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形成原因
泰山的形成地质简史

泰山的形成地质简史泰山,素以“五岳独尊”位列五岳之首而驰名中外。
从泰山的高度看,主峰天柱峰(即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度1305米,在我国五岳中位列第三位,而何以位列五岳之首?泰山,古称“岱宗”,岱,大也:宗,长也。
又因它雄居我国东方,在我国古代。
“东方”意为“东方万物之始,春始自东方紫气东来”,而“春之初曰泰”,故春秋时期改称为泰山。
自秦代始历代封建帝王每逢登基定位都来泰山“封禅”,从而抬高了泰山的“身价”,使它成为我国名山而位列五岳之首。
从地质角度看,组成泰山山体的岩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变质杂岩,其年龄距今约2 5亿年,亦当位列五岳之首。
泰山是地壳发展某一阶段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化、今日泰山形成三个阶段。
地质年代表参见表1。
在距今大约25亿年的太古代末期,地球发生一次造山运动,称为“泰山运动”(五台运动),它使太古代早期地槽阶段堆积的泥砂质—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层发生摺皱隆起为陆,并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而耸立在海平面之上,古泰山形成。
在古泰山褶皱隆起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断裂、岩浆括动和变质作用,使原先沉积的岩石发生变质,后来又遭受多次混合岩化与花岗岩化作用,才形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组成泰山山体的变质杂岩岩石。
古泰山形成之后,又经历了长达18—19亿年的风化剥蚀时期,使古泰山山体地势趋于平缓。
到距今约6亿年的古生代早期,地壳发生震荡运动,使古泰山沉没于汪洋大海之中而进入海陆演化阶段,并在古泰山变质杂岩之上沉积了近二千米厚的海相石灰岩地层。
大约从4.6亿年古泰山再次上升为陆至今,一直处于剥蚀时期。
今日泰山大约在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中期掘起形成。
当地史发展进入到距今约2.45亿年的中生代,发生全球性造山运动,在我国称为燕山运动,它使太古代时期形成的稳定的结晶基底发生破裂而解体,构成许多断块凸起与凹陷,这时期古泰山处在泰山断块凸起构造位置上。
在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沿泰山断块凸起的南缘产生数条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称泰安—大王庄断裂,使处在该断裂北侧的古泰山不断地抬升和遭受剥蚀,把山体高处变质杂岩上面的沉积岩盖层全部剥蚀掉,才使古老的变质杂岩得以重新裸露,形成今日泰山的雏形。
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只要登过泰山的人,无不对自山下至山顶长达九公里的登山盘道,尤其是最后的十八盘印象深刻。
这条从红门到南天门的登天之道,就是沿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节理密集带而修筑,组经过的一天门中天门和南天门,实际上处于地质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梯式台阶。
泰山不仅以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和重要而典型的地质遗迹,是地质学家着迷,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令人神往。
泰山的一峰一岭一沟一壑甚至每个石刻碑体,都是亿万年地质历史演化的产物。
是地球历史的珍贵档案。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中部。
地处华北平原东侧。
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
它融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于一体,自古就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泰山是一个年轻的山脉,至今仍在继续上升,但是组成泰山的岩石却非常古老。
其年代之久远在五岳中居首位。
泰山的地质科学意义十分重要。
自1968年起,已拥有130多年的地质研究历史。
这在国内外诸多名山中是罕见的。
泰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可谓几度沉浮几经沧桑。
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的新太古代初期古老陆核裂开,产生巨大的凹陷带,形成了巨厚的超级性、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即科马提质绿岩建造,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公认的具有鬣刺结构和枕状构造的太古宙超基性喷出岩,是研究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和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奥秘的重要依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在距今25亿年前后,鲁西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泰山运动。
原先形成的岩层褶皱隆起,形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的一部分,耸立在海平面之上,伴随着岩层的褶皱隆起,产生了一系列断裂,大量的中酸性岩浆侵位,并发生了区域变质作用。
从而逐渐形成了表壳变质岩系和分布广泛的闪长岩花岗岩类的古老侵入岩体,具有明显的期次。
这类岩石约占泰山主体面积的95%以上,是泰山主体组成的物质基础。
由于这些不同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质岩石的大规模存在,为探索太古宙巨量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极佳的研究对象,在建立前寒武纪底层系统中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浅谈我国旅游名山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浅谈我国旅游名山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摘要】中国旅游名山独具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观赏。
本文从名山地质形成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和对中国旅游业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讨论。
名山如黄山、泰山等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壮丽的风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地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名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也为当地经济带来重要收入。
名山作为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不仅展示了中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旅游名山、历史文化渊源、地质形成、文化地位、文化影响、旅游胜地、旅游贡献、独特资源。
1. 引言1.1 中国旅游名山的独特魅力中国旅游名山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名山作为大自然的杰作,常常呈现出壮丽的山峰、奇特的地貌和丰富多样的植被,给人一种震撼和美感。
这些名山承载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和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游客们在名山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奇、历史之美,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获得心灵上的净化和启发。
中国旅游名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神奇之处,感受其独特魅力。
2. 正文2.1 名山的地质形成历史名山的地质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的地质活动。
我国的名山形成主要受到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
在地质变迁的过程中,由于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质隆起等过程,形成了许多壮丽的山峰。
华山、泰山等名山就是由于地壳变动造成的。
华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一,其地质形成历史悠久。
华山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属于秦岭的一部分。
历经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华山逐渐形成了五座主要的山峰,分别为东峰、南峰、西峰、北峰和中峰。
这些山峰高耸入云,峭壁陡峭,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美感。
泰山是中国的五岳之首,其地质形成历史同样很悠久。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是一座古老的花岗岩地貌。
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泰山大约形成于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
泰山的地层是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构成的,主要是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其中还有许多火成岩体侵入。
变质时代距今24.5亿年,侵入于其中的伟晶岩最古老的年龄是25.86亿年,属于地壳发展史上的太古代。
这时鲁西地区(包括泰山在内)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槽,上面堆积了上万米厚的泥砂质岩层和一些基性火山岩。
继而又发生了强大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使沉降带原先堆积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
古泰山露出了海面。
同时伴随着岩层的褶皱产生了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使原先沉积的岩石发生变质。
在泰山山麓的南缘,出现了一个大致呈东西走向的泰山弧形深断裂,成为泰山发展变化的肇始。
随后又遭受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变成了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
峙立于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近二十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
到距今六亿年前左右的早古生代,华北广袤地区大幅度平稳下降,古泰山又沉沦于大海中。
大约又经历了一亿多年,古老变质岩的剥蚀面上逐渐沉积起2000多米厚的沉积岩地层。
早古生代末期,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广阔无限的陆地,古泰山隆起为一个低矮的荒丘。
距今二三亿年的晚古生代中晚期,华北地台重又下降,并发生了多次海侵,古泰山成了大海中的孤岛。
而后又继续上升,进入大陆发展阶段,地势高差不大,基本上形成了丘陵地形。
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和断裂。
在频繁而激烈的地壳运动中,泰山山体沿着百余公里(自今莱芜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断裂快速抬升。
并在隆起的过程中遭受风化剥蚀。
这时因断块发生了间歇性的升降差异,南部山区猛烈抬升,造成了南高北低的明显掀斜断块山。
最后在山体高处,原来覆盖着的2000多米的沉积岩全部剥蚀掉,古老的泰山杂岩重见天日,开始形成了泰山的雏形。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泰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被誉为“华夏文化的灵魂”。
泰山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人类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多方面的因素。
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泰山文化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认识、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推动本土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泰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始祖文化之一,它是在华夏民族两条文明线--从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向东发展,与东海相接的地区形成的。
泰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峰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人文特别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从古代夏、商、周三历史时期到春秋、战国、汉唐、明清时期,泰山的文化重要性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泰山文化这一高度统一、内涵丰富的文化系统。
泰山文化的形成不仅注重文化的自我内涵的完善,也关注文化交流与融入外来文化的吸收,如早期流传下来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唐宋八大名山”等多个成语,都让我们感受到泰山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地位。
泰山文化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受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泰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文化汇聚的中心,人类在这个地区的活动也呈现了多样化和包容性。
泰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创造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表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其中,以太阳神崇拜、灵山崇拜和鬼神崇拜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山水诗、山水画和风景园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以炫丽的山水民居建筑、土楼和崖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都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
理解和挖掘泰山文化中的这些元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泰山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中国必须要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相吻合。
今天,泰山文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泰山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我们需要准确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希望在自信、自尊、自强的同时去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君子与小人共世而不疾、有道者与愚者同居而不扰的价值观。
泰山又称岱山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
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
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
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
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
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
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
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了解泰山的资料

了解泰山的资料一、概述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泰山素有“五岳独尊”的美誉,是中国文化十分重要的象征之一。
二、地理与气候泰山地势险峻,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华东地区最高峰。
泰山以其宏伟的山势、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泰山四面环山,多峰丛立,山脉纵横交错。
泰山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适宜,花开如海;夏季凉爽宜人,是避暑胜地;秋季山林变得丰收而美丽,红叶满山;冬季泰山银装素裹,雪后为山脉增添了一抹银白。
三、历史与文化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山,自商代起就有了登泰山朝拜的传统。
泰山还是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许多古人留下了关于泰山的诗词和文献。
泰山还有丰富的宗教资源,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衍山道教文化、释教文化和儒教文化在泰山上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泰山文化。
四、景点泰山景区包括红门、石经、玉皇顶等许多著名景点。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景点:1.红门:泰山进山的起点,是迎接游客的重要门户。
红门以其红色的山门而得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景。
2.石经:位于泰山中部的石经岭,是一座巍峨的山峰。
登上石经可以俯瞰整个泰山景区的壮丽景色。
3.牛角岭:又称“水帘洞”,是泰山的一个独特景点。
这里有数百级石阶,古往今来的游客都会在这里停下脚步,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4.玉皇顶:泰山的最高峰,也是最为重要的景点之一。
登上玉皇顶可以俯瞰群山,感受壮丽的自然风光。
五、游览与攻略游览泰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程规划:泰山的景点众多,游客需要合理安排游览时间。
2.登山准备:提前了解天气情况,穿着合适的衣物和鞋子,并带上能够容纳足够水和食物的背包。
3.安全攀登:泰山景区配有铁索和防护设施,游客需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登山路线。
4.体力保养:泰山的登山路线较陡峭,游客需要注意休息和体力恢复,以免发生意外。
六、总结泰山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山,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泰山的形成

一、泰山的形成泰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分三个阶段: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变、今日泰山形成。
1、古泰山形成阶段(25亿年以前),泰山经历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称泰山运动,原先堆积的岩层发生褶皱隆起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最重要地质遗迹就是“科马提岩”。
2、海陆演变阶段(距今6—2亿年),这个时期泰山地区经历三次造山运动,几度沉浮,几度沧桑,形成泰山北侧张夏寒武纪标准地层剖面,其中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是许多生物化石的原产地和命名地。
3、今日泰山形成阶段(距今1亿年——3000万年),这个时期,泰山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今日泰山的基本轮廓,总体地势呈北髙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并且由于泰前断裂、中天门断裂和南天门断裂,使泰山形成南陡北缓,而且南坡形成了泰前、中天门、南天门三级阶梯的态势。
这一时期的泰山运动为雄伟的泰山增添了不少奇观异景,构成了泰山雄、险、奇、秀、幽、奥、旷兼有的综合景观。
二、泰山世界地质公园概况泰山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和区域上的组合特点,划分为泰山核心园区和外围园区。
其中核心园区又划分为红门、中天门、南天门、桃花峪、后石坞等5个地质遗迹园区;外围园区又划分为徂徕山、陶山、莲花山等3个地质遗迹园区和馒头山、灵岩寺等一系列地质遗迹考察点,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158.63km2。
(一)红门地质遗迹园区1、红门地质遗迹园区位于以红门宫为中央的区域,总面积15.51km2 。
该地质遗迹园区集中了众多贵重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
众多典型的地质遗迹中,除了三叠瀑布、柱状节理形成的万笏朝天、王母池的裂隙泉之外,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红门醉心石处的辉绿玢岩脉中,有海内外罕见的“桶状构造”,在蒿里山则可观察到晚寒武纪的蒿里山三叶虫化石。
本区的人文景观也极为丰富,主要有岱庙、孔子登临处、红门宫、斗母宫、壶天阁以及经石峪、醉心石等地质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经典之作。
2、园区主要地质景观——醉心石醉心石位于红门地质遗迹园区,是一种辉绿玢岩脉的桶状地质构造现象,泰山的奇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的形成与演化摘要:泰山是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大约形成于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
其地层是由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构成的,主要是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其中还有许多火成岩体侵入。
变质时代距今24.5亿年,侵入于其中的伟晶岩最古老的年龄是25.86亿年,属于地壳发展史上的太古代。
这时鲁西地区(包括泰山在内)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槽,上面堆积了泥砂质岩层和基性火山岩。
继而又发生了强大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使沉降带原先堆积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
古泰山露出了海面。
同时伴随着岩层的褶皱产生了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使原先沉积的岩石发生变质。
在泰山山麓的南缘,出现了一个大致呈东西走向的泰山弧形深断裂。
随后又遭受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变成了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
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和断裂。
在频繁而激烈的地壳运动中,泰山山体沿着百余公里(自今莱芜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断裂快速抬升。
并在隆起的过程中遭受风化剥蚀。
这时因断块发生了间歇性的升降差异,南部山区猛烈抬升,造成了南高北低的明显掀斜断块山。
泰山在距今六七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初期,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即沿泰前断裂继续大幅度的抬升,至距今约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日泰山的轮廓才基本完成。
关键词:泰山,区域构造,形成演化。
一.科学研究历史早在19世纪末就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重视,J.Bergeren(1899)、H.Monko(1903)、C.Airaghi(1902)等人曾描述过其寒武纪地层中的一些三叶虫化石。
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里斯(B.Willis)和E.布莱克威尔德(E.Blackweider)在张夏、崮山等地测量了剖面,采集过化石,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其研究成果于1907年正式发表,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灰岩。
美国古生物学家毕可脱(1913年)、日人远藤隆次(1939年)、小林真一(1941年、1942年、l955年)均相继研究过张夏、崮山地区寒武纪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孙云铸教授从1923年起,对张夏、崮山的寒武系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对寒武纪地层作了划分。
1953年卢衍豪、董南庭两位教授重新观察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系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所划的馒头页岩自下而上再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并把前两个组置于下寒武统,把后一个组归入中寒武统,炒米店灰岩再分为凤山组和长山组,将张夏和崮山地区的寒武系确定为7个地层单位和17个三叶虫化石带。
1959年,位于泰山北侧的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在全国地层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
1958-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在泰山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将泰山变质岩命名为太古代泰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万山庄、雁翎关、山草峪组等。
1960-1962年,山东地质局805队开展包括泰安南留幅等23幅1∶5万区调联测。
1963-1965年,山东地质局805队进行1∶5万泰安幅区调,将泰山变质岩称为泰山杂岩,划分为望府山、笤帚峪、唐家庄、盂家庄、冯家峪等五个岩组。
同时,地科院程裕淇等,山东地质局805队郑良峙、张成基等人开展变质岩专题研究,确立了雁翎关、山草峪组层序,恢复了原岩,进行变质岩的岩石学研究。
1978年以后,泰山的地质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以专题研究为主的深入发展级段。
泰山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泰山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1980年,应思淮研究员对泰山变质岩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专著《泰山杂岩》。
1981-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对泰山的形成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发表了《泰山形成及其年龄》一文。
1982-1985年,山东区调队郑良峙、王世进等人进行了鲁西泰山群专题研究,新建柳杭组,置于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之上。
1982-1987年,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队马云顺、翟颖川等对鲁西太古代绿岩带含矿性进行专题研究。
1982-1984年,赵世英等进行红门“桶状构造”的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红门“桶状构造”成因的探讨》论文。
1982-1985年,地科院朱振华硕士填制了泰山山前1∶2.5万地质图,完成硕士论文,发表“泰山太古宙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
1983-1986年,法国雷恩大学江博明等,地科院沈其韩等,山东地矿局董一杰等对中国太古宙地壳演化进行专题研究,认为泰山杂岩的大部分为变质侵入岩(灰色片麻岩),称之为望府山片麻岩,取得大量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1986-1987年,北京大学谢凝高等进行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
1986-1990年,山东区调队王世进等进行1∶20万泰安、新泰幅修测。
同期,地科院徐惠芬、山东地质一大队董一杰等人对山东鲁西太古宙绿岩带和鲁西太古代地层等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了泰山岩群的分布、层序、变质作用的特点,并出版专著。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泰山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89-1990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等对泰山周围重力滑动构造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泰山周围太古界与古生界不整合面上滑动构造的发现”论文。
1990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董一杰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
1990-1993年,山东地矿局曹国权等人发表《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专著。
1993-199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山东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泰安市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1994-1995年,吕朋菊教授就泰山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景观》论文,并对泰山地质地貌进行总结,撰写《泰山大全》之地质地貌篇。
1995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张富中等就泰山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演化研究的新进展发表论文。
1997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人在《岩石学报》发表论文《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地壳演化》。
1998年,山东地勘局地质调查研究院吕发堂等就其研究成果发表《泰山地区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稀土地球化学演化》论文。
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末韧性剪切作用在陆壳演化中的意义》论文。
2000年,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张明利等发表《新生代构造运动与泰山形成》论文。
2002-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吕朋菊教授等、泰山风景区管委会牛健等人进行泰山地质地貌特征及地学价值评价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的地学价值及其意义》论文。
2004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对拟建中国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条件、地质遗迹和资源状况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究考察。
二.自然地理概况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
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
泰山北至北京500km,南至上海890km,属泰安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ˊ~117°12ˊ,北纬36°11ˊ~36°31ˊ。
泰安市面积约为7762km2,拟建中国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面积约为158.63km2。
泰山地势差异显著,地形起伏大,地貌分界明显,类型繁多,而且侵蚀地貌十分发育。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m,是鲁中南丘陵区的最高峰。
泰山总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主峰南陡北缓。
泰山南坡因受北东东向3条正断层的影响,形成了南天门、中天门和一天门十分明显的三大台阶式的地貌景观,更增添了泰山雄伟险峻的气势。
泰山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山顶年均气温5.3℃,比山麓泰安城低7.5℃;年均降雨量1124.6mm,相当于山下的1.5倍。
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连。
泰山冬季较长,结冰期达150天,极顶最低气温-27.5℃,易形成雾淞雨淞奇观。
夏秋之际,云雨变幻,群峰如黛,林茂瀑飞,气象万千。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纵横,水资源总储量达2092万m3。
其中地下水1608万m3,地表水1301万m3。
泰山河溪以玉皇顶为分水岭,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黄河,东面有石汶河、冯家庄河,南面有梳流河、奈河,西面有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泰山属于华北植物区系,由于受黄海、渤海的影响,雨量丰富,是干、湿交替的过渡带。
泰山植物生长繁茂,有高等植物174科645属1412种;低等植物446种;共有维管束植物1136种,隶属133科,550属,其中野生植物814种,栽培植物322种。
泰山植被分森林、灌丛、灌从草甸、草甸等类型,森林覆盖率为80%以上。
泰山植被丰富,树木郁葱,水源充足,地势复杂,为各类动物的觅食、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泰山动物主要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动物地理区的代表性类群,并且多为华北地区可见种。
据调查,泰山现有哺乳类的动物11科20属25种;鸟类共有34科88属154种1亚种;爬行类57科7属12种;两栖类3科3属6种;鱼类共有45种,隶属鲤科、鳅科、鲶科、银鱼科等12科。
陆生无椎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较广。
陆生节肢动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纲、昆虫纲、多足纲等。
昆虫种类已鉴定的约900余种。
三.气候、水文与水资源泰山地处北暖温带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垂直梯度、水平分布和气候特点均有较大差异。
泰山顶上的气候与山下泰安市不同。
就泰山而言,属亚高山型湿润气候。
泰山顶没有明显的四季划分,只有冬半年和夏半年之分,雨量偏多。
泰山山顶年均气温5.3℃,比山麓泰城低7.5℃;气温垂直递减率约0.58℃/100米。
极顶最高气温28.6℃,最低气温-27.5℃。
市区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22.4℃。
泰山冬季较长,结冰期达150天,形成雾凇雨凇奇观。
由于山地的阻挡,气流的抬升,使得泰山多云雾雨雪,平均年降水1124.6mm。
由于受季风影响,年际变化大,最高年降水量达1847.9mm,最低年降水量553.9mm。
泰山年平均降雪日数为29.1天。
受泰山山脉影响,市区年降水量706.8mm,仅占泰山顶的64%。
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份),其中7月最多,占29.8%;冬季降水稀少,其中1月份最少,仅占1.4%。
夏秋之际,云雨变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飞,气象万千。
泰山年平均湿度63%,相对湿度年较差平均39%。
泰山顶盛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6.5m/s,而市区多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5m/s。
泰山年平均大风日数144.1天。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纵横,水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达30.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亿立方米,地表水15.4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