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法拉第和电流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简短名人故事三篇

简短名人故事三篇

简短名人故事三篇简短名人故事【三篇】【导语】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定会倍懂珍惜,下面是WTT整理分享的简短名人故事,与借鉴,希望你们会喜欢!爱迪生在一八七七年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提出了要搞分电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

这项试验要达到满意的程度。

必须找到一种能燃烧到白热的物质做灯丝,这种灯丝要经住热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时以上的燃烧。

同时用法要简单,能经受日常使用的击碰,价格要低廉,还要使一个灯的明和灭不影响另外任何一个灯的明和灭,保持每个灯的相对独立性为了选择这种做灯。

这在当时是极大胆的设想,需要下极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试验。

丝用的物质,爱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质做试验,失败后又以金属铂与铱高熔点合金做灯丝试验,还做过上质矿石和矿苗共一千六百种不同的试验,结果都失败了。

但这时他和他的助手们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知道白热灯丝必须密封在一个高度真空玻璃球内,而不易溶掉的道理。

这样,他的试验又回到炭质灯丝上来了。

他昼夜不息地用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

有一天,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六千多种。

他的试验笔记簿多达二百多本,共计四万余页,先后经过三年的时间。

他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

每天清早三、四点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

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时。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

但这种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

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象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

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
19世纪,法拉第研究磁场,想出了一个想法:磁场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电流的变化呢?于是他开始了电磁感应实验的探索,最终发现了
电磁感应现象。

首先,法拉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将铁环包围在一根导线旁边。

他发现,当通过这根导线通电时,铁环中会出现一个磁场,但是当导
线上的电流变化时,铁环中也会出现电流。

这意味着磁场和电流之间
存在某种联系。

接着,法拉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实验。

他将一个金属环套在一个
木制的圆形框架上,并放置在连接两个电极的电导线的中心。

当电导
线通电时,金属环中会产生电流,但当导线上的电流改变时,金属环
中也会出现电流。

这实际上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存在。

在这些实验中,法拉第也注意到,电磁感应现象与导线和磁场的
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具体来说,当导线相对于磁场运动时,电磁感应
现象就会发生。

这个原理现在被称为法拉第定律。

事实上,在法拉第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电场和磁场之间
的关系。

例如,欧姆定律已经确定了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而安培
定律则使我们能够了解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但法拉第的贡献在于
他将电场和磁场结合起来,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来制造各种电器,例如发
电机。

通过旋转导线,我们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来产生电流。

这个过程
被称为“机械化电磁感应”。

法拉第的成果不仅开创了新的领域——
电磁学,而且对我们理解电子学、电力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精选6篇)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精选6篇)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精选6篇)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故事,迈克尔·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靠意志和坚持才能实现理想。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简介1.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

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

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

2.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

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

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

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3.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4.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

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

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5.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

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

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6.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

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7.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灵感创意小故事150字

灵感创意小故事150字

数学家的灵感故事1.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爱尔兰数学家威廉·朗万·汉密尔顿在散步经过石桥时突然发明了四元法的事情。

他当时奇妙的想法是他忽然认识到并非整个代数系统都要遵循交换律。

他兴奋得不知所措,当即把这些基本公式刻在了石桥上,据说这块刻有公式的石头一直留存至今。

2.法国数学家彭加勒在科学创造中也得益于灵感和直觉的闪现。

据他自己回忆,一天晚上,他违反常例,偶然喝了咖啡,不能入睡,各种思想一起涌入脑海,互相冲突排挤。

其中有两个想法互相联系起来。

到第二天清晨,他终于弄清有一种福克士函数存在,而且可以由超几何级数推出。

后来他参加了一次地质考察旅行。

一路旅行使他把数学方面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他到达哥当士以后,与别人一起坐公共汽车,就在脚刚踏上汽车踏板的一刹那,一个新的思想倏地涌入他的大脑:福克士函数的定义转换式与非欧几何方面的某种转换式是相同的。

3.“数学王子”高斯解决了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高斯和符号)之后写信给友人说:“最后只是几天以前,成功了(我想说,不是由于我苦苦的探索,而是由于上帝的恩惠),就像是闪电轰击的一刹那,这个谜解开了;我以前的知识,我最后一次尝试的方法以及成功的原因,这三者究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我自己也未能理出头绪来。

”因为有灵感和努力成功的人的小故事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

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200字)5篇

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200字)5篇

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200字)5篇其实,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无论是居里夫人、法拉第还是焦耳,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倾一生的时间,执着而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到了那一领域他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欢迎阅读!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1: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

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

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

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

她就是居里夫人。

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2:法国着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小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无法上学,12岁就成了报童。

他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学习识字。

一年后,他进了一个印刷厂当图书馆装订学徒,这又给了他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他一面装订图书,一面阅读学习。

就这样,他不仅学会了认字,还能看懂越来越多的书籍。

后来,他对自然科学越来越有兴趣,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把爱好集中到电学、力学方面。

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一位顾客,经他介绍,法拉第终于有机会进皇家学院听着名科学家戴维先生的讲座。

法拉第非常仰慕戴维,鼓起勇气给他写了信。

戴维被这个好学和不屈服于逆境的年轻人打动了,决定接收他为助手。

在随后的日子里,法拉第从戴维教授那儿学到了一手精湛的实验技术,还结识了不少当时欧洲着名的科学家。

他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整个科学界,这一定律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3: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

名人尼古拉·特斯拉事迹介绍简短

名人尼古拉·特斯拉事迹介绍简短

名人尼古拉·特斯拉事迹介绍简短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克罗地亚,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尼古拉·特斯拉,希望大家喜欢!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克罗地亚,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成就是1882年,他继爱迪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发明了交流电(AC),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并创立了多相电力传输技术。

他是一个绝世天才,也是一位被世界遗忘的伟人,交流发电机就是他发明的。

1943年1月5日晚间到7日在纽约旅馆孤独的死于心脏衰竭,享年86岁,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现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帮助了他带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物生平早期发展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罗地亚斯米湾村一个塞族家庭,父母都是塞尔维亚人,他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四。

这个村庄位于奥匈帝国(今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利卡省戈斯皮奇附近。

1862年时他的家庭移居到戈斯皮奇。

特斯拉少年时在在克罗地亚的卡尔洛瓦茨上学,并在1875年于奥地利的格拉茨理工大学学习物理学、数学和机械学。

他在大学只上了一年的课,第二年军事边境局撤销,他失去了助学金,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

特斯拉没有毕业。

1877年,特斯拉到布拉格学习了两年,他一边去大学里旁听课程,一边在图书馆学习。

1879年,他试图在马里博尔找一份工作但没有成功,之后返回布拉格继续学业,待到24岁。

1882年秋,特斯拉到爱迪生电话公司巴黎分公司当工程师,并成功设计出第一台感应电机模型。

1884年,他前往美国,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从此留在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优秀9篇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优秀9篇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优秀9篇法拉第的故事篇一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在1791年生于离英国伦敦不远的纽因格顿一个铁匠的家中。

他有九个兄弟姊妹。

由于家境贫穷,法拉弟幼年并没有受到完整的初等教育。

十四岁那一年,法拉弟在一间书店学习书本订装技术。

这份工作中给予了他很多阅读的机会,他尤其喜欢读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书。

此外,他经常去听各种科普题目的报告和演讲。

1812年,学徒期满,年轻的法拉弟决定献身于科学事业。

他终于在皇家学院的化学家戴维身边得到一份工作。

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

他的科学视野也渐渐地开阔了。

1815年,法拉弟陪同戴维教授自欧洲大陆旅行讲学归来后,除了协助戴维进行化学试验之外,自己开始独立从事一些小实验。

他在往后的十年中进行了各方面的实验。

1842年,法拉弟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一年后,他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碳氢化合物──苯。

同年,任皇家实验室主任,不久,又任化学教授,并接替了戴维死后留下的职位。

1831年是法拉弟作出重大发现的一年。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现象的发现奠定了日后电工业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电流的化学作用。

1833年,法拉弟发现了电流化学的两个定律,后来这两个定律就以他的名字来命。

1845年,他经过病愈后又重新置身于研究工作之中,并发现了抗磁性。

1858年,法拉弟离开皇家学院,迁到伦敦附近汉普顿·科尔特的住宅,这所房子为英国女王所赐。

他晚年最大的痛苦是失去记忆力。

虽然他们夫妻没有子女,但他却在幸福的家庭中渡过了自己的一生。

1867年,法拉弟死于汉普顿·科尔特。

在法拉弟连年取得科学成果的日子里,他不断收到各种诱人的建议。

高达十二倍的工资在诱惑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要授予他以贵族封号,皇家学院聘请他为学会主席。

但是法拉弟一概予以谢绝了。

「上帝把骄矜赐给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

他对妻子这样说:「我父亲是个铁匠的助手,兄弟是个手艺人,曾几何时,为了学会读书,我当了书店的学徒。

自学成才的电学大师法拉第-名人故事

自学成才的电学大师法拉第-名人故事

自学成才的电学大师法拉第-名人故事科学能使人高尚而亲切(1791-1867)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是近代科学的开展时期。

这一时期除了天文学和力学之外,许多学科都开始有糸统的开展。

电磁学理论更是异军突起。

在电学研究队伍中,有一位屡建奇功的天才,这就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

报童--学徒--仆人法拉第于1791年出生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村里。

他的父亲是个铁匠,体弱多病,收入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温饱。

但是父亲非常注意对孩子们的教育,要他们勤劳朴实,不要贪图金钱地位,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对法拉第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贫困,法拉第家里无法供他上学,因而法拉第幼年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了两年中小学。

12岁那年,为生计所迫,他上街头当了报童。

第二年又到一个书商兼订书匠的家里当学徒。

订书店里书籍堆积如山,法拉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汲取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强烈地吸引着他。

他努力地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静电起电机,进行简单的化学和物理实验。

他还与青年朋友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常常在一起讨论问习题,交换思想。

重视实践尤其是科学实验的特点,在法拉第一生的科学活动中贯彻始终。

法拉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时机,在哥哥的赞助下,他有幸参加了学者塔特姆领导的青年科学组织--伦敦城哲学会。

通过一些活动,他初步掌握了物理、化学、天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法拉第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一位书店的老主顾,在他的帮助下,法拉第有幸聆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演讲。

他把演讲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并整理清楚,回去和朋友们认真讨论研究。

他还把整理好的演讲记录送给戴维,并且附信,表明自己愿意献身科学事业。

结果他如愿以偿。

22岁上做了戴维的实验助手。

从此,法拉第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

戴维虽然在科学上有许多了不起的奉献,但他说,我对科学最大的奉献是发现了法拉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法拉第和电流的小故事
名人故事:法拉第和电流的小故事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电流存在磁效应。

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

果然,只要导线通过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

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

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

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法。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

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以下为大家提供名人故事:沙漠之狐隆美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胜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
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等候登机时,有两位穿着得体的女士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开始聊起家常。

第一位是个傲慢的加利福尼亚女人,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人。

第二位来自南方,她的言行很有风度。

解决对策:因生理因素带来的学习能力下降,并不影响你随时摄入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可以结合实践经验,使之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相互增长,以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中心,参照个人职业规划的需要,定期参加一些相关的学习培训,保持阅读习惯,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之中,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法拉第10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脚逐渐沉重起来,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他的妻子是出名的泼妇。

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闹起来,他却淡然置之,笑着道:“好大的雷霆啊!”谁知妻子越闹越凶,竟然当着客人的面,将半盆凉水泼到了苏格拉底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