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合集下载

《内经》痿证理论的临床运用

《内经》痿证理论的临床运用

• 陈苏生医案《中国现代名医医案》
• 海×,男,28岁。 • 1963年2月初诊。 1960年出差南疆。归来自觉眼睑升举无 力,某医学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 治疗3个月,无效。又去某军医大学求治, 诊断同上,给与中西医综合治疗8个月, 亦未见显效。1963年2月来我院诊治。 •
• 诊查:步履乏力,走十丈路即需休息, 两臂提物无力,久坐即感腰膂如折, • 食欲不佳,夜寐不酣,小便黄,舌苔薄 白,脉来濡细, • 病程已三四年,久治无效。
• 三诊:手指触电感偶有,麻木明显改善。 每日能坚持走10分钟。 • 上方加减服用一年余停药。
• 病因:
•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 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 •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病例二 丁×× ,女 ,70岁 。 2001年2月3日初诊。 半年前开始腰痛,难以转侧,动则牵 引髀、膕、踹皆痛,自贴药膏以止痛。 近一月来渐出现双侧下肢无力,行走 困难,
• 经核磁共振检查, • 提示:腰4、腰5椎间巨大结核性脓肿。 • 考虑患者体弱肿块大,故采用保守疗法, 用雷米封.利福平治疗, • 又因呕吐不止,不得已停药,遂来中医 科诊治。
• 症状大致如前,偏胖体形,面微赤, 眼睑下垂,眼裂变小,头低倾,不 能正常直立,两手不能上举。 • 舌嫩,有齿痕,稍红,苔薄白,中 心稍黄腻, 脉沉细无力。 • 辨证:脾气虚衰,肝郁肾虚。
• 治法:健脾补气,舒肝滋肾。 处方:黄芪45g 苍白术各12g, • 陈皮9g 党参15g 柴胡12g 升麻6g 甘草6g 生姜3g 大枣12g 熟地30g 仙灵脾15g 五味子9g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第四十四篇痿论第一节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我们今天介绍痿论,这个痿论在《黄帝内经》是第 44 篇。

介绍痿论之前,先给诸位一个观念,顾名思义,痿就是萎缩,你眼睛看过去,这个人都萎缩掉了,手臂肌肉萎缩掉了,就是痿。

那这一篇就是讨论痿从哪里来?如何去治疗痿,如何做诊断判断。

我们跟这个,前边我们讲咳论,专门讲咳嗽,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讲说,咳首先犯肺,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没有肺的话就根本没有咳嗽。

咳嗽一直在那边咳,表面上都是肺,咳久了才会传到什么肝咳、脾咳、肾咳、心咳,脏传完了再去传腑。

可是归根结底还是肺,所以你如果治病在初,一开始有咳嗽,你一剂下去咳嗽好了,就不会传了。

痿症它发病在热上面,通篇是一个热。

中医讲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篇讨论的热讨论的很多,热也是很特殊的一种方法。

临床上我们在治痿症的时候,时间都会耗很多的时间,因为痿下去以后,我们要去把它补回来的时候,真的要一段时间才有办法把它恢复过来。

不是不可治,可以治,就非常的耗时了。

那你如果了解痿症的成因,我们所谓防微杜渐,病一开始的时候你就下手,就不会有痿症出现,所以这篇的重点在这里面。

一开始黄帝问歧伯了,五脏会让人产生痿症,为什么?这个歧伯就回答了。

肺,首先讲肺,肺主身上的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对不对?为什么讲筋膜?皮和毛要分开。

我们前边读过,如果毛整个卷曲这个是死掉,是气的末梢,气之于为毛,血之于为发。

那心主血,血跟脉属于心,你不能把它分成血脉,血跟脉都是属于心,中国以前的文言文文字,我们以前写文言文也有道理,因为以前是刻在竹简上。

那你写一本书你刻竹简你刻刻看,你当然越简单越好,对不对?不像现在打字很快,手写很快,不能怪他,以前用手刻。

肝主身的筋还有膜,筋,在前边就读过的,这个筋会阳明。

为什么说筋会阳明?膝盖这个地方,对不对?为什么不会在别的地方?因为筋会阳明,就是因为肝精的精气到这里,所以阴症出现的时候,阴寒症的时候,脚怎么冰冷怎么冰冷,一直到膝盖就停掉了,因为再来是筋在管了。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便提及了治疗痿病症状的方法,“治痿独取阳明”,这成为了古代治疗阳痿病的重要理论。

阳痿病是指男性在性生活中出现勃起无力、不能持久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古代医学认为,阳痿病的发生是阳气不足所致,因此治疗阳痿病时需要通过调理阳气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治痿独取阳明”,则是强调了通过调理阳明经来治疗阳痿病的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阳明经是脉络系统的主干,它主管人体的阳气。

由于阳明经与身体的阳气紧密相关,因此在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通过调理阳明经来增强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病的目的。

《内经》中还提到了“法以顺治”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阳痿病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以恢复身体的阳气运行,从而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具体来说,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内经》的理论,可以采用温补的食物来调养阳气,如姜、红枣、艾叶等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

还可以适当补充蛋类、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阳气。

2. 药物调理:根据《内经》中关于药物的记载,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药物来调理阳明经,如人参、黄芪等中药材。

还可以配伍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以促进体内阴阳平衡。

3. 运动调理:根据《内经》中的理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利于调理阳明经,增强阳气。

可以通过适量的锻炼来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法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来调理阳明经,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是一部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我们了解中医学的思想理念和治疗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手段之独特,以及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视。

痿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常表现为肢体无力或者不能动弹,而《黄帝内经--痿论》把痿病分为真痿和假痿两种。

真痿是由于脊髓或脑部缺血、神经损伤及外伤引起的肢体瘫痪。

假痿则是由于身体虚弱或器官功能不良引起的肢体无力、瘫痪。

中医认为痿病是一种由脏腑系统机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通过激活脏腑功能、调整人体经络来治疗。

在书中,黄帝提出了“上工下效”、“治其本末”、“明道惟正”等很多理念。

它们强调了中医治疗痿病需要重视整体性治疗,从病因、病理、病机等方面全面分析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也重视个体化治疗,它尊重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可根据患者的特定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康复目的。

总之,《黄帝内经--痿论》这部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深刻地阐述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自我调节等思想,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阅读本书可增加我们对于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内经》中有一篇关于治痿的章节叫做“治痿独取阳明”。

痿病是指男性因精气虚损而导致阳痿、早泄等病症。

《内经》的治痿理论主张主要以阳明学说为基础,认为阳明是生命活动和体液运行的主要渠道。

治痿的关键是调整和加强阳明的功能。

根据《内经》的观点,治痿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强调调理肝脾气血。

肝脾为人体的重要脏器,掌管着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若气血不足,就会导致阳痿病发。

《内经》主张调理肝脾,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适当补充营养,增强肝脾功能,提高气血质量。

《内经》强调平衡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们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阳痿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内经》主张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阳痿病。

具体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

《内经》还强调调理肾气精。

肾脏是人体的根本之一,主要掌管繁衍生殖和身体发育等功能。

阳痿病的发生与肾气精虚有关,《内经》主张通过调理肾气精来治疗阳痿病。

具体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补充营养,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性生活等。

《内经》还强调情志调理。

情志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困扰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阳痿病的发生也与情志失调有关,《内经》主张通过调理情志,积极面对压力和困扰,保持正常的心态,来治疗阳痿病。

治疗阳痿病的关键是从《内经》的阳明学说出发,通过调理肝脾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肾气精和情志,来达到治疗阳痿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阳痿病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阳痿病的过程中,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合理调理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_内经_论痿探赜

_内经_论痿探赜

《内经》论痿探赜王中琳1,王新陆2(1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内经》论痿,散见于多篇,而以《素问 痿论》记述尤详。

病因分内外,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

论病机突出在肺,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

论治疗突出在阳明,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既要重视阳明,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才符合《内经》旨意。

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关键词]痿证;病因病机;治则;内经[中图分类号]R 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9X (2002)0520328202[收稿日期]2002204223[作者简介]王中琳(1965-),男,山东平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内经》论痿,记述颇详,除散见各篇的内容外,更立《素问 痿论》专篇论述,其广袤的论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尤其为指导中医临床辨治痿证奠定了经典的理论基础。

本文谨结合学习《内经》的体会,谈如下几点认识。

1 病因分内外,为后世开示矩矮 镬就痿的病因而言,《内经》着重从内外两方面进行阐述,所赅较广,举凡五劳五志,饮食劳倦,以及外感湿热浊邪之气或岁运失当,复气来戕等均可成为致痿的因素。

《素问 痿论》将五脏气热之痿归纳为四个原因:一是情志失调,气郁化热,可分别形成肺热叶焦的痿足辟,心气热之脉痿和肝气热之筋痿,即原文所谓:“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为痿足辟”;“悲哀太甚……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发为筋痿”。

二是劳伤过度,耗阴损液,阴虚内热,可分别形成肝肾之热的筋痿和骨痿。

如原文所说:“入房太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一句名言:“治痿独取阳明”,意思是治疗阳痿病时应该注重强阳补气的方法。

那么,如何从《内经》中找到治痿的方法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内经》的角度来探讨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内经》中关于痿病的相关内容。

痿病在《内经》中被归类为“阳痿”,即阳气不足而导致的病症。

《内经》指出:“阳气者,天之中之精,主治诸色,化酩酊,暖五脏,使之各得其所,乃能生长。

生长则精明,精明则神聪,神聪则不忘,不忘则久视,久视则聪以知远,聪以知远则足以知守四海。

”可见,阳气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脏腑功能,增强精神和免疫力。

而阳痿病就是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包括勃起无力、性欲减退等症状。

在《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可以调和阳气的方法,例如食疗、药疗、针灸等。

食疗是最为简单、安全并且易于实施的方法之一。

《内经》强调了饮食的调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指出“调摄饮食,无过饱饫,无过劳倦,致使阳气充盛,血气和平,则平生寿考。

”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阳痿病,选用一些阳气充盛的食物,如肉类、坚果、山药、枸杞等,可以起到补益阳气的作用。

在药疗方面,《内经》中也提到了一些可以调和阳气的药物。

比如《素问·五气通禅论》中提到了“甘草辛温而能散寒,实阳而能散阴”。

甘草具有温阳补气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阳痿病。

还有一些中药如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黄等也有补益阳气的作用。

除了食疗和药疗,针灸也是《内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内经》中提到:“调元气者,灸之。

丸者,饮汤药。

”这说明针灸可以调节元气,增强体内的阳气。

可以通过针灸的方法来治疗阳痿病。

《内经》中还提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久慢乃为积滞,卧者血气流注,不得表荣,则形痿少气”。

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阳气,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预防和治疗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阳痿病,现代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指男性性欲冲动正常, 在受到有效性刺激后, 阴茎无法勃起或勃起不坚, 无法进入阴道, 亦或勃起时间不足以维持正常性交的病症[1],是中医男科常见病、多发病。

“治痿独取阳明”是《黄帝内经》经典理论之一,从阳明论治痿病每多凑效。

阳痿亦属痿病范畴,笔者从历代医家论述及临证治验探讨阳痿与阳明经关系,并提出从阳明治疗阳痿病的两种方法:通补阳明和清阳明湿热。

1 “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1.1 认识宗筋“宗筋”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素问·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2],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明确提出前阴为“宗筋”聚合之处;《类经》云:“阴器者,合太阴、阳明、少阴之筋,以及冲、任、督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3]”开始明确指出“宗筋”即是“阴器”,即代指男性的前阴,而《灵枢·五音五味》云:“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称古代宦官的阉割术为“去其宗筋”,亦是指出宗筋可代指“阴器”,故狭义上可以认为宗筋是代指男性的生殖器。

根据图2的坡面情况,可以计算在冬至日上午9时前排光伏方阵的最高点及其与屋面阴影线最远点之间的垂直高差,同时分别计算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阴影长度分量,通过对前排光伏方阵在上午9时的阴影长度,结合光伏方阵的方位角即可计算出方阵间距在上午9时以及下午3时的不同间距要求,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南坡和北坡的光伏方阵间距计算公式分别为:1.2 筋痿与阳痿痿,即萎,王冰谓之“萎弱无力以运动”之病,《素问·痿论》提出“五脏皆使人痿”的观点,此五痿,除“肺热叶焦”之“痿躄”、“肺痿”外,还有“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因心合脉、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五脏气热致病各体现于其所合,而有筋、脉、肉、骨之痿。

其中筋痿有两个含义:一指肝痿。

肝主筋,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李炳茂(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

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

“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

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

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

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

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

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

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

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

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

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

阴虚内热严重可致肺“叶焦”。

叶焦乃气阴大虚之状也。

肺气虚则无力“朝百脉”.宣发输布气血功能减低,通调津液水道能力下降;肺阴虚则不能滋润肺本脏而“叶焦”,不能滋润肌肉四肢百骸而营养不良发生痿证。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心为君火之脏,主一身之血脉。

对健康之体而言,心脏阴阳气血处在平衡协调状态。

只有心脏阴血虚少,不能制约阳热之气,才能出现相对的“心气热”。

心气热则气化火而上炎,火热更伤阴耗血,气上血随,下身肢体之脉阴血更虚.故成营养不良脉痿而以下身为重。

脉,即血脉,也称经脉,为血之府。

脉是血液营卫阴阳运行的通道,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矣。

经脉阴血虚少则患脉痿.脊柱关节骨骼肌肉皆缺失营养,痿软易折,迟缓纵弛而收缩无力,不能任地行动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肝主一身之筋膜,胆附于肝,储存肝脏分泌之胆汁,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

《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由于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所以该篇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全身筋膜,肢体、爪甲的活动,依赖肝血的营养滋润。

如果肝气热,则耗伤阴血,筋膜失养而干燥挛急,屈伸无力,行动不便,发生筋痿之病。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气热导致胃中干,津液少而口渴。

《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

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有力。

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肌肉失去营养滋润则痿软无力,走路不能,发生肉痿之病。

又脾与胃相表里,脾为太阴,胃属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五脏六腑、肌肉筋脉,皆受气于阳明胃腑,得到营养而发挥生理功能。

脾气热而运化失司,不能为胃输送津液营养.阳明胃腑也虚,则宗筋、冲脉,督脉、带脉等经络筋骨,四肢百骸皆虚,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之开阉失司,肌肉失缺营养,发生肉瘙之证。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藏精液。

肾为水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本无实火,言肾气热,即知道必是肾阴精亏虚.生内热虚火。

梢津阴液燥竭与虚火又成恶性循环.阴愈亏则火愈炽,火炽更伤阴液。

《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劲轻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腰者肾之府,故肾阴精虚者缺少生髓的物质基础,腰脊空虚无力不能伸举。

阴虚精少,无以生成骨髓、脊髓和脑髓,导致髓减骨枯.发生骨痿之证。

1.2 七情病因《黄帝内经》认为.长期的不良情绪刺激可以导致痿证的发生。

《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大经耷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悲哀伤神志,血脉凝滞而不畅,则胞之大络(冲脉)空虚,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

心主一身血脉。

胞络绝,则心血虚,不能敛阳,虚阳内动,耗血伤络,又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气热下移,出现溲血。

大经空虚,脉络更无源,局部肌肤无血液灌溉.故发为肌痹;整条脉络无血液充盈则成为脉痿。

肌痹、脉痿虽然病变范围和浅深轻重不同,都是血虚所致的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皮肤肌肉痿证。

《素问·痿论》又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思虑太过则伤血,所愿不得则伤阴,意淫于外则伤神,入房太甚则伤精。

阴血虚损.宗筋不得濡润,所以弛纵不得收缩,则骨酸筋软,痿证成矣。

又因为神与血是阳气阴液互藏互化,精与血是先天后天互滋同源,故以上情绪和行为的各种异常都可以是痿证的成因。

1.3 六淫病因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感邪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痿证的病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痿论》也说:“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更说明了居住环境的潮湿是导致肌肉萎缩之痿证的原因。

除湿、及湿热邪气之外,尚有火邪伤阴耗血而失缺营养;暑邪伤气夹湿阻碍气机;风邪伤筋膜和肌肉则涣散不收;寒邪凝固收引使气机不畅;燥邪伤津液而肌肉筋膜濡养不足等,都可以成为诱发或加重瘙证的条件。

此外,《素问·痿论》还列举了过于疲劳,大热失水,阳气内伤导致痿证的原因。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痿证病因虽多,可以综合归纳为先天不是、后天失养两方面。

有些痿证有明显家族遗传史,儿童多发,先天遗传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址其发病基础;多数发病儿童有偏食倾向,与脾胃虚弱。

营养刁;足以有重要关系。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主运化,布精微.输营养,滋养脏腑经络、肌肉皮毛、筋脉髓骨、四肢百骸。

脾气虚弱,生化乏源,不能营养肌肉四肢,故肢体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七悄、六淫致病,也是以脏腑虚弱为基础,机体阴阳失调为条件。

本为先天遗传精衰在先,虚证为主。

所以临床脾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肾精虚等较为常见,还可兼痰湿、瘀血、积滞等代谢异常,而复成新的再致病或加重因素。

即气虚血亏则血液运行缓慢,造成瘀血阻滞,或痰浊瘀血互结,留着肌肉,阻滞经脉,日久病变部位浮肿或者肌肉假性肥大,肌肉纤维增粗变硬而无弹性,痿证更重。

2 诊断和鉴别诊断《黄帝内经》对于痿证有明确的定义,详细描述了症状、体征。

并且提出了与中风、痹证等的鉴别。

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又有“痿躄”之称。

“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躄”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

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

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殚”证就比较符合现代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的眼睑下垂,颈部肌肉、四肢及全身肌肉无力,而表现为肌肉松弛、精神懈怠、懒惰乏力、行动迟缓,影响日常活动及房事,严重者可影响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而出现“气不能复”的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不但描述了痿证的症状和体征,还明确了营卫俱虚、胃虚则诸脉皆虚的病理机制。

同时《黄帝内经》还对痿证提出了明确的鉴别诊断:①痿证与中风:痿证不同于中风人脏腑的神志昏迷,虽然肌肉痿软不用,但神志清楚,好像没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②痪证与痹证:瘙证也不同于痹证的肢体疼痛,痹者邪闭而疼痛;痿者虚软而不用。

痹证是外感风、寒、湿邪导致体表患病;痿证是内由肾脾等脏精气血津液的虚损而病形于外。

3 治疗《黄帝内经》主张治疗痿证重在调理脾胃,补养后天之本。

因为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提倡“独取阳明”。

《素问·痿沦》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淫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黄帝内经》的一“补”一“通”,是痿证完整的治疗方法。

虚则补之,闭则通之。

只补不通,营血不能达于四末;只通不补,则犯虚虚之弊。

虽然痿证属于营卫俱虚,不仁且不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以不能任地用力的“不用”为主。

所以治疗也是在补养营卫气血的基础上,侧重温补卫气。

正是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归气,气生形”的观点,对于形体无力,肌肉萎缩之类的治疗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于气”。

也是《灵枢·口问》治疗“殚”证,“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既是补养阳明胃气以生养肌肉。

所以健脾补气、温胃养营、通脉生肌肉是治疗痿证的基本方法。

然而,“独取阳明”的观点,是告诉世人治疗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

《黄帝内经》还列举了多方面的病因病理,也就提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则当理气养血充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又应宁心疏肝柔筋;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者,施以祛湿健脾生肌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