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
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
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学校数学第八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1你们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经受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2、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习得举例验证的方法,感悟符号思想,培育实事求是的品质。
3、使同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的爱好和信念,初步形成立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同学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受观看、试验、猜想、计算、验证等过过程,进展合情推理力量。
能立思索,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程目标,关注核心概念的落实。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同学把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同学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又有助于培育同学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阅历。
还有助于培育同学合理选择算法的力量,进展思维的敏捷性。
我认为这样支配,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同学的阅历,通过对比引导同学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进展归纳推理力量和符号意识。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熟悉。
从阅历上来看,同学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肯定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计算阅历,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了理性的熟悉,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
从认知水平来看,四班级同学的抽象思维有了肯定的进展,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就有肯定的难度。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具体实例,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为之后学习加法的简便运算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主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用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正确的区分两个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问: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最远骑到什么地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出示教材17页情景图。
李叔叔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 km,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1、探索加法交换律承接第一环节,由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看看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和与加数相同,只有加数的位置不同)。
引导学生用等号来连接这两个算式,40+56=56+40 ,并让学生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
教师适时提示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并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改变的只是加数的位置。
最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课件出示例题2的情景图。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之后让学生把两个式子合并成一个等式88+104+96=88+(104+96)并提问:“你还能写出像这个样子的等式吗”学生充分举例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并用合适的方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加法运算定律优质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学生列式,师板书(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示准备题:(1)27+73(2)37+5873+27 58+37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投影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同桌互说学生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恭城二小刘艳梅列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加法运算定律》,所选用的教材是责任教导课程尺度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联合律.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如许教为思绪,从教材剖析,教法剖析,学法办法剖析,教授教养进程剖析.板书设计剖析.教授教养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解释.一.说教材教材剖析:本节课的进修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熟习.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授教养中,教材对加法联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经由过程100以内加法中消失小括号的进修,对加法联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熟习.这些都是进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联合律的基本.本册教材的安插是先教授教养交换律,再教授教养联合律;先教授教养运算律的寄义,再教授教养运算律的应用.如许安插有三个利益:起首是由易到难,便于教授教养.交换律的内容比联合律简略,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熟习比联合律丰硕,先教授教养比较轻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摸索的兴致.其次是能进步教授教养效力.交换律的教授教养办法和进修活动可以迁徙到联合律,迁徙能促进学生自动进修.再次是相符熟习纪律.先懂得运算律的寄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盘算轻便,表现了发明纪律是为了控制和应用纪律.学情剖析: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归纳综合具有必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经由过程第一学段的进修,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纪律已经有所懂得,这是搞好本单元教授教养的有利前提.在此基本上,本单元的教授教养应侧重帮忙学生把这些零碎的感性熟习上升为理性熟习.新课标指出,教授教养目的应包含常识与技巧目的,进程与办法目的,情绪与立场目的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的又应是慎密接洽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常识与技巧的进程同时是学会进修.形成准确价值不雅的进程.是以,在教授教养中应以常识与技巧为主线,渗入渗出情绪立场价值不雅,并把前面两者充分表如今进程与办法中.所有我肯定本节课的教授教养目的为:1.常识技巧目的:应用学生熟习的情境引入教授教养内容,使学生懂得并控制加法运算定律,并能用字母来暗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联合律.2.进程办法目的:经由过程学生的自立不雅察.比较.剖析.归纳,合作交换等进修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3.情绪.立场.价值不雅目的:经由过程学生积极介入纪律的摸索,发明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的兴致和信念,造就自力思虑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授教养重点:使学生懂得并控制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来暗示加法运算定律.教授教养难点:使学生阅历摸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进程,发明并归纳综合出运算定律.教具预备:课件二.说教法现代教授教养理论以为,在教授教养进程中,学生是进修的主体,教师是进修的组织者.引诱者,教授教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为动身点.依据这一教授教养理念,联合本节课的内容特色和学生的年纪特点,本节课我采取情境教授教养法.质疑启示法以及讲练联合的教授教养办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常识的“比来成长区”设置问题,建议学生自动介入教授教养实践活动,以自力思虑和互相交换的情势,发明.剖析息争决问题.三.学法剖析在学法的指点上,我让学生经由过程不雅察发明法.剖析评论辩论法.归纳综合总结法等进修办法去不雅察.猜测.摸索.交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常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增大教授教养容量,进步教授教养效力.四.说教授教养程序新课标指出,数学教授教养进程是教师引诱学生进行进修活动的进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进程,是师生配合成长的进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授教养,本节课我重要安插以下教授教养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致;二.自动介入,摸索新知;三.分层演习,巩固进步;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五.拓展延长,领会用途.(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致1.经由过程谈话天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进修念头,调动学生的进修积极性,设计如下:在我们班里,有若干同窗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观光呢!2.出示主题图.引诱学生不雅察主题图,并依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若干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若干千米?【设计意图】从切近学生的生涯情境动身,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造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造就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自动介入,摸索新知1.摸索加法交换律(1).不雅察发明让学生在演习本上列式解答依据主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2).验证纪律a.组织学生不雅察这个等式的特色,然后本身照样子仿写等式.b.应用本身写出的等式,再次不雅察.比较有何雷同点和不合点,从而初步感知个中的纪律.(3).归纳综合纪律a.用本身的说话表述纪律b.用字母暗示加法交换律(4)应用纪律采取对口令的情势2.摸索加法联合律(1).不雅察发明课件出示开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口头列式.并勉励用不合办法盘算出成果.在对盘算进程和成果加以不雅察.(2)猜测探讨猜测每组算式的成果会如何,在盘算验证猜测(13+45)+2513+(45+25) 125+(75+36) (125+75)+36(3)归纳综合纪律不雅察3组算式,你发明了什么?小组交换后,集体反馈,并用字母暗示加法联合律.(四)应用纪律用加法联合律填空【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慎密环绕并应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诱学生本身去发明纪律,并学会用字母暗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教师是教授教养的组织者和引诱者,而不但仅是解题指点者.现代数学教授教养论指出,教授教养必须在学生自立摸索,经验归纳的基本上获得,教授教养中必须展示思维的进程性,在这里,经由过程不雅察剖析.猜磨练证.小组交换等活动,引诱学生归纳.揭示纪律.经由过程前面的进修,学生已根本掌控了本节课所要进修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查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三).分层演习,巩固进步我设计了小组赛.男女反抗赛.挑衅赛.小我赛等演习情势.【设计意图】演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力图表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合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合成长的教授教养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授教养,内化常识.既领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温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以下三个问题中拔取本身感想最深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换1.今天我们发明了哪些数学纪律?2.在发明这些纪律的进程中你用到或学到了什么数学办法?3.你以为这些纪律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应用时要留意什么?【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结归纳不该该仅仅是常识的简略枚举,而应当是优化认知构造,完美常识系统的一种有效手腕,为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感化,从进修的常识.办法.体验是谁人方面进行归纳,设计三个问题,力图表现新课标所建议的教师主导感化和学生主体感化完美联合,使学生在本身的整顿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五).拓展延长,领会用途必做题 246+578+(154+322选做题999+998+997+996+1004+1003+1002+1001【设计意图】以功课的巩固性和成长性为动身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常识的一个延长.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授教养,巩固进步,让学生逼真感触感染的所学定律的用途.以上教授教养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刻,充分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换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经由过程动脑思虑.层层递进,对常识的懂得慢慢深刻,使教室效益达到最佳状况.五.板书设计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如许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点学生不雅察和抽象归纳综合;二是板书设计和教授教养思绪协调同一,能简明凸起地呈现本课常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加法运算定律40+56=56+40 a+b=b+a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地位,和不变.(88+104)+96=88+(104+96)(a+b)+c=a+(b+c)加法联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六.教授教养反思本节课的新常识在以前的数学进修中都有响应的认知基本,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常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刻熟习本来学过的常识和办法.教授教养时,充分应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慢慢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授教养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纪律数学源于生涯,生涯处处稀有学,用学生身边工作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进修积极性,在学生交换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为下面的探讨呈现素材.2.在例举中验证纪律教授教养充分让学生自立活动,纪律发明的进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忙了学生积聚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硕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基本上,构建了简略的数学模子,从用符号暗示纪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暗示纪律,使学生领会到符号的简练性,从而成长了学生的符号感.加法联合律个摸索进程与“交换律”类似,独一不合的是因为学生已有了摸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整撒手,稍加点拨便于引诱学生完成摸索进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联合律的内涵接洽,应用学生已有常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进修,迁徙类推到加法联合律的进修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诱下,慢慢从不雅察——感知——懂得,充分相符学生的认知纪律.这里重要经由过程学生评论辩论.交换.报告请示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立的空间.因为“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归纳综合,比较抽象,学生其实不轻易懂得和控制,是以多引诱学生自力发明,思虑.解答,有利于学生归纳综合出响应的运算律.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习的现实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经由过程不雅察.比较和剖析,找到现实问题不合解法之间的配合特色,初步感触感染运算纪律.然后让学生依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剖析.比较,发明纪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暗示动身明的纪律,抽象.归纳综合出运算律.本节课的教授教养,应当说学生阅历了摸索.发明.反思的进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联合律有了充分的熟习和本身的懂得.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色,固然在教授教养中让学生进行了不雅察和描写,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路比较,致使一部分学生在应用时消失隐约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必定的时光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差别,加深学生的理性熟习,促进学生思维灵巧性的成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的运算定律》。
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其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而分配律则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逆向思维能力和算术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教学难点为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法与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探究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自主发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3.练习巩固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举例、应用等环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3.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情境创设等方式,导入新课——加法的运算定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的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教学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这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索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我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样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探索加法交换律我让学生观察刚才列出的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接着,我让学生举例验证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
通过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规律的方法。
2.探索加法结合律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接着,我让学生举例验证加法结合律的正确性。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5篇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5篇加法结合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5658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为以后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二、说教法与学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三、说教学程序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xx 二小xx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法运算定律》,所选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 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
例如:通过100 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是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所有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课件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质疑启发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分析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法、分析讨论法、概括总结法等学习方法去观察、猜想、探索、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五、拓展延伸,体会用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通过谈话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1)xx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xx 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1、探索加法交换律(1)、观察发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根据主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验证规律a、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b、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3)、概括规律a、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b、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4)运用规律采用对口令的形式2、探索加法结合律(1)、观察发现课件出示开始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口头列式。
并鼓励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结果。
在对计算过程和结果加以观察。
(2)猜想探究猜想每组算式的结果会怎样,在计算验证猜想(13+45)+2513+(45+25)125+(75+36)(125+75)+36(3)概括规律观察 3 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并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四)运用规律用加法结合律填空【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揭示规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我设计了小组赛、男女对抗赛、挑战赛、个人赛等练习形式。
【设计意图】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力求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以下三个问题中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2、在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中你用到或学到了什么数学方法?3、你觉得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运用时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设计三个问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体会用处必做题246+578+( 154+322选做题999+998+997+996+1004+1003+1002+1001【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让学生真切感受的所学定律的用处。
以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板书设计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加法运算定律40+56=56+40a+b=b+a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88+104)+96=88+(104+96)(a+b)+c=a+(b+c)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教学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
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加法结合律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
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