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鲁人版选修大全:《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蜀道难》公开课

《蜀道难》公开课

《蜀道难》公开课一、教学内容《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作者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蜀地的经历。

诗中以蜀道的险峻,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学具:笔记本、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蜀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蜀道的兴趣,进而引入诗歌《蜀道难》。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蜀道难》,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蜀道难》板书内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你对《蜀道难》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背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诗歌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李白的其它诗歌,深入了解李白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蜀道难》的精神,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蜀道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略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概述本公开课教案以《蜀道难》为蓝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文本解析和互动讨论。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本教案所需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等。

二、课程设计1、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初步了解。

2、文本解析(25分钟)通过朗诵、讲解和品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朗诵:播放配有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蜀道难》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教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品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3、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朗诵视频等素材,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文本。

2、古筝曲《高山流水》:用于配合诗歌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3、教学软件:用于播放多媒体素材和控制教学进程。

4、实验器材:用于演示诗歌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五、课堂组织1、组织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开展互动讨论。

2、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记录讨论成果。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按时完成。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愿我们的教育,善待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愿我们的孩子,拥有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人生。

奇语倾吐一腔豪放之情,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蜀道难》品读【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目标】赏言: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欣赏参差错落的语言之美。

析象:梳理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豪放飘逸的浪漫之美。

探意: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多角度探究诗歌主题之美。

【教学重难点】1.梳理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豪放飘逸的浪漫之美;2.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多角度探究诗歌主题之美。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比阅读【课时设置】2【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观看蜀道介绍视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李白的诗句的确气势宏大、豪放飘逸,下面就让我们走入神奇的蜀道,欣赏这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凤凰初下紫泥诏,褐帝称觞登御筵”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62岁卒(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

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

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

李白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以为自己可以大展宏图,实现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是把他当做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中的难点和疑点;3.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蜀道的艰辛和敬畏之情;2. 理解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诗意和意境;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2.2 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汉语用法;2. 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了解大意;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难点和疑点;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理解诗文。

3.4 课堂讲解:1. 讲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解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3.5 练习与拓展:1. 让学生翻译诗文,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意境;3. 推荐相关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

4.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的翻译和练习情况;2. 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1. 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5.2 学生反馈反思:1.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描绘,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体会作者对攀登蜀道所需的勇气和信念的赞美;(3)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2)深入解读诗歌背后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蜀道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美;(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鉴赏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2)分析并欣赏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2)强调熟读、背诵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发言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作业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估: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他们对诗歌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思想】《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流转华美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学习这首诗,应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并进入这种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尝试欣赏诗歌,领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征即极度的夸张、奇丽的想象,运用神话传说等加强朗读是入诗境、品诗味的钥匙其次,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应给予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1.把握篇章结构,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背诵全诗2.感受本诗豪迈雄放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3.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音韵美,使学生获得审美趣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知道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看了还没有什么声名的李白的诗作《蜀道难》的时候,称他是什么吗?(谪仙人)从此李白就有了一个“诗仙”的美称据说杜甫读了《蜀道难》,称赞他“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在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或李白的诗二、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读全诗,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要求读准字音,疏通诗句)2.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范读录音,请学生一边听一边体会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学生个别读,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画面美和声韵美(《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诗句错落有致自由奔放的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三、品读,审美探究1.悟情感请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体会这首诗的的情感主旨(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诗句,依据情感语言把握思想感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反复咏叹蜀道难行,蜀地不可久留教师总结明确:后世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有无寓意明代学者胡震亨的《唐韵癸签》和明末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一致认为:“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这首诗的表达要义,《蜀道难》“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教材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反复咏叹蜀道难行、蜀地难居,对友人入蜀进行劝戒2.明思路思考: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一次咏叹的内容是否一样?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设计意图:把握篇章结构,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后总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豪放中带有惊叹;第二次是咏叹蜀道之惊险,对友人进行劝戒,豪放中有惊惧;第三次咏叹蜀地之凶险,再次劝戒友人,豪放中满含忧虑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层层深入的格局此外,相似结构的主旨句反复出现并贯穿全文,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诗歌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一唱三叹,感情强烈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3.赏手法清人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主要指这首诗表现出的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认为《蜀道难》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相机与学生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总结并明确:(1)极度的夸张人们常把绝对办不到的事比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端夸张说蜀道难行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 “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蜀道的高峻(2)奇丽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无拘无束,无所不到如从鸟兽的角度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如“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等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中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那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静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既有视觉的写,又有听觉的感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3)引用神话传说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这些神话传说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使全诗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艺术感染力(4)澎湃的激情李白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如开头“噫吁”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唱三叹,层层强化了情感(5)灵活的诗句《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自由活泼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层次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才能酣畅淋漓地表现诗人的飘逸浪漫(此环节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教师重在巧妙引导,培养学生归纳、括、整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构成的元素)四、师生总结《蜀道难》饱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五、作业1.背诵《蜀道难》2.以“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为题写一篇短评。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4)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蜀道壮美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作者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2)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及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3. 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王伟琼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

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

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

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

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

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

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

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

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

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

(PPT展示:)
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PPT展示)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言其险,更著其戒。

风人之义远矣。

”(PPT展示)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10、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

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

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