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合集下载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 “蔡先生实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 个学术界文化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 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与敬意。”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金耀基
冯友兰
1.冯友兰,字芝生 2.中国现代哲学史著名哲学家
“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3.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史) 《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 《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六书)
兼容并包
1.蔡先生的“兼容并包”表现在哪些方面? 2.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对当时的北大 有什么影响?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极高明而道中庸
• 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朱熹 •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北大变迁
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 1912,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2-1914,多名校长轮换 1917-1927,蔡元培任校长,迎来了北大最辉煌的 十年。
蔡孑民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一位学者:学贯中西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一位革命家: 创办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参加二次革命 一位教育家: 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1917-1927任北大校长,十年七次辞职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 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 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 会政治环境。
中国人因严复而知有西方学问,西方人因冯友兰而知 有中国哲学。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感知人物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 话:
“蔡先生是不止属于北大的,他是 属于整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对于蔡先 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改变一份好 感与敬意。”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 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 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 进士、点翰林、授编修。忧在民族危难, 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 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先后担任绍兴中西 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上海南洋 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职。1902年4月,在上海 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并创设 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陈独秀、鲁迅、胡适、 李大钊、辜鸿铭等)
关于作者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 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 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 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 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 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问题
•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春 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 间有什么关系?
深入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 界之内涵。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意 为“洞察一切又奉行中庸(即中和)之 道”。作者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 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请结合程 明道的《秋日》一诗,谈谈你认为是一 种怎样的境界和气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程颐为程明道写的《行状》
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 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 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 人也如时雨之润。
冯友兰说: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
“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 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 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 第二个。” ——美国哲学家杜威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思考:

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 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作者把 蔡元培先生的事迹概括为哪两条?
教育的两大端 :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

极高明而道中庸

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中庸)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极高明)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 “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 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 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 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 来概括。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蔡先生生平
出身,1894年任翰林编修。 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救国。在浙江、上海等地担任教职。 1902年组织成立中国教育会,被推选为会长。 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半年后辞职。 1915年在法国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一新。 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破坏法制,辞职南下。 1927年起,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 1940年,在香港病逝。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凡”,也就是中庸。 ▪ 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 无声”的高尚境界。
探究写法
▪ 作者用什么手法体现蔡元培先生的 精神品质的?
探究写法
▪ 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业绩卓著, 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 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 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 叙生活小事,彰显人格之大,这是平凡之 中见深远的笔法。(以小见大)
探究写法
▪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写人记事的 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
▪ 而本文有对蔡先生事迹的记叙,更有对其人 其事的评论。
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 ▪ 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 ▪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不偏执,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 “中,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真理寓于平
动的中心。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 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 “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 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后者更难得。
▪ 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 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
“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 人格:
▪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 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 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 气象。

我所认识的蔡孓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孓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PPT 文字版~来源:浦嘉瑶♥SHOW的日志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一、“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2、文中作者忆写了哪三件与蔡元培先生交往的故事?1、初见蔡先生,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2、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3、在美聆听先生演讲,再次领受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3、作者在写第三件事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蔡先生什么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蔡先生慈祥诚恳、幽默风趣的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4、第六段中,“蔡先生一进会场….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来表现北大学子对蔡先生发自内心的崇敬。

细节5、作者写这三件事惜墨如金,是否有不够具体生动之嫌?从这三件事中如何理解“春风化雨”?1、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回忆本身,而在表现蔡先生的人格风范,故不需要详细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也不需要仔细交代前因后果,只需要勾勒出蔡先生的精神风貌即可。

2、这三件事皆为平凡琐事,文章也无前因后果的交代和渲染烘托的描写,但是多年之后先生的态度、言辞、教诲憬然在目,足见先生之人格对作者的感化,这就是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是平凡中的伟大。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的?首先阐述了“兼容并包”的内涵,即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问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其次论述了“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影响:1、将北大由“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2、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7、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是怎样的关系?两者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

春风化雨是兼容并包的基础,兼容并包是春风化雨的体现;二两者的实质是统一的,那就是真诚。

因为只有真诚的人,才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有了春风化雨的力量,才有兼容并包的理想和实践。

8、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指文章的高度,“道中庸”是指为人处世的态度。

7.我所认识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7.我所认识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4、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 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5、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 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 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在位于北大“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 知识一面之交,缺一印象深刻。哲理, 作者虽未浓彩重墨,却为勾勒蔡先生 的总体面貌定下了基调“蔼然仁者,慈 祥诚恳”。
冯友兰全家
90岁的冯友兰
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学们与校长蔡元培 (前排右四)、文科学长陈独秀(前排右三)及教 授马叙伦(前排右五)、梁漱溟(前排右二)等合 影。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1922年北大留美校友与赴美考察的蔡元培先生合影。二 排左一为冯友兰,前排左五为蔡元培,左二为罗家伦。
1、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 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 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 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第二印象: 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第三印象: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第四印象: 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事业之大: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 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 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
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
“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名副其实:确实成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校。 战斗:北大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
蔡元培书法
蔡 元 培 塑 像
冯友兰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 国现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5年进入北大中国哲学门。 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 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 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 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 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52年后一直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 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蔡先生对待别人非常宽宏大度,但律己却极严格,他 对待学生一向重身教,以身作则,故能事事光明磊落,时 时无所愧怍。他一生的言行取舍,皆以「礼」为准则,真 是做到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的地步。他自奉非常俭约,先后做过三年的部长 和大学院院长,做过十年的大学校长,又担任十余年的中 央研究院院长,但除了几千册图书外,两袖清风,毫无积 蓄。他在上海所住的房子,还是由朋友和学生集款购赠的。 他逝世以后,家庭的开支,子女的教育费,还时常靠朋友 和学生的接济。蔡先生持身的廉洁,由此可见。
冯友兰
征婚启事:
第一次:(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第二次:(一)本人具备相当的 文化素质; (二)年龄略大; (三)熟谙英文,能成绍兴人,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7 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 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 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1902年,组织 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 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誉之 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这可在他主持北大时,对于聘请教授采取兼容并蓄 的态度见到;当时北大有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和钱玄同,有 极端维护文言文的黄季刚和刘申叔,有拖着长辫子的辜鸿 铭,有朴学大师章太炎,有洪宪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有 戊戌维新的梁启超,有讲昆曲的吴梅,蔡先生都让他们各 本所学,尽量地发挥各人特长,在我国大学教育方面留下 美谈和典范;这固然是由于蔡先生深刻而明智的远见所使 然,但若不是他有宽宏大度的胸襟,实难做到。
“思想自由”、“兼容 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 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 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 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 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 自由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
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内涵;探究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摄取片断品味平实而细腻的如茶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

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

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