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看《鲁迅全集》----《艺术论》(蒲力汗诺夫)

看《鲁迅全集》----《艺术论》(蒲力汗诺夫)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52--《艺术论》之《序言》这个《序言》是鲁迅先生写的,在所见的序言里,这应该是较长的一篇了。
看篇幅应该有6500字左右罢。
本篇虽然也是名为《艺术论》,却是与先前看的《艺术论》不同,那是苏联卢那卡尔斯基的作品,这却是苏联蒲力汗诺夫的作品。
大家都论艺术,只是取的名字相同罢了。
这篇《艺术论》是包括着蒲力汗诺夫的三篇论文的。
且一一看下去。
2018.09.19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53--《艺术论》之《论艺术》这就是第一篇论文了,且文章题目是总题目的颠倒,《艺术论》成了《论艺术》。
《论艺术》首先提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补正了托尔斯泰的定义,将艺术的特质,断定为感情和思想的具体底形象底表现。
于是进而申明艺术也是社会现象,所以观察之际,也必用唯物史观的立场。
【原文片段】当此之际,我不用含胡的言语,我要说,对于艺术,也如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在观察的。
野蛮人譬如用了虎的毛皮、爪和牙齿,或是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而一面也在暗示着自己的敏捷或力量的事上,就是,打倒敏捷的东西者,是敏捷的,打倒强的东西者,是强的。
马各罗罗族的女人在自己的上唇上穿孔,而向那孔里,嵌以称为呸来来的金属材或竹材的大的圈。
向这种族的一个引路人,问为什么女人们带着这样的圈的时候,他“恰如给过于无聊的质问,吃了一惊的人那样”,答道,“为美呀!这——是女人们的唯一的装饰。
男人有须,在女人没有这。
没有呸来来的女人什么,是怎样的东西呢?”【我说】我们无论怎么着“论”艺术,那艺术都应该是美的,是现实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一首美的旋律,一幅美的图画,一尊美的雕塑,无不给我们美感,那是艺术给我们带来的。
但是,艺术的美,也是需要人们特别是大众们承认并适应得了的,如果只有作者自己认为的艺术的美,而不能得到大众认可的美,那这美就不能持续下去。
这也是很多电影电视剧在专家眼里很叫好,但是,在大众跟前就是不叫座,这能说这电影不美吗不艺术吗,不能,因为专家都叫好了,但是,为什么不叫座呢,那是因为没有引起大众的共鸣,你这个作品的艺术的美,还没有被广大民众所认可所接受。
鲁迅小说艺术技法探析

金
纪
贤
一
“
、
小 说的艺 术构思
,
五四
”
以来
,
,
在 我 国现 代 文 学 宝 库 中
短 篇小 说 是 一 宗 光 彩 夺 目的 奇 珍
、
。
开 国后
。
,
特
别是 今天 新时 期 其 品 赏之 余 者提 出 了
“
,
短 篇 创 作 更 是 文 艺 百 花 园 中催 动 春 光
,
经 过情 形 和 艺
术 经验
揣摩
、
。
“
画眼睛
“
就 是 鲁 迅 在这 篇著 名文 章 中悉 心 传 授 的 无 比 宝 贵 和 十 分 丰 富 的 创 作 经 最 好是 画 他 的 眼 睛
,
。
验 之 一法
。
要 极 省俭 的 画 出一 个 人 的 特点
,
”
这是 文 学 巨 匠 鲁 迅 长 期
”
总 结 了 我 国悠 久 的 艺 术传 统手 法
。
对采
择 文 章体 制 和 为求 小 说 形 式 多样 化 年 时就指 出过
小说
,
,
是 作 过 一 番 极其 周 密 的 巧 思 安 排 的 鲁 迅君 常 常 是 创 造 新 形 式 的 先 锋
, ,
茅 盾还 在 一 九二 三
《
“
在 中国 新 文 坛 上
,
,
呐 喊 》 里 的 十 多篇
。
几 乎 一篇 有 一 篇 的 形 式
,
这 些 新 形 式 又 莫 不 给 青 年作 者 以 极大 的 影 响 ” ②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许祖华【摘要】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3)003【总页数】8页(P31-38)【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音乐性【作者】许祖华【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鲁迅小说的人物真切、生动,内涵丰富,无论是现实形象还是历史人物,其艺术个性鲜活显豁呼之欲出;其个体生命迹象与生命诉求以及各种人生感受中常常包含了普遍而深邃的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生意味。
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进行阐述,我们都可以在一个宽广的平面得到可以言说的话题,其中,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角度展开言说,学界同仁已奉献了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音乐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展开跨艺术的研究,以期开拓鲁迅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由于人物外在的生命迹象及其生存状况是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最直接、最感性的内容,因此,从音乐的角度透视鲁迅小说的人物,首先阐述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鲁迅小说对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描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状况的描写,一种是静态状况的描写。
动态状况描写的音乐性多具悲剧意味,静态状况描写的音乐性则常显喜剧意味。
这两种状况的音乐性描写,在鲁迅小说的众多人物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应该分析的是在现代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与历史小说《出关》中对老子的描写。
小说对这两个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描写,虽然形式不同、意味迥异,但魅力却同样深邃,其阐释的空间也都十分广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对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音乐性描写的艺术匠心,也显示了鲁迅小说多样性的艺术手笔与繁复、隽永的艺术神采。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徐冬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
但实际上正如黄子平先生在《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却是忘却语言的‘艺术’。
常见的格式是:‘最后,谈谈作品的语言……’……更多的连这‘最后’也没有。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几十年来,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鲁迅的小说语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体来说,成就不大。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综合的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论著问世。
这与鲁迅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称的,更与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符合。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做一个粗略的回顾,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风格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语言气氛和格调。
(2)语言艺术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手段的高超及语言对于实现它的总体命意所起的作用。
(3)语言独创性及对文学语言发展的贡献的研究。
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回顾一下八十多年来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进程,并不揣鄙陋略作评价。
一语言风格的研究语言风格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个人风格等等。
这里我们着重指对鲁迅语言个人风格的研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二:(1)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其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的具体体现,研究它必然会折射出其他种种。
(2)第三部分语言独创性的研究较多涉及到其他方面,这里不必重复。
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艰苦劳动、呕心沥血的过程。
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了的标志。
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必然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doc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存在。
一、鲁迅叙事艺术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他试行新的叙述视角或新的叙述方法时的独创才能,本文试就此谈些浅显的看法。
视角,是现代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所谓视角,其实就是叙事作品中故事的叙述者所处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人称问题,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分。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突破了旧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和全知全能视角,叙事方式和叙述角度呈现多样化,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括地看,《呐喊》、《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作品:包含双重或内外两层第一人称叙述者,小说的语调包含了两种不同声音,两种声音的独白性自述构成相互的对话、论争关系;由于这类小说的双重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上体现着主体心理现实的不同侧面,从而主观精神史是通过客观呈现的论争关系来体现的。
《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外部第一人称叙述者不仅有独立的叙述语调,而且直接参与情节和对话,整个故事似乎是包裹在他的旁知眼光,并沉浸于他那沉思而抒情的语调里。
从表面看,这两篇作品就是由这个叙述者叙述的两个失败的知识者的寂寞、颓丧、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小说并非单调独白式的,而是对白式的,主人公的故事大量应用自知视角,有着独立的叙述语调,整个小说由两种各自独立、相互渗透、交织缠绕的曲调配合着小说对偶式主人公的存在,超越了单纯的沉思抒情的外部叙述者的单一语调。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
鲁迅小 说叙 述 空间 的类型
小 说 与绘 画能进行 跨 艺术研 究 的一个 重要 桥 梁 就是 “ 间 ” 素 , 以 , 空 因 所 在对 鲁 迅 小 说 与 绘 画 进行 跨 艺术研 究 之 前 , 先 梳 理 鲁迅 小 说 的 叙 述 首 空 问类 型 , 既是为 后 面的具 体研究 构 筑基础 , 是 也
的知识体系中, 是具有客观性的存在物, 小说作为 与 生活 密切相 关 的 艺 术 , 其叙 述 空 问也 同样 具 有 客观性 , 由于小说不仅 可以直接描写 可见 、 但 可感
的具 有 客观性 及物 理维度 的空 间 , 而且 , 可 以描 还
绘没有物理维度却又切实存在 的社会 环境 、 文化
在展 示 鲁迅小 说叙 述 空间设 置 的基本 面貌 及艺 术 魅力 的另一个 方 面 。
艺术 属性来 看 , 说 中的 空 问虽 然 是 现 实 空 间 的 小
反映 , 但从其艺术功能的角度讲 , 则无一例外地都 是叙述空间, 都是为叙事能顺利展开设置的, 尤其 对 优 秀小说 来 说更是 如 此 。鲁 迅 小说 的个性 特 征
21 0 1年第 5 6卷 第 4期 ( 总第 2 7期 ) 3
2 1 Vo. 6 No 4( n rl N 2 7) 01 15 . Ge ea o. 3
鲁 迅 小说 的叙 述 空 间与绘 画
许 祖 华
(华 中师范 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30 9) 4 07
摘 要 : 鲁迅 小说叙述 空间有多种类型 , 既有固定 叙述 空间, 也有移动叙述 空间 ; 既有相对 固定 叙述 空间, 也有 绝对 固定叙述 空 间; 既有二元对 立的移动叙述 空间 , 也有 二元互 动型移 动叙 述 空间与 圆形 移动叙述 空 间。鲁 迅小 说叙述 空间的形态虽然丰 富多彩 , 从艺术作 用和功能来看 , 是为 了将 叙事限定在 一定 的范 围之 内, 一点与绘 但 都 这 画的艺术空 间设置 , 特别是 画框 的作 用与功能颇为相似 。鲁迅小 说叙述 空 间设置 的方 式主要 有两种 : 一种是 焦点 式, 一种是散 点式。这 两种叙述 空间设置的方式 , 别对 应着绘 画常用 的焦点透视 法 与散点透视 法。鲁迅 小说这 分 两种叙述 空 间设置方式的运用 , 鲁迅小说具有 了绘 画般 的艺术魅力。 使 关键词 : 鲁迅小说 ; 叙述 空间; 画框 ; 点式; 焦 散点式 中图分 类号 : I1 . 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 3 2 1 )4— 0 6—1 10 —57 ( 0 1 0 0 2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 5 月
在他的专著《历 史 向 自 由 的 诗 意 敞 开———〈故 事 新 编〉诗学研究》中提到了《故事新编》采用了电影的 蒙太奇艺术。
这些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 明显缺憾与不足: 一是有大量空白尚未涉及,如诗 歌、散文( 我们把它们也视为不同于小说的艺术样 式) 对鲁迅小说的渗透,以及诗歌、散文的艺术因素 渗透进鲁迅小说中后对鲁迅小说艺术所形成的魅力 具体表现在哪里,而鲁迅小说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因 素形成自己的诗性品格和聚神凝气之意境的,等等。 目前学界基本没有涉及。还有,即使已有所研究的 艺术种类,也有众多的问题,如传统中国画的空白理 论、戏剧的分场结构、动作性规律、电影的画外音技 巧等等是否影响到了鲁迅小说等等,也都尚无人涉 及。这也就为我们对鲁迅小说进行跨艺术的研究显 示了努力的一个方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向。二 是研究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简单的比附现象。其比附 性主要表现在: 或拿鲁迅小说的一些特点去套用其 他艺术种类 的 技 巧,或 拿 其 他 艺 术 种 类 的 规 范、形 式、技巧去框 套 鲁 迅 小 说。 如,用 音 乐 的“赋 格 ”模 式来框套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 用鲁迅小说的场景 描写、景物描写甚至人物描写去框套绘画的色彩、色 调模式,等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 义,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用新的视野对鲁迅的小说 进行新的研究,对其艺术的魅力进行相应的、具有新 意的阐述,从而收获新的研究成果,但,所付出的代 价却是十分沉重的。由于小说,包括鲁迅的小说与 绘画、音乐等艺术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它们毕竟分属 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 艺术优势与规则,如果硬性地进行“比附性”的 研 究,则只能采用两种蹩脚的方法: 或生搬硬套,或削 足适履,完全的吻合是不存在的,这正如一棵树上不 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即使两类艺术使用 了同一种感性材料,它们也是有区别的,正如黑格尔 曾经指出过的一样,文学与音乐虽然都用同一种感 性材料,即声音,“不过这两种艺术的声音的处理方 式以及在表现方式上却仍有极大的差别”[1]340 。所 以,比附性的研究虽然能有所收获,也十分便捷,但 却不仅无法深入地研究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深层契 合的机制、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生动魅力,而且,即 使是一般艺术形式上的研究也难免捉襟见肘。这也 就启示我们,在具体的跨艺术研究中应该尽量避免 此种方法的弊端,而从更为有利、有理的角度展开研 究,从更为深层的契合中探讨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 的 关 系。 三 是 研 究 散 乱,不 够 系 统,往 往 是 一 鳞 半 ·106·
就诗歌( 包括中国诗和外国诗、古典诗和现代 诗) 和散文( 主要是中国古典散文) 来说,鲁迅自小 即学习,长 大 后 又 长 期 浸 淫 其 中,且 至 死 未 见 其 间 断,更何况,由于自身的人格气质和对中外诗歌的长 期濡染,鲁迅在文艺创作的本质上是位诗人,但他写 新诗不能,写旧诗又不愿,他的诗人才情只好用之于 其他文体的文学创作。这影响于他的小说,就形成 了他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小说的诗性叙述特 色,这一特色鲜明地体现在小说中“诗性人物”的精 心设置和“诗性情感”的巧妙利用上。鲁迅这种“以 诗为文”的写法,形成了小说浓郁的诗意,开创了影 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散 文创作方面,鲁迅也是最杰出的作家,他的散文诗、 回忆性散文都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精 品。至于他的杂文更是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提到 了人学和史诗的高度。而这方面的素养也当然内化 为了他小说的艺术内容,所以,我们在阅读鲁迅小说 时,总感觉鲁迅小说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小说有些不 同,甚至感觉到有些不像小说。它们有的结构松散, 有的没有完整的故事而只有一个个的场面,有的笼 罩于浓浓的情绪之中,相较于小说,它们似乎更接近 于散文。美国学者李欧梵在研究鲁迅的小说创作时 就认为: “1922 年所写的五篇: 《端午节》、《白光》、 《兔和猫》、《鸭 的 喜 剧》、《社 戏 》,读 来 像 散 文 而 不 像小说,当然最后一篇《社戏》作为抒情散文是绝妙 的。”[4]52 不仅这几篇,大多数鲁迅小说都有这种“散 文化”倾向。鲁迅似乎也注意到了他的小说与一般 所谓小说的不同,在《呐喊·自序》中他称自己的小 说为“小说模样的文章”,到 30 年代的《南腔北调
二、鲁迅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及对其小说创作的 影响
孙郁先生在《鲁迅藏画录》中曾经写道: “看鲁 迅,文字上给我们以不小的愉悦。我猜想其中也融 下了绘画者的灵魂。似诗、似画、似曲,这就是他的 艺术。用一种单体的艺术形态解剖先生,终究是少
许祖华,等: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了点什么。”[3]3 的确,研究鲁迅这个人,不能只从一 个方面展开,应当将鲁迅其他的艺术活动也一并纳 入我们的视 野,如 此,我 们 的 认 识 才 有 可 能 更 为 全 面,也才可能更有深度地去研究鲁迅的小说,也才能 使我们对鲁迅的小说进行跨艺术的研究有一个实实 在在的基础。这不仅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更是一 个现代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与艺术史中应当密切关 注的问题。
终其一生,鲁迅虽然主要是以一个文学家的身 份从事各种活动的,他成为文学家的基础是他的小 说,他的《呐喊》《彷徨》更是奠定了他的“中国现代 小说之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崇高地位。 但是,作为一名具有超强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艺 术大 师,鲁 迅 在 创 作 小 说 之 外,还 以 学 习、参 加、研 究、介绍、评论、编辑、出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其他多 种艺术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 “就诗的表现方 式来说,诗显得是整体艺术( 或艺术的总汇) ,所以 在诗的领 域 里,其 他 各 门 艺 术 的 表 现 方 式 也 用 得 上。”[1]20 这里的“诗”并不仅仅指文学的一种体裁, 而是指“语言的艺术”即黑格尔所谓的“一般的诗”。 黑格尔虽然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得出的关于文学的表
正是基于国内外学界在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方 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鲁迅小说重新 进行跨艺术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应该立足于填补 该领域中的大量研究空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 应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填补空白的研 究中努力提升研究的空间和层次,把研究的重点从 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表面上的关系转到鲁迅小说与 其他艺术深层的契合点上,从鲁迅小说的艺术本质 与其他艺术本质的一致性,鲁迅小说的艺术效果与 其他艺术效果的异曲同工中寻找鲁迅小说的魅力, 并坚定不移地将以前此类研究中简单的比附性研 究,提升为探讨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相似或相同的 美学追求的高度上来,在这样一个高度上,进一步研 究其他艺术渗入鲁迅小说给鲁迅小说、乃至中国小 说带来怎样的新的美学特质。同时,高度注意系统 化的研究,将每一种艺术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观 照鲁迅小说,而不是仅仅抓住一二点来比附鲁迅的 小说。
( 1.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鲁迅一生,不仅卓有成效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杂文作品,而且,还与美术、 戏剧、电影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结缘及所获得的艺术营养,在丰富其精神生 活,满足其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及彰显了其广阔的艺术兴趣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了他小 说的艺术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立体的、多样的、跨艺术的非凡魅力。其中,诗性品格、散文倾 向、戏剧化、音乐性、空间感、画意等是其小说跨艺术魅力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鲁迅; 小说; 诗性; 散文性; 戏剧化; 音乐性; 画意 中图分类号:I210.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3-0105-06
作为文学经典的鲁迅小说,不仅受到古今中外 小说的影响,还 受 到 了 其 他 多 种 非 小 说 艺 术,如 诗 歌、散文、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的影响和渗透; 它 不仅具有许多小说艺术的质素,还融入了许多非小 说艺术的特质———这是它成为经典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因素,也是构成鲁迅小说艺术生命与艺术个性的 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由此,可以说,鲁迅小说是一 个多种艺术特质有机交融的复合体。所以,我们有 必要重新认识鲁迅小说及鲁迅本人的伟大之处。本 文从“跨艺 术 ”的 角 度 对 鲁 迅 小 说 进 行 鸟 瞰 似 的 扫 描,即从“非小说”艺术的角度来俯瞰鲁迅小说的艺 术魅力以及与它种艺术的关系,以期呈现鲁迅小说 跨艺术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及主要观点。
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在谈起当初写的小说时 还是以“小说模样的东西”来称指。“小说模样”就 暗含着“非小说”的因素,即鲁迅小说作品中有非常 明显的小说文体向其他文体的“越界”现象,比如小 说对散文、诗歌的某些文体特征的吸收和使用。在 谈到文学的类型时,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说: “优 秀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 程度上又扩张它。”[5]279 鲁迅是一位天才作家,他正 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文学类型的“扩张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1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文学研究·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 &Soc. Sci. Edit. ) Vol. 31 No. 3 May 2011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许祖华1 ,王 丽2
爪,只有一二点却不见其余,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 研究。或者,只涉及鲁迅小说与某种艺术的某方面 的关系,而将其他方面搁置,如,只研究了鲁迅小说 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而对于鲁迅小说的基本 幻象与音乐的关系,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的关系, 以及鲁迅小说的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完全悬置 起来; 或者,只就最显在的艺术方式的相似方面展开 研究,而将这些艺术方式与内容的联系怠慢了。如 从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来研究鲁迅小说与音乐的 关系,这样 的 研 究 是 十 分 便 捷 的,因 为,“同 样 的 结 构范畴———和声、节奏与旋律———可以在一切艺术 中看到”[2]449 ,是一切艺术都葆有的形式与规范,也 是一切艺术都可以使用的技巧。小说与音乐也不例 外。但在这种便捷的研究中,却忽视了它们在表情 达意方面所承载的内容,或者说,没有通过艺术上的 跨越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鲁迅小说所表达的 深刻思想。这一缺憾也就提醒我们,即使是艺术形 式方面的跨越性研究,也不应该忘记借助跨越的优 势来更深入地挖掘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得到新的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