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场建设等级标准
8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0) 《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体冇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体育场的建设,赏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高体育场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左本建设标准。
第一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体冇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体疗场项目。
政府投资建设的改建、扩建工程和非政府投资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体冇场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竞赛体育及群众体育的需要,做到规模合理、功能适用、经济高效。
第四条体弃场的新建项目,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乡建设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实际情况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五条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体育场的建设,尚应符合《体育场建设用地指标》的规泄,同时也应符合体弃竞赛规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及定额的规怎。
第二章选址和建设条件第六条体育场的选址应征得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在城乡规划确左的建设用地范囤内选址,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
第七条体育场的选址应考虑市、区各级体冇设施的布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选址,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用地至少应有一面或两而临接城市道路,以满足交通、疏散等要求。
第八条体育场的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条件要求。
第九条体育场应满足朝向、日照、风向、安全、卫生、消防、环保等建设条件的要求, 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巧能、节水措施,科学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合理确泄建设方案。
第三章建设规模第十条体弃场的建设规模应按人口规模和竞赛要求确定。
体冇场按照人口规模可分为五级,即200万以上人口、100-200万人口、50-100万人口、20-50万人口、20万以下人口。
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

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节选)(国家体育总局)一、一、市、地“五个一”工程市、地级应建设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简称市、地“五个一”工程)。
其中,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馆可合建为一体。
(一)综合体育场基本配置包括标准跑道、标准足球场和田径场、适量的观众看台及附属配套用房。
跑道为周长400m的标准9道环形跑道及10道直道跑道,面层材料采用合成塑胶;田赛场地包括跳远和三级跳远、跳高、推铅球、掷铁饼和链球、撑杆跳高场地;足球运动场地尺寸为105m×68m,可采用天然草坪或人工草坪。
应适当设置卫生间、更衣室、办公室、会议室及商业服务等附属配套用房,面积不宜小于4000平方米。
(二)综合体育馆要具备多种功能,能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多项体育运动,同时可进行文艺演出、大型集会等文化活动。
体育场地面积50m×25m,面层宜采用木地板。
应设置卫生间、更衣室、办公室、会议室及商业服务等附属配套用房,建筑面积不宜小于3000平方米。
(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地设施不少于12项,如乒乓球室、多功能馆(篮球、排球、羽毛球综合)、多功能房、器械健身房等。
建筑面积8000-12000平方米,室内、外体育场地面积不宜小于5000平方米。
场地设施宜以室内运动项目为主,场地设施相对集中;运动场地面层可采用木地板、合成材料、人造天然草坪等环保材料。
应当设置卫生间、淋浴室、更衣室、办公室、体测医务室、接待区及商业服务等附属配套用房。
(四)游泳馆基本配置为一个标准室内游泳池和一个准备池。
标准泳池为50m×25m,并应符合国家标准《GB 19079.1-200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第1部分:游泳场所》有关要求。
应适当设置卫生间、更衣室、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区及商业服务等附属配套用房。
(五)体育公园建设类型包括郊野体育公园、城市体育公园、可新建,也可在原有公园基础上改造,添加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1)《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体育场的建设,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高体育场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一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体育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体育场项目。
政府投资建设的改建、扩建工程和非政府投资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体育场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竞赛体育及群众体育的需要,做到规模合理、功能适用、经济高效。
第四条体育场的新建项目,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乡建设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实际情况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五条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体育场的建设,尚应符合《体育场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同时也应符合体育竞赛规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及定额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建设条件第六条体育场的选址应征得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
第七条体育场的选址应考虑市、区各级体育设施的布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选址,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用地至少应有一面或两面临接城市道路,以满足交通、疏散等要求。
第八条体育场的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条件要求。
第九条体育场应满足朝向、日照、风向、安全、卫生、消防、环保等建设条件的要求,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的前提下,采取节能、节水措施,科学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合理确定建设方案。
第三章建设规模第十条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应按人口规模和竞赛要求确定。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1)《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体育场的建设,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高体育场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一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体育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体育场项目。
政府投资建设的改建、扩建工程和非政府投资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体育场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竞赛体育及群众体育的需要,做到规模合理、功能适用、经济高效。
第四条体育场的新建项目,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乡建设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实际情况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五条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体育场的建设,尚应符合《体育场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同时也应符合体育竞赛规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及定额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建设条件第六条体育场的选址应征得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
第七条体育场的选址应考虑市、区各级体育设施的布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选址,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用地至少应有一面或两面临接城市道路,以满足交通、疏散等要求。
第八条体育场的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条件要求。
第九条体育场应满足朝向、日照、风向、安全、卫生、消防、环保等建设条件的要求,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的前提下,采取节能、节水措施,科学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合理确定建设方案。
第三章建设规模第十条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应按人口规模和竞赛要求确定。
体育场按照人口规模可分为五级,即200万以上人口、100-200万人口、50-100万人口、20-50万人口、20万以下人口。
8《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最新整理)

第十二条 5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可设置次一级(所在地的行政级别)的体育场,其规
模应按 10000-5000 座确定。
第十三条 第二条 体育场的竞赛要求应符合表 2-105 规定。
等级 特级 甲级 乙级 丙级
表 2-105 体育赛事等级表
主要使用要求 举办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足球世界杯。
举办全国性和其他国际比赛 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 举办地方性、群众性运动会
第十一条 第二条体育场根据使用要求确定的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 2-104 的规定。
表 2-104 体育场根据人口规模分级对应的建设规模表
座席数 单座面积指标
(㎡/座) 人口规模
40000-30000
30000-20000
20000-10000
10000-5000
200 万以上 100-200 万 50-100 万 20-50 万 20 万以下
运动员用房应包括: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等。
运动员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 2-114 规定。
表 2-114 运动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建筑面积指标(㎡)
等级
运动员休息室
运营用房、技术设备用房和安保用房等,其功能布局应满足比赛要求,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便于使用和管理,并解决好平时与赛时各类用房的利用问题。
第二十条 观众用房包括:观众区、贵宾区和其他(赞助商区)。观众用房应与其看台
区接近,建筑面积应与其使用要求及使用人数相一致,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第二十一条 运动员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根据体育场等级和赛事要求进行设置。
第十七条 无障碍坐席位至少应按看台总坐席数的 2‰设置,位置应方便入席及疏散。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1)《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体育场的建设,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高体育场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一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体育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体育场项目。
政府投资建设的改建、扩建工程和非政府投资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体育场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竞赛体育及群众体育的需要,做到规模合理、功能适用、经济高效。
第四条体育场的新建项目,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乡建设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实际情况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五条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体育场的建设,尚应符合《体育场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同时也应符合体育竞赛规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及定额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建设条件第六条体育场的选址应征得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
第七条体育场的选址应考虑市、区各级体育设施的布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选址,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用地至少应有一面或两面临接城市道路,以满足交通、疏散等要求。
第八条体育场的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条件要求。
第九条体育场应满足朝向、日照、风向、安全、卫生、消防、环保等建设条件的要求,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的前提下,采取节能、节水措施,科学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合理确定建设方案。
第三章建设规模第十条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应按人口规模和竞赛要求确定。
体育场按照人口规模可分为五级,即200万以上人口、100-200万人口、50-100万人口、20-50万人口、20万以下人口。
体育场等级划分标准

体育场等级划分标准
体育场是主要用于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的场馆,其等级划分是根据场馆的建设、设施、运营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评定的。
一般来说,体育场等级划分标准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运动场地
1. 场地类型:划分为室内场馆和室外场馆,室内场馆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划分。
2. 场地面积: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体育场的场地面积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面积越大,等级越高。
3. 场地设施:包括场地的硬化和标识、灯光音响、看台等方面的设施。
二、基础设施
1. 建筑物:包括主场馆、副场馆、训练馆、办公楼、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筑物。
2. 交通设施:包括停车场、交通指引、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设施。
3. 环境设施:包括绿化、防护设施、卫生设施等方面的设施。
三、管理和运营
1. 管理制度:包括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场馆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 运营服务:包括场馆的租赁、赛事组织、票务服务等方面的运营服务。
3. 安全保障:包括安保和紧急处理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以上就是体育场等级划分标准的一些基本考虑方面,不同等级的体育场对应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运动员和观众来说,体育场的等级划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比赛场馆,为观赛和训练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体验。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1体育场建设标准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1体育场建设标准体育场建设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健身,需求量逐渐增加。
体育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是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和赛事的场所,对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文化娱乐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体育场的建设标准、布局设计、场地设施、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体育场的建设标准1.场地面积要求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建设标准,人工草皮足球场场地标准为:比例为105米×68米,场地总面积为7140平方米。
天然草皮足球场标准则为:比例为110米×75米,场地总面积为8250平方米。
田径运动场标准为:400米标准跑道为10条、直道为110米,跨度宽度为41.37米,场地总面积为22,000平方米。
非标准的场地面积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2.场地标高要求场地面积的标高要求应根据场地地形、排水条件等进行设置。
对于室外的体育场,要求场地外缘至少比场地内部高出1.5m,并向室外排水。
场地内部区域的标高比较灵活,能够满足运动场地对标高的要求即可。
3.场地草坪及基础工程要求草坪基层设置:为保证草坪长久使用,草坪基层要求粗糙、有高低不平的地面。
应符合排水良好的斜率和适当的凹凸度,建议设置为1%至3%之间。
草坪面层设置:应选用易于维护、舒适度高的草坪为主。
申花草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草皮品种,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强,对地面湿度、草皮密度、刈割和施肥敏感度小。
底层结构:应根据不同的场地要求,采用特殊的材料及工艺进行处理。
4.观众席要求观众席应按照设计要求安排座位,考虑到安全因素、观众舒适度和视野等因素,定量计算观众席座位数,并设置安排通道,安装应急疏散标识和设施等。
5.制高点要求制高点要求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场地地形、观众席和草坪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出来的。
一般建议在设计时将制高点体现出来,以便更好地掌握场地内外整体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系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行业标准
公共体育场建设等级标准
国家体委体育设施标准管理处
一、牌面要求
见表7.2.3
2、显示行数和字母数(汉字数)不包括行距和字间间隔;
3、数字高×宽同字母,符号可随机应变。
第7.2.5条扩声系统
一、一、扩声系统取决于自然声源的强度及其到最远观众席的距
离,以及环境噪声等因素。
扩声系统的主要用途
1、1、提高运动会开、闭幕式讲话在观众席的声级和清晰度;
2、2、改善运动员入场式乐曲演奏和获冠军奏国歌的音响效
果;
3、3、播放竞赛项目、次序和成绩;
4、4、转播卫星电视伴音;
5、5、对赛场内外及有关房间发布新闻和通知。
二、二、最大声压级(空场稳态总声压级)
1、1、特级、甲级场地为125~4000Hz内平均特性声压级≥
95dB;
2、2、乙级、丙级场地为250~4000Hz内平均特性声压级≥
90dB;
三、三、声场不均匀性
1、1、特级、甲级场地为1000~4000Hz,不大于6 dB;
2、2、乙级、丙级场地为1000~4000Hz,不大于8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