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8篇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豫:视察B.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说:同“悦”高兴C.天子适诸侯曰巡狩适:刚刚D.畜君者,好君也好:爱护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带答案

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带答案

二.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一、结合课下注释,排除阅读障碍。

4.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被)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大概)庶几(差不多)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脸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罢了)。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v欣赏音乐)乐(快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假如)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音+义:yuè两种乐器)之音,举(皆、都)疾首(头疼)蹙頞(皱眉音+义:c ùè鼻梁)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狩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军旗)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环视)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以……为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即使)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测量)之营(度量)之。

庶民攻(制造)之,不日(几天)成之。

经始勿亟(着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音+义:yōu母鹿)攸yōu伏,麀鹿濯濯(zhuó肥泽的样子),白鸟鹤鹤(洁白而有光泽的样子)。

王在灵沼,於(wū表示叹美)牣(rèn满)鱼跃。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上:统治者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乐民之乐者()(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

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

一、学习目标: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 ) (2)庶几(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4)直好世俗之乐( )(5)举首蹙頞()(6)羽旄之美( ) (7)放于琅琊( ) (8)秋省敛而助不给( )(9)睊睊( ) (10)慝()(11)徵招(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①王语暴以好乐(语:。

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

)④经之营之(经、营:。

)⑤庶民攻之(攻:。

)⑥遵海而南(遵:。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给:。

)⑧为诸侯度(度:。

)⑨民乃作慝(慝:。

)⑩师行而粮食(师:。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④时日害丧(“害”通“ ”,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 ”,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词,居住。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③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6、翻译下列语句。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导读: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

(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

(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学练方法选择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

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

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

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

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

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

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

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

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

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

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

《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古代文化0209 1621《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小勇与大勇【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⑪,文王事昆夷⑫;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⑬,句践事吴⑭。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⑮。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⑯:‘王赫斯⑰怒,爰⑱整其旅,以遏徂莒⑲,以笃周祜⑳,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⑵志?’一人衡行⑶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⑪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⑫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⑬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⑭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⑮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

周颂。

我将》。

⑯《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

大雅。

皇矣》。

⑰赫斯:发怒的样子。

⑱爰:语首助词,无义。

⑲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⑳笃:厚;祜:福。

⑴《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

周书。

泰誓》。

⑵厥:用法同“其”。

⑶衡行:即“横行”。

【译文】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1)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1)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将深入探讨《孟子》中的三章经典内容,分别是:“性善论”、“仁政论”和“天命论”。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性善论:《孟子·告子下》2. 仁政论:《孟子·离娄上》3. 天命论:《孟子·万章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孟子》中关于性善、仁政、天命的核心观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孟子关于性善、仁政、天命的思想内涵。

重点:把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学会运用孟子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讲解:分别对性善论、仁政论、天命论进行详细讲解,穿插实例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经典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观点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性善论核心观点:人性本善,后天教育和环境会影响人的发展。

例证:孺子入井、牛山濯衣等。

2. 仁政论核心观点:仁政是实现国家和谐、社会稳定的关键。

例证:离娄之明、齐宣王等。

3. 天命论核心观点:天命无常,但人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例证:万章问舜、孔子困陈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论述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分析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谈谈你对天命论的理解和看法。

2. 答案: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方面。

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稳定、增进人民福祉。

天命论告诉我们,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改变,人应顺应天命,同时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主备_ 曾小勇 审核 孙吉红包科领导________编 号 _ 35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小 组_________使用时间 __________
一、【文题解读】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意思是:齐宣王在他的雪宫当中接见了孟子。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前319-前301年在位。

雪宫:齐国的离宫,据说宫中有苑囿台池以及大批禽兽。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整体感知课文选段。

3、同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1 、给加点字注音:
朝儛.( ) 放.于琅邪.(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 ) ( )睊睊..胥馋( ) ( ) 民乃作慝( ) 徵招 ( )( )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 ( ) 景公说,大戒于国 ( ) 畜君何尤 ( )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遵海而南 ( ) 乐酒无厌谓之亡 ( ) 出舍于郊 ( )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Ⅰ 教材助读 Ⅱ
预习自测 预 习 案
Previewing case
4、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遵海而南 (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
为诸侯度 ( )
民乃作慝 ( )
师行而粮食 ( )
惟君所行也 (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 )
非 无非事者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
修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 )
4、特殊句式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
善哉问也! (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 )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 )
——我思考,我收获!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行文思路怎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翻译课文,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结合自
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 Ⅰ 学始于疑 探
究案 Exploring case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3、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二)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
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 .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
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D.文中孟子主要是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

探究点二:
比较《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与《庄暴见孟子》在内容和写作技巧上的异同?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我的收获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 、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Training ca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