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影片赏析论文——浅析《海上钢琴师》

合集下载

《2024年用音乐演绎生命——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作品赏析及其应用分析》范文

《2024年用音乐演绎生命——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作品赏析及其应用分析》范文

《用音乐演绎生命——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作品赏析及其应用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讲述一个天才钢琴师传奇一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一生。

本文将对电影中钢琴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并对其在电影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电影背景及钢琴作品概述《海上钢琴师》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讲述了1900年一位在海上长大的钢琴师传奇般的生平。

这位名为1900的钢琴师从未离开过大海,却以一艘巨大的客轮为舞台,用钢琴演绎了他精彩绝伦的人生。

电影中的钢琴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电影的灵魂。

三、钢琴作品赏析1. 音乐与情感的交融电影中的钢琴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悲伤的旋律,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些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传递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

2.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电影中的钢琴作品与画面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在关键时刻,音乐为画面增添了情感色彩,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同时,音乐也成为了电影的视觉元素之一,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享受。

四、钢琴作品在电影中的应用分析1. 主题表达电影中的钢琴作品是主题表达的重要手段。

通过音乐,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

这些音乐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才华和情感,还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用音乐演绎生命。

2. 情节推动在电影中,钢琴作品还起到了情节推动的作用。

音乐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使故事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同时,音乐也成为了情节转折的信号,让观众能够提前预知到故事的发展方向。

3. 人物塑造电影中的钢琴作品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音乐,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情感和经历。

这些音乐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才华和魅力,还让观众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结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音乐与情感、画面紧密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一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艺术鉴赏论文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艺术鉴赏论文

班级:88888P 学号:08 姓名:***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艺术鉴赏我记得刚刚开始看《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时我当时想的就是:不就是一个在海上或海边弹琴的钢琴是吧,可是这部电影却是以主人公1900的好友马克斯·托尼的回忆开始慢慢发展的。

在电影中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银幕上,1900扯下刚刚录制好的唱片,对老板说:“我和我的音乐不容分隔”,然后扬长而去。

这一刻,我也对自己说:你应该写点什么——为1900,和他的音乐。

如果说电影是白色幕布上演绎的一场梦,那么意大利导演吉赛佩?托纳托雷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一流的造梦大师,以他的“回家三部曲”为例:1989年的《天堂电影院》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梦,2000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个关于“美丽”的梦,而1998年的《海上钢琴师》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梦。

《海上钢琴师》的男主可谓人生是一场悲剧啊。

1900年,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的豪华巨轮“维多利亚号”结束了航程。

黑人火炉工丹尼本想在舞厅的垃圾中寻得一点值钱的东西,没想到却在钢琴上找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

没有只言片语的说明,没有姓名,没有出生日期……善良的丹尼和工友们收留了婴儿,并且给他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1900。

这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名字,只是来自于那个年份的记号而已。

从此,1900就在“维多利亚号”巨大的、炽热的、永远摇摆的火炉舱里一点一点成长起来。

托纳托雷喜欢孩子的戏,这从《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就可以看出:前者中儿童时期的多多精灵古怪、惹人喜爱,后者更是全部以儿童伦那托的视角呈现成人世界的艰难时世、冷暖人生。

但是在《海上钢琴师》里,他没有过多地渲染小1900的可爱和他成长的艰辛,只用了寥寥几个镜头交代父子间的深情,然后就以丹尼的死于非命中止了童年时代的描述。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海上钢琴师》中,“成长主题”并非主要内容,1900的音乐传奇才是表现的重点,所以,托纳托雷要把大部分的叙述空间留给1900的音乐。

托纳托雷导演《海上钢琴师》影片分析

托纳托雷导演《海上钢琴师》影片分析

音乐美学的灵性呈现——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分析一个弃婴、一架钢琴、一艘游轮、一片大海,法国导演托纳多雷在《海上钢琴师》中,以其浪漫、写意、传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位音乐天才传奇而又悲剧的人生。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音乐的运用,导演用音乐表达着主人公的人生境遇,将音乐作为整部影片的审美价值体现,促使音乐与其他语言元素相互融合,增添了影片的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将音乐融入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被染上了一种浓厚的氛围,艺术的感染力逐渐增强。

影片中整部乐曲的旋律非常优美,给人一种无比清澈的体验与感觉,使得音乐的表现力达到极致,从而更佳出色的表现出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魅力,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对电影主题进行刻画。

一、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船上生活,并与钢琴为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他所弹奏的钢琴曲也正是这种自由生活的写照,独特的音乐作品彰显出主人公的个人风格。

如1900与马克思相识时,海上的狂风卷着惊涛,船身一直在颠簸,尽管如此,主人公1900依然坐在钢琴前忘我弹奏,虽然轮船在不停地摇晃,但他手指的动作却并未停止。

画面中这一系列来回摇动的视觉元素,被导演融入到了一连串的摇镜头中,放大了颇具叛逆色彩的音乐本身的魅力。

在影片所有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中,音乐是效果最佳的,它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二、音乐营造情感氛围在《海上钢琴师》中,导演把人物对话、旁白及情节发展均充分的进行设计,融入到音乐节奏与情感之中,给观众以精神愉悦、美的体验,也使观众产生深刻的人生感悟。

影片主人公1900的孤独、大海的沉寂以及钢琴的无言,全部用钢琴乐进行烘托,通过音乐来代替语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他第一次尝试录音的场景中,特意安排的特殊环境让他没有什么心情,也就没了任何灵感。

在随意的弹奏几个音符后,从窗外走来了一位年轻白皙的女孩,1900立刻被她纯真的容颜和随意自然不加修饰的小动作吸引住了,顿时让他情愫大发,弹奏出了柔情似水的美妙篇幅。

《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3篇)

《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3篇)

《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3篇)海上钢琴师影评这是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除去这些带给人更多感觉的能够归结为一个“谜”字,到处充满着不解。

这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

用黑白键谱写了他人生的序曲,静静的海上奏响只为献给那些能够读懂它的人。

海上钢琴师一部伤感的电影。

一段轻快的萨克斯结束带出的是冒着黑烟的巨大的远洋轮船。

先前的寂静瞬间被轰鸣般的欢呼声所代替,远处的自由女神静静的矗立着,看着向她挥动手臂的人群,人们即将踏上陆地或者是踏上他们的另一个未知的旅程。

1900一个特殊的名字,不经意的被添煤工人发此刻钢琴架下,没有过多的悬念,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

然而这个小插曲却能够看做是一场特意的安排,一个预示着成为钢琴天才的铺垫。

善良的DannyBoodman十分疼爱1900,他教他读书,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照顾他,然而幸福的日子总会离去,一个人也必定会经受一些磨难才会更加成长。

Dannyboodman的死讯是1900成长的有一个契机。

影片中失去亲人的1900静静地靠在窗边看着眼前翻滚的大海,这也似乎预示着他一生将于大海牵扯不清。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师,没有别人的指导却能无师自通的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

他从没踏上过陆地却经过收音机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以至于把刚上船的max糊弄了一番,他有自我的追求,他有自我的生活习惯,在船上的他更懂得如何去享受音乐,在影片开场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领着吐得一塌糊涂的max进入大厅,摇摇晃晃的船上他却走的如平地一般的稳当,出人意外的主意却给人带来了莫大的欢乐,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钢琴随着大海的翻滚在大厅中无拘无束的游离,滑行。

差点砸到脑袋的大吊灯,被破门而入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长,一切的一切那么的似真似幻。

倒在煤矿堆上还是依旧的谈笑风生,这是否就是真实的1900。

他遇到过真爱,想要为此付诸行动开始他的另一个生活,可是故事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完美,或许到此刻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下船对他来说是如此的可怕,记得他以往在甲板上站了很久,原以为他会带着对那个女孩的爱而去找他,可是他的脚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个世纪,一个足矣让他思考完善的时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篇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更在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本文将从电影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两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画面与音乐。

一、视觉艺术:画面之美《海上钢琴师》的画面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影片通过摄影师的精心拍摄,展现了19世纪海上漂泊的客轮以及生活在船上的人们的生活。

在画面上,既有宽阔的海洋、摇曳的帆布、烟囱的袅袅白烟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细腻的特写镜头,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运用了大量的对称、构图等艺术手法,使得整部电影在视觉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钢琴演奏的场景中,画面常常以钢琴为中心,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光影的运用,将演奏者的专注、投入以及音乐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电影还通过画面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内涵。

二、听觉艺术:音乐之魂《海上钢琴师》的另一大亮点是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又与画面紧密结合,形成了完美的视听体验。

影片中的音乐以古典钢琴曲为主,通过主人公“1900”的演奏,将音乐与故事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既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又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1900在船上举行的钢琴演奏比赛中,他通过精湛的琴技和深情的演绎,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电影中的配乐也十分出色,无论是轻柔的旋律还是激昂的节奏,都能够与画面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极佳的视听享受。

三、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无论是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细腻的人物特写,都能够在音乐的衬托下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海上钢琴师》的艺术论文

《海上钢琴师》的艺术论文

《海上钢琴师》的艺术论文一、创作背景与理念《海上钢琴师》作为通过讲解并描述仆人公离奇却又不是人生意义的一生,完成了对于人性与幻想最好的阐述角度,通过电影我们也不难看出导演的别具专心与精湛的电影技艺。

《海上钢琴师》作为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三部曲”之一,以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将故事情结呈现得跌宕起伏更是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感官认知刻画得惟妙惟肖。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从这部片名我们也不难想象这是一部关于人物一生的精彩故事。

而“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电影也都是在世界电影史上值得我们讨论的电影,《西西里的秀丽传奇》《天堂电影院》这样三部优秀的电影就构成了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经典之作“时空三部曲”,三部作品都是通过回忆的模式将我们带回过去的世界,在那里我们通过如今和过去的对比与联系真正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所在,人性的光芒与丑陋也尽显无遗。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仆人公1900的一生都是一场悲剧,可我不认为,在他的世界里这样的完成自己的一生的确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小时候1900被父母遗弃在蒸汽船上,可是却有好心的烧炉工收养了他,那时他就是美好的,无忧无虑的1900在这条船上玩耍玩耍,同时他也始终享有船上众人的爱与呵护。

更加值得兴奋的是1900在这条船上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演奏一手令人赞叹的钢琴技艺,而常年以来的船舶生涯令1900很难与外界进行沟通,他更加喜爱呆在船上演奏,从未踏上陆地半步,这里的世界对于1900来说更加的安逸舒适,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情愿驾驭的。

对于1900的爱情,外面难免会有所叹惋,同时也更加的艳羡,这样灵光一现的爱情可遇而不行求,淡淡的优雅的,爱情看似很远但你轻轻的一伸手便真的可以触及得到。

当被通知他生活了如此之久的废船要被爆破后,1900就犹如他所演奏出来的乐符一样瞬间消逝,他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身份证明,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曼妙的音乐,执著的信念却从未消逝过。

艺术影片赏析论文——浅析《海上钢琴师》

艺术影片赏析论文——浅析《海上钢琴师》

用生命谱乐的孤独——浅析《海上钢琴师》人类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找寻着心灵的归宿。

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音乐,总能升华人类的灵魂,而用生命谱乐的人,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天籁般的音乐,还有灵魂的震撼。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便是这么一个用生命谱乐的人。

若说伤感出诗人,那么就是孤独造就了1900。

我想,接触的人、事、物越少,他的灵魂就应该越纯洁吧,只有用纯洁的灵魂才能弹奏出那样美妙的歌曲。

音乐便是1900的自我,便是他心灵的归宿。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指导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影片,同系列的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吉赛贝·托纳多雷的作品直白、清晰,注重平实稳健,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平凡的近乎没有故事的故事。

1998年,42岁时编导的史诗巨作《海上钢琴师》(即《声光伴我飞》),更使他获得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的殊荣。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有极高音乐天份的无名琴师的故事。

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导演采取极端的浪漫主义,构建了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意“史诗”影片。

导演想要表达的初衷只有一个,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却千差万别。

浅析《海上钢琴师》

浅析《海上钢琴师》

浅析《海上钢琴师》第一篇:浅析《海上钢琴师》浅析《海上钢琴师》学生姓名:蔡悦学习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师范学院摘要: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作品“时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出品于1998 年,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

电影讲述了弗吉尼亚号游轮上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一生。

这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欧洲中世纪浪漫色彩的电影,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氛围为底色,影片十分成功的向世人展示并阐述了有关生存、信念、自由、美学、音乐、爱情等方面的看法及观点。

隐约贯穿全片的悲剧色彩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悲剧结局,赋予了影片除浪漫外又一层忧郁、朦胧又安谧的基调。

人们欣赏经典,乐于身处在一个纯粹的空间挖掘经典的不为人道之处,《海上钢琴师》首先从它的大基调上就已经进入经典的的行列。

本文将从阐述人物、情节、电影音乐和主题四个方面着手,以达到从浅显层面理解这部电影的目的。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人物情节电影音乐主题主人公1900(人名)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船上的烧炉工丹尼将他抚养长大,8岁时养父去世。

正是在养父的葬礼上,1900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并显露出惊人的钢琴天赋,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弗吉尼亚号这个有限的空间也令他天然地对除游轮以外的世界保持一种警戒的心理。

即使是之后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尘世的复杂仍使他茫然无措,最终打散了离开弗吉尼亚号的想法。

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曾动摇,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号的1900与船一起葬于海底。

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未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关于影片中人物的分析:1、1900 1900是个孤独的矛盾体。

由于从小生活在弗吉尼亚号游轮这个特殊的有限空间,1900性格很忧郁,思想很单纯,但他却能洞察船上每一位乘客的心理。

他也会在船靠岸后站在栏杆上眺望远处,他会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可是,即使1900十分的渴望了解船以外的世界,但是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养父的教育方式,让他形成了一种封闭、放任、胆小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生命谱乐的孤独
——浅析《海上钢琴师》人类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找寻着心灵的归宿。

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音乐,总能升华人类的灵魂,而用生命谱乐的人,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天籁般的音乐,还有灵魂的震撼。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便是这么一个用生命谱乐的人。

若说伤感出诗人,那么就是孤独造就了1900。

我想,接触的人、事、物越少,他的灵魂就应该越纯洁吧,只有用纯洁的灵魂才能弹奏出那样美妙的歌曲。

音乐便是1900的自我,便是他心灵的归宿。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指导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影片,同系列的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吉赛贝·托纳多雷的作品直白、清晰,注重平实稳健,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平凡的近乎没有故事的故事。

1998年,42岁时编导的史诗巨作《海上钢琴师》(即《声光伴我飞》),更使他获得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的殊荣。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有极高音乐天份的无名琴师的故事。

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导演采取极端的浪漫主义,构建了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意“史诗”影片。

导演想要表达的初衷只有一个,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却千差万别。

用一句永不过时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在与你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优秀的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赢得声誉和功名。

站在这样的角度对待这部影片,那么它肯定是过于理想太过虚假或者是难以接受。

但是,这么一个用自己的灵魂、生命去谱写乐章的人,不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吗?他内心孤独,也正是这份孤独成就了他,让他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1900看似终年囚禁在一艘船上,但在精神上绝对自由,相比于那些整日在陆地上奔波的大众,身体和精神被命运双重束缚,1900又是幸福的。

即使是在本应十分阴暗的邮轮底层,导演也
借助于添煤时的火光或者橘黄色的灯光使船舱看起来明亮而温暖,所有人物的脸部都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没有某些先锋电影中那种半明半暗的脸或者被帽檐完全遮住脸部光线的画面出现过。

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物的脸始终是暖色的,有点类似于《勇敢的心》里的那种效果,尽管没有后者那种整部影片基本都是柔美朦胧的自然光运用。

但在人身上大致类似。

在这部影片里,蓝色这种传统上冷色调的作用被减弱,加进去的是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亮光是十分纯洁安静的,恰如1900的音乐。

1900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漂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

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

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

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

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种种,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起翱翔。

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

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

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的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

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

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1900最后的一些话更加说明了他对外面世界的不相信和恐惧感,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起巨轮中简单的日子。

这也许导演是在暗示这个社会,暗示世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暗示这个世界缺少太多值得人信任的地方吧。

“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另一个唯美的自我艺术化,他放大了纯洁灵魂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自由。

若要说同情1900,我们真没有资格,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他的行为,放在我们当下的社会,那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肯定被人当作疯子。

但我很羡慕他这种做法,他始终都能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始终都执着于自己心中的那只青鸟,他坚守住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一点点失去的东西,出于他的天真,他的浪漫,他那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忧郁。

这种感觉太宝贵,我想要,却要不起。

《海上钢琴师》让我们懂得的不仅仅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也许,和船和琴一起是他最好的结局,但人还是要不断的接受新鲜的事物。

一个人可以是孤独的、高尚的,但不能一辈子总是一个状态。

我佩服1900,也喜欢他灵魂的乐曲,但如果让我选择,我一定不要一辈子单调乏味的生活。

有机会还是要多见一见人和事,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和社会的脱节导致了1900的悲剧,他的清高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买单。

这样的结局也许是最好,但还是为这样悲伤的结局而感到惋惜。

要在这样一个现实的社会生存下去,我想不仅要保持着一份1900那样的天真、崇高,还要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

接受新鲜的事物,跟上潮流的发展才不至于脱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应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状态,面对爱情和挑战,我们都要勇敢的尝试一下,之后才不会后悔。

用生命谱乐的孤独,使我们懂得1900天籁般的音符得来不易,面对灵魂的乐曲,我们应用灵魂去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