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现在都是网络e族,相信对“蚁族”、“北漂”、“新生代农民工”等新鲜词汇是不陌生的,但是这些现象是属于什么概念的范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等等大家可能不甚了解。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社会流动,让大家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内容提纲:

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2.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3.代际流动的特点(重点)

4.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重点)

专题:成都户籍改革(难点:体现在与热点联系)

好了,了解到内容提纲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2.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比如,我国“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变成工人;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代民工潮”等都是结构性的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现出来的。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的流动。

当然,知道概念和类型是不能使大家对社会流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深刻的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我国的社会流动是与社会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当然也与我国的一些政策有关,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来说从建国到2006年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可以分六个时期来考察。

第一个时期是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一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在经济恢复之后,又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国家组织了大批工厂内迁和农业垦殖活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程度都很高。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猛增。

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65年,是国家经济调整时期。大部分进城农民被清退回乡,国家加强了户口登记管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限制个人自由流动。同时,原来由国家组织的集体移动也接近停止。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即“文革”十年,经济停滞,人口迁移率低,大专院校停止招生考试,教育不再成为决定人们社会流动特别是上向流动的重要因素。后期,国家搞了一些三线建设工程,并组织了大批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社会流动略有增加。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到1991年,进入第四个时期。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流动。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增加很快。乡镇企业的兴起虽然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职业转化,但仍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1977年

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后,各类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制约作用增强了。

第五个时期从1992年至2005年,为第五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也伴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城市发展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同时也由于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已处于赔钱经营,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尽管这时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的是打压限制的政策,工资也得不到保证,但还是有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无论是人数还是规模,都是空前的。据统计约有两亿多农民工进入了城市,有的还是举家进入。这个时期的人员流动基本是单向流动,是农村人向城市的流动。

第六个时期从2006年开始,这个时期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了农村,农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这个发展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发展农村地区的城市化,使很多的农民又回到农村去创业。当然回去的还不会很多,这还要看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和力度。

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政策的引导而发生的,那么在政策引导下发生的这些社会流动具备哪些特点呢?由于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有哪些特点。

第三部分代际流动的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

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这说明上辈对下辈的在职业上的影响正在逐渐缩小。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

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00年同1992年相比,在职业结构的总量中,低层次职业(生产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8.17个百分点,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个百分点。其实,从这点能看出,我国社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的开发和发展也慢慢的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这点主要是从某种职业的流出率、流

入率、稳定性等来讲述。比如:优势阶层流出率较低,像管理阶层现在很吃香,人们流入后就不愿意再流往其他阶层。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投入得资金、时间和努力较多,人们从事此职业后也不愿流往其他阶层,稳定性比较高。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代

际流入率所显示的是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群体在接受新成员方面所具有的开放性。我国工人阶层流入率低不是因为它的开放性低,而是由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较低,城市中没有人愿意进入这一阶层,而惟一愿意进入农民群体又受到户口和身份的限制,很难成为有正式身份的工人,在医疗保险、年终奖励等方面都没有城市里同一职业的工人的待遇好。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父辈所居的层次越低,其子辈向上流动

的难度也越大。这点大家是深有体会的,大家应该对“某某某依靠关系进入什么单位”这种事情是很愤慨的,其实“依靠关系”就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实现是不可或缺的,如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初次获得职位有重要影响。大家要正确看待社会资本,“靠关系”要看发生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能耐,那“关系”于他而言就如虎添翼,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耐,完全是“打酱油”的,却靠关系进入要害部门,那我们就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政府、社会更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了。

因为这产生的腐败、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我是希望大家都能有很好的社会资本,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当然,大家要知道除了社会资本影响代际公正,还有政治机制如单位体制和户籍制度、市场机制和教育也是影响代际公正的重要因素,在此不多说,大家下去可以自己看一下。

6.流动中出现无序和越轨。这点主要是说流动中出现的不好的现象。如改革过

程中某些拥有特殊社会或政治资本的人,通过正常或非正常手段,获得国有资产和利润,或者合法成为富裕阶层,或者非法成为暴富,出现很多腐败的现象。如:原贵阳市第六中学校长、贵州中加国际学校法定代表人陈昕受贿案,当然,最后以受贿罪判处陈昕有期徒刑13年;受贿赃款人民216.567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