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教学大纲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国学经典导读”属人文素质教育课,可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开设。
本课程的目的,一是增强同学们对国学文化的基本认知,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使同学们从理性上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知识平台,以利于他们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国学经典概述1、国学的概念理解2、国学的内容与分类掌握第二讲《易经》导读1、概述了解2、《易经》的内容了解3、《十翼》选读理解4、《易经》的文化价值理解第三讲诗词经典导读1、音乐与古典诗词的流变了解2、经典诗词选读掌握第四讲古典戏曲导读1、戏曲史概述了解2、经典戏曲作品选读掌握第五讲古典小说导读1、小说史略了解2、经典小说选读掌握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这是一门知识性、鉴赏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尽可能地多赏析(或了解)一些经典的诗词曲以及小说作品;并依据授课内容,适当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某些课时,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学手段或条件:学校教室多配备多媒体设备,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五、考核方式考核以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方式进行。
平时考查包括课堂发言、考勤等形式;期末考查为小论文形式。
计分比例:平时考查30%,小论文70%;均采用百分制计分。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王晓江主编《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导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胡维革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荟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国学经典导读课安排

国学经典导读课安排第一节:课程简介国学经典导读课是一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修养和素养。
第二节:经典之《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
第三节:经典之《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被誉为“立德修身之书”。
学生通过学习《大学》,可以了解到成才之道,明白自身修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第四节:经典之《中庸》《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内在平衡。
通过学习《中庸》,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的性情之中的复杂与多样性,学会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并发展平衡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第五节:经典之《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代各个地区的诗歌作品。
学习《诗经》,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第六节:经典之《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先秦经典文献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学生通过学习《周易》,可以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起源,认识到阴阳变化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系统思维和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七节:经典之《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收集了古代对山川、河流、地域、动植物等自然事物的描述。
学习《山海经》,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八节:经典之《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学生通过学习《史记》,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风貌,培养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思考能力。
第九节:经典之《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先秦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左丘明所著。
《国学》教学大纲培训讲学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淡薄;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荣等。
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
从而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对国学经典导读课程设计

对国学经典导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和历史背景;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部国学经典著作的核心内容及其价值观念;3. 学生能了解国学经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解能力,能分析、概括经典著作的主要观点;2. 学生能运用所学国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3. 学生能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愿意主动阅读和探索;2. 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国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国学经典导读,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国学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智慧。
二、教学内容1. 《论语》选读: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大核心观念,选取经典章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道德经》选读:以“道、德、无、为”等关键词为线索,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引导学生领悟道家哲学的智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3. 国学经典故事解读: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国学故事,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感受国学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4. 国学经典名句赏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学名句,引导学生从文学、哲学等多角度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论语》选读(仁、义)第二周:《论语》选读(礼、智)第三周:《论语》选读(信)第四周:《道德经》选读(道、德)第五周:《道德经》选读(无、为)第六周:国学经典故事解读第七周:国学经典名句赏析教材章节及内容:1. 《论语》选读: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涉及仁、义、礼、智、信等内容;2. 《道德经》选读:教材第四章至第六章,涉及道、德、无、为等内容;3. 国学经典故事解读:教材第七章;4. 国学经典名句赏析:教材第八章。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淡薄;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荣等。
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
从而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淡薄;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荣等。
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
从而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仁爱篇”,详细内容包括《大学》、《中庸》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着重解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仁爱”这一国学核心概念,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仁爱”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以及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a. 解读《大学》中“仁者爱人”的论述,分析“仁爱”的内涵。
b. 解读《中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探讨如何践行“仁爱”。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仁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仁爱篇2. 内容:a. 《大学》仁者爱人b. 《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2. 答案要点:a. 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确“仁者爱人”的意义。
b. 从自身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传播“仁爱”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totheclassicsofChineseculture.
制定单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系、部)
制定人:刘成荣
审核人:洪涛(课程组长)
经典自
为学生
ozhuan,Shji,Lunyu,Zhuangzi,Shijing,Chuci.Wewillstudymanycontentsinthisco urse,suchasthehistoricalinterpretivetraditionofthesebooks,thesubjects,th efamousscholarsandwritings,themethodsofstudying.Throughthiscourse,thestu dentscannotonlycomprehendwhatweretheancientbooks,butalsoknowhowtostudy,a ndfinallytheywillgetgreatimprovementonindependentthinking.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周易》、《礼记》、《左传》、《史记》、《论语》、《庄子》、《诗经》、《楚辞》等八部经典文本的集中研读,达到对古代经典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四、师资团队
刘成荣:文学博士,讲师,
五、教学资源
教材:朱自清《经典常谈》网络:国学网
传》)
(
王逸《楚辞注》,朱熹《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游国恩《离骚纂义》,姜亮夫《屈原与楚辞》,金开诚《屈原集校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王力《楚辞韵读》(以上为《楚辞》)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章炳麟《国学概论》,吕思勉《经子解题》,朱自清《经典常谈》,杨伯峻《经书浅谈》,钱钟书《管锥编》,张之洞《书目答问》。
(以上为综合类)
六、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先秦文学的学术训练,具备相关的专业修养,知识储备丰厚,有相关的科研背景,并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开展课堂教学。
七、学习要求
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同学,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要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撰写期中小论文,并最终通过期末考试。
八、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最后成绩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即课堂讨论、期中论文、期末论文。
各部分所占总分的
第一章《周易》作者、构成及成书第一节《周易》释名
一、连山释名
二、归藏释名
三、周易释名
四、易之流变
第一节《周易》之象
一、观象设辞
二、象辞关系
三、八卦象义
第二节《周易》之数
一、八卦之数
三、六爻之数
三、周易逆数
第三节《周易》之理
一、《周易》之理
二、《易经》之理
三、《易传》之理
第四节《周易》之占
一、筮法规则
二、筮法详解
三、《礼记》音乐
第四章《礼记》的接受、价值及读法第一节《礼记》之接受
一、先秦礼学
二、清前礼学
三、唐前礼学
四、现代礼学
第二节《礼记》之价值
一、个体价值
二、家庭价值
三、社会价值
四、礼超越性
第三节《礼记》之读法
一、梁启超
三、秦末战祸
四、后世想象
第三节《左传》价值的重新考量
一、经学价值
二、史学价值
三、子学价值
四、文学价值
第六章《左传》、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一节《左传》与《春秋》
一、《春秋》之产生
二、《左传》之解经
三、《左传》之作者
第二节《左传》与“公”“谷”
一、《春秋》之经解
三、壮游天下
四、个性特点
第二节悠久家学传统
一、家族专史
二、史官责任
三、临终托志
第三节“成一家之言”
一、经典序列
二、天人之际
三、一家之言
第八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节《史记》基本知识
一、编写体例
二、篇目增补
三、《论语》之成书
第三节《论语》读法
一、苏轼的读法
二、程颐的读法
三、今人的读法
第十章《论语》文本专题解读第一节孔子世家
一、孔子家世
二、孔子形象
三、孔子周游
四、孔子传说
第二节孔门弟子
一、颜回
二、子路
第十一章庄子、《庄子》与庄学第一节庄子其人其友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交游
三、作者之谜
第二节《庄子》简释
一、《庄子》之构成
二、《庄子》之异说
三、《庄子》之艺术
第三节《庄子》佚文
一、汉志篇目
二、寓言故事
三、宋人特点
第十二章庄子思想体系之考察第一节庄子为什么写作
一、基本组成
二、基本特征
三、六义之说
第二节《诗经》的作者成书
一、成书过程
二、诗篇作者
三、经外逸诗
第三节《诗经》的时空分布
一、地域分布
二、时间跨度
三、文学地图
第十四章《诗经》的性质及其接受第一节春秋时期的《诗经》之用
一、贵族教育
二、宋朱熹与《诗集传》
三、方玉润《诗经原始》
四、闻一多之社会学向度
五、钱穆关于历史学解读
第十五章《楚辞》与屈原
第一节关于《楚辞》
一、文学溯源
二、楚辞释名
三、楚辞雏形
四、楚辞特征
第二节屈原其人
一、屈原有无
二、历史资料
三、仕途变迁
一、
第三节《九章》
一、基本篇目
二、写作时地
三、作品赏析
四、作品比较
第四节《天问》
一、《天问》释名
二、《天问》结构
三、《天问》主题
四、《天问》神话
五、《天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