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四部分 第十八章 第三节 中国的区域地理差异

4.城市 图中的h 长春 ,i 太原 。 5.交通 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 京沪 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 路干线是 京广 线。 6.工业
辽中南工业基地 两大工业基地京津唐 工业基地
返回
二、南方地区
返回
1.地形区 图中的a 南岭 (山脉),b 武夷山 (山脉)。 2.河流 图中的c 汉 江,d 澜沧 江。
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
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 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东西高,中
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 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 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 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 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返回
(
)
返回
[答题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由题干材料可获取以下信息:
(1)该河谷海拔3 000多米。
(2)谷地种植以农作物为青稞和油菜。 (3)该地区的山坡寸草不生。
返回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第(1)题,由该河谷中生长着绿油油的青稞和油菜以 及海拔较高可知该河谷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上;此时是7月
3.不同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发展条 2.香港特别行政区、 件。(重点) 澳门特别行政区、 4.不同尺度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 台湾省 (难点)
返回
返回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一线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①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
的分界线;③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④
特征,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最突出的自
中国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2、问题和解决措施:⑴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⑵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中国的地理特点与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的地理特点与区域发展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特点和广大地域区域的国家。
因此,地理因素对中国的区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了各地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一、地理特点1. 地形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高山、平原、盆地、丘陵和河流构成。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这些山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2. 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主要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中国南部气候温暖潮湿,适宜农业、渔业和热带植物生长。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畜牧业和小麦种植。
3. 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等大河流域。
这些河流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和灌溉资源,对农业和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和金属矿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差异较大,这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区域发展差异1. 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
这一地区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海港条件,以及丰富的外商投资。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和服务业发达。
2. 中部内陆地区中国中部内陆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一地区受限于地形和交通条件,发展相对困难。
然而,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尤其是农业产值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3. 西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较慢。
这一地区地势高,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4. 北部和南部地区中国北部地区以农业为主,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发展相对较慢。
南部地区气候温暖,农业和渔业发达,经济发展较快。
总之,中国的地理特点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差异,以及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各地之间的发展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

地形地貌
以平原、丘陵和低山 为主,包括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等。
植被与土壤
主要为森林、草地和 水稻土,植被茂盛,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特点
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 气候干燥,温差大。
植被与土壤
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劳动力 成本较低。
劣势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较低, 人才缺乏。
03
各经济地带的特色产业
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特色产业
总结词
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服务业
详细描述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基础,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 聚集地。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 东部沿海地区也是我国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02
气候特点
高原气候显著,气温低,降水少,日 照充足。
01
03
地形地貌
以高原、山地和高原湖泊为主,包括 青藏高原、川西高原等。
自然资源
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和矿产资源, 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基地之一。
05
04
植被与土壤
主要为高山草甸和寒漠,植被稀疏, 土壤贫瘠。
02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主要为荒漠、草原和盐碱地, 植被稀疏,土壤贫瘠。
范围
中国西北部地区,包括新疆、 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等省 份的西北部。
地形地貌
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包 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面积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同时也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这些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表现明显。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进行区域合作,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差异以及相关的区域合作举措。
一、地理区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广大,拥有多个地理区域。
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 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享有较好的交通和资源条件。
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因为交通便利和资源集中而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
2. 内陆地区中国的内陆地区相对落后,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和相对较低的资源水平,内陆地区的发展不及沿海地区。
3. 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主要归因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缺乏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的限制。
二、区域合作举措为解决区域差异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合作举措,以促进各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举措: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该战略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投资和扶持外商直接投资。
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 自由贸易区中国设立了多个自由贸易区,以吸引外资、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更便捷的贸易程序、更开放的市场准入,帮助不同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3. 经济合作区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旨在促进各地区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个经济合作区,以整合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区域差异

项目 人类 活动
东部季风区
人类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广泛 而深刻,自然 面貌发生了巨 大变化,是我 国最主要的农 耕区
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
人类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较小, 水是农业发展 的决定因素, 以绿洲农业和 畜牧业为主
青藏高寒区
人类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 微弱,原始 自然状态保 存得比较完 整。以畜牧 业为主。人 口密度很小
山地、 丘陵
低山丘 陵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
贫瘠 红壤
热带 常绿雨 砖红
林
壤
一年两熟
到三熟 (水田)
一年 三熟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地区 分界 地形 气候带 河流
东部
贺兰山,相 当于200mm
宽广平坦 的高原
温带、半 干旱区
多内 流河
西部
降水量等值 线
山地、盆 温带、暖温 地相间 带干旱区
季节 性河
东部 地带
中西 部地 带
优势
问题
发展方向
工业基础雄厚, 能源、原 培养和输送人材,提供信
地位最高;农业 材料不足; 息成为金融贸易和海洋开
发达;交通便利; 北方水资 发基地;发展第三产业和
经济国际化程度 源短缺; 集约化的生产;改造传统
较高;科技文化 汛期防洪; 工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
水平高;城市密 环境污染 业,使产品向高、精、尖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 大兴安岭以西,北起昆仑山—阿
内蒙古高原以 昆仑山—阿尔 尔金山—祁连山,
南,青藏高原 金山—祁连山 南抵喜马拉雅山,
中国的区域差异yi

3.植被: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4.垂直分异:
较低河谷→耕作业
东南→西北
高山带→放牧牦牛、绵羊(高山灌丛、草甸)
课件制作 康同杰 二00四年八月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5.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人类对自然界的 影响广泛而深刻, 天然植被已不复 存在。是我国主 要的农耕区。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人类活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人类影响小,水是农 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有水——绿洲;无 水——荒漠草原;利 用不合理——荒漠化 发展
100~400毫 米,气温日 较、年较差 大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3.植被 和土壤
东部季风区 森林为主,过渡 为草原,人工树 种、品种较多, 土壤在森林作用 下淋溶作用较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大部分为荒漠,一 荒漠、草原、高山草 部分位草原,土壤 甸、灌木丛,森林少, 有机质含量低,可 动植物稀少,土壤贫 溶性盐分含量高, 瘠 生物种类少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山地、丘陵、盆地
4500 ℃ ~ 7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阔叶林 红壤,肥力较低 水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植被
土壤 作物 问题
长江水源利用、山地开发、红壤改良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专题十三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

专题十三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地理差异显著(一)自然地理差异1.自然环境差异的3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
(1)纬度位置:自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2)海陆位置: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3)地形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①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②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二)人文地理差异1.农业:东耕西牧(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南稻北麦2.经济:东强西弱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一)划分依据及名称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二)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限及主导因素1.界限①: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1)大致沿着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分布(西北地区:400mm以下;北方地区:400mm-800mm)(2)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3)主要界限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4)确定界限①的主导因素:降水(或夏季风)(西北地区典型气候特征:干旱)2.界限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1)大致沿着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分布(2)大致沿着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南方地区:800mm以上;北方地区:400mm-800mm)(3)大致沿着我国1月0℃等温线东段分布(南方地区:冬季0℃以上;北方地区:冬季0℃以下)(4)南方地区典型气候特征:湿热(5)确定界限②的主导因素:气温+降水(气候)3.界限③:青藏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1)大致沿着我国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分布(2)确定界限③的主导因素:地形地势或海拔,青藏地区典型气候特征:高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多属干旱或高寒区,海拔 较高,对农业发展不利
距海较远,长期处 于比较闭塞的状态
产业结构 二、三产业均在35%以上,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乡
社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 镇企业不发达,水平低
会 民族心理 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观念较封闭,
经
危机感与紧迫感较强
比较安于现状
济 历史基础 近代工业起源地,
三大自然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比较
地图册P172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
省区数目 面 积% 人 口% 资源状况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12
9
10
16
27
57
43பைடு நூலகம்1
34.4
22.5
能源、矿 能源、矿 能源、矿 产缺乏 产丰富 产丰富
1.区域空间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邻 区相关位置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地形、气候、水文、植 被、土壤、自然资源 3.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 构、空间分布、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地域 文化、旅游资源 4.区域地理特征的归纳和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共性特征; 比较不同区域差异性特征 5.区域开发利用与发展评价:区域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少
东部和中部的人口比重大于面积比重 西部相反.
2、划分依据:
3、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经济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距
东部地带
高 快
中部地带
变大
西部地带
低 慢
影响因素
东部地带
中部和西部地带
自 气候地貌 气候适宜,地势低平,
然
利于开发利用
因 素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 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
工业起步迟,
因
现代工业集中
规模极小
素 开放政策 沿海起步早,接受海外先进 1992年以后才较大
技术、资金和管理方式早 规模起步
区域地理的考查内容:
(where) (when)某一区域 (what) 区域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why)
分析原因 回归原理 发现 区域问题
(how) 解决措施
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内容
四、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三大自然区
400mm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青藏高寒区
3000m等高线
中国水系
比 较 农 业 活 动 差 异
三大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区域地理》P137)
三大自然区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三大自然区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自然区 比较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社会经 济地理 特征差 异
耕作业为主,水 畜牧业为主, 产业丰富,交通 灌溉农业区, 便利,人口众多,交通不便,信 城市集中,经济 息闭塞,经济 发展水平高。 落后。
畜牧业为主, 河谷农业,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经济落后。
水源为本区发 气温低、高 展的制约因素,寒、空气稀 土地荒漠化和 薄为本区的 盐碱化突出。 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