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垮台教训和启示

合集下载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doc88888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doc88888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历史的车轮辗转过去,一页又一页的篇幅中有值得歌颂的凯歌,也有引人反思的乐章。

历史是最好的导师,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针。

借鉴历史,是我们成就未来的最好途径。

苏联解体事件便是这篇章中的一抹墨迹。

通过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对其原因和教训有个深刻的认识。

20年岁月,回顾苏联解体的那一幕,究其原因对于我们真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依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都有两面性。

苏联解体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最本质的问题所在。

发展社会主义,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矛盾是需要合理抑制的。

这就以为着了解矛盾本身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让人民分享胜利的果实,利用一切力量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苏联解体事件,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时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信条。

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一时期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群众是支持一个政党的强大力量。

由于这种背叛,加上苏联共产党不重视自身建设,导致其严重脱离群众,使国家呈现一盘散沙的景象。

因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共产党的青春活力,亲民爱民,一切为民是共产党实现终极理想的保障。

其次,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尺。

苏联社会主义之所以会如此不堪一击,究其原因是其经济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苏联共产党垮台启示

苏联共产党垮台启示

十几年来,中国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勇 往直前,所谓前车之鉴,研究苏联衰败的原 因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 意义。
苏联解体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 第一,必须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和党的领 袖的历史地位。联系苏共对待斯大林态度 的教训来思考,深深感到我们党对待党的 历史和党的领袖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
T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ND
苏联共产党垮台 启示
•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 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 冉冉升起。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伴随着苏联的解 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 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苏联解体的原因
• 首先,苏共垮台、苏联亡国乃是其制度性缺陷 导致的。 • 其次,封建主义的危害。 第三,苏共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没有让人民 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 第四,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 主义。 • 第五,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 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 • 第六,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 第二,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永 远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 第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 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惠。
• 第四,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加强和改进党 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 性。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始终抓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丌放松, 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有效地保持了党 员队伍的先进性,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 斗力,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 第五,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各 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

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1000字

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1000字

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1000字1989年,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体制的崩溃,东欧发生了一系列剧变,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家为代表的诸多国家,经历了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巨大转型。

这场历史上的剧变留下了丰富的教训,也为当今不同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启示。

第一,经济和政治改革需要相互协调。

苏联东欧国家的倒塌,与其长期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不适合的现实形势息息相关。

如今,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经济现实,一些人在赞扬其有效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当下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不协调性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二,民主改革只有在社会背景合适时才能实现。

苏联东欧国家的倒塌,不仅是民主体制进路的扩张,也与当地社会因素变化、国际局势演变密不可分。

笔者认为,今日中国社会亦依然面临诸多民主改革方面诸多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习惯都需要逐步适应这一漫长的进程。

第三,革命和改革最终只是为了人民利益。

无论是所谓的“民主转型”,还是官方主导下的路径选择,最终的出路都是要为人民利益考虑。

当今中国社会同样需要放眼基层,深入考察国情、社情,聆听人民呼声,才能真正找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第四,任何国家的社会进步都需要国际合作。

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之时,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互助,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真正有信心的态度。

当今中国依旧面临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复杂局面。

希望中国各界能够相互协作、携手共进,争取互惠互利的结果。

第五,历史无法重来,但是历史可以借鉴。

过去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改革失败,依然可以为当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奠定一些基本经验和警示。

展望未来,不同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引领,扫清挑战,走向胜利。

最后,各位读者可以从苏联东欧国家的历史显要教训、提示中深化对人性、对社会、对未来发展的认识,更加充分认识到人民利益为前提的改革、开放、创新是中国今天有时尚和有数据量、有自信心的大国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关键和支撑所在。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本文主要从当时苏共和苏联自身的原因出发,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几个层面分析苏共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标签:苏共;失败原因;经验教训一、苏共失败的原因1、经济苏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苏共在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取缔商业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甚至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压榨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高足够多的资金和原材料,使得苏联经济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但是重工业长期压榨轻工业、农业使得轻工业、农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向前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这就造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是按照一个指挥中心的指令运行。

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两种消极的后果,一种是指挥中心不可能把千变万化的经济生活纳入统一的轨道,从而使指挥者对经济生活管不好也管不了,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种是把社会经济统的过死,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抑制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整个经济发展处于畸形状态,结果导致经济的萎缩和失衡,出现经济危机甚至崩溃,从而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2、政治苏共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各种不正之风盛行,使得了党内广大干部与苏共离心离德。

苏共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在党和政府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抛弃了列宁时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党内外缺乏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容易导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专制独裁即“一言堂”和个人崇拜,滋生权力滥用以及贪污腐败行为,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民主和人民民主。

这样的政治体制使得当时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步,能够攫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同仁们指正。

一、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

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由于苏联共产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

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

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

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其中还有300个人不交党费。

苏共亡党的历史经验教训

苏共亡党的历史经验教训

经过学到了看了认识到了。

从中我体会到了苏共亡党的历史经验教训。

导致苏联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按照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理论。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发现既有外国资本主义社会企图利用和平演变瓦解苏共的原因,也有苏共本身经济政治,对外安全及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重点分析经济政治上导致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创建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转折时期。

列宁是这一新型革命政党的主要缔造者。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至1991年,“8·19”事件以失败而告终。

苏共中央在戈尔巴乔夫的逼迫下自行解散。

苏共的4228座办公大楼、180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等设施都被俄罗斯当局查封和没收。

苏共经过74年的执政发展去走上了不归路。

亡党必然亡国。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的最后一天,也是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天。

上午10时,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精心”准备他将于当晚宣读的辞职书。

1991年12月26日上午,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会场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

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共产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名字,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经济上来看,自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而1941年至1945年战争期间仅仅下降了2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从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

1990年全俄罗斯人均预期寿命为69.2岁,而2001年为65.3岁,几乎下降了4岁,甚至一些地区男性人均寿命降低了整整10岁。

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

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

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第一篇: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内外因主要有三类:一是外因,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和对其军事威胁与争霸。

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端。

三是自赫鲁晓夫始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脱离、背离乃至戈尔巴乔夫的最终背叛。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同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勇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

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歪风邪气和错误潮流,群众在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无能为力,显得风平浪静,但在特定条件下,就有可能掀起巨浪,翻江倒海。

第三,把发展放在执政第一位,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或对立,并应始终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

只有不断在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改革开放确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巩固与自我完善,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

让人民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而不是一昧地把改革成本推向社会,改革成果被少数人享有。

第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改变了以往的显性的方式,利用改革过程中所伴随着的矛盾激化,以民主、科技等方式为诱惑、以金融操纵、意识操纵、非政府组织渗透、信息干扰等新武器,试图西化,分化中国。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有合作、有竞争,同时有激烈的较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摘要: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由此而导致了苏共最后的垮台。

苏共的历史证明: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正当的先进性是必须体现在实践上,真正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先进性。

关键字:苏共垮台、历史教训、启示
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

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

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

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一、苏共垮台给我们的教训
1. 苏联共产党未能代表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未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福祉。

由于苏共在后期丢掉了列宁开创的密切联系千百万工农群众的优良传统, 在政治上和道德上背离了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一,苏共各级领导人搞特殊化和以权谋私之类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到后期愈演愈烈。

比如建立了一整套内部特供商店、餐厅、医院、免费别墅, 在正式工资之外向干部分发不公开金钱数额的“大信封”。

第二,在组织建设上30年代的“大清洗”断送了党内民主,使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

苏共逐渐形成最高领导不受任何监督,党内没有真正的民主氛围,普通党员政治人格分裂的局面。

“大清洗”的首要目的:是打击和消灭党内的所谓反对派。

这些反对派主要是与斯大林在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方针方法上持不同见解,其中不少人忠实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就“大清洗”的性质而言,这是一次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清党整党运动。

第三,还有许多党员干部利用职权非法侵吞社会财富, 从中繁衍出大批蚕食社会主义的蛀虫,导致苏联人民对党的不满情绪不断发展。

第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不是着眼于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是着眼于适应极少数政治野心家和经济暴发户的需要, 使苏共从根本上脱离了苏联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同时也造成了党内思想和组织的严重涣散。

苏联解体前两年, 就有三、四百万党员离开党的组织。

在1991 年决定苏联命运的“8.19”事件中, 成千上万的群众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 成为苏共垮台的决定性因素。

2.苏联共产党背离了其国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的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进步性取决于这个政党制订的方针和政策是不是促进生产里的发展。

从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快于其他各国,但是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僵化,逐渐显露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斯大林时期,伴随着激烈的党内斗争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日益盛行。

这一时期提出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有增强党和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信心的政治现实意义,但是建成这种社会主义突出的和占中心地位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用超经济的手段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思想,以及用牺牲个体农民利益超越阶段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思想。

结果,苏联追求的是生产力低水平上的工业和农业的统一,在生产力低水平上实现的农业集体化和公有制。

这种不是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上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等严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上的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时期,迈出了破除迷信,进行改革的最初步伐,思想上的“解冻”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这时期的改革,在农业和工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和结构上的变动,明显出现了政策上的摇摆和反复,反映出苏共领导人理论上的苍白和指导思想上的混乱,也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党的先进性自然无法体现。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表面上看,他抓住了发展经济这个“要害”,但具体做法还是首先加速机器制造业发展,没有改变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轻工业和农业的局面,仍然没有跳出苏联传统模式的误区。

3.苏联共产党逐渐失去了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文化上的创新。

首先是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僵化的理解和教条化的运用开始的。

斯大林时期,伴随着激烈的党内斗争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日益盛行。

其次,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抛出了他的所谓“改革新思维”,自称“改革新思维”有三大革命性倡议“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

他所主张的民主化, 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不要集中的所谓“无条件的民主”。

他所主张的公开性, 是完全放弃国家利益和琢严, 为任意丑化和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大开绿灯的公开性。

他所主张的多元论, 是在思想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听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由泛滥的多元论。

在此基础上, 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出了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 把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不民主”、“不人道”的社会制度, 全面否定苏共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 提出“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面对实行议会制、多党制的新情况,苏共中央提不出什么可以吸引人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主张,造成了广大党员思想混乱。

一部分党员,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无所适从,很快丧失了政治威信。

在1989年3月举行的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参选的党的中高级干部有,20%落选。

1990年退党人数从上一年的12万人,猛增到,180多万人,另有58万人被开除出党"仅此两项就占了苏共党员总人数的12%。

这样,作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的党员个体也迅速丧失了其先进性,难以避免整个党的垮台。

二、苏共垮台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始终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家才能长治久安。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根除腐败,使党永葆先进性。

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要充分发展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公平正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永葆先进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

3.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

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

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人民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论执政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由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想到的》学术论坛》2005年第2期作者:吴伟
《斯大林评价的历史与现实》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者:刘书林蔡文鹏张小川
资本论》第3卷第七篇马克思
《七一讲话》江泽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