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有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
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
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目前,科学家 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 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 料的数据的线索。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 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 太阳光大约含有 300 纳米到 900 纳米的波, 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 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
1
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
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 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 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 就越远。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 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 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 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 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 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 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 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 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
1.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 材料是智能材料。
2. 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
4. 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 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 照应?
5. “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 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 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 理由。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16题,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一)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
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 a ,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
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
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在1970~2009年年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求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 b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森林是非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因此,森林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的两大功劳是吞水吐雨器和吞碳吐氧机。
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是森林被采伐和毁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是使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达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森林消失的速度,“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森林消失的程度。
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生物物种灭绝等问题。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人类对彗星的观测和发现数量。
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其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当彗星受到外来碎块撞击时,便成为“游子”,并产生美丽的大尾巴。
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摇篮”中的彗星“婴儿”和彗星的形成过程。
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文章第三段主要讲述了彗星释放X射线的原因和关于地球水来源的假设。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彗星的形成过程。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相照应。
拭目以待,并期盼XXX”指的是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人们期待着这次探索的结果。
彗星是一种小行星,由冰块、石块等物质组成,绕着太阳运行,当靠近太阳时,会产生美丽的大尾巴。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例 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 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 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 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B. 工艺流程顺序C.由主到次的顺序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 /⑦B.①②③ / 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 /⑤⑥⑦D.① /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 1. 制作过程; 2. B; 3. 分类别、列数据; 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 5. D例 2. 阅读选文,完成1— 6 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 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 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一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一)有趣的彗星世界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
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说明⽂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以知识的⽂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获得有关的知识。
下⾯是⼩编为你们准备的初⼆说明⽂阅读题及答案三篇,希望能帮助你们。
初⼆说明⽂阅读题及答案1: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番思量,⽐如舅母王夫⼈处,黛⽟“就只向东边的椅⼦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坐在右边第⼀张椅⼦上,黛⽟也⼗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差踏错,让⼈笑话。
在古代,中国⼈⾮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先,我们要弄明⽩的是,南、北、东、西四个⽅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般不住⼈,只举⾏孝⾏⼤礼的地⽅,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常说:“南⾯称帝”。
⽽“室”⼀般为长⽅形,东西长⽽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活动时,⼀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朝东的位置,后来,⼈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宴饮以左为尊,⽤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有“以相如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例如⾚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以后,⼜再次变为“左”尊,⾃此“左尊右卑”⼀直延续到今天。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学习练习含答案学习资料

3.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一)风趣的彗星世界彗星是环绕太阳运转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因为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转轨道,运转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转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转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模糊和最具风范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堪称天地万物中唯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犹如一把绚烂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觉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邻近地球近来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因为人类长久的天象观察,到现在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转。
纷纷风趣的彗星世界,令人们联想万千。
彗星终究出生哪处,向来是天文学家们探究的课题。
近来几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沿有一个宏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以外,外环则高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构成。
因为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盘根错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本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盛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漂亮的大尾巴。
人类经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开释X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相关研究小组揭露,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互相作用是彗星开释X射线的因由。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定,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太古期间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说大海形成之谜。
但是这种假定可否建立,重点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大海中的微量元素能否一致。
据报导,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讨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刮目相待,并期盼佳音。
文中第一段说了然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段顶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第三段文字中“假定”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顾?5.第三段文字中“刮目相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4.用下定义的方法谈谈什么是“彗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测试题(有答案)(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11分)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
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
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
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
”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
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
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
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
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
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
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
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2010年第5期《百科知识》,略有删改) 17.选文标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链接材料: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10―15题。
(15分)动物的忧伤谢尔盖耶夫(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
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
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
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
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
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
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
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
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
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
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
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
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
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
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
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
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
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
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
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
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
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
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
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
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0.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分) 11.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12.第(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13.(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4分) 14.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2分) (二)阅读《动物的忧伤》。
(15分) 10.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2分) 11.原文用问句开头,提起人们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引起下文•,改为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2分) 12.动物也有感情。
(2分) 13.猴子、小鸟、鱼、昆虫。
(2分)是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2分) 14.举例子。
(1分)举戴菊鸟和长尾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会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很快就死去。
(1分)以此说明对低级动物来说寂寞就更难以忍受了。
(1分) 15.蚂蚁更难以承受孤寂。
(1分)相对蚂蚁,猴子是更高级的动物,它们可以尝试把其他种类的动物<比如人)作为自己的伙伴。
(1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8分)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
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
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
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
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
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
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
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
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
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
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
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
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
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22.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4分) A:B: 23.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4分)2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B.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C.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D.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