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顺利通过面试成为销售总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顺利通过面试成为销售总监

一位朋友Z君现在是A上市公司某项目的全国销售总监,他和我谈起自己之所以能由H公司的区域经理做到现在公司的销售总监。除其他原因外,得感谢一些猎头公司和用人单位的面试。这些面试让他学到许多东西,特别是一些能发现自己不足的面试。我把和他的谈话进行整理如下,希望和大家分享。

Z君服务的前一家公司是业界排名第一的公司,他经常会接到猎头公司电话。刚开始,Z君认为不管有多大诱惑,把本职工作做好还是首选。所以,拒绝者居多。2-3年以后,工作流畅。他也就开始心动,接到猎头电话后,就利用工作之余去面试。他总结了面试中的成败,也“面试”了一些猎头和用人单位。他把这些面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面试型面试;一类是真正的面试。非面试型面试分为间谍型面试、索取思路型面试和人才储备型面试;后一类就是让他受益匪浅的面试,将重点阐述。

一、间谍型面试:

现在猎头公司很多,有一些猎头公司有时并不是真的有和被猎人匹配的职位,而是以介绍某些职位为噱头,借机和被猎者打听一些信息,比如所在单位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业绩和团队情况、薪资结构,有的还会问被猎者同事、总监、总经理的联系方式。Z君的单位在行业内非常知名,也吸引了许多竞争对手以诱惑力的职位来吸引其面试,而面试问题多和H 公司有关:贵公司去年的产值是多少;主要采取哪种方式拓展渠道;今年新项目运作效益如何等等。这种面试,Z君说,他还是能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有时给个虚拟数字,有时干脆以涉及商业机密拒绝。福建有个上市公司承担费用让Z君飞行面试,去了之后就问H公司的营销数字,一个接一个问,还咄咄逼人。北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女老板,用三个小时打听H公司网站和电子商务运营情况,因他们马上也要上一个类似项目。Z君说,反正就是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家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还因Z君拒绝说出目前的业绩数字而不快;第二次视频面试总监还询问业绩数字,Z君婉拒。几分钟后,面试结束。后猎头来电,劝说Z君,尽管行业一样,但商品不一样,大可不必遮遮掩掩,说出来也无妨。Z君坚持说,谁都不喜欢一个随便透露自己公司商业机密的职员。

二、索取运营思路型:

说也巧合,北京、天津有2家猎头公司先后为Z君推荐了一家韩国企业一个新事业部的运营总监,前一个推荐上去没有消息,后一个猎头公司风风火火让Z君去北京面试。Z君和面试他的韩国人,两人一会英语、一会汉语地交流。韩国人明显是门外汉,最后用生硬的汉语说,你的经验很好,专业知识也过硬,但我想看看你的运作思路,能否提交一份市场开拓方案;还调侃说,你可是两个猎头公司推荐的!Z君一听就有点头大。他反感这种做法,勉强同意。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求职技巧

求职艰难,僧多粥少,一个好的职位最终能竞争上岗的只能是少数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求职的指导书籍和文章应运而生,其中绝大多数是传授一些求职技巧,求职者耳濡目染,也有越来越重视技巧的倾向,似乎应聘是一种技术活,要想成功必须掌握技巧,而失败则是技巧不当的缘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诚然,求职说到底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活动,掌握和运用技巧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

甚至把它作为成败的关键,则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就目前情形而言,只重技巧的求职者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正陷入误区。

误区之一是过度包装。目前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材料制作得越来越精美、豪华,甚至有的女生专门拍摄写真集,求职的费用大幅上涨。如此煞费苦心,无非是想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事与愿违,过度包装只能短时间抓住“眼球”,却无实质上的裨益,有时反而令人反感。更有甚者,为了投其所好,不惜伪造发表过文章或编造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过度包装者往往丢失了重要的品质——诚信。其实诚信的求职者才永远会受到欢迎,虚假的东西哪怕只揭穿一次,也会使你“身败名裂”。

误区之二是患得患失。保持本色是做人的最好态度,求职的时候只有不卑不亢、充满自信,才能应付自如。只重技巧者则不然,他要察颜观色,揣摩别人心思,努力使自己符合别人的标准,那么就必然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招聘人员的一些无心之举,都有可能使他疑神疑鬼,丧失信心。就算是技巧高超,获得用人单位的欢心,但那也是伪装的、不真实、不自然的东西,无法长久维持。

误区之三是弄巧成拙。一方面招聘工作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谙熟求职者的心理,在他们面前卖弄技巧,恐怕会被一眼识破,反而留下恶劣的印象,这就不如真诚自然一点;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文化、用人理念的差异,在这家单位行之有效的技巧可能在那家单位就会碰壁。比如薪酬,有的单位忌讳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提出,而有的单位则鼓励你衡量自身的劳动价值。

误区之四是舍本逐末。落聘后正常的心态应是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平时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但只重技巧者则不然,多半会认为是操作有误,缺乏经验,技巧不高,从而丢西瓜捡芝麻,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重复着这种错误,难以真正提高自我。

总之,应该明白,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是符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条件,而求职者要做的只是努力使自身合乎这个标准,有时不刻意地追求技巧、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