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梁万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汶wèn水石蹬dèng 姚鼐nài若偻lǚ 膝xī盖岱dài宗徂cú来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降皓hào 瀑pù水填空姚鼐,清代著名-----家。

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

是清代-----派的奠基人。

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

“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

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

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

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刻石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西湖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

”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

2024年《登泰山记》教案设计2

2024年《登泰山记》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地理、历史知识的把握;(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泰山有什么印象或者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5.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登泰山记》的美妙之处;(2)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创作与泰山有关的诗歌或散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3. 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研究性学习: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登泰山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2课时【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

“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

“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登泰山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壮丽景色。

3、感受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泰山就是其中之一。

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山,有“五岳之首”的美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领略泰山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姚鼐,字姬传,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这篇文章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辞官归乡途中所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正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分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实词:“阳谷皆入汶”中的“阳”,指山的南面。

虚词:“余始循以入”中的“以”,表承接。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五)再读课文,分析写景手法1、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泰山景色的?明确: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登山的路线依次描写了泰山的景色。

2、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登山路线的语句。

例如:“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体会作者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3. 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2. 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3. 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注释和图片等;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泰山的雄伟壮观;(2)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登泰山有什么了解和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3)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文人的登泰山作品,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所学;(3)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描绘,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登泰山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结构;(3)体会作者对泰山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3)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景物描写练习:(1)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景物描写练习;(2)互相交流,欣赏佳作,提升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作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情感;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登泰山记》篇一【自读要求】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

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

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

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

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

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

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

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

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

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

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

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