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一、背景介绍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目标、策略和措施的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指导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通过引进优秀人材、加强学术交流、提供科研经费等措施,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
2. 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支持,加强学科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 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增加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三、策略和措施1. 优化学科结构: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调整学科的设置和布局,提高学科的专业化和交叉学科的融合能力。
2. 引进优秀人材: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才俊,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4. 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增加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5. 建设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学术团队,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平台,提高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6.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7.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8.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9. 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合作项目,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是指根据学校或者机构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学科建设规划通常包括学科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策略、资源配置等内容。
一、学科目标学科建设规划的第一步是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
学科目标应该与学校或者机构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量化性。
例如,某高校的学科目标可以是在5年内提升某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使其进入全球前列。
二、发展方向发展方向是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分析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学科的发展方向,以确定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
发展方向可以包括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学科专业的设置方向等。
例如,某学科的发展方向可以是加强与工业界的合作,推动学科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三、发展重点发展重点是学科建设规划中需要明确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分析,确定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发展重点可以包括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点等。
例如,某学科的发展重点可以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
四、发展策略发展策略是学科建设规划中需要明确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分析,确定学科建设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发展策略可以包括学科团队建设策略、学科竞争力提升策略、学科资源整合策略等。
例如,某学科的发展策略可以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秀的学术人材和研究项目。
五、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学科建设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学科的资源需求和资源现状的分析,确定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源,并合理配置这些资源。
资源可以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实验设备资源等。
例如,某学科的资源配置可以是增加研究经费投入,提升实验室设备的水平。
总结:学科建设规划是为了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而制定的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包括学科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策略、资源配置等内容。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涉及多个方面和步骤。
以下是一个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供您参考:1. 明确学科定位与目标:首先,要明确学科的定位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学科的研究方向、特色和优势,以及确定学科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根据学科定位和目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这包括确定学科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包括引进优秀人才、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等。
4. 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制定科研计划,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5.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科的硬件水平。
8. 完善管理制度与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健全学科管理制度和机制,包括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等。
9. 加强评估与反馈:要对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同时,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总之,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通过明确学科定位与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与机制以及加强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一、背景介绍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措施和时间计划,以指导学科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目标设定1. 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科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2. 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团队: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团队。
3. 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促进学科的发展。
4. 加强学科与产业的结合: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入合作,加强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三、主要措施1. 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学科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组织和协调。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和科研设备的投入,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和条件,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
4. 加强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5. 加强学科与产业的合作: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入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时间计划1. 第一年: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科建设的工作机制。
2. 第二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 第三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更新实验室设备,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
4. 第四年:加强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5. 第五年:加强学科与产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预期成果1. 学科论文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得到提高。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引言概述: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升学科实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制定的长期发展计划。
它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要的战略性决策,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学科定位1.1 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建设规划首先需要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包括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等。
1.2 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评估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在学科发展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 人才培养2.1 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培养的层次、培养的方向和培养的数量等。
2.2 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培养出符合学科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2.3 实践环节:学科建设规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习、实验和科研等环节的设置。
3. 科研创新3.1 科研方向:学科建设规划需要确定科研的重点方向和研究内容,以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2 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包括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培养科研骨干和加强学术交流等。
3.3 科研平台建设:学科建设规划应关注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以支持科研创新工作。
4. 学术交流与合作4.1 国内合作:学科建设规划需要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
4.2 国际交流:学科建设规划还应鼓励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4.3 学术会议和期刊:学科建设规划应鼓励学术会议和期刊的举办和发表,促进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传播。
5. 资金投入与保障5.1 资金来源:学科建设规划需要明确资金的来源,包括国家、地方和企业等不同渠道的资助。
5.2 资金分配:学科建设规划还需要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提纲精编
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提纲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94368ab0a5e9856a561260a4.png)
(发展战略)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提纲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提纲(参考)引言主要编写内容∶提纲编写背景、目的、意义和依据等。
一、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一)学科建设的成就1.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编写内容∶师资队伍结构,特别是各研究方向的师资配置结构,导师数量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2.科学技术研究主要编写内容∶1)主要优势的研究方向及各方向的主要成就和成果;2)近年科学研究经费总数、人均导师科研经费数、获各类科技奖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四大索引收录论文数、科技成果推广成就。
3.研究生培养主要编写内容∶98~02年研究生(分硕士、博士、博士后)招生和毕业生数、研究生获奖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状况。
4.本科生教学主要编写内容∶98-02年本科生招生、培养及毕业分配情况;教学质量状况。
5.课程体系设置主要编写内容∶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和课程建设成就的摘要。
6.硬件培养环境主要编写内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状况、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等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编写内容∶师资队伍结构,特别是各研究方向的师资配置结构,导师数量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条件建设主要编写内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
二、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原则(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1.总体目标主要编写内容∶●用15年时间(2001~2015),新建个硕士学位、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个专业硕士学位、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专业点;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
●总体目标规划的论据(分别从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结构与地区布局、研究生生源和毕业生共需状况、学位授予单位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拟拓宽建设增列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研究工作及研究生培养条件等角度进行论证。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2-1-1应用化学专业发展规划(2008-2013)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十一个学科门类中属理学中的化学类。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我系现有条件及滁州市岩盐、大理石、芒硝、石膏、绢云母、凹凸棒粘土、膨润土、花岗岩、钾长石、玄武岩、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业发展迅速的现状。
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发展规划是:一、指导思想[定位]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编号070302)是介于理学化学类的“化学本科专业”(发现新物质、新反应,探讨反应机理,编号070301)和工学中的化工与制药类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将已确定的产品的生产工艺转变为工业大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与控制、所需反应器的设计、工艺设备的优化组合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等,编号081101)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
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如原料选择、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确定、精细化工产品和专用化学品及功能材料开发等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观察、试验和思维加工具有理学特点)为使命。
在完成人才培养、国家和省(部)级单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同时,积极为滁州等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不断扩大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影响和作用。
[思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化学、化工、材料”学科群建设为龙头,“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依托,“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高分子化学、精细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剖析、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化学分析”等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滁州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院教[2006]29号)。
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打造应用化学“教学、科研、服务”三团队;3-5年内,将其建设成为院内一流、省内同属高校中有一定知名度和特色的省级重点专业。
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计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科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学校需要制定一份合理可行的学科建设发展计划,以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计划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方面,学校需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的学科建设计划才能更好地实施。
首先,学校应设立具体的学科发展目标,如提升学科竞赛成绩、培养学科特色等。
其次,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提高学科师资力量、更新教学设备等。
第二方面,学校需要关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教育质量的要求。
学校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也要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只有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第三方面,学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意识。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不断选拔优秀教师、激励优秀教师等方式激发教师积极性。
第四方面,学校需加强学科建设的合作与交流。
学科建设是一个相互协作、相互借鉴的过程。
学校应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互相交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搭建平台和组织交流活动,学校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势,对自身的学科建设进行改进和提升。
第五方面,学校需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制度。
学科建设需要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有效进行。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学科建设的责任和权力,落实相关的评估和考核机制,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第六方面,学校应注重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源泉,实践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探索,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建设目的和意义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
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学科概况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
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 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O0 GC98O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 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
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 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项。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
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 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12个,创建“含有活性氢大分子 量有机化合物衍生化萃取-气相色谱”等分析方法 22项。
1、 现有基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0名;省、市优秀专家名;省百千层次人才名;省高校学科带头人 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1名;省级教学名师在学术刊物发表200篇发表论文共205篇名。
在学术会议 发表5 篇SCI 、El 、1STP收录35篇2004.1至2008.12科 学 研 究2004.1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发表论文2.3 篇/年•人出版学术专著共2部 获省部级奖 共 项 科研成果转让 共6项获国家级奖 共 项 获得发明专利 共项出版译著共部获高校人文社科奖共 项 科研成果被采用共6项获其他科研奖 共4项 直接经济效益2850万元支配科研经费合计83.4 万元(不含配套),平均每年20.85万元2008.12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 8.34 万元/年•人2004.1至2008.12承担科研项 目共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项省(部)级项目3项承担的横向课题8项厅(市)级 项目17项2008.12工作 条件积合计4000 M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5.7 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108种2004.1 2008.12投资仪器设备费合 计747.6万元用于购置本学科图书经 费合计63.8万元用于改善本学科点工作条件的 其他投入合计311.1 万元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35 台(件)仪器设备值 合计450 万元拥有专业实验室面22、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点在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1)功能材料以与环境化学物质(如气体)之间作用所引起的电阻改变来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敏感材料探索为主的功能材料研究始于1997年。
经过10 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粉料合成手段、气敏元件制备工艺设备、电化学分析仪和电池循环系统及部分表征等设备,并有校级“功能材料研究所”依托。
先后负责主持此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 项,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半导体杂志、仪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独撰或第一作者论文60 余篇,其中被SCI、ISTP、Ei 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20 余篇。
在新型气体敏感材料探索、制备方法、导电性能和气敏效应及高性能锂电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相当水准。
、冯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葛秀涛教授。
成员有吴刚副教授(博士)剑副教授(博士后)、李永红高级实验师、郑建东讲师(博士)、任兰正博士、章守权讲师(博士在读)、冯建华讲师(硕士)、侯金松讲师(硕士)。
2)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应用注重实验室研究与工程化研究及与工业化生产的紧密结合。
近20 年来,先后完成“紫外线吸收剂UV-320的研制。
1995年吉化集团公司鉴定, 1996 年吉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的工艺研究(小试)。
1996.12 年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的工艺研究(中试),1998.12 年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3000吨/ 年连续法合成叔十二碳硫醇技术转让项目于2005 年开车成功;乙烯装置阻聚剂COPEXIT-00啲研制,98.10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技术鉴定;丁腈橡胶生产中单体丙烯腈回收用消泡剂的研制,2000.12 年吉林省教育厅技术鉴定;从酒精杂醇油中提取异戊醇的工艺研究,1991.12 通过吉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合成甘氨酸新工艺的研究,1993.6 通过吉林省教育厅技术鉴定;三聚甲醛精制新工艺的开发研究,1990.5 投入工业化应用,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横向委托项目;芳烃抽余油合成环己烷的工艺研究,1989.5.27 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鉴定;丁醇馏分回收工业酒精的工艺研究,1991.7 投入工业化生产,横向委托项目。
合成吡啶酸铬的工艺研究,2002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代码为02C26212200036);合成吡啶酸铬的工艺研究,2001.11.20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鉴定;以农副产品糠粕为原料提取植酸的工艺研究,1990.9 吉林化工学院鉴定;合成净、西草净工艺的改进研究,2005年9 月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鉴定;中草药挥发油提取方法的研究,2005 年省科技厅技术鉴定等。
其中,开发和应用研究的产品,橡胶、塑料助剂和中间体类7 个,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类5 个。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薛连海教授。
成员有葛秀涛教授、吴刚副教授(博士)、吴霖生副教授、李永红高级实验师、楼鑫博士、侯金松讲师(硕士)、郑建东讲师(博士)、任兰正博士、冯建华讲师(硕士)。
3)工业分析以“毛细管气相色谱、填充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机分析”为主要手段,建立快速、简捷、准确的有机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实时在线生产工艺控制分析方法为主要特色。
以创新分析方法和理论与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的进行应用研究,在本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建立并应用的分析方法有22 项。
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薛连海教授。
成员有吴霖生副教授、孙艳辉博士、李敏副教授、张汆博士、王金秀硕士。
4)化学分离主要涉及复杂体系微相分离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富集。
采用统计力学手段研究复杂物系热力学性质、为微相分离结构和自组装形态提供理论解释和预测,采用MD和DPD计算机模拟获取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
在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发表论文近20 篇,其中管道约束体系模拟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s 杂志(MTS, 2006, 15, 674 );采用大体积、场放大进样和与瞬间等速电泳结合的预富集方法,将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用于生物基体中的药物分析,增加了检测灵敏度,初步解决了高盐基体中样品的富集分离。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冯剑副教授。
成员薛连海有教授、郑建东讲师(博士)、李敏副教授、吴霖生副教授、孙艳辉博士、张汆博士。
3、教学与人才培养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为此: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上级领导统一领导下,采用稳定和引进并重措施,抓好“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有为有位”、“统筹兼顾”;采用“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气氛,每年外聘3-4 名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系作学术报告并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在本系内组织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4-6 次。
成效显著,先后有4 名博士学成如期而归,而且还引进了1 名教授和3 名博士。
目前,本学科点副高职和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均达56%以上。
2)时刻不忘“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本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规律、成果一刻也离不开实验的检验。
没有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师资越强浪费越大,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无从保证。
多年来,我们扭住“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时刻不忘。
除每年年终总结和计划及能关联的机会去争取外,做好规划和所需仪器设备的各种准备亦十分关健。
仅2003 年以来,实验室面积就从原来1500m2增加到4000吊。
目前已拥有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使我们的仪器设备拥有率已跃入安徽同类高校前列。
实践基地2007年一年净增4个。
这均为实现本学科点的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近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近200人考取了研究生。
4、已有物质条件1)现有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室和功能材料研究所等实验室和研究所(室)4000m;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吸收光谱仪、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1000 余万元。
2)有“来安金禾实业”和“来安振兴化工厂”及“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安庆石化”等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