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设计
汽车底盘结构优化设计

汽车底盘结构优化设计一、前言汽车底盘是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支撑、传输驱动力、减震吸震、转向控制、制动减速等多项功能。
随着汽车制造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底盘结构优化设计成为提高汽车性能和品质的关键环节。
二、底盘结构优化设计的重点1. 减重汽车底盘通常由车架、悬挂系统和传动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车架是底盘的“骨架”,悬挂系统负责支撑车体和减缓路面震动,传动系统则负责传递发动机的动力。
通过应用现代材料和制造工艺,降低底盘自重,既能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又能提高车辆的加速性、操控性和安全性能。
2. 增强刚度底盘刚度的好坏对汽车的运动性能和安全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实现底盘的高度刚性,设计师们使用各种材质进行加强,如铝合金、高强度钢、碳纤维等,同时优化底盘的结构形式,采用精确的计算方法,实现底盘刚度最优化设计。
3. 提高悬挂系统的性能悬挂系统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优化悬挂系统在底盘结构优化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常见的悬挂系统有独立悬挂系统、非独立悬挂系统和空气悬挂系统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悬挂系统设计方式,以提高汽车的行驶舒适性,降低汽车的噪声和震动。
4. 增加安全性底盘结构的优化设计还应考虑到汽车的安全性,采用一些安全性能高、能够有效保护乘员的先进技术装备,如夜视系统、GPS 导航、主动刹车辅助系统等,并在底盘结构上考虑车身刚度、碰撞安全性等因素,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确保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5. 实现节能环保底盘结构的优化设计还应考虑到汽车的节能环保性,如优化发动机热力学效率、改善排放技术、优化车辆气动学等。
同时应引入新能源技术,加速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以满足未来绿色交通的需求。
三、底盘结构优化设计的前景底盘结构优化设计是提高汽车品质和性能的关键环节,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底盘结构优化设计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先进性和市场占有率。
轿车底盘零部件开发设计流程

轿车底盘零部件开发设计流程一、确定设计目标:首先要确定轿车底盘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包括悬挂系统的悬挂性能、刹车系统的刹车性能、转向系统的灵活性和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二、制定设计方案:根据所需的性能要求和目标,制定底盘的设计方案。
底盘的设计方案应包括底盘的整体结构、零部件的选择和布置、以及各个系统的设计和参数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三、设计和计算: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底盘零部件的详细设计和计算。
其中,悬挂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主要包括弹性元件的选择和参数计算、减振器和转向器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刹车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主要包括制动器的选择和参数计算、制动管路和制动液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转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主要包括转向器和转向节的参数计算等方面的内容;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主要包括传动装置和传动轴的参数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四、模型制作和试验验证: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底盘的模型,并进行相关的试验验证。
试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悬挂系统的试验验证、刹车系统的试验验证、转向系统的试验验证和传动系统的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试验验证,可以对底盘的设计进行修正和改进。
五、优化设计: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使用情况,对底盘的设计进行优化。
优化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悬挂系统的优化设计、刹车系统的优化设计、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六、生产制造:根据最终的设计方案,对底盘进行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的内容主要包括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和装配组装等方面的内容。
七、试验评估:对生产制造的底盘进行试验评估。
试验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悬挂系统的试验评估、刹车系统的试验评估、转向系统的试验评估和传动系统的试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八、优化改进:根据试验评估的结果,对底盘的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优化改进的内容主要包括悬挂系统的优化改进、刹车系统的优化改进、转向系统的优化改进和传动系统的优化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轿车底盘零部件的开发设计流程主要包括确定设计目标、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和计算、模型制作和试验验证、优化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评估和优化改进等步骤。
汽车底盘设计

汽车底盘设计引言汽车底盘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着承载车身、保护乘员和驾驶员安全的重要作用。
底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操控性和乘坐舒适度。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汽车底盘设计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底盘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结构强度与安全性底盘的设计要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能够支撑整个车身的重量以及承受来自路面不平和碰撞的冲击力,从而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悬挂系统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汽车悬挂系统对乘坐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底盘设计需要考虑悬挂系统的布局和参数调整,以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和稳定的行驶特性。
3. 空气动力学效应考虑底盘的设计还应考虑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包括减小风阻、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等方面,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二、底盘设计的关键技术要点1. 材料选择和工艺优化底盘的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强度、刚度和重量等综合因素,常用的材料包括高强度钢、铝合金等,通过工艺优化可使底盘达到优化的强度和轻量化目标。
2. 结构优化和预测分析运用结构优化和预测分析方法,对底盘的各个组件进行强度、刚度、模态和疲劳等综合评估,以保证底盘的性能和耐久性。
3. 悬挂系统设计和调校悬挂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实际使用环境、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对悬挂系统的参数进行合理的设定和调校,以满足不同道路状况下的需求。
4. 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设计底盘的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的设计也是底盘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动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制动力的均衡性和稳定性,转向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车辆的灵活性和操控性要求。
三、底盘设计的测试和验证为了保证底盘设计的质量和性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验证工作,包括底盘结构的静态和动态刚度测试,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的性能测试,以及底盘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耐久性验证等。
四、底盘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进步,底盘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演进。
汽车底盘设计

汽车底盘设计汽车底盘是汽车结构中的关键组件,它承载着车身以及其上乘客和货物的重量,并提供稳定的行驶性能和舒适的乘坐体验。
合理的底盘设计不仅能使汽车更加安全可靠,还能提升操控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本文将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工艺优化等方面探讨汽车底盘设计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
一、结构设计1.1 载荷传递能力汽车底盘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承载车身和其上的荷载。
因此,在底盘结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底盘的刚度和强度。
通过合理的构造和布置加强筋、支撑件及抗扭杆等,可以增加底盘的承载能力,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 空气动力学优化底盘结构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也有影响。
通过合理的气流引导设计和底部平整的底盘盖板设计,不仅可以减小空气阻力,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还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
二、材料选择2.1 强度与轻量化底盘结构的材料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强度和重量的因素。
高强度且轻质的材料如高强度钢、铝合金和复合材料等常被选用。
这些材料可以提供足够的强度,同时减轻整车的自重,改善悬挂系统的响应性,提高行驶平稳性。
2.2 耐腐蚀性和可维修性由于底盘处于汽车的底部,经常接触到道路上的水和腐蚀性物质。
因此,在材料选择时,必须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和可维修性。
采用防腐蚀涂层或使用耐蚀性高的材料可以延长底盘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修成本。
三、工艺优化3.1 制造工艺底盘的制造工艺对于底盘结构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采用先进的焊接技术、冲压技术和组装技术可以提高底盘的制造精度、强度和可靠性。
3.2 耐久性和安全性底盘在长期使用中经受了多种外力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耐久性和安全性是底盘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
通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模拟和试验,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底盘结构,确保底盘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总结:汽车底盘设计是汽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工艺优化都对底盘的安全性、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有着直接影响。
汽车底盘结构设计技术的创新提升整车刚性

汽车底盘结构设计技术的创新提升整车刚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底盘结构设计技术逐渐成为提升汽车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汽车底盘结构设计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整车刚性的方法,并探讨其对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
一、创新的底盘结构设计技术底盘结构设计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选择与优化设计: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和优化设计是提升整车刚性的关键。
采用高强度钢材或复合材料可以减轻底盘结构的重量,并增加刚性。
在底盘的重要结构部件上采用适当的材料,可以提高整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结构刚性增强:通过改进底盘结构的布局、加强关键连接部位和优化支撑结构,可以增加底盘的刚性。
例如,采用X型支撑结构或增加车身底部加强筋等方式,可以提高整车的抗扭和抗弯刚度,进而提升悬挂系统的工作效果。
3. 防振减噪设计:底盘结构的创新还包括减少噪音和振动的设计。
通过在悬挂系统和底盘连接部位安装减震器、减振垫等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底盘的振动和噪音,提升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品质。
二、创新底盘结构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创新的底盘结构设计技术对整车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1. 提升车辆操控性:刚性增强的底盘结构可以提高车辆的悬挂系统工作效果,减少车身的倾斜和侧倾,从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
驾驶者可以更加轻松地控制车辆的转向和制动,提高行驶安全性。
2. 增加行驶稳定性:底盘结构创新所带来的提高刚性和减少振动的效果,可以减小车辆在高速行驶或紧急情况下的不稳定性。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汽车更加稳定,降低了翻滚和失控的风险,提高了行驶的安全性。
3. 优化燃油经济性:底盘结构的创新设计可以减轻整车的重量,降低了车辆的阻力,从而降低了燃油消耗。
此外,通过减少振动和噪音,底盘结构创新还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传递效率,提高燃油利用率,优化燃油经济性。
4. 加强安全性能:通过创新的底盘结构设计技术,车辆在碰撞、侧翻等意外情况下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
高强度材料和刚性增强的底盘结构可以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汽车底盘构造与设计

汽车底盘构造与设计汽车底盘是指承载汽车各个组件的结构,其设计和构造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操控性以及行驶安全。
本文将介绍汽车底盘的构造与设计原则,并探讨一些优化的方法。
1. 汽车底盘的主要构成部分汽车底盘由车架、悬挂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组成。
车架是底盘的主要骨架,承受车身和其他重要组件的重量,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悬挂系统用于支撑和缓冲车身,常见的悬挂形式包括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
传动系统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通常包括传动轴、差速器和齿轮传动装置。
制动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制动,常见的制动装置有盘式刹车和鼓式刹车。
2. 汽车底盘的设计原则(1)强度与刚度:底盘的设计应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车身和其他重要组件的荷载。
通过选用高强度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底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升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2)重量与节能:底盘的设计应力求轻量化,以降低汽车的整体重量。
轻量化设计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加速性能,并减少尾气排放。
对于轻量化设计,可以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如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
(3)空气动力学优化:底盘的设计应考虑空气动力学因素,降低空气阻力,提高行驶稳定性。
通过优化底盘的形状和布局,可以减少空气阻力,降低气动噪音,并提高车辆的高速稳定性。
(4)人机工程学:底盘的设计应考虑驾驶员的人机工程学需求,以提升驾驶舒适性和操控性。
座椅调节、操作件的布局和排布等因素都应充分考虑驾驶员的使用习惯和体验。
3. 底盘优化设计方法(1)拓扑优化设计:采用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找到底盘结构中的关键部位,通过改变材料的分布方式和结构形式,实现减重和提高强度的目标。
(2)仿生设计:借鉴自然界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仿生设计,可以得到更加轻量化和高效的底盘结构。
例如,类似骨骼结构的设计可以实现强度和刚度的最佳平衡。
(3)优化悬挂系统:通过优化悬挂系统的结构,可以提升汽车的悬挂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采用电子悬挂系统、主动悬挂系统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悬挂系统的自适应和主动调节。
汽车底盘悬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汽车底盘悬架结构设计要点分析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底盘悬架结构的设计也成为汽车工程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底盘悬架是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汽车底盘悬架结构设计的要点进行详细分析。
1. 悬架结构的类型要点分析的第一步就是悬架结构的类型。
常见的悬架结构包括双叉臂式、麦弗逊式、复合式、多连杆式等。
每种类型的悬架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车型和用途来选择合适的悬架结构。
双叉臂式悬架适合高性能及大功率车型,麦弗逊式悬架适合一般家用车,复合式悬架适合跨界车型,多连杆式悬架适合豪华车型。
在选择悬架结构类型时,需要考虑到车辆的整体性能需求、成本、制造难易度以及可维修性等因素。
2. 悬架构件的材料悬架构件的材料是影响悬架结构性能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材料有钢材、铝合金、碳纤维等。
钢材强度高、价格低,是汽车悬架结构最常用的材料。
但随着汽车轻量化、节能化及安全性要求的提高,铝合金和碳纤维等新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悬架结构中。
这些新材料在提高整车轻量化的同时还能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减少燃油消耗。
在选择悬架材料时,需考虑到材料的强度、刚度、耐久性以及成本等因素。
3. 悬架减震器的选型悬架减震器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关键部件,其选型直接影响到车辆的驾驶品质。
常见的悬架减震器包括气压式、液压式、电子控制式等。
不同类型的减震器具有不同的减震特性,如气压式减震器可以根据路况和行驶速度自动调整减震力,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电子控制式减震器可以根据驾驶者的驾驶习惯和路况实时调整减震力,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在选型时需要考虑到车辆的用途和价格。
4. 悬架系统的调校悬架系统的调校是悬架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悬架系统的调校包括悬架几何参数的设计和悬架部件的强度设计。
悬架几何参数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如悬架几何参数的合理设计可以改善车辆的操控性和降低车辆的侧倾,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汽车底盘设计浅谈

汽车底盘设计浅谈汽车底盘是指车辆的骨架结构,承载车身重量以及承受引擎、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的力量,同时也具有支撑和保护整车的功能。
下面简单谈谈汽车底盘设计的一些重要方面。
在汽车底盘设计中,结构强度和刚度是关键考虑因素之一。
底盘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稳定并承受来自道路、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的力量。
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底盘的强度和刚度,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底盘的轻量化设计也是现代汽车底盘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轻量化不仅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还可以减少底盘的重量,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高强度材料、结构优化和减少组件数量等手段都可以实现底盘的轻量化设计。
底盘的悬挂系统设计也是底盘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悬挂系统能够连接车体和车轮,起到减震、保持车辆稳定以及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的作用。
合理的悬挂系统设计需要考虑车辆在不同道路条件下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并能够适应不同的行驶环境和道路状况。
底盘的布局设计也需要考虑其他系统的要求,引擎和传动系统的安装位置、燃油箱和排气系统的布局等。
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减少车身振动和噪音,提高乘坐和驾驶的舒适度。
底盘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也是成功底盘设计的关键因素。
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可以提高底盘的质量和性能,并确保底盘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合理的工艺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汽车底盘设计应该注重结构强度和刚度、轻量化、悬挂系统设计、布局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的考虑。
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汽车底盘的性能和质量,为车辆的行驶安全和乘坐舒适性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侧向力转向
=转向系弹性引起的附加转角 δa = (Dx + ξk Fy ) / Cs =导向系弹性引起的附加转向 =独立纵臂与斜单臂后悬架的侧向力转向倾向 =侧向力导致轮胎侧倾 Fy2 Fy1
Dx ξk
δ = δn + δa
F
Fy
y
Fz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斜置单臂
ρ XZ ρ YZ ρ YZ
后视
ρ XZ
U
x
侧视(等 效)
俯视
Ux
俯视(等 效)
ρ YZ
Uy
Uy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5. 车身纵倾
θ
x
& M & .e x x = C θ x Mge
x
(非独立悬架)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多杆悬架━满足多种要求
PxZ PYZ
━ 虚拟主肖:上两杆与下两杆交点 尽量接近车轮中心面 虚拟主肖 ━ 纵向瞬心与横向瞬心 位置可以任意选择 ━ 可以满足 Fx , F y 引起的 弹性转向要求
Mg
中性面
Mg
Nh
NZ
K1
车身位移
Mθ θ = Cθ
N
K2
a2
Z = N z / ∑ ki
其中:
a1
λ
M θ = Mg .e + mg .θe
2 Cθ = K1a1 + K2b2 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2.车轮外倾与轮胎侧倾特性
=外倾原因:"传统",间隙,弹性,路拱 =外倾因载荷,制动与跳动而改变 =轮胎侧倾特性:侧向力与反回正力矩
§3.前束与轮胎侧偏特性
=前束原因:平衡外倾 =载荷变化与车轮跳动时前束的变化 =干涉转向 =干涉转向的合理值 =滚动阻力要求适当增大前束,制动 时车轮前张( ρ > 0 )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4.主销后倾与纵偏距
= 主销拖距 = 高速回正原理
V2 Fy = G1 = G1 g Rg ay
Bs
Be
lBenz—600前悬架
━ 上下跳动时主肖后倾角 都会增大 ━ 具有明显的"抗点头角" ━ 可安排所需要的侧倾力 矩中心高度
λ1
αk
(前轮与车身纵 向的相对瞬心)
p YZ1
p XZ 2
p YZ 2 p YZ 2 p YZ1
p XZ1 p XZ
PYZ 1 P YZ 2
λ2
λ2
λ1
p XZ1 p XZ 2 ρ 2
ρ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l"半独立"纵单臂后悬架 ━ 侧倾时横梁中点是一个"不 动点",因此可看成一种"斜 置单臂"却只有一个铰点 ━ 横梁前移"臂长"增大,移至 铰点处 轮轴线 独纵单臂.移至 臂长为半轮距
§6. 其它导向机构 ━
等效纵臂概念
Ux
P xZ
PxZ
U
x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7. 钣簧的导向作用
h=
ey
r 2
3 ρ= L 4
N l侧向反力作用线取决于吊耳,卷耳的刚性与弧高 l一般在卷耳平均高度点与第一片中点之间,更靠 近卷耳高度 l纵向等效单臂,由车轮接地点运动学确定.
N
Mg Mg
ey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弹簧力的确定
ü 三种力相平衡 ü 弹簧力必等于惯性力与导向力 的总和 ü对于等效系统确定了导向力 就等于确定了弹簧力 ü确定了弹簧力就等于确定了 车身倾角
Mg
& & X & & Y
与
时,轮荷应叠加
& & =当 Y 增大时 e y 大的轴,轮荷转移加剧,会导致侧偏角急
剧增大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三,侧倾转向
§1.非独立悬架的侧 倾转向
=钣簧的侧倾转向 =非独立悬架纵向单臂 =非独立四连杆悬架 ━ 求轮心轨迹和
P X2
PZ2
Mg
Mg
PX2
PZ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2.侧向轮荷转移
=侧向轮荷转移的主要组成(
& & X=0
时)
━ 弹簧力转移(静不定问题 弹簧力转移取决于弹簧刚度分配,由弹簧变形计算) ━ 导向力转移(由作用在力矩中心处的侧向力计算) ━ 高速时要计算空气力的作用 =在同时存在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PYZ λY 1 λY2
二,轮荷转移分析
§1. 纵向轴荷转移
l在坡道上的轴荷转移 l在驱动与制动时的轴荷 转移 l为何不能用侧向分析 法? — 不对称
PX1 PZ1
PX1
PZ1
α
k2 λ k1 + k 2
中性面
ex
N2 N1 X2 Z1
N1 N
X2 Z2 N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大侧倾角下力矩中心的变化
Mg
N2 N N1 c
ey
S1 Z1
S2 N2 N1 Z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ρ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五,纵向力转向
=制动时的板簧卷曲
造成制动转向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多杆随动转向后悬架
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
悬架与相关技术
郭 孔 辉 2003 年 2 月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
悬架与相关技术
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 二,轮荷转移 三,侧倾转向 四,侧向力转向 五,纵向力转向 六,车轮定位 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一,悬架的运动学
§1. 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
"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 的垂向运动(Jacking effect) 非独悬架的R.C. 纵倾是否也有"摆动中心"?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2. 车身稳态位移的一般分析
车身受有三种力(达朗贝尔概念) 1. 重心处的重力与惯性力 2. 导向杆系的导向力 3. 弹性元件的弹簧力
M g
N1
Mg Mg
ey
Mg
P1
N2
N P2
δk
六,车轮位
§1 .车轮定位参数
车轮前束 车轮外倾 主销后倾 主销内倾 主销纵偏距 主销侧偏距 toe
Dkx
Fy
γ
βk
Dky
γ
αk
βk
D kx
ξ
k
ρ
Fyγ
(外向) γ (外张)
D xy
M zγ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S2
ey 0
h1
c1
c2
h2
a
λ
b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3.侧倾性能小结
θy l 取决于 Cθy 与 e y & & y & M &e y 0 y θ = l y ∑ C θ y Mge
y0
l C θy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l侧倾轴的倾角
━ 前低后高是因为前面是双横臂后面非独立 ━ 驱动桥的侧倾中心不可太高(影响转弯时的驱动 力)
θ
C1
r
C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8. 结构比较与案例分析
l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特点
━ 侧倾力矩中心的高度: 多数非独立悬架和横单臂 独立悬架都较高, 其它独 立悬架(双横臂, 纵单臂, 纵双臂等)较低 ━ 有效弹簧距, 独立悬架的 有效弹簧距等于轮距, 非 独立悬架 B e 通常较小,特 殊布置可以不同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 随动转向后悬架 — 逆向弹性转向 =桑塔那的后悬架 =富康的随动转向后悬架
Fy
Fy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五,纵向力转向
=刹车转舵问题:ρ太大 =盘式制动的优点 =纵向力引起车轮侧倾 =ABS引起的转向扰动 =DYC引起的转向扰动 =多杆悬架 =制动时的板簧卷曲 ρ<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