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原则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公式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材料,而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则是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性能的关键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之间的比例关系。
准确计算混凝土配合比对于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至关重要。
一、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基本原理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基于两个主要原则:一是满足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二是满足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要求。
设计强度要求是根据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确定的。
在计算配合比时,需要根据设计强度等级,通过一定的公式和方法,确定水泥、砂、石等材料的用量,以保证混凝土在规定的龄期内能够达到设计强度。
施工和易性要求则涉及到混凝土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等方面。
良好的施工和易性能够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易于振捣密实,不发生离析和泌水现象,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主要参数1、水灰比(W/C)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比值。
它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施工和易性可能会变差;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但施工和易性会变好。
在计算配合比时,需要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等因素,通过经验公式或试验确定合适的水灰比。
2、砂率(βs)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比。
砂率的大小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骨料的空隙率。
合适的砂率能够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同时也能保证骨料之间的填充密实,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砂率的确定通常需要根据骨料的品种、粒径、级配以及混凝土的水灰比等因素,通过试验或经验数据来确定。
3、单位用水量(mwo)单位用水量是指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它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
在确定单位用水量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骨料的最大粒径和品种、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等因素。
一般来说,坍落度越大,单位用水量越多;骨料粒径越大,单位用水量越少。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定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以满足结构设计、施工和环境要求,并符合经济原则的过程。
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55-2000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的和易性、工程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和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指要节约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是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有绝对体积法和重量法(假定表观密度法)。
绝对体积法假定刚浇捣完毕的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等于其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及混凝土拌合物中所含少量空气体积之和。
重量法假设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一定值,混凝土拌合物各组成材料的单位用量之和即为其表观密度。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包括: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环境要求、确定水灰比、确定单位用水量、确定砂率、计算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检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Design Basic n:1.___。
n management level。
dur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concrete。
raw material varieties and their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ncrete parts。
structural n ns。
___.2.Initial ___:1) ___ (fcu,0)fcu,0 = fcu,k + 1.645σcu,k___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formula (55-2000):Where fcu,0 ___ (MPa)。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标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
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则是混凝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旨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标准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配合比设计的目的、原则、方法、流程等,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点和技巧。
二、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混凝土中水泥、骨料、粉煤灰、矿渣粉、掺合料等各种原材料的比例和用量,以达到在规定条件下混凝土性能要求的目的。
具体而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密实性、稳定性和施工性等基本性能指标。
2. 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和场合,确定混凝土的制备方式和施工工艺,以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3. 在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原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品质。
4.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可靠性,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三、配合比设计的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2. 根据原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并确定其适当的配合比例和用量。
3. 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水泥、骨料、掺合料不均匀等问题。
4. 在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混凝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确保混凝土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四、配合比设计的方法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实验法、理论计算法和经验法等。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通过实验室试验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
其基本流程为:首先确定混凝土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指标;然后根据骨料、水泥、矿渣粉等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质,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试验;最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配置计划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混凝土配合比配置计划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混凝土配合比配置计划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混凝土配合比配置计划(大纲)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1.1材料选择1.2配合比设计目标1.3配合比设计依据二、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及要求2.1水泥2.2砂2.3石子2.4掺合料2.5外加剂三、混凝土配合比计算3.1计算方法3.2计算步骤3.3配合比优化四、混凝土试配及调整4.1试配目的4.2试配过程4.3调整方法五、混凝土配合比确认及验证5.1确认标准5.2验证方法5.3验证结果分析六、混凝土配合比应用及质量控制6.1应用要求6.2生产过程控制6.3质量检测七、混凝土配合比优化与调整7.1优化目标7.2调整依据7.3实施方法八、混凝土配合比配置计划总结与建议8.1工作总结8.2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8.3后续工作建议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在混凝土配合比配置计划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的详细内容:1.1 材料选择材料选择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首要步骤。
选择合适的材料能够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水泥:选择强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符合设计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 骨料:选择级配合理、质地坚硬、粒径适宜的碎石或砾石。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计算一、引言混凝土作为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配合比设计与计算是混凝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还可以控制混凝土的成本和施工难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计算的相关内容,包括配合比设计的原则、计算方法、配合比调整等方面。
二、配合比设计的原则1.强度原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首要考虑的是混凝土的强度需求。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包括28天抗压强度、28天抗拉强度、28天抗弯强度等。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并根据该等级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2.工作性原则混凝土的工作性是指混凝土的流动性、可塑性、坍落度等指标。
在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施工要求和混凝土的使用环境,确定混凝土的工作性指标,并通过配合比设计来实现。
3.耐久性原则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抗冻融、抗渗透、耐化学侵蚀等指标。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具体使用环境和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满足耐久性要求。
4.成本原则混凝土的成本是指混凝土材料的采购成本、混凝土生产成本、施工成本等。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要求,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三、配合比设计的计算方法1.配合比计算基础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基础包括水泥用量、水用量、骨料用量、粉煤灰用量、矿渣粉用量、掺合料用量等。
2.配合比计算方法(1)确定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与水泥的重量比。
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越好,但工作性会有所下降。
确定水灰比的方法一般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作性要求,参考相应的混凝土配合比表来确定。
(2)确定骨料配合比骨料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的重量比。
骨料的种类、粒径、含水率等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混凝土配合比原则

混凝土配合比原则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砂子、石子等各种材料的比例关系。
正确的配合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配合比的原则1. 强度原则: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根据强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水泥、砂子和石子的配合比。
一般来说,强度等级越高,水泥用量越大,砂子和石子的粒径也要相应调整。
2. 工作性原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包括流动性、坍落度、可塑性等。
根据具体施工方式和工艺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指标。
通常情况下,较流动性的混凝土适用于模板拆除困难的场合,较塑性的混凝土适用于需要细致施工的场合。
3. 耐久性原则:根据混凝土的使用环境和耐久性要求,确定混凝土的抗渗和抗冻性能。
在配合比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如减水剂、增粘剂、防水剂等,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4.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比例和使用适量的外加剂来实现经济性。
二、配合比的注意事项1. 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质量比。
水灰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水灰比过低则会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
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作性要求,确定合理的水灰比。
2. 砂石比:砂石比是指混凝土中砂子和石子的质量比。
砂石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砂石比过低则会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
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作性要求,确定合理的砂石比。
3. 砂子和石子的粒径:砂子和石子的粒径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砂子的粒径应均匀,石子的粒径应满足一定的分布范围。
过大或过小的砂石粒径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4. 外加剂的使用:根据混凝土的使用环境和要求,可以添加适量的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增粘剂、防水剂等。
5.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在施工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原则

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原则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拌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工程中,正确地进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原则1. 拌合料的选用混凝土的拌合料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和水。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细骨料和粗骨料是混凝土的骨料,水是混凝土拌合料的调节剂。
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需要根据混凝土的使用条件、力学性能要求和材料可获得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拌合料。
2. 水灰比的确定水灰比是混凝土拌合料中水泥用量与水用量之比。
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品质。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越好,但是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成本也会相应地降低。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水灰比。
3. 骨料配合比的确定骨料配合比是指粗骨料与细骨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骨料配合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
一般来说,粗骨料的用量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是其工作性能会相应地降低。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骨料配合比。
4. 拌和时间和拌合方式的确定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和拌合方式对混凝土的性能和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拌合时间应该控制在2~3分钟。
拌合方式可以采用机械搅拌或人工搅拌,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施工条件和拌合料的性质等因素来决定。
5. 配合比的调整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后,还需要进行试配,对配合比进行调整和改进。
试配时,需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等方面的要求,逐步调整拌合料的用量和配合比,最终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三、结论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地进行混凝土拌合料配合比设计,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品质,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中确定三个参数的原则是:在满足混凝 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的 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 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 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 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 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 准。
ρc,c= C十W十S十G 再用初步配合比进行试拌混凝土,测得其表观密度
实测值(ρc,t),然后按下式得出校正系数δ,即
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计算值的2%时,则上述得出的初步配合比即可确定为 混凝土的正式配合比设计值。若二者之差超过2%时, 则须将初步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得值, 即为最终定出的混凝土正式配合比设计值,通常也称实 验室配合比。
②当采用体积法(绝对体积法)时,应按下式 计算:
m c 0 m g 0 m so m w 0 0 . 01 1
c
g
s
w
s
m so
100
m s0 m g 0
%
式中
ρ c — — 水 泥 密 度 ( k g / m 3 ), 可 取 2 9 0 0 ~ 3 1 0 0 k g / m 3 。 ρ g — — 粗 骨 料 的 表 观 密 度 ( k g / m 3 );
100 %
式中
m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 m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m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m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βs——砂率(%); m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 其值可取 2400~2450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原则鉴于当前混凝土组分和原材料的变化,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但是本人的观点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不必制定规范的,重要的是掌握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的原则,至于具体步骤,应当相信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满足具体的工程各项要求的配合比,不同人所作结果有所不同是很正常的,西方国家提出“performancebasedspecification”的概念是符合混凝土材料特点,符合客观规律的。
1混凝土组成材料、配合比要素与混凝土性质的关系当前混凝土的特点是普遍掺入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
混凝土中水、水泥、砂、石四种原材料中增加了矿物掺合料,因此传统的配合比三要素——水灰比、浆骨比、砂石比,就成为水胶比、浆骨比、砂石比和矿物掺合料用量等四要素。
配合比中需要求出的未知数由传统的4个变成5个。
最后由各材料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紧密堆积的原理,用绝对体积法计算出各材料用量。
不考虑外加剂占据混凝土的体积,则各组成材料的关系和性质及其作用和影响可用图1来描述。
图1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关系和性质及其作用和影响由图1可看出,混凝土配合比四要素都影响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性能,当决定混凝土强度和密实性的水胶比确定之后,所有要素都影响拌合物施工性能。
施工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最后的和最关键的环节,则考虑浆体浓度的因素、按拌合物的施工性能选择拌合物的砂石比与浆骨比,就是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的主要因素。
其中浆骨比是保证硬化前后混凝土性能的核心因素。
无论是改变水胶比,还是矿物掺合料用量,调整配合比时应使用等浆体体积法,以保持浆骨比不变。
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可占到全世界的一半,质量却相对落后。
例如,全世界只有我国使用“假定容重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也只有我国使用绝干基的砂石生产混凝土,造成我国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困难。
2当前我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1存在问题2.1.1假定容重法“假定密度法”本来是在绝对体积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混凝土配合比的原理是按照1m3混凝土拌合物由各原材料紧密堆积而成,即1m3混凝土体积等于各原材料绝对密实体积之和(即不计各原材料内部孔隙)。
过去水泥、砂石的表观密度变化不大,所配制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变化也不大,因此为了简化试配,对水灰比为0.5左右的混凝土假定表观密度为2400kg/m3,对高强混凝土假定表观密度为2450kg/m3,试拌后实测差别不大。
但是如今普遍使用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例如粉煤灰表观密度为1.90~2.40g/cm3,磨细矿渣表观密度约为2.60g/cm3,与水泥表观密度的3.0g/cm3左右相比相差就大了,按上述假定的表观密度计算,则体积都会大于1m3,掺合料越多,大得越多。
因此从根本上,还是应当使用绝对体积法。
当然,正如任何方法都有一定的假设,绝对体积法的假设是忽略水泥水化所减少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但是,混凝土在新拌状态时,这部分水相对于混凝土的总体积来说是很少的。
为了弥补这部分忽略水的体积,建议用绝对体积法计算时,不必计入搅拌式挟入的孔隙体积。
2.1.2等水胶比法掺矿物掺合料后的水胶比与未掺矿物掺合料时的水灰比值相同,即简单等量取代。
因矿物掺合料密度小,使浆体体积变大,即浆骨比增大,例如,假定普通水泥密度为 3.0g/cm3,粉煤灰密度为2.2g/cm3,当以粉煤灰简单取代30%的水泥时,浆体体积就会增加37L。
水泥加水硬化后的体积收缩是混凝土的特性之一,加入骨料制成混凝土后,由于骨料的温度变形系数比硬化水泥浆体的温度变形系数小一半多,则对混凝土起稳定体积的作用。
浆骨比越小,硬化混凝土收缩值越小;浆骨比增大势必会对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有影响。
此外,因粉煤灰反应速率和反应率低,混凝土早期浆体水灰比增大。
例如假定有一原水灰比为0.57的混凝土,如果用粉煤灰简单取代30%的水泥,水胶比仍为0.57,忽略粉煤灰表面吸附水,则早期水灰比就会增大到0.81,同时混凝土强度肯定下降;为了保持混凝土强度不变,将水胶比降至0.5,则早期水灰比仍有0.71。
这样大的水灰比就会造成早期较大的孔隙率。
因此,掺粉煤灰时,不能采用不变的等水胶比,必须降低水胶比才能发挥粉煤灰的作用。
2.1.3掺用粉煤灰的超量取代法由于对矿物掺合料的不了解,混凝土的设计与工程质量管理人员限制矿物掺合料的掺量,于是有关配合比的规范中提出粉煤灰的“超量取代法”,即,在能被接受的掺量范围取代水泥,另多掺一部分取代砂子。
这只是一种计算而已,在数量上“代砂”,实际上因为细度量级的差别在功能上粉煤灰并不是砂,不可能“代砂”,仍然是胶凝材料,却因为“超量”而变相增加浆体含量、减小水胶比,但是,在形式上,并未公开实际的粉煤灰掺量和实际的水胶比,在客观上起了遮人耳目的作用。
水胶比是混凝土配合比的三要素之一,在原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效拌合水与包括水泥在内的全部粉细料的比值,即水胶比。
即使掺入传统意义上的惰性材料如磨细石英砂等石粉,超量取代法不能用的原因,还在于对水胶比界定的混乱。
例如有的搅拌站在胶凝材料中不计入超量取代的部分,声称掺粉煤灰前后的水灰比不变。
已有实例表明,这种做法使得工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从所报的配合比上分析原因。
有人认为掺粉煤灰后的混凝土抗裂性改善不明显,浆骨比增大是其原因之一。
建议今后不要再采用这种实际上增加浆骨比的计算方法。
2.1.4等水灰比法基于某些人对水泥认识的局限性,把水泥厂生产的混合材水泥叫做水泥,而在搅拌站生产混凝土时掺的矿物掺合料不算在水泥中,简单地保持水灰比不变,减小用水量,降低水胶比,希望以此保证混凝土强度不变,但是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水胶比将过大,实际强度会超过期望值。
以粉煤灰为例,如果掺入粉煤灰后仍保持水灰比不变,则需降低水胶比。
粉煤灰掺量越大,水胶比需降低越多。
例如,假定所用水泥密度为3.1g/cm3,原始(FA掺量为0)水灰比为0.50,当密度为2.4g/cm3的粉煤灰掺量为30%时,使水灰比不变的水胶比应为0.40,依此类推,粉煤灰掺量为40%时,水胶比应为0.30。
这是忽略了粉煤灰表面吸附水而计算出来的。
实际上由于粉煤灰表面对水的吸附,自由水并不像计算的那样大,则所需水胶比可以更大些。
同时,这种方法的粉煤灰掺量是按等质量取代水泥掺入的,总胶凝材料质量不变,但因粉煤灰密度比水泥的小,粉煤灰掺量越大,总胶凝材料体积越大,水胶比降得太低时,会影响拌合物的施工性,就需要增加用水量(同时按水胶比增加胶凝材料用量),不仅会增加试配工作量,还会因浆骨比增大而影响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2.1.5对骨料颗粒级配与粒形要求的忽略骨料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主要稳定体积。
即使采石场生产的石子经过严格的级配,销售时经过装料、运输中的颠簸和卸料,再加上生产混凝土时的投料,就会大小颗粒分离而重新分布,失去级配。
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配制混凝土所用的石子都采用两级配或三级配。
例如德国,还在混凝土试配时就将砂石一起连续地级配。
我国目前市场供应的石子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也由于大多数生产者的无知,无视砂石标准。
号称连续级配,实际上小于10mm的颗粒极少,几乎没有。
而且由于我国砂石标准中对针、片状尺寸颗粒限定要求过宽(实际上是迁就落后),使石子的粒形很差。
已故我国老专家蔡正咏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说过:我国混凝土质量不如西方国家的,原因就是石子质量太差。
但是那时我国石子随机取样的松堆空隙率一般都在40%~42%,而理想粒形和级配的石子空隙是约38%。
现在,我国市售石子空隙率已达45%以上,甚至超过50%!这就使我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用水量比西方国家混凝土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约多用20%。
已经有一些搅拌站或工程采用了两级配的石子,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可减少约20%。
然而,因对砂石质量的无奈,目前绝大多数混凝土的生产不对骨料提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规范和砂石标准也基本上是迁就落后的现状,造成混凝土无法保证应有的质量。
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产品的品质都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的,符合顾客的要求才能卖得出去。
现在没有合格砂石的供应,其根源就是买的人对砂石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典型的是过去在制定砂石应用标准时,在所规定的级配要求表格之下居然会说明:如级配不合格,实验证明不影响施工,也可使用。
(那么还有必要定标准吗?只要无限制地增加水泥浆体含量就能做到啊!)2.2建议(1)鉴于当前混凝土组分的变化,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的假定密度法不再适用,建议改用绝对体积法。
(2)以单粒级石子进行两级配或三级配,生产时分级投料,可得到满足施工要求的最小浆体总量,有利于工程的经济性和耐久性。
(3)当矿物掺合料掺量改变时,应当使用等浆体体积法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以保持混凝土的稳定性。
3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则按具体工程提供的《混凝土技术要求》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1)注重骨料级配和粒形,按最大松堆密度法优化级配骨料,但级配后空隙率应不大于42%;(2)按最小浆骨比(即最小用水量或胶凝材料总量)原则,尽量减小浆骨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最小胶凝材料总量的原则确定浆骨(体积)比,按选定的浆骨比得到1m3混凝土拌合物浆体体积和骨料体积;计算骨料体积所使用的密度应当是饱和面干状态下所测定的;(3)按施工性要求选择砂石比,按《混凝土性能技术要求》中的混凝土目标性能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和水胶比;(4)分别按绝对体积法用浆体体积计算胶凝材料总量和用水量;用骨料体积计算砂、石用量。
调整水胶比时,保持浆体体积不变。
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用高效减水剂掺量调整拌合物的施工性;(5)由于水泥接触水时就开始水化,拌合物的实际密实体积略小于各材料密度之和,则当未掺入引气剂时,搅拌时挟入空气可按约1%计。
4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步骤的方案之一4.1确认目标确认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混凝土技术要求》提出的设计目标、条件及各项指标和参数:混凝土结构构件类型、保护层最小厚度、所处环境、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指标(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胶凝材料最小和最大用量、施工季节、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如果有要求)、骨料最大粒径、拌合物坍落度、一小时坍落度最大损失(如果有)。
4.2根据上述条件选择原材料4.3确认原材料条件(1)水泥:品种、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已含矿物掺合料品种及含量、水化热、氯离子含量、细度、凝结时间;(2)石子:品种、饱和面状态的表观密度、松堆密度、石子最大粒径、级配的比例和级配后的空隙率;(3)砂子:筛除5mm以上颗粒后的细度模数、5mm以上颗粒含量、饱和面状态的表观密度、自然堆积密度、空隙率、来源;(4)矿物掺合料:品种、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细度;(5)外加剂:品种、浓度(对液体)、其它相关指标(如减水剂的减水率、引气剂的引气量、碱含量、氯离子含量、钾钠含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