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

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认为,痿证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久病 体虚等。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 气血生化不足,或湿热内生,阻
滞经络。
治疗原则
古代中医主张以调理脾胃、补益 气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常 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二妙散等。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痿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 肉萎缩。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 、恶寒、出汗、神疲乏力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 象等体征,以及病史和相关检查,可 以做出诊断。
痿证与相关疾病鉴别
与痹证鉴别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 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
现代中医认为,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与古代中医基本一致,但更加注重现代医学的检查和 诊断。
现代中医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主张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 查和诊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痿证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治疗痿证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 、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同时 ,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
优势
中医治疗痿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 同时,中医治疗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治法
补益肝肾。
方药
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对本病较少专题讨论。张 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 痿作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 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 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蹩”O其临床表现为“四末 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邪毒、 湿热为主,多属实证;内伤则以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等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为 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为内脏虚损,精血津液亏耗, 肌肉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 关系最密切,病久可累及五脏。
【辨病思路】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辨治。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 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 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以示 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 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 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过度等。
第二十三节 痿证
内容
【病因病机】 【辨病思路】 【辨证论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 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日:“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 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蹩”。“痿”是指 肢体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之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 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素 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 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于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痿证的辩证施护

痿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1、痿证:因邪热至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上以双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均属于此范畴。
2、临床表现2.1肺胃津伤证双足突然痿软,甚至腰脊手足痿软不用,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
2.2 湿热浸淫证双足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身重,胸脘满闷,小便短赤热痛,舌苔黄腻,脉脉濡数。
2.3肝肾亏虚证双足渐痿疲肢体拘急,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目眩晕,舌红无苔,脉细数。
2.4脾胃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神疲气短,腹胀面浮,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细。
3、临证护理3.1多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发展,甚至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应注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3.2卧床休息至病情稳定,做好安全防护,防止跌伤。
3.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压疮和垂足。
发热腿肿者,可抬高患肢,用冷热湿敷法效果较好。
3.4肢体拘急可每日按摩2-3次并配合电刺激,或采用捏脊疗法本症患者可配合艾灸疗法,每日按摩痿废肢体2-3次,配合舒经活络熏洗双足以疏通经络,神经电刺激治疗肌肉萎缩肢体。
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中医辨证属“痞证”范畴,故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忌过咸,肥甘厚味、辛辣、动风之品,讲清戒烟酒的重要性。
5、用药护理5.1中药汤剂宜温服。
5.2.纳饮呛咳给与鼻饲用药,5.3向病人介绍中西药物的服法与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性能和病情需要调节的,不可自己随意调速,以免影响疗效。
6、并发症的护理6.1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
6.2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爪形手等后遗症。
指导病人积极锻炼患肢,及时协助并督促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痿证

辅助检查—自身抗体检查
只在炎性肌病中出现的肌炎特异性 自身抗体,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
成酶抗体
抗合成酶综合征
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 :抗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成酶抗体 。 临床症状 :起病较急的PM和DM, 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 氏现象,技工手。 治疗反应 :反应中等,疾病持续
辅助检查—肌酶谱检查
炎性肌病的分类
特发性炎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儿童皮肌炎或多发性肌 炎 肌炎伴发胶原血管病 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包涵体肌炎 其他类型炎性肌病 肌炎伴嗜酸细胞增多 症 骨化性肌炎 局限性肌炎 巨细胞肌炎 感染引起的肌病 药物和毒素引起的肌 病
流行病学
我国肌炎和皮肌炎并不少见,但发 病率尚不清楚 年发病率: 美英 0.1--0.6人/10万人; 日本 0.5人/10万人. 发病年龄: 儿童期 5--15岁;成人期 40--60岁. 男女比例: 男:女为 1 : 2
免疫抑制剂-1
在激素副作用大,或疗效不佳,或多次减 量后疾病复发的情况下,可用免疫抑制 剂。 MTX口服、静脉或肌肉注射,7.5∼25mg/ 每周。 硫唑嘌呤1∼2.5mg/kg/d,必要时可与 MTX合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
以下肢痿弱不用最多见,但也手足并见, 严重者足不任地,手不能握,后期肌肉瘦 削。 与痹证鉴别:后者以四肢肌肉关节疼痛, 关节肿胀甚则变形为主,但后期肢体废用, 见肌肉瘦削无力。 古云“痹可兼痿,痿不兼痹”并不正确, 二者可并见称为“痿痹”。如皮肌炎/多 发性肌炎。
辨证论治
分虚实:凡其病急,发展快,多属实证;病史 久,起病缓慢,多属虚症;但实证日久转虚, 造成虚实夹杂。 实证以祛邪为主,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化痰 通络;但勿忘扶正;虚症补益肝肾,补中健脾, 填精益髓,但勿忘活血化瘀,以达到筋脉气血 通达。
痿证的中医书籍 -回复

痿证的中医书籍-回复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肉无力、肢体无力或失去活动能力。
在中医中,痿证的治疗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各家医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因此,本文将围绕痿证的中医书籍展开讨论,并逐步回答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痿证?痿证是指由于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体质弱,或后天劳损过度等多种原因导致肌肉力量减退、功能障碍的一种病证。
痿证可分为外感痿和内伤痿两大类。
二、经典医书中对痿证的论述?在经典中医医书中,有许多对于痿证的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这些书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三、《伤寒论》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痿证的论述。
书中指出,痿证多由于外感邪气入侵,阻碍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肌肉失去力量。
治疗上,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选取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金匮要略》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医学书籍,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对痿证的论述相对较为简明扼要,其中提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等方面。
根据病情特点,可选用一些具有祛风除湿、温阳活血、补益气血等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
五、《温病条辨》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温病条辨》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该书专门讨论了温病病证及其辨证治疗。
其中,对于温病致痿的论述相对较多。
书中提到,温病致痿多由湿热邪气阻滞经络所致,治疗上主要选用清热、祛湿、通络活血等方剂进行治疗。
六、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特点,中医对痿证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体质,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力,从而加速痿证的康复过程。
总结起来,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对于痿证的治疗,各科学家和医书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痿证的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痿证的中医书籍",是指关于痿证(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的中医学方面的书籍。
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痿证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早在古代就有专门的医书进行论述。
本文将从痿证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回答有关痿证的中医书籍的问题。
一、痿证的定义和分类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指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表现,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书中,已有痿证的定义和分类。
1. 阳痿:指男性无法勃起或勃起时间短暂、勃起度不够硬,无法完成正常的性行为。
2. 遗精:指男性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夜间或白天梦遗或滑精,甚至在性行为前或后出现滑精现象。
3. 早泄:指男性在开始后很短时间内即出现射精,无法维持足够长时间的。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痿证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方面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有下列几点:1. 肾虚:肾主藏精,肾虚是痿证的重要病因。
包括肾阳虚(阳痿多见)和肾阴虚(遗精、早泄多见)。
2. 脾胃虚弱:脾胃是生化水谷精气的主要器官,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精气的生成和输布。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不足会影响到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导致痿证的发生。
三、痿证的诊断中医诊断痿证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
1.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等,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情况和脏腑功能,例如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可以判断气血不足引起的痿证。
2. 问诊: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等,了解病人的病因、发病过程等,例如询问是否有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3. 切诊:通过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了解病人的脉象,例如脉弦细、脉沉弱等,可以判断肾虚导致的痿证。
4. 闻诊:通过嗅闻病人的气味等,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例如嗅出一种特殊气味,可能反映出体内湿热之气。
布精起痿汤治疗痿证的奥秘

布精起痿汤的组成与功效
• 炙黄柏与炙甘草:炙黄柏清热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者合用既能清除湿热,又能缓和其 他药物的副作用。
6/12
药方的功效
• 调节机能:通过药物的配伍运用,平衡人体内的气血,促进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达到调和 阴阳的效果。
• 濡煦血气: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滋养血液,增强气血的生成与循环,改善因血气不足引起 的各种症状。
8/12
成功案例分析
• 病例背景:牛先生患有痿证,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经过详细诊断确定为适宜采用中 药治疗。
• 治疗方案:采用自拟方 “布精起痿汤”,该方剂由黄芪、当归、川芎等多味药材组成,旨在 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 疗效观察:经连续服用 “布精起痿汤” 三个月,牛先生的肢体力量显著增强,活动能力得到 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9/12
注意事项与建议
药材处理细节
• 白术蒸制:将白术洗净切片,置于蒸笼中,用武火蒸至表面微黄,取出晾凉,可增强健脾燥 湿之效。
• 黄柏蜜炙:取黄柏片,均匀涂上适量炼蜜,文火炒至不粘手,色泽加深,以增强其清热燥湿 作用。
• 药材存储:蒸制或蜜炙后的药材需存于干燥通风处,避免潮湿和光照,以防药效降低。
布精起痿汤治疗痿证的奥秘
Overview
1. 痿证概述 2. 布精起痿汤的组成与功效 3.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享 4. 注意事项与建议
2/12
痿证概述
痿证的病因
• 温热病后遗症:温热病后,体内余邪未尽,耗伤津液,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痿证。 • 温证误用辛温药物:不当使用辛温药物加重体内热势,损伤阴液,致使肢体无力,形成痿证。 • 情志内伤:长期情绪抑郁,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肌肉筋骨失养,出现痿证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概述
(三)范围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骨髓炎、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骨髓炎、 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 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 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按本篇论治。 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按本篇论治。
二、证候特征
以手软弱无力、 筋脉驰缓不收、 以手软弱无力 、 筋脉驰缓不收 、 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 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
六、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润肺,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 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清宣肺金燥热; 生石膏、桑叶 清宣肺金燥热; 清宣肺金燥热 麦冬、火麻仁、阿胶——润肺滋阴; 润肺滋阴; 麦冬、火麻仁、阿胶 润肺滋阴 枇杷叶、苦杏仁 宣肺止咳化痰; 枇杷叶、苦杏仁——宣肺止咳化痰; 宣肺止咳化痰 人参、甘草 益气生津。 人参、甘草——益气生津。 益气生津
一、概述
(一)定义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驰缓,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驰缓 , 软弱无力日 久 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一、概述
(二)源流
●
素问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云 “ 因于湿 , 首如裹湿热 不 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 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 为痿。 为痿。”
六、辨证论治
治法:补益肝肾,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 方药:虎潜丸 虎骨——壮筋骨利关节; 壮筋骨利关节; 虎骨 壮筋骨利关节 锁阳——温肾益精; 温肾益精; 锁阳 温肾益精 当归、白芍 养血柔肝荣筋;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荣筋; 养血柔肝荣筋 黄柏、知母、熟地、龟版 滋阴补肾清热; 黄柏、知母、熟地、龟版——滋阴补肾清热; 滋阴补肾清热 干姜——温中和胃。 温中和胃。 干姜 温中和胃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 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 实: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 急麻木,肌肉萎缩不显。 急麻木,肌肉萎缩不显。 病程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驰缓, 虚:病程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驰缓, 肌肉萎缩明显。 肌肉萎缩明显。 2.辨病位 . 病起发热、咽干、呛咳, 肺:病起发热、咽干、呛咳,或热后出现 肢体痿软不用; 肢体痿软不用; 脾胃:四肢痿软,食少,便溏,腹胀; 脾胃:四肢痿软,食少,便溏,腹胀; 肝肾:下肢痿软无力,甚则不能站立。 肝肾:下肢痿软无力,甚则不能站立。
十、小结
(一)本病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房劳饮食所 本病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 伤、致肢体筋脉失养而成。 致肢体筋脉失养而成。 (二)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胃肝肾关系密切。 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胃肝肾关系密切。 (三)临床上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 临床上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 肝肾亏损四个证型多见。 肝肾亏损四个证型多见。 (四)治疗上以“治痿者取阳明”和痿病不可妄作 治疗上以“治痿者取阳明” 风治而用风药为基本原则。 风治而用风药为基本原则。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热甚者——去锁阳,干姜; 去锁阳,干姜; 热甚者 去锁阳 面色萎黄不华——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 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 面色萎黄不华 加黄芪 怕冷,阳痿,小便清长——加紫河车粉。 加紫河车粉。 怕冷,阳痿,小便清长 加紫河车粉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5.淤血阻络 . 症状 (1)肢体痿软无力日重,肌肉消瘦,肢体麻木; )肢体痿软无力日重,肌肉消瘦,肢体麻木; (2)舌质暗淡有瘀、瘀点,脉细涩。 )舌质暗淡有瘀、瘀点,脉细涩。
八、预防与调摄
(一)凡病起于其它疾患之中或病后,要固护阴津,防潮湿、 凡病起于其它疾患之中或病后,要固护阴津,防潮湿、 适寒温、远房帏、调情志。 适寒温、远房帏、调情志。 (二)突然发病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缓慢起 突然发病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病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三)瘫痪不能随意活动者,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以防止 瘫痪不能随意活动者,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肢体肌肉痿缩。 肢体肌肉痿缩。 (四)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少食辛辣、生冷、肥甘之品,避 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少食辛辣、生冷、肥甘之品, 免烟酒,以防助热生痰,损伤脾胃。 免烟酒,以防助热生痰,损伤脾胃。
● ●
《痿论篇》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 痿论篇》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 《丹溪心法》明确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 丹溪心法》明确指出: 痿证断不可作风治, 而用风药。 而用风药。”
一、概述
(二)源流
●
痿证》 《景丘全书痿证》强调“非尽为火证 景丘全书 痿证 强调“非尽为火证……而败 而败 元气者亦有之 。 ” 并强调精血亏虚致痿 : “元 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 气败伤 , 则精虚不能灌溉 , 血虚不能营养者 , 亦不少。 亦不少。” 临证指南医案痿 指出本病为“ 《 临证指南医案 痿 》 指出本病为 “ 肝肾肺胃 四 经之病。 经之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辨证论治
治法:益气养营,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方药: 方药:圣愈汤合补养还五汤加减 人参、黄芪 益气; 人参、黄芪——益气; 益气 四物——养血和血; 养血和血; 四物 养血和血 红花、桃仁 活血化淤。 红花、桃仁——活血化淤。 活血化淤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手足麻木加木瓜、僵蚕、鸡血藤; )手足麻木加木瓜、僵蚕、鸡血藤; (2)下肢痿软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下肢痿软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3)肌肤甲错加大黄蟅虫丸。 )肌肤甲错加大黄蟅虫丸。
痿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痿病的定义。 .了解痿病的定义。 2. 熟悉痿病的病因病机 , 认识 “ 治痿独取阳明的意 . 熟悉痿病的病因病机, 认识“ 义”。 3.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掌握痿病各证的证候特特点,治疗方法,常用方药。 .掌握痿病各证的证候特特点,治疗方法,常用方药。
三、病因病机
肺热津伤, 肺热津伤,津液不布 湿热浸渍, 湿热浸渍,气血不运 脾胃受损, 脾胃受损,化源不足 肝肾亏损,髓枯精痿 肝肾亏损, 四肢筋脉 肌肉失养 痿病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 下肢或上肢, 一侧或双测筋脉驰缓, ( 一 ) 主要依据 : 下肢或上肢 , 一侧或双测筋脉驰缓 , 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 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 起病方式:有突然发病, (二) 起病方式:有突然发病,亦有缓慢起病具有感 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神经系统检查见肌力降低,肌萎缩, (三) 神经系统检查见肌力降低,肌萎缩,甚则出现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实验室:肌电图、肌活检、血及脑脊液的检查、 (四) 实验室:肌电图、肌活检、血及脑脊液的检查、 CT、MRI。 、 。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 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不妄 用风药。 用风药。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1.肺热伤津 . 症状 (1)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 )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 (2)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 )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3)舌红苔黄,脉细数。 )舌红苔黄,脉细数。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3.脾胃亏虚 . 症状 (1)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2)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 )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 (3)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六、辨证论治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若湿盛: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浑泻; 若湿盛: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浑泻;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 热偏甚伤阴:去苍术加生地、麦冬; 热偏甚伤阴:去苍术加生地、麦冬; 若夹瘀: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若夹瘀: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六、辨证论治
(一)起病急者,若诊治无误,部分病例可获治 起病急者,若诊治无误, 愈,预后亦佳。 预后亦佳。 (二)若失治或治之不当,以及缓慢起病者,虽 若失治或治之不当,以及缓慢起病者, 经多年治疗,效果多不佳,预后差。 经多年治疗,效果多不佳,预后差。 (三)痿病重证,若出现呼吸、吞咽困难,预后 痿病重证,若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亦差。 亦差。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壮热,口渴,汗多者:重用生石膏,加银花、 壮热,口渴,汗多者:重用生石膏,加银花、 连翘; 连翘; 身热退净,口燥咽干甚者:用益胃汤加薏苁仁、 身热退净,口燥咽干甚者:用益胃汤加薏苁仁、 生山药、谷麦芽。 生山药、谷麦芽。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2.湿热浸淫 . 症状 (1)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 )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 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 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 (2)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 )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 (3)舌红体大,苔黄厚腻,脉细数而濡。 )舌红体大,苔黄厚腻,脉细数而濡。
复习思考题
1.《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有何 . 素问 痿论 提出“治痿独取阳明” 痿论》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2. 痿病与痹病如何鉴别? . 痿病与痹病如何鉴别? 3. 痿病四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 痿病四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治法: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 方药: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山药、 人参、白术、山药、 扁豆、莲子肉 扁豆、 健脾益气
茯荟、薏苡仁 健脾渗湿; 茯荟、薏苡仁——健脾渗湿; 健脾渗湿 陈皮、砂仁 醒脾和胃, 陈皮、砂仁——醒脾和胃,调气行滞。 醒脾和胃 调气行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