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形钢筋网片长度下料计算公式
钢筋计量计价

钢筋放样表简表式样
•
3)预制构件钢筋制安
•
定额按钢筋品种或连接方法分列为:圆钢制安,螺纹钢、箍
筋制安等。其中圆钢制安分为Ф5内、Ф10内、Ф25内三种类型。
•
4)先张法及后张法预应力钢筋制安
•
5)后张法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制安
•
6)预埋铁件及电渣压力焊接
•
定额分为预埋螺栓、预埋铁件、电渣压力焊接。
•
7)钢套筒钢筋接头
• 3、为反映环氧树脂钢筋涂层钢筋表面光滑对锚固的不利 影响,其锚固长度应取系数1.25,这是通过实验以及国 外一些标准确定的。
• 4、抗震锚固长度=非抗震锚固长度*抗震系数(一、二级 抗震等级为1.15,三级抗震为1.05,四级抗震为1.0)
• 新规范中同时出现了锚固和基本锚固两个概念,对于不 同的受力位置所采用的锚固类型不同,增加了计算难度, 同时旧规范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不同时,按设计要求套相应子目计算。 • 7、非预应力钢筋不包括冷加工,如设计要求冷加工,
另行计算。
G101平法图集
• 11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 梁、板平法图集
• 11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平法 图集
• 11G101-3——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 形基础及桩基承台平法图集
质量计算。 • 9 植筋工程量,按设计图示数量以个或套计算。 • 章说明 • 1、钢筋工程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按普通钢筋、
预应力钢筋等分别设列子目。 • 4、定额已考虑施工损耗以及因钢筋加工综合开料
和钢筋出厂长度定尺所引起钢筋非设计接驳。 • 5、绑扎铁丝、成型点焊和接头焊接用的电焊条,
已综合在相应子目内。 • 6、钢筋安装按手工绑扎和点焊考虑。如设计要求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钢筋算量基本理论一、钢筋工程量计算步骤(1)确定构件砼的强度等级和抗震级别;(2)确定钢筋保护层的厚度;(3)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钢筋的搭接长度Ll,抗震搭接长度Lle;(4)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和重量(5)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现浇构件钢筋重量(6)计算或查用标准图集确定预制构件钢筋重量;(7)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预制构件钢筋重量二、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1)计算规则:钢筋工程量应区分不同钢筋类别、钢种和直径分别以吨(t)计算其重量。
(2)计算公式: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3)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得另计。
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三、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直钢筋净长=L-2C;弯起钢筋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2×(梁高-保护层厚度×2);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1)首跨钢筋的计算: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3)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 d)×2+(梁高-2×保护层+2 d)×2+14 d或24 d 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设计间距+1,加密区另计。
钢筋工程施工要点

浅谈钢筋工程施工要点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建筑市场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被广泛应用。
在这当中,起到骨架作用的钢筋工程,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和操作才能确保结构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行业;钢筋工程;结构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钢筋工程是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钢筋是主体结构中主要受力原材料,因此钢筋工程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
钢筋工程的完成需要经过诸多环节,其中的任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且其本身又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钢筋工安全操作要求1、搬运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时要注意前后左右是否有人,防止触伤人。
搬运带有弯钩的钢筋半成品时,要注意转弯,防止弯钩钩住电线、其它物品及人。
2、钢筋、钢材、半成品等按规格品种分类堆放整齐,工作台要稳固,照明灯具应加网罩。
3、各种钢筋机械应由熟悉机械构造、性能和操作方法的人员按规程操作。
操作前应检查机械有无异常现象,并必须先运转正常后再开始工作。
操作过程中机械如需注油或检修,应停机并切断电源后进行。
4、用钢筋调直机、钢筋拉丝机、点焊机、对焊机焊接时,要注意防火。
二、钢筋原材料进场钢筋材料进场前必须通过甲方以及监理单位的验收,钢筋外观检查,应无弯曲、油污、损坏、氧化皮、裂缝以及裂痕等。
钢筋原材还需要送检,每60t为一批,不足60t按一批计,每批送检1组,根据新规范规定,1组为550mm三根,450mm两根。
钢筋进场后必须按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分别堆存,不得混放,且应立牌标明识别。
钢筋运输、存放,应避免锈蚀、污染,露天堆放时垫高并加遮盖。
当钢筋外表有严重锈蚀、麻坑、裂纹夹砂和夹层等缺陷时,应予剔除不得使用。
三、钢筋的配料计算及代换1、钢筋配料计算钢筋配料是钢筋工程施工的重要一环。
它根据结构施工图,分别计算出每种编号钢筋的下料长度、根数和重量,编制钢筋配料单,作为备料、加工和结算的依据。
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和公式

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和公式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
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直钢筋净长=L-2C;弯起钢筋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2×(梁高-保护层厚度×2);
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
(1)首跨钢筋的计算: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
(3)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2+(梁高-2×保护层+2d)×2+14d或24d;
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设计间距+1,加密区另计;
(4)腰筋、拉筋、吊筋应按构造要求计算其长度。
1。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圆形网片钢筋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出每根钢筋长度后,减去保护层,再加上弯钩长度。
网片筋的长度与其排列方法有关。
在同一直径、同一分布间距的圆形构件中,排列方法不同,网片筋的总长度也不相同。
为了确保排列方法达到最优,必须要满足以下先决条件:在排列时要保证最边缘的钢筋离圆切点的边距a ′必须大于零,同时还要小于钢筋间距a ;在间距不变的条件下,要保证排列的根数为最多。
(一)排列方法的确定排列方法分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
对称排列:就是以圆心为中心点,两边第一根钢筋在距圆心二分之一 间距处排列,其他钢筋均按等间距排列;见图3-50(a )。
非对称排列:就是第一根钢筋排列在圆心处,其他钢筋排列时依次在圆心两边按等间距排列,见图 3-50(b )。
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的确定:用圆直径 D 除以网片间距a ,如有小数应四舍五入。
除得的商是偶数时为对称排列,是奇数时则为非对称排列。
(二)网片钢筋长度计算1、对称排列计算设:圆直径为D ,单向排列根数为n ,网片间距为a ,钢筋直径为d ,所需要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 ,而且 k = ≥1,则:双向网片筋总长度:Σ l = 4a · [ n 2-12 +……+ n 2 -(2k -1)2]+ l m (3a 对称排列b 非称排列图3-50-78)l m=2n(12.5d-0.05)当钢筋直径为 Φ8 ~Φ12时,l m=15 nd【例3-17】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1.2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10@20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6根为对称排列k==3 解3项方程Φ10网片筋总长度:Σ l=4×0.2(62-12 +62-32+62-52)+15×6×0.01=12.44m 钢筋边距a′验证:a′=-2.5a=-2.5×0.2=0.1m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钢筋绑扎规则、绑扎及连接区长度计算、马墩设置方法 、植筋方法及相关计算

钢筋绑扎规则钢筋绑扎规则部分内容选自《施工手册(1)》“第一部分一钢筋工程”(电脑上显示)P172页起1.钢筋绑扎用扎丝可采用20-22号(注:20#扎丝直径为0.9㎜;22#扎丝直径为0.7㎜),其中22号铁丝只用于绑扎直径12㎜以下的钢筋。
2.铁丝长度可参考表9-80的数值采用;因铁丝是成盘供应的故习惯上是按每盘铁丝周长的几分之几来切断。
钢筋绑扎铁丝长度参考表(㎜) 9-80表钢筋直径(㎜)3-5 6-8 10-12 14-16 18-20 22 25 28323-5 120 130 150 170 1906-8 150 170 190 220 250 270 290 320 10-12 190 220 250 270 290 310 340 14-16 250 270 290 310 330 360 18-20 290 310 330 350 380 22 330 350 370 400 3.准备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
水泥砂浆垫块的厚度,应等于保护层厚度。
垫块的平面尺寸:当保护层的厚度等于或小于20㎜时为30×30㎜,大于20㎜时为50㎜×50㎜。
当在垂直方向使用垫块时,可在垫块中埋入20号铁丝。
塑料卡的形状有两种:塑料垫块和塑料环圈,见图如下9-115。
塑料垫块用于水平构件(如梁、板),在两个方向均有凹槽,以便适应两种保护层厚度。
塑料环圈适用于垂直构件(如:柱、墙)使用时钢筋从卡嘴进入卡腔;由于塑料卡圈有弹性,可使卡腔的大小能适应钢筋直径的变化。
图9-115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塑料卡(a)塑料垫块;(b)塑料卡圈。
4.划出钢筋位置线。
平面或墙板的钢筋,在模板上划线;柱的箍筋,在两根对角线主筋上划点;梁的箍筋,则在架立筋上划点;基础的钢筋,在两向各取一根钢筋划点或在垫层上划线。
钢筋接头的位置,应根据来料规格,结合9-2-1-3条对有关接头位置、数量的规定,使其相互错开,在模板上划线。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钢筋算量基本理论一、钢筋工程量计算步骤(1)确定构件砼的强度等级和抗震级别;(2)确定钢筋保护层的厚度;(3)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钢筋的搭接长度Ll,抗震搭接长度Lle;(4)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和重量(5)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现浇构件钢筋重量(6)计算或查用标准图集确定预制构件钢筋重量;(7)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预制构件钢筋重量二、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1)计算规则:钢筋工程量应区分不同钢筋类别、钢种和直径分别以吨(t)计算其重量。
(2)计算公式: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3)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得另计。
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三、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直钢筋净长=L-2C;弯起钢筋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2×(梁高-保护层厚度×2);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1)首跨钢筋的计算: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3)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 d)×2+(梁高-2×保护层+2 d)×2+14 d或24 d 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设计间距+1,加密区另计。
钢筋工电子教材

第一章钢筋工基本知识§1-1 钢筋的分类钢筋由于品种、规格、型号的不同和在构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施工中常常有不同的叫法。
对一个钢筋工来说,只有熟悉钢筋的分类,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钢筋的性能和在构件中所起的作用,在钢筋加工和安装过程中不致发生差错。
钢筋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钢筋在构件中的作用分1、受力筋:是指构件中根据计算确定的主要钢筋,包括有:受拉筋、弯起筋、受压筋等。
2、构造钢筋:是指构件中根据构造要求设置的钢筋,包括有:分布筋、箍筋、架立筋、横筋、腰筋等。
二、按钢筋的外形分1、光圆钢筋:钢筋表面光滑无纹路,主要用于分布筋、箍筋、墙板钢筋等。
直径6-10mm时一般做成盘圆,直径12mm以上为直条。
2、变形钢筋:钢筋表面刻有不同的纹路,增强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主要用于柱、梁等构件中的受力筋。
变形钢筋的出厂长度有9m、12m两种规格。
3、钢丝:分冷拔低碳钢丝和碳素高强钢丝两种,直径均在5mm 以下。
4、钢绞线:有3股和7股两种,常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三、按钢筋的强度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是热轧钢筋,热轧钢筋按强度可分为四级,HPB235(Ⅰ级钢),其屈服强度标准值为235MPa;HRB335(Ⅱ级钢),其屈服强度标准值为335MPa;HRB400(Ⅲ级钢),其屈服强度标准值为400MPa;RRB400(Ⅳ级钢),其屈服强度标准值为400MPa。
现浇楼板的钢筋和梁柱的箍筋多采用HPB235级钢筋;梁柱的受力钢筋多采用HRB335、HRB400、RRB400级钢筋。
§1-2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和天然石材一样,是一种脆性材料,钢筋是一种弹性材料,如果将钢筋放到混凝土中就可运用到工程结构上的重要部位。
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叫做钢筋混凝土。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作原理为什么要将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工作呢?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材料的各自优点,提高结构承载能力。