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合集下载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交融的佳话,流传至今。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为了促进民族交融,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西晋灭亡以后,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听完这位同学为我们搜集的“投鞭断流”的故事,你就会有所了解。

学生讲述“投鞭断流”的故事。

教师:这个故事来源于一次重要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展示:一、淝水之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问题:时间:作战双方:过程:结果:影响:1分钟记忆。

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提示:分别从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考虑。

前秦失败的原因(1)骄傲轻敌。

(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胜利的原因(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教师: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课目的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由、内容及作用。

认识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表现。

2.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培育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切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进而初步建立保护民族团结和祖国一致的价值观。

二教课重难点要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举措。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三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展现: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都与哪次战斗相关?教师:十六国北朝期间,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展现: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展现: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教师引领,合作研究:展现: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 P86~87 内容,达成第 1~ 2 题。

1.请写出此次战斗的时间、开战两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 A.前秦统治崩溃,北方从头堕入盘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获得临时稳固,为经济的发展供给了有益条件。

2.剖析前秦失败的原由,你以为决定战争输赢的重要要素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迪?提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妥,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由。

教师:我感觉决定战争输赢的重要要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现: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 P87~88 内容,达成第 1~ 3 题。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举措包含哪些?(能够浓缩成短句 )举措: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婚;用汉制;习汉礼。

2.这些改革举措有何影响?影响:促使了民族交融。

3.我们应当如何评论北魏孝文帝?(生议论)展现:评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少量民族改革家。

他适应历史潮流,不管保守权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使民族交融,促使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展现:第1页/共2页三北方地域的民族交融自主阅读课本 P88~89 内容,达成第 1~ 2 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三、合作探究
1.原因: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2.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四、随堂演练
1.D
2.B
3.C
4.D
5.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