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人物简介

《经验与自然》
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
对美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 为美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
• 推动了美国哲学的发展
05
约翰·杜推动了美国教育的进步
对全球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约翰·杜威:美国哲学家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约翰·杜威的生平与背景
约翰·杜威的出生与成长
185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
• 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 在家庭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宗教熏陶 -年轻时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 受到了当时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亨利的启蒙教育
• 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
• 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
• 强调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
途径
教育哲学与民主教育
教育哲学观点
• 认为教育是培养个性、发展才能的过程
• 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需求,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民主教育观点
• 认为教育应该平等、自由、民主
参与了美国社会和政治活动
• 支持妇女选举权、劳工权益等社会改革运动
• 对美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家人共度时光
• 与妻子艾米丽共同度过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 培养了五个孩子,其中三个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课件

1930年
杜威逝世于美国纽约市
杜威的教育背景
杜威在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学习哲学和教 育
杜威还曾在芝加哥大 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 教
他深受约翰·杜威实 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杜威的主要教育贡献
01
02
03
04
提出“教育即生活”的 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 践经验
提倡学校与社会生活的 联系
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 和改革
新精神。
课程设计:实用主义课程观
强调实用性
课程设计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 化,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 际生活中。
注重社会适应性
课程应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职业 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跨学科 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
个性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个性化 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杜威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杜威简介 • 杜威的教育哲学 • 杜威的教学理论 • 杜威的教育评价观 •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01 杜威简介
CHAPTER
杜威的生平
01
1859年
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
02
1876年
毕业于佛蒙特大学
03
04
1884年
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学位
终结性评价
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总 结性评价,全面评估教育 效果。
教育评价的实践意义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评价,发现并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 质量的提高。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促进教育改革
评价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推动教育改 革的发展。
心理学杜威ppt课件

反思性思维
杜威提倡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 结果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中心教学法
01
02
03
学生为主体
学生中心教学法强调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和兴趣进行教学设计。
强调心理现象的功能和适应性的 心理学派别。
关注心理现象在个体适应环境中 的功能作用。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和 适应性行为,以揭示心理的内在 机制和目的。
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01
02
•·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
03
04
强调教育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性。
02
杜威的心理学理论
实用主义心理学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心理学派别。
推崇实证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 验证心理学理论。
认为心理学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实用的 指导和帮助。
•·
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关注个体的适应行 为和实际问题解决。
功能主义心理学
•·
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强 调意识的机能和应用。
问题导向学习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解 决真实问题来学习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 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与交流
学生中心教学法注重学生 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 作,共同解决问题。
民主主义教育观
1 2
教育平等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平等,认为每个 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打破社会阶层的 限制。
杜威教育哲学

杜威教育哲学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杜威教育哲学,这老哥可不是一般人,咱得好好说说。
说起杜威,头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那句名言:“教育即生活。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这么认为的。
杜威这人,活得像个大陀螺,忙得团团转,教育改革这事儿,搁他手里可不简单。
杜威的教育哲学,有点像盖房子,你得先打好地基。
啥是地基?就是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杜威说,教育得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然就像在沙滩上盖高楼,摇摇欲坠。
咱想想,小时候谁没喜欢过玩泥巴、抓虫子?杜威说,这才是教育的起点。
有一回,杜威在学校里见到一群小孩儿围着个蚂蚁窝,乐得像过年似的。
他没急着叫他们回教室,反而蹲下来跟他们一起观察蚂蚁的忙碌。
杜威心想:“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科学课吗?”他觉得,孩子们的天性就是探索和学习,教育应该顺着这股劲儿来。
杜威的教育哲学里,还有一条就是“做中学”。
这听着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杜威说,知识不能光靠背书,得通过实践来理解。
你看,咱小时候背的那些公式,现在还记着不?但要是亲手做过实验,印象就深了。
记得有一次,杜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研究水的沸点。
学生们忙得像陀螺,烧水的烧水,记数的记数,兴奋得不得了。
结果最后,不仅记住了水的沸点,还懂得了实验的乐趣。
杜威在旁边看着,心里乐开了花。
杜威还特别强调“社会性”,他觉得教育不能光关在教室里,得跟社会结合起来。
就像种地,不光要在自家院子里,还得去田间地头看看。
杜威说,学生应该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有一次,杜威带学生去参观工厂,学生们看到机器运转,工人们忙碌的样子,眼睛都直了。
杜威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他让学生们跟工人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杜威的教育哲学还有个特点,就是“民主教育”。
他觉得教育应该平等,不能有高低贵贱之分。
就像一锅大杂烩,啥菜都有,吃起来才香。
杜威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教育应该给他们机会展现自己。
《杜威教育思想》课件

杜威提倡教育的民主性,认为 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尊重 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培养学生
的民主素养。
课程理论
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
杜威主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来设计 课程,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杜威提倡活动课程,认为通过活动可以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核心课程
实用课程
杜威认为应该设计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应 该涵盖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 如科学、艺术、历史等。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 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 业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杜威主张实用课程,认为课程应该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 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主体性
杜威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合作学习
杜威认为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中心教学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种思想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杜威的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论
活动性原则
杜威强调通过活动来学习,他 认为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反思性思维
杜威提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反思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所学 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01 PART ONE 生平简介
1896年,他创办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他教育理 论的实验基地,他的太太任该校校长。 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 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 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后来,杜威跟他 妻子还创办了芝加哥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但因归并的问题与 芝加哥大学校长产生分歧,遂辞职离去。 1904年,他前往哥伦 比亚大学任教。 1904-1930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直至退休。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直到93岁(1952年)在美国纽约 去世。
02
教育思想 PART TWO
02 PART TWO 教育思想
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杜威
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杜威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 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杜威
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 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作为实现人类更好希望的工具。——杜威
02 PART TWO 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
1. 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 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 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 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PART ONE
01 PART ONE 生平简介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教育理念 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 动中心”。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威生平简介

杜威的教育实验活动
•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 并任该校校长。 • 1894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主义与教育》、《自由与文化》、《我的教育信 条》、《教育哲学》、《明日之学校》、《儿童与教材》、 《追求确定性》(TheQuestforCertainty,1929)、《心理 学》、《批判的理论学理论》、《学校与社会》、《经验 和自然》、《经验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类的 问题》。 • 其中最重要的是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和1938 年出版的《经验与教育》。
杜威的大学教授生涯
• 1884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密执安 大学。 • 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 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 •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 主任 • 1902-1904年兼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 职
大学阶段的杜威
• 第二阶段:大学毕业后杜威进入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 杜威在这里受到了更浓厚的学术气氛的熏陶,接触了更多 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参加了更广泛的学术活动和研究, 从而更加坚定了研究哲学的志向。
• 在读研究生期间,莫里斯(G.S.Morris)教授,对杜威 的成长影响和帮助最大,使他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极大的 兴趣。杜威本人后来也这样说:“与黑格尔的结识在他自 己的思想中留下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痕迹。
15岁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确立了研究哲学的志向师从托里haptorrey教授以哲学为传统的佛蒙特大学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他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起点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大学阶段的杜威第二阶段
杜威生平简介

杜威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美国经济总量位列世界首位 • 工人承受残酷的剥削 • 阶级矛盾尖锐 • 新的时代观念开始孕育
童年阶段的杜威 • 杜威的母亲对他灌输上帝和耶稣的信仰 • 酷爱读书 • 从事简单的工农业劳动 • 在母亲的要求下能吃苦耐劳
大学阶段的杜威
• 第一阶段:15岁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对哲学产生了兴 趣,并开始确立了研究哲学的志向,师从托里 (H.A.P.Tor-rey)教授,以哲学为传统的佛蒙特大学给 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他走上学术研究道路 的起点,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杜威来到中国
• 1919年4月30日杜威携妻子到达上海。 • 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 • 延长假期,在中国讲学两年多。
感谢您的关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威的大学教授生涯
• 1884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密执安 大学。 • 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 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 •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 主任 • 1902-1904年兼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 职
大学阶段的杜威
• 第二阶段:大学毕业后杜威进入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 杜威在这里受到了更浓厚的学术气氛的熏陶,接触了更多 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参加了更广泛的学术活动和研究, 从而更加坚定了研究哲学的志向。
• 在读研究生期间,莫里斯(G.S.Morris)教授,对杜威 的成长影响和帮助最大,使他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极大的 兴趣。杜威本人后来也这样说:“与黑格尔的结识在他自 己的思想中留下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暗示;幼儿的模仿 杜威认为,幼儿无疑具有较高的模仿性并 易于接受暗示,他的粗率的能力和未成熟的意 义需要继续不断地加以丰富并通过这些渠道加 以指导。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夏军 五四运动时期,中西教育文化交流频繁,其中杜威实用主义哲 学理论的传入,对于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最 为深远,民国时期的教 育思想、体制的演变,无不受实用主义理论之影响,打上美式烙印 。二、三十年代兴起 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作为民国社会教育史上一 个重要组成部份,不可避免也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本 文力图于两者的关系中研究出实用主义对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作 用及局限性。 一 杜威(John Dewy 1859-1952),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哲学大师。他 以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等所奠定的 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引 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经验就是生活”,认为凡是能成功 地适应环境的经验 ,凡是有用的理论,就是真理。因此,他的理论 又称为“实验主义”或“工具主义”。
2、陶行知与晓庄师范 陶行知初涉平民教育工作时,是杜威的忠实弟子。1915-1917年 他在美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时期, 正是杜威鼓吹进步教育 运动最力之时。陶行知的导师、实用主义教育另一大师孟禄,在给 予他学业指导的同时 ,还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这都使得陶与美国 进步教育革新运动带头人关系密切。 1919年、1920年,杜威、孟禄相继来华,陶行知克尽地主之谊, 随行于杜、孟两人左右,为其翻译,更著书演讲,向中国知识教育 界鼓吹实验主义理论与教育革新的意义。 1921年冬,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任总干事。1923年,他 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教 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 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可以看出,这种希望通过教育的推 广及达到救国目的的言论仍包含着杜威社会改造理论的因素。但对 于杜威的 某些教育观点,陶行知已开始持怀疑态度,并有新的阐述, 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作了 出人意料却令人信服的颠倒。
1、晏阳初与平民主义教育 中国的平民主义教育发端于民国初年蔡元培、蒋梦麟等人提倡 的平民教育,时称“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教育。“五四”运动 以后,杜威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演讲,胡适等人的大力鼓吹— —胡适在演讲中反复 强调平民教育是实行平民政治的先决条件—— 使平民主义教育声势愈来愈大,1923年8月平民教育运动总的领导 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北平成立,平民主义教育思潮遂达 高潮,全国各界莫不以标榜“德谟克拉西” 为荣。 平民教育的大力推行者首推晏阳初。早在1916年,负笈美国耶 鲁大学学习的晏阳初,就曾在华工中尝试办 教育。1920年他回国后, 先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从事平民教育工作,不久,担任中 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总干事,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平民教育活动。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晏阳初还极其注重经验的和理论的探索, 逐渐形成中国式的平民教育理论体系。他认 为:“欧美的教育是 要求适应生活”,中国则是要“改造社会”、“改造人民的生活”。 因此,到二十年代后期,他开始把平教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 村,以河北定县作为乡村 平民教育的实验区。
教育著作: 1897年《我的教育信条》 1899年《学校和社会》 1902年《儿童与课程》 1915年《明日之学校》 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经典性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英美 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 儿》并列。
二、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经验论 “经验”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 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行动和结 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 验。 经验包括经验的事物和能经验的过程。强调 经验的能动性和连续性,尤其是行动、操作 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思想广泛 地运用于学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又提出了教育的本质即生活的观点。他 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 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根据“教育即生 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求把学校办 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 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人。 “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一是学校本身必须 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 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 的相互影响。
• 1904-1930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至退休) 1908《伦理学》 1909《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1910《我们怎样思维》 1913《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 1915《学校与社会》(修订本);《明日之学校》 1916《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9年4月从日本到上海;1919-1921年在北京大学和 南京高师等校讲演 • 1924年在土耳其研究教育状况 • 1926年在墨西哥研究教育状况 • 1928年在苏联研究教育状况。 • 1929《对苏维埃俄罗斯和革命的世界,墨西哥-中国-土耳其的 印象》 • 1930年《旧个人主义与新个人主义》 • 1938年《经验与教育》 • 1952年最后一篇教育论文《教育资源的使用导言》
三、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
“思维五步”
教学的五个步骤----发现式学习
p285
第四节
论幼儿教育
一、幼年期的意义 二、活动课程 (一)课程的组织形式 活动---游戏和作业 对游戏和作业加以指导。学校的任务就 是设置一个环境,使游戏和工作的进行能促 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
二、课程内容 核心内容:以照顾布娃娃为核心加以安排 其他内容:折纸、试制玩具、照料花草、故 事、唱歌、自然研究等 三、教学方法 核心方法:行动,观念是由动作引起的。 教师观察幼儿兴趣所在,提供相适应的 刺激或材料,在幼儿行动中,利用它们使儿 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得到提高;同时,使儿 童的兴趣进一步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 力的控制得以增长。
(二)社会改良与民主主义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
论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从其生物学化本能论心理学出发,认 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 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 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 并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 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同时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正视儿童的 需要,又要提供相应的环境,以便使两者相 互作用。
第三编
现代学前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859---1952
杜威年表 • • • • 1879年(20岁)大学毕业 作了三年教师,跟佛蒙特大学一教授学习哲学史 1882年发表哲学论文 1882-1884在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883年在本 科讲哲学史 • 1884年博士论文《康德心理学》 • 1884-1888密执安大学助理教授 • 1886年《心理学》 • 1888-1889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 1888《莱布尼兹关于人类理解的新论》 1888《民主伦理学》 • 1889-1894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 • 1893年《中学的伦理学教学》(第一篇关于中等教育的论文) • 1894-1904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7《我的教育信条》 1899《学校与社会》 1902《儿童与课程》 • 1894获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博士(1910佛蒙特大学法学博士; 1913密执安大学法学博士;1915霍布金斯大学法学博士)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在中国造成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除了世界 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及胡适、陶行知等杜威 弟子在国内的大力鼓吹 之外,还与国内政治气候密切相关。杜威来华之时,正逢“五四” 爱国运动蓬勃高涨之 际,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爱国学生运动与以 教育民主化为主题的杜威演讲相互辉映,“五四”运动中提出的 破 除旧思想、旧道德口号,对于国内学界接受杜氏实用主义哲学理论、 推进中国新教育运动,起到了铺路搭桥 的作用。 二 杜威哲学理论的引进,为中国教育界指明了一条美式的民主主 义教育改革方向。1921年中国学制改革,就 以美国现行教育体制 为蓝本,明确提出了“发展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生活教育” 等教育标准,实用主义之体现昭 然纸上。而与 学校教育平行发展的平民教育——在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风起云 涌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则是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教 育领域影响深远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下面我们将从乡建运动的几个主要派别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中, 探讨杜威实用主义理论的影响。
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这一观点是以杜威的主观经验论哲学理论 为基础提出来的。认为人的最初的经验来源 于“先天的能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连续性”原则 “交互作用”原则
第三节 教学论
一、从做中学 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从 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儿童应该从 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 动出发。 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 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 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 儿童的学习就没有依托。杜威提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 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到知识。“从 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 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 理为根据。
二、活动课程论 杜威反对以既有的知识编写系统教材。认为让儿童学习系 统教材,无异于是学习前人的符号积累,从而远离了儿童个人的 生活经验,使儿童学不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他要求把课程和 教材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 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也主张课程应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 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 一的导师,手、眼、耳、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 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着。 课程必须适合儿童本身的特点和社会活动,必须注意社会的 需要,并以改造社会生活为宗旨,促进社会进步。教材应取自实 际的生活,而不只是为未来做准备,否则容易使儿童的学习和生 活相脱节。 教材心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