。
实验目的:1、掌握微程序控制模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掌握微程序存储器uM 的控制方法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1)运行CPTH ,新建文件。
(2)录入下表中第3列,保存为EX1.ASM 。
(3)单击菜单“汇编”的“汇编下载”。
(4)按“单步”运行,观察A /R0/ R1的变化,记录变化情况。
(5)按“复位”。
(6)按“单步”运行,打开“跟踪”标签,观察微程序和微地址变化,按下表记录变化情况,并填写每一步的功能。
程序地址 机器码 机器指令 功能00 01 7C 12 mov a,#12h 传送12H 到A 02 80 mov r0,a 传送12到R0 03 81 mov r1,a 传送12到R1 04 057C 1Emov a,#30传送30到AEnd状态PC EM IR 微程序功能T0 01 7C 7C CBFFFF 取出00号单元指令,打入IRT1 01 7C 7C C7FFF7 传送12H到AT0 03 80 80 CBFFFF 取出02号单元指令,打入IRT1 03 80 80 FFFB9F 传送12H到R0T0 04 81 81 CBFFFF 取出03号单元指令,打入IRT1 04 81 81 FFFB9F 传送12H到R1T0 05 7C 7C CBFFFF 取出04号单元指令,打入IRT1 05 7C 7C C7FFF7 传送30到AT0 07 00 00 CBFFFF 取出结束指令,同时结束运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掌握了微程序控制模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也掌握了微程序存储器uM的控制方法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逻辑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逻辑门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运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二,寄存器和计数器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原理和应用。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而计数器则用于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三,存储器实验。
在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存储器的认识,掌握了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传输原理。
实验四,指令系统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指令的编写和执行方法,加深了对指令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五,CPU实验。
在实验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CPU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了CPU的工作过程和运行原理。
实验六,总线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总线的分类和各种总线的功能,掌握了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加深了对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总线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的文案:咱们今天来聊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里那个有趣的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实验的时候,那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走进实验室,满屋子的计算机设备,还有各种线路,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科技王国。
这个实验啊,可真是不简单。
它就像是给我们搭了一个小小的计算机世界,让我们亲手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在实验开始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实验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搞明白计算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你想想,平时咱们用电脑,刷网页、打游戏,可从来没想过这背后的原理吧?实验的设备也挺有意思的。
那些小小的芯片、电路板,看起来不起眼,可组合在一起就能实现神奇的功能。
就像咱们小时候玩的积木,一块一块拼起来,就能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小心翼翼地连接线路,稍有差错,可能就前功尽弃。
我当时啊,紧张得手心里都是汗,眼睛紧紧盯着那些线路,生怕接错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旁边的同学因为太着急,把一根线接错了,结果计算机怎么都运行不起来。
大家一起帮他找问题,最后发现就是那根小小的线惹的祸。
重新接好之后,计算机成功运行的那一刻,大家都欢呼起来。
做这个实验,还得有耐心。
有时候为了调试一个程序,可能得反复尝试好多遍。
但每次成功一点点,那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比如说,我们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程序。
从最开始的编写代码,到把代码加载到计算机里运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可能第一次运行的时候,结果不对,那咱们就得仔细检查代码,看看是哪个逻辑出了问题。
也许是一个符号写错了,也许是一个步骤顺序错了。
当我们终于让计算机准确地算出加法结果的时候,那种喜悦真的难以言表。
就好像我们亲手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再只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而是变成了它的创造者。
我们真正理解了计算机内部的那些奥秘,知道了数据是怎么存储的,指令是怎么执行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运算器实验⼀、实验⽬的掌握⼋位运算器的数据传输格式,验证运算功能发⽣器及进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实验要求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实验,熟悉ALU运算控制位的运⽤。
三、实验原理实验中所⽤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2-3-1所⽰。
ALU运算器由CPLD描述。
运算器的输出FUN经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源寄存器A和暂存器B的数据输⼊端分别由2个74LS574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端与数据总线相连,准双向I/O 输⼊输出端⼝⽤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2⽚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2-3-1运算器数据通路图中A WR、BWR在“搭接态”由实验连接对应的⼆进制开关控制,“0”有效,通过【单拍】按钮产⽣的脉冲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实现运算源寄存器A、暂存器B的写⼊操作。
四、运算器功能编码算术运算逻辑运算K23~K0置“1”,灭M23~M0控位显⽰灯。
然后按下表要求“搭接”部件控制路。
表2.3.2 运算实验电路搭接表算术运算1.运算源寄存器写流程通过I/O单元“S7~S0”开关向累加器A和暂存器B置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2.运算源寄存器读流程关闭A、B写使能,令K18=K17=“1”,按下流程分别读A、B。
3.加法与减法运算令M S2 S1 S0(K15 K13~K11=0100),为算术加,FUN及总线单元显⽰A+B的结果令M S2 S1 S0(K15 K13~K11=0101),为算术减,FUN及总线单元显⽰A-B的结果。
逻辑运算1.运算源寄存器写流程通过“I/O输⼊输出单元”开关向寄存器A和B置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2.运算源寄存器读流程关闭A、B写使能,令K17= K18=1,按下流程分别读A、B。
①若运算控制位设为(M S2 S1 S0=1111)则F=A,即A内容送到数据总线。
②若运算控制位设为(M S2 S1 S0=1000)则F=B,即B内容送到数据总线。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实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实验一: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以及如何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原理,并且掌握了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二:逻辑门电路设计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于实现不同的逻辑运算。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通过电路设计软件进行了实际的电路设计和模拟。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掌握了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验三: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是由多个逻辑门组合而成的电路,用于实现复杂的逻辑功能。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电路设计和模拟,实现了多个逻辑门的组合。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掌握了逻辑电路设计的技巧,并且了解了组合逻辑电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实验四: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时序逻辑电路是由组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组合而成的电路,用于实现存储和控制功能。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电路设计和模拟,实现了存储和控制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掌握了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技巧。
实验五:计算机指令系统设计计算机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用于控制计算机的操作和运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指令系统设计和模拟,实现了基本的指令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了解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且掌握了指令系统设计的基本技巧。
实验六: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
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2. 掌握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3. 学习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进行实际的硬件连接和操作。
实验过程:1. 实验一:组装计算机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从零开始组装一台计算机。
首先,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硬件组件,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等。
然后,我们将这些硬件组件逐一安装到计算机箱中,并连接好电源线、数据线等。
最后,我们将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外设连接到计算机上。
2. 实验二:安装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组装完成后,我们需要安装操作系统。
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Windows 10作为操作系统。
首先,我们将Windows 10安装盘插入计算机的光驱中,并重启计算机。
然后,按照安装向导的指引,选择安装语言、时区等相关设置。
最后,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安装方式,并等待操作系统安装完成。
3. 实验三:编写并执行简单的汇编程序在计算机组装和操作系统安装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编程实验。
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汇编语言作为编程工具。
首先,我们编写了一个简单的汇编程序,实现两个数相加的功能。
然后,我们使用汇编器将程序翻译成机器码,并将其加载到计算机的内存中。
最后,我们通过调试器来执行这个程序,并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组装了一台计算机,并安装了操作系统。
在编写并执行汇编程序的实验中,我们也成功地实现了两个数相加的功能。
通过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我们发现计算机能够按照指令的顺序逐条执行,并得到正确的结果。
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实验⼋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实验⽬的1)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的⼯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过程⼆、实验原理基本整机模型数据框图如图所⽰,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结束的⼀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条机器指令对应⼀个微程序。
数据的通路从程序计数器PC的地址送到主存的地址寄存器,根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指令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从总线送到IR 中。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需要加⼯的数据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动总线送到通⽤寄存器中等待加⼯。
数据加⼯过程中,两个数据是从总线上将数据分别分时压⼊两个暂存器中,等待运算部件的加⼯,在数据加⼯完成以后。
运算结果是通过三太门送到总线上。
三态门的控制时由微控制器来控制。
图:模型机的数据通路图三、实验过程1.连线按实验逻辑原理图连接以下控制信号。
1)时钟单元(CLOCK UNIT)的T1-T4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T1-T4.2)⼿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 ,KB接到指令单元(INS UNIT)的KA,KB。
3)指令单元(INS UNIT)的J(1)-J(5)、SE6-SE0、B-IR 接到的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J(1)-J(5)、SE6-SE0、B-IR。
4)输⼊/输出单元(INPUT/OUTPUT UNIT)IO-W,IO-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CONTROL UNIT)的IO-W,IO-R,Ai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0.5)主存储器单元(MEM UNIT)M-W、M-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UNIT)的M-W、M-R,A7-A0 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7-A0.6)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B-AR、B-PC、PC+1、PC-B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UNIT)的B-AR、B-PC、PC+1、PC-B.7)通⽤寄存器单元(REG UNIT)的B-R、R0-B 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CONTROL UNIT)的B-DR、DR-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二、实验原理基本整机模型数据框图如图所示,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数据的通路从程序计数器PC的地址送到主存的地址寄存器,根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指令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从总线送到IR 中。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需要加工的数据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动总线送到通用寄存器中等待加工。
数据加工过程中,两个数据是从总线上将数据分别分时压入两个暂存器中,等待运算部件的加工,在数据加工完成以后。
运算结果是通过三太门送到总线上。
三态门的控制时由微控制器来控制。
图:模型机的数据通路图三、实验过程1.连线按实验逻辑原理图连接以下控制信号。
1)时钟单元(CLOCK UNIT)的T1-T4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T1-T4.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 ,KB接到指令单元(INS UNIT)的KA,KB。
3)指令单元(INS UNIT)的J(1)-J(5)、SE6-SE0、B-IR 接到的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J(1)-J(5)、SE6-SE0、B-IR。
4)输入/输出单元(INPUT/OUTPUT UNIT)IO-W,IO-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CONTROL UNIT)的IO-W,IO-R,Ai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0.5)主存储器单元(MEM UNIT)M-W、M-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UNIT)的M-W、M-R,A7-A0 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7-A0.6)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B-AR、B-PC、PC+1、PC-B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UNIT)的B-AR、B-PC、PC+1、PC-B.7)通用寄存器单元(REG UNIT)的B-R、R0-B 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CONTROL UNIT)的B-DR、DR-B。
8)把算术逻辑单元(ALU UNIT)的B-DA1、B-A2、ALU-B、Cycn、CyNCn、S3-S0、M、Ci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B-DA1、B-A2、ALU-B、Cycn、CyNCn、S3-S0、M、Ci。
2.写入、检验微代码这项操作与实验七的操作过程相同3.装入机器指令汇编程序操作1)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编程开关置于“RUN”状态。
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STEP/RUN”开关置于“STEP”状态。
3)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KB开关置于1、0写主存储器状态。
4)拨动开关从11—0—1,产生一个负脉冲,清零程序计数器PC、微地址寄存器。
5)拨动“START”按钮一次,从微程序控制存储器的00H微地址开始执行微指令,暂停在0AH微地址处。
6)此时在输入数据开关上拨入实验用机器指令汇编程序表中对应00H地址的指令码C0H,接着第二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FH微地址处;第三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1CH微地址处;第四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1DH微地址处,此时机器指令汇编的第一个字节已写入存储器,程序计数器PC已加1为01H;第四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AH微地址处,开始写机器指令汇编程序第二个字节。
7)第六次至九次按动“START”按钮与第二次至五次按动“START”按钮的作用类似,当微地址为0AH时,在输入数据开关上拨入下一个机器指令汇编程序字节,程序计数器PC不断加1,反复操作第(6)步直至全部机器码送入主存器为止。
4.检查机器指令汇编程序1)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编程开关置于“RUN”状态。
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STRP/RUN”开关置于“STEP”状态。
3)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KB开关置于0、1写主存储器状态。
4)拨动开关从1-0-1,产生一个负脉冲,清零程序计数器PC、微地址寄存器。
5)按动“START”按钮一次,从微程序控制存储器00H微地址开始执行微指令,暂停在09H微指令处。
6)第二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CH微地址处,此时程序计数器PC加1为01H,指示的是下一次读主存储器的地址,当前读主存储器的地址为00H;接着第三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9H微地址处;第四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EH微地址处。
第五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9H微地址处,此时输出显示灯上显示主存储器00H单元中的数据。
7)第六至九次按动“START”按钮的作用与第二至五次按动“START”按钮的作用类似,在0CH微地址处,程序计数器PC加1,在09H微地址处显示主存储器相对应单元中的数据,反复操作第(6)步直至全部机器码读出检查完为止。
8)如果主存储器中数据与表2-26中数据不符,则回到第三步装入机器指令汇编程序的操作过程,重新向主存储器写入正确数据。
5.单步运行机器指令汇编程序1)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编程开关置于“RUN”状态。
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STRP/RUN”开关置于“STEP”状态。
3)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KB开关置于1、1或0、0运行机器码状态。
4)拨动开关从1-0-1,产生一个负脉冲,清零程序计数器PC、微地址寄存器。
5)按动“START”按钮一次,从微程序控制存储器的00H微地址开始执行微指令,暂停在08H或0BH微地址处;第二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1H 微地址处,开始执行机器指令的公共操作。
6)第三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2H微地址处;第四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03H微地址处;接着第五次按动“START”按钮,暂停在10H微地址处,准备各条机器指令的散转。
7)接下来微地址随着主存储器中机器指令汇编程序指令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变化,实验者可根据表2-26和表2-15中的内容观察各部件的动作变化。
6.连续运行机器指令汇编程序1)微程序控制单元编程开关置于“RUN”状态。
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的“STEP/RUN”开关置于“RUN”状态。
3)手动控制开关单元的KA、KB开关置于1、1或0、0运行机器码状态。
4)拨动开关从1-0-1,产生一个负脉冲,清零程序计数器PC、微地址寄存器。
5)按动“START”按钮一次,模型计算机将自动执行表2-26中的机器指令汇编程序,程序功能是对输入数据开关上的数据进行连续加操作,若在输入数据开关上拨01H,则进行连续加“1”操作;若拨03H,则进行连续加“3”操作。
四、微指令运行步骤机器指令写入控制台指令机器指令读出机器指令执行五、结果与总结1)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情况和原始数据。
2)参照算术加法指令的微程序操作过程,能否自己设计一条无借位算术减法指令的微程序操作代码,以扩充模拟计算机的功能。
3)记录每条机器指令结束时的模拟模型计算机各指示灯上的信息,用16进制形式填入表2-27中,并说明这些信息的意义。
4)结合上面的问题总结出总线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对书本上原理的理解写入实验报告。
表2-27 实验八结果记录六、附录实验箱介绍实验仪基本组成框图1.简单模型计算机构架简单模型计算机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构成简单模型计算机的实验部件以总线为基本连接通道,主要有以下7个:1)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UNIT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操作。
2)存储器部件MEM UNIT,存储模型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和操作数据。
3)地址寄存器部件ADDRESS UNIT,包含两部分电路,地址寄存器AR:接收存储器程序中的指令地址和指令中的数据地址;指令地址计数器PC:用于指示程序中的指令地址并通过地址缓冲器送往地址寄存器AR。
4)指令寄存器部件INS UNIT,寄存器当前正在执行的机器指令,此指令的指令码通过指令译码器向微程序控制器指示相应的微程序入口地址;此指令的地址码指示的操作数地址,送往地址寄存器AR。
5)输入/输出部件INPUT/OUTPUT,操作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显示。
6)通用寄存器部件REG UNIT,暂存运算的中间数据。
7)微程序控制器部件MAIN CONTROL UNIT,控制各部件完成指令的功能。
图1-简单模型计算机逻辑结构图2.总线结构总线是多个系统部件之间进行数据传送的公共通路,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骨架。
借助总线连接,计算机在系统各部件之间实现传送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操作。
因此,所谓总线就是指能为多个功能部件服务的一组公用信息线。
总线传输实验框图如下图所示,它将几种不同的设备挂至总线上,有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寄存器。
这些设备都需要有三态输出控制,按照传输要求恰当有序的控制它们,就可实现总线信息传输。
3.运算器ALU运算器ALU由一片ispLSI1024(U47)组成,在选择端S2、S1、S0控制下,对数据A和B进行加、减、与、直通、乘五种运算,功能如下:运算器功能表选择操作S2 S1 S00 0 0 A & B0 0 1 A & A(直通)0 1 0 A + B0 1 1 A - B1 0 0 A(低4位)× B(低4位)进位C只在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时产生。
加运算中,C表示进位;减运算中,C代表借位。
加、减运算产生的进位(借位)在T4的上升沿送入C寄存器保存。
与、乘、直通操作不影响进位C的状态,即进位C保持不变。
当ALU_BUS=1时,运算结果送往数据总线DBUS。
加、减运算产生的进位(借位)C与控制台的C指示灯相连。
4.地址寄存器地址寄存器AR1(U37)和AR2(U27、U28)提供双端口存储器的地址。
AR1是一片GAL22V10,具有加1功能,提供双端口存储器左端口的地址。
AR1从数据总线DBUS接收数据。
AR1的控制信号是LDAR1和AR1_INC。
当AR1_INC=1时,在T4的上升沿,AR1的值加1;当LDAR1=1时,在T4的上升沿,将数据总线DBUS 的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AR1。
AR2由2片74HC298组成,有两个数据输入端,一个来自程序计数器PC,另一个来自数据总线D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