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精品推荐】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

【精品推荐】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

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
小编希望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最常见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那么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呢?
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类较多,可以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其中水生生态系统有海洋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介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等;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冰原生态系统等。

1.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2.河流生态系统是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属流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是陆地和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
3.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4.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模型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模型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及其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系和非生命自然资源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总和。

生态系统的构成因素包括了生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种类十分丰富,而其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又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构成成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吧。

一、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指由海水、海洋岸线、海底及其所包含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和海洋底栖生态系统。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是指由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浮游细菌、浮游贝壳等物质构成的系统,这些生物和物质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为海洋底栖生态系统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则是指由生活在海底的动植物、海藻和其他生物构成的系统,这些生物主要消耗海洋中悬浮的有机物,维持着海洋的营养平衡。

二、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淡水、水流、水体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包含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湿地、冰川和温泉等。

江河湖泊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湖泊最为重要。

湖泊是由大量的矿物质、有机物质和水体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植物,同时也是众多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生活场所。

湿地生态系统则是由沼泽、草创地和水草堆积的区域组成,这些区域中的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维持着湿地的平衡。

三、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是指由陆地、岩石、土壤、水体及其所包含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分为大气、植被、动物和土壤四个层面。

大气层面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大气层面的气体成分和气象条件决定了植被和动物生命的限制条件。

植被层面则是指由植物构成的区域,其中草原、沙漠、森林、山脉等都是不同的植被类型。

动物层面则包括了陆地上各种动物,它们与植被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自然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其特征独特而多样。

根据其生态功能和结构组成,可以将其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通常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高山等不同的生态环境。

这些生态环境之所以能够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均衡,它们都具有以下的特征:1. 物种多样性丰富。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着繁多的生物种群,每个生物种群都在连接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这也使得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时,其生态系统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很多灾难性的影响。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肆意地生长和利用能量。

从太阳能到植物,在不断地流动和储存着能量,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由不同层次组成的能量传递体系。

同时,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转化,为生物提供构造和能量来源。

这个过程中,生物、空气、水、土壤之间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活动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平衡体系。

3. 同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之间存在多个层次结构。

在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生物会互相作用和竞争,一些生物会依附于另一些生物,形成相对独立的生物群落。

而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互处于不同的层次结构,对生态系统有著不同的贡献。

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生态环境。

其特征如下:1. 生物多样性丰富。

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各种微观和大多数生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

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互联的生态系统,所有生物之间都建立了微妙的关系和联系。

2. 自净和自减少的能力强。

由于水生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净和自减少能力,所以它能够保持长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大部分的水生生态系统间层次相联系而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对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调节非常重要。

3. 湿地作为鱼类的孵化场。

水生生态系统中一些重要的鱼类孵化区是湿地。

自然中的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中的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中的生态系统服务
标题: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
一、引言
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些服务包括食物生产、水循环、气候调节、污染清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

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1. 供应服务:如提供食物、水资源、木材和药品等。

2. 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疾病传播控制等。

3. 支持服务:如土壤形成、养分循环、氧气生产等。

4. 文化服务:如休闲娱乐、精神寄托、科学教育等。

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
1. 维护生物多样性: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2. 保障人类生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服务,例如食物、水源、清洁空气等都是生态系统提供的。

3. 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地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人类社会得以健康发展。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特点

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特点

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特点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因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地球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探讨,以期展示它们的多样性与美丽。

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

这片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这里气候湿润,年均降雨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

从高大的乔木到葡萄藤般攀爬的藤蔓,形成了层层叠加的植被。

亚马逊河和其支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广阔的水网系统。

这里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巨型蛇、美洲鳄鱼、猴子、豹等。

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系统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意义。

撒哈拉沙漠是咸水和沙子覆盖的广袤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这里气候干燥,日夜温差极大。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包括沙丘、石漠、岩石山脉等。

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植物和动物适应了干旱条件。

附生植物和沙漠灌木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它们能够在有限的水分条件下生长。

撒哈拉沙漠的动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适应干旱的物种,如駱駝、沙漠狐狸和沙蚁。

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有着难以想象的自然奇观和风景。

北极圈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被大片的冰雪覆盖。

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极具寒带特征,气候寒冷且干燥,极长的极夜和极昼让这里成为人类难以想象的地方。

北极圈的植被资源相对较少,大部分是低矮的苔藓和藻类。

然而,在这片毫不生机的土地上,依然有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如北极狐、北极熊、北极兔等。

北极圈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其构成了巨大威胁。

澳大利亚大堡礁位于大堡礁海岸,是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这片珊瑚礁群体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其多样性和绚丽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由于其海域温暖而浅,提供了适合珊瑚生长的条件。

大堡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坝,横跨约2,300公里。

这片海洋生态系统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包括鱼类、海龟、海豚等。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产生的、由基本生态组件组成的、持续性、自组织力强、复杂性高的、有机整体。

它以植物、动物及其他生物、土地、水系、空气和微粒为基本组件,依赖于其互动的构成形成较完整的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按特点分为森林、湿地、海洋和沙漠等几类,每一个具有自己的特点,协同互动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森林的生物要素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植被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细度和复杂性,以及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如水土维护、气候摄取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将有助于人类及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指它的维持和自我维护的能力,是保障生态系统连续平衡发展的要素。

它提供的生态环境、生态服务及包容性等能力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着各种资源支持,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及其通行性非常重要。

另外,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可再利用性、弹性和自净力,在形成自己良性进化生态内环境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拥有自主调节能力,能够让生态系统不断重新调整,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环境,维持生态灵活性和自然性的稳定。

因此,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对人类文明的建设及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加强大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净化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及充分保护各类生态系统,为人类及其他生命带来健康和可持续繁荣的环境。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比较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比较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都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物多样性、功能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和不同点。

本文将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并探讨它们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种多样性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比之下,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较低。

在农田、城市和工商业区等人工环境中,许多物种受到限制,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单一和生态功能的单一化。

二、生态功能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广泛而复杂。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等。

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大量的生态服务,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人工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经济驱动的,如农田用来种植粮食,城市为人们提供居住和就业等。

但由于其功能的局限性,人工生态系统无法提供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的生态服务。

三、可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状态。

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得以循环再生,实现了生态平衡。

相比之下,人工生态系统往往依赖于人类的干预和管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地利用、资源使用和环境政策等。

如果不加以适当规划和管理,人工生态系统可能面临崩溃和资源枯竭的风险。

结论虽然人工生态系统在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们的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较单一、可持续性也较低。

因此,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在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中注重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功能和加强可持续性的考虑。

只有通过合理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关系,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和谐。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1. 引言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2. 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2.1 生态价值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体系的基石,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水源、土壤、气体调节、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

此外,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

2.2 经济价值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食物、药材、木材等,同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

2.3 人文价值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之地,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同时,自然景观、生物景观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人类带来了精神享受。

3. 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3.1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栖息地的破坏、过度捕猎、生物入侵等原因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2 生态功能的退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正在退化,表现为土壤侵蚀、水源污染、气候异常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3.3 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失衡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森林过度砍伐、草原过度放牧、湿地开发等,这些都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策略为了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从政策、法律、技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

4.1 政策与法律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法律,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

4.2 技术支持科技创新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研发和推广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源保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自然保护区的原始形态
神山
龙树 7
自然保护区的原始形态
道教圣地武当山
佛教圣地五台山
8
第一节 自然保护思想
3 近代自然保护思想 1864年 约翰、帕金斯、马歇尔的《 1864年,约翰、帕金斯、马歇尔的《人类与自然或人 类活动改变的自然地理学》 类活动改变的自然地理学》记述自古代到该时由于人类活 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的历史,提出“ 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的历史,提出“别处发生的这里也会发 生”,该书导致了美国“保护运动”的诞生。 该书导致了美国“保护运动”的诞生。 美国为拯救其自然遗产, 1872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 美国为拯救其自然遗产,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 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879年加拿大也建立了皇家公园。 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879年加拿大也建立了皇家公园。 ——黄石公园 年加拿大也建立了皇家公园 这个运动的兴起,被视为近代自然保护的开端。 这个运动的兴起,被视为近代自然保护的开端。
18
19
第二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
1 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 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 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 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 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 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 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 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 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 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 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天然 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 实验室”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实验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 化的做法。 化的做法。
10
黄石公园
11
黄石公园
12
伴随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迅速发展,许多国际保护组织应运而生 伴随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迅速发展,
– 1948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 成立 年 – 1960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 年 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 –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成立 年 – 196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1969年,国际环境法委员会(ICEL) 年 国际环境法委员会 –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此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 此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且规范化
“What happens if present trends continue unchecked?”
16
Rio Earth Summit (1992)
1992 在里约热内卢“ 世界 在里约热内卢“ 环境与发展大会” 签订“ 环境与发展大会”,签订“生 物多样性公约” 物多样性公约” ,大多数的政 府承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 要维护世界的生态基盘。 要维护世界的生态基盘。
9
近代自然保护工作的发展
–1864年,美国“保护运动”的开展 1864年 美国“保护运动” 1864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1872年 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1872 —— –1895年,英国设立了“国家托拉斯” 1895年 英国设立了“国家托拉斯” 1895 –l909年,瑞典设立了8个国家公园 l909年 瑞典设立了8 l909 –l914年,瑞士创建了本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l914年 l914 –1918年,西班牙建立国家公园 1918年 1918 –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 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 前苏联 区或国家公园
5
第一节 自然保护思想
2 中国古代自然保护区雏形 历代帝王的禁猎区:秦始皇建造的“上林苑” 历代帝王的禁猎区:秦始皇建造的“上林苑”、晋朝 灵禽苑” 隋朝的“西苑” 唐朝的“华清宫” 的“灵禽苑”、隋朝的“西苑”、唐朝的“华清宫”、一 直到清朝的“避暑山庄” 均种植了大量的植物, 直到清朝的“避暑山庄”,均种植了大量的植物,保存了 许多珍禽异兽,管理十分严格。 许多珍禽异兽,管理十分严格。 皇家陵园和园林、名山古刹和庙宇,少数民族的龙山、 皇家陵园和园林、名山古刹和庙宇,少数民族的龙山、 风水地、神山圣湖等, 风水地、神山圣湖等,它们都在客观上保护了一部分自然 环境,保存了一些物种, 环境,保存了一些物种,性质上与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 相似。
21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22
鼎湖山自程
自1956年建立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之后,1957年 1956年建立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之后,1957年 年建立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之后 建立福建省建瓯县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建立福建省建瓯县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1958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 勐仑、 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 1958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勐腊 三个自然保护区: 三个自然保护区: 1960年建立了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伊春 1960年建立了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伊春 丰林自然保护区; 丰林自然保护区; 1961年建立了广西花环自然保护区 年建立了广西花环自然保护区…… 1961年建立了广西花环自然保护区 该阶段,每年平均增加2个保护区。 该阶段,每年平均增加2个保护区。期间受文化大革 命影响。 命影响。
西南林学院《自然保护区管理》 西南林学院《自然保护区管理》课程讲义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历史
1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自然保护思想 • 第二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2
参考文献
• 马建章 1992. 自然保护区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 马建章. 自然保护区学.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 社. • 薛达元 蒋明康 1994.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北京 薛达元, 蒋明康.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 2001. 自然保护区现代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 管理概论. 中国林业出版社. 管理概论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2004.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理手册.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理手册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7
4 目前的共识(自然保护的目标) 目前的共识(自然保护的目标)
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 (如水、土壤、光、热、空气等自然物质系统,农业生态 如水、土壤、 空气等自然物质系统, 系统、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 系统、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高山和海洋等生 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 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 ),使其免遭退化 二、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四、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包括如河流、瀑布、 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包括如河流、瀑布、 火山口、山脊、山峰、峡谷、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 火山口、山脊、山峰、峡谷、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岩 溶地貌、洞穴及古树名木等)。 溶地貌、洞穴及古树名木等)。
4
第一节 自然保护思想
1 中国古代自然保护思想 以上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是古代环境意识和法则产生的 思想基础。 思想基础。 周礼》 大司徒” 山虞” 泽虞” 川衡” 《周礼》:“大司徒”、“山虞”、“泽虞”、“川衡” 等官职; 等官职; 先秦时期,齐国的《管子 地数》记载:“为人君而不 地数》记载: 先秦时期,齐国的《 能谨守其山林与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 苟山之见荣者, 能谨守其山林与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苟山之见荣者, 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所犯禁令者左足 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西汉《淮南子》 明代《本草纲目》 清代《书棚民事》 西汉《淮南子》、明代《本草纲目》、清代《书棚民事》 等都表达了朴素的保护自然的思想。 等都表达了朴素的保护自然的思想。
13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标志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世界自然基金会”标志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14
1962年,《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年 寂静的春天》
15
The Limits to Growth (1972)
Industrial Output Resources Population Pollution Food
20
第二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
2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 个阶段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 2.1 停滞阶段:1956~1978 停滞阶段: 1956年 中国科学院的吴征镒、寿振黄 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吴征镒、寿振黄——分别是著 分别是著 名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名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三次会议作的92号提案“请政府在全国各省( 92号提案 会第三次会议作的92号提案“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 划定一些天然森林禁伐区, 划定一些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 的需要案” 自此,我国开始建立科学的自然保护区。 的需要案”,自此,我国开始建立科学的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