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硫化氢废气生物处理所利用的微生物(精)

合集下载

废气治理中硫化氢净化技术分析

废气治理中硫化氢净化技术分析

废气治理中硫化氢净化技术分析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对人身健康、自然环境均有极大危害。

为了降低硫化氢废气的危害,必须加强对废气中硫化氢的净化与治理。

在此种情况下,国家颁布了有关硫化氢排放量的政策法规:于车间、室内工作场所的空气流动中,硫化氢废气的浓度不可高于10mg/m3;于居民区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空气中的硫化氢废气浓度不可高于0.O1 mg/m3;于油品炼厂的大气流动中,硫化氢废气浓度范围为10 mg/m3至20mg mg/m3;煤气厂硫化氢废气浓度不可高于20mg/m3。

鉴于硫化氢的严重危害,近年关于治理硫化氢废气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主要包括:化学治理法、物理治理法以及生物治理法。

1化学法治理废气中硫化氢1.1氧化铁法氧化铁法属于一种高效的脱硫方法,具有消耗低、操作简便、效果好等优点,其常用脱硫剂为Fe(OH)3,加入水、石灰石等即可发挥效用。

由于氧化铁法具有很强的脱硫性能,故常被用于化工厂的硫化氢废气治理中。

1.2复合锌脱硫法氧化锌虽具有较强的脱硫性能,但其再生能力极弱,在硫化反应中,易被还原成锌,且高温下容易气化。

为了提升氧化锌的脱硫性能,后开发了铁酸锌等复合脱硫剂。

运用复合锌脱硫剂对硫化氢废气进行治理,不仅反应迅速,且脱硫效率高。

1.3碳酸钠法碳酸钠是一种碱性溶液,可产生弱酸性化学反应作用,能够吸收、净化酸性气体,PH值变化不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运用碳酸钠溶液对硫化氢废气进行治理,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但由于其在化学反应中消耗性大,故吸收效率较低。

1.4氨水法氨水与硫化氢产生化学反应后,可生成硫氢化铵或硫化铵。

如单用氨水脱硫,性能较低,且无法回收硫磺。

但在氨水中添入催化剂后,可使硫化氢、硫氢化铵氧化形成元素硫。

氨水法脱硫效率并不高,通常为70%至80%。

2物理法治理废气中硫化氢2.1物理吸收法加压水洗属于一种传统的物理吸收法,因硫化氢遇水溶解度比较低,故不常用加压水洗法。

随着物理吸收溶剂的产生与应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物理吸收法。

硫化氢气体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总结

硫化氢气体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总结

硫化氢气体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总结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毒有害气体,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为了减少硫化氢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多工业企业采用微生物净化技术进行治理。

硫化氢气体污染物微生物净化的主要方法包括:厌氧氧化法、硫氧化法、硝化还原法、生物膜法、微生物发酵法等。

厌氧氧化法是通过利用厌氧微生物将硫化氢气体转化为硫酸盐等物质,以达到净化效果。

硫氧化法则是利用细菌将硫化氢气体在氧气存在下氧化为硫酸盐等物质,使硫化氢气体得到净化。

硝化还原法则是利用特定细菌将硫化氢气体氧化为硫酸盐等物质,再通过还原作用将其转化为硫化氢等物质。

生物膜法则是将硫化氢气体通过生物膜进行过滤,在膜上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硫化氢气体转化为硫酸盐等物质,进行净化。

微生物发酵法则是通过细菌发酵将硫化氢气体转化为硫醇等物质,达到净化目的。

在应用微生物净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合适的菌种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生物膜的维护等等,以确保净化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废气处理中生物法的原理

废气处理中生物法的原理

废气处理中生物法的原理废气处理中的生物法是指利用生物体代谢活动来降解和转化废气中的有害气体成分,以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生物法处理废气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特性,通过生物转化、吸附和副产物转化等过程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法废气处理的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吸附、生物脱除和生物降解三个过程。

1. 生物吸附:利用微生物细胞表面的菌体或菌丝结构,对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分子进行吸附。

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附着物来吸附废气中的污染物,使其分子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上,从而实现对有害气体的去除。

生物吸附主要适用于有机废气中的低浓度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质。

2. 生物脱除:利用微生物细胞内特异的酶系统,对废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转化和脱除。

通过微生物体内的酶系统,将废气中的有害气体经过代谢转化为无害物质,并释放为代谢产物或溶解于细胞内外,从而达到废气净化的目的。

生物脱除主要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气、硫化氢、氨气等。

3. 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废气中的有机物分子分解为无害物质。

通过微生物体内酶的作用,有机物分子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例如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害物质可以释放到废气中或通过生物体代谢排出。

生物降解适用于含有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废气治理。

生物法废气处理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废气收集、生物反应器、废气处理和废气排放四个主要环节。

首先,废气收集是指通过管道、风机等设备将废气从生产源处收集起来,集中到废气处理系统中。

废气收集主要是为了提高废气处理系统对废气的利用率,确保废气处理效果。

然后,废气进入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生物转化和净化。

生物反应器一般分为厌氧反应器和好氧反应器两种。

厌氧反应器适用于处理含有硫化氢、氨气等有机废气,而好氧反应器适用于处理含有甲醛、苯、甲苯等有机废气。

接下来,经过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废气,进入废气处理设备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主要包括废气的分离、过滤、清洗和脱湿等步骤,以进一步降低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确保废气净化的效果。

生物法净化含硫恶臭气体

生物法净化含硫恶臭气体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恶臭污染物(odor pollutants):指一切刺激 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 气体物质。属于感觉公害的范畴。
恶臭气体从其组成可分为五类:1) 含硫的化 合物,如H2S、硫醇类、硫醚类;2) 含氮的 化合物,如胺类、酰胺、吲哚类;3) 卤素及 衍生物,如氯气、卤代烃;4) 烃类,如烷烃、 烯烃、炔烃、芳香烃;5) 含氧的有机物,如 醇、酚、醛、酮、有机酸等。其中无机物有 H2S、NH3等,绝大多数恶臭气体为有机物质。
在脱臭过程中,因空压机抽吸尾气,所以菌种以好氧 菌属较多,并且在反应中不断产生H2SO4,使溶液pH值 下降,(因液体是循环使用的)最终将以适宜在酸性 条件下生长的氧化硫硫杆菌(T.thiooxidans)(最 适pH=2.0~3.5、pH=1-1.5仍可生长)居多;同时, H2S不足时,新型硫杆菌和中间型硫杆菌占多数;而 当填料积累硫粒过多时,硫磺细菌将氧化硫粒为H2SO4, 从而获得能量。
(5)可与废水处理一并进行。
2 微生物法脱除H2S的原理
2.1 生物法脱除H2S反应的机理探讨 2.2 用于生物降解H2S的微生物 2.3 无机硫的氧化及其途径
2.1 生物法脱除H2S反应的机理探讨
生物降解H2S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H2S气体与水接触,溶于水,由气相转移至液相, 此阶段反应遵循亨利定律。
3.2 填料的选择
填料作为微生物的附着物,在整体处理系统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它的总表面积越大,即生 物可附着的面积越大,微生物的数量就越多,生物反 应器的去除效率就越高。同时,填料还要有相当的空 隙度,空隙度越高,在同体积的反应器中,当处理量 一定时,实际停留时间越长,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系数 越高。另外,高空隙对防止滤池堵塞、防止产生短流 均有好处,又有利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气体与喷洒 水量既能通畅流动,又能充分接触。因此,填料的粒 径与强度均要适宜,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生物滴滤塔处理硫化氢废气

生物滴滤塔处理硫化氢废气

[摘要] 采用生物滴滤塔去除废气中的H2S。研究了进气量及进气浓度对H2S去除率的影响,同时对生物滴滤塔 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营养液喷淋量为6 L/h、进气量为0.8 m3/h左右、进气H2S 质量浓度在0~70 mg/m3之内随机变化时,生物滴滤塔对H2S的去除率能稳定达到90%以上。此时生物滴滤塔的最 高负荷为5 400 mg/(m3·h)。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出H2S去除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菌为硫杆菌。
生物滴滤塔:由高度1 m、直径90 mm、分为 3层的有机玻璃管制成,每层均装有厚度为150 mm 的火山岩填料,填料层间有150 mm的间隔。H2S 气体经过气体混合室与空气混合至一定浓度后再 进入生物滴滤塔反应。生物滴滤塔实验装置示意 见图1。
WU Jianhua1,QIU Xinxin1,LIU Feng1,2,QU Jiongjiong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2. 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Municipal Sewage Resource Utilization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污水厂数量 也随之增多。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站等各个工 艺流程都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其中曝气池、格 栅间和污泥浓缩池等产生的臭气尤为严重[1]。恶臭 物质种类有很多,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 不仅引起嗅觉上的不适,而且对人体呼吸、内分泌、 神经系统也有较大危害,并可能伴随致癌风险[2-3]。 H2S是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广泛存在于 化工生产过程中,即使在低浓度时对人体危害也很 大[4]。处理恶臭气体常用的方法有吸收法、吸附 法、催化燃烧法、氧化法、中和法和生物法等[5]。 其中,生物法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6], 可将恶臭气体中的硫类成分转化成元素硫或硫酸根 离子[7],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超详细)

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超详细)

生物法处理废气废气的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把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分解转化成少或甚至无害物质。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几乎所有无机的和有机的污染物都能转化。

生物处理不需要再生和其他高级处理过程,与其他净化法相比,具有设备简单、能耗低、安全可靠、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不能回收利用污染物质。

1.2.3.1基本原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活动。

废气中生物处理正是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这一特点,把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以及细胞物质等。

1.2.3.2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过程由于微生物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转化的过程在气相中难以进行,所以废气中气态污染物首先要经气相转移到液相或固体表面的液膜中的传质过程,然后污染物才在液相或固体表面被微生物吸附降解。

按照Ottengraf提出的生物膜理论,生物法净化处理工业废气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图1-1)。

1)废气中的污染物首先同水接触并溶解于水中(由气膜扩散进入液膜);2)溶解于液膜中的污染物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获并吸收;3)微生物将污染物转化为生物量、新陈代谢副产品或者C02、水等;4)生化反应产物002从生物膜表面脱附并反扩散进入气相本体,而1120则被保持在生物膜内。

气态污染物的生物处理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过程的强化和工程控制,其过程的速率取决于:①气相向液固相的传质速率(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反应器的结构等因素有关);②能起降解作用的活性生物质量;③生物降解速率(与污染物的种类、生物生长环境条件、控制作用有关)。

表1-1列出了各种气态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效果。

填料固液混合层图1-1生物法净化工业废气的传质降解模型表1-1微生物对各种气态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效果1.2.3.3废气生物处理的微生物按照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用于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微生物有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

利用生物脱臭技术处理硫化氢及氨气的技术研究

利用生物脱臭技术处理硫化氢及氨气的技术研究

利用生物脱臭技术处理硫化氢及氨气的技术研究摘要:硫化氢和氨气已经成为污染环境的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恶臭气体物质,针对其来源及危害,采用生物脱臭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恶臭物质,使之氧化为最终产物而达到无臭化、无害化。

关键词:硫化氢氨气生物脱臭1、概述随着全球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严重地危害了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

地球上存在的200多万种化合物中,五分之一具有气味,约有1万种为重要的恶臭物质。

在这些物质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最为普遍的是硫化氢和氨气,并且二者通常都相伴相随。

2、硫化氢和氨气的危害及来源2.1 危害硫化氢(H2S)为无色气体,具有腐蛋的恶臭味,能溶解于水。

硫化氢在大气中不稳定,能逐渐氧化成单质硫、硫酸盐等含硫化合物,水蒸汽和阳光会促进这种氧化作用。

人对硫化氢的嗅觉最低值约是0.00143mg/m3。

氨气(NH3)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易溶于水,呈强碱性。

氨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它通常是某些废气中的一种成份。

有资料表明,长期接触低浓度氨、硫化氢的作业工人更易患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和眼疾。

即使氨与硫化氢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由于两者的联合作用,毒性也会增强。

它们轻者使人不快,重者对人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危害,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判断力和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发生。

目前许多国家环境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硫化氢、氨气等恶臭气体的最高浓度。

在我国,居民区大气中硫化氢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是0.01mg/m3;车间工作地点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10mg/m3;氨的一级厂界标准值是1.0mg/m3。

2.2 主要来源大量的硫化氢和氨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出来,如在养殖场、肉食品加工厂等生产运行过程中,天然的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分解,不断地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恶臭物质;而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冶金、造纸、炼焦和医药、农业等行业,各种天然材料或化工合成的产品在加工、生产或储存、运输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正常排放或意外事故,也都可能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恶臭物质。

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的探讨

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的探讨

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的探讨作者:陈月珠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H2S废气的处理工艺已经得到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H2S气体净化的工作效率,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早期使用的物理法和化学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发展需求,无法达到快速处理H2S气体的目的。

本文就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具体处理工艺等进行介绍,对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为高浓度H2S废气处理提供更多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物法;高浓度;H2S废气;去除率现代发展中,H2S作为一种对人体和环境有很大危害的有毒气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运用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使H2S气体的处理工艺得到简化,是未来H2S处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概述在自然界中,硫元素是重要元素之一,与生物体的构成有着密切联系,一般硫的转化主要是在微生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下进行的。

由于,能够氧化硫化物的微生物种类非常多,经过相关研究和分析发现,运用光合硫氧化菌和化能无机营养硫氧化菌,对H2S废气进行处理,具有较强净化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发展中,生物法处理高浓度H2S废气的机理是由荷兰学者提出的,一般经过如下三个处理流程:一是,将H2S废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者固液态;二是,运用浓度差液态或者固液态中的H2S废气扩散到生物膜内,让相应的微生物吸附和吸收;三是,在微生物的体内,H2S气体会被当做营养物质和能源进行分解、利用,最终以污染物的形式被排除。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生物法处理H2S废气的现场中,试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工业放大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可靠依据,从而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H2S 废气的处理工作效率,使生态环境得到一定保护。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规模为18m3/h的中试装置,对某制药厂污水站H2S浓度为239~892mg/m3的废气进行现场处理,并对生物滤床和生物滴滤床两种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当气体空床停留的时间为二十八秒时,两种方法可以几乎完全去除H2S气体,并且整个处理过程运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硫化氢废气生物处理所利用的微生物微生物类群举例特点
绿菌科泥生绿菌厌氧光合细菌,在CO2存在时H2S氧化为元素硫,但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着色菌科着色菌厌氧光合细菌,在CO2存在时H2S氧化为元素硫,但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黄单胞菌属黄单胞菌易养菌,使H2S转变为聚硫化氢,可去除甲硫醇、二甲硫醚、二甲二硫醚,但H2S去除率低于硫杆菌
好氧硫杆菌
产硫硫杆菌
硫氧化硫杆菌
铁氧化硫杆菌
好氧化能自养菌,营养要求简单,可生长在生物膜上处理H2S
和CS2。

产硫硫杆菌还能去除MT、DMS、DMDS,硫氧化硫
杆菌还可去除乙硫醇、乙硫醚、硫和噻吩等
厌氧硫杆菌脱氮硫杆菌
厌氧的化能自养菌,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处理时分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S2O32-被脱硫弧菌转化为H2S,第二阶段在脱氮
硫杆菌作用下氮气逸出同时H2S转化为S2O32-
微生物与臭气的对应关系
紫红红球菌处理苯乙烯
木糖氧化产碱菌处理蒎烯
产脘假丝酵母处理乙醇气体
不动杆菌、A1型恋臭假单胞菌处理甲苯
青霉头孢霉处理烷烃类
硝化细菌处理氨气
产碱杆菌处理脂肪酸
食酚假单胞菌、解酚假单胞菌处理酚类
酵母菌处理烃类假单胞菌属、梭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属、变形菌属处理卤代芳香烃
食酸虫毛单胞菌处理苯胺
梭菌处理发酵工业产生的恶臭废气
施氏假单胞菌处理苯甲酸
酚脱硫杆菌处理苯酚
除臭菌株主要是光合细菌类、醋杆菌类、乳杆菌类、芽孢杆菌类、假单胞菌属、链球菌类、酵母菌、丝状真菌以及放线菌类,共计12个属73个种的微生物。

对象物质 + 菌
种反应产物
糖 + 酵母(Saccharomyces)---> 酒精 +CO2(酒)
酒精 +O2+ 醋酸菌(Acetobacter)---> 醋酸 +H2O (醋)
糖 + 乳酸菌(Lactobacter)---> 乳酸(泡菜)
蛋白质 + 变形杆菌(Proteus)---> 胺 +NH3(腐臭)
酸 +O2+ 霉菌(Mold)---> 酸消失
脂肪 + 产碱杆菌(Alcaligenes)---> 脂肪酸
表1 几种恶臭物质的嗅阈
名称硫化氢甲硫醇二甲硫醚甲醛三甲胺酚
嗅阈值(ppm) 0.00041 0.0001 0.003 0.41 0.0002 0.047
臭气特征臭鸡蛋味腌罗卜味烂卷心菜臭刺激臭刺激臭药品臭
名称分子量沸点名称分子量沸点
硫化氢34.08 -60.7 甲硫醇48.1 36.20 甲硫醚62.13 37.3 二甲基二硫醚94.20 109.7
甲苯92.14 110.8 甲胺31.06 -6.32 乙二胺60.10 117.0 乙醇46.07 78.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